|
五臟六腑中醫(yī)重視內(nèi)臟的生理功能,并重視內(nèi)臟病理變化的反映,還重視內(nèi)臟之間和內(nèi)臟與形體各組織的聯(lián)系。根據(jù)內(nèi)臟的性質(zhì)和作用分為五個臟、六個腑,又把另外一部分稱為奇恒之腑和傳化之腑。 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和三焦,五臟中還有心包絡,為心的外衛(wèi),也有把它獨立出來,與五臟并列,稱為六臟,惟心包絡的功能和病變總是與心臟相一致的。臟和腑俱為內(nèi)臟,其區(qū)別是: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凡具有出納轉(zhuǎn)輸、傳化水谷功能的臟器,歸屬于腑;不直接傳化水谷而具有貯藏精氣功能的臟器,歸屬于臟。 1. 心 心生血,主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心臟本身不健全,或受情志的刺激,或因病邪的侵犯,就會出現(xiàn)心悸、驚惕、失眠,或善忘、喜笑失常,或譫語、神志昏迷等癥狀。心臟有了病變,不僅本身無以自主,并能影響其他臟腑的活動,使之發(fā)生紊亂。 2. 肝 肝藏血,主謀慮。肝性剛強,故又有將軍的稱號,當受到精神刺激時,往往影響其正常功能而發(fā)生惱怒、頭脹等癥狀,甚至火氣上逆而發(fā)生吐血。肝又為女子的“先天”(即有生殖機能在內(nèi)的意思),故調(diào)經(jīng)、種子必須重視對肝臟的治療。 3.脾 脾統(tǒng)血,主運化。維持生命的力量主要是營養(yǎng),脾能消化水谷,把食物的精華運輸?shù)饺?,故被稱為“后天”之本。倘脾的運化能力不足,則食后作脹,因而引起肌肉消瘦,精神疲乏。脾又主運化水濕,水濕停滯的癥狀,如胸悶嘔惡,大便泄瀉,肌膚浮腫,大多由于脾弱所致,因此利濕常用健脾方法。 4.肺 肺主氣,司清肅。肺氣不降,最易引起咳嗽、氣喘,在虛證的情況下,又常見少氣、言語低怯無力。肺對于心臟所主的血液循行,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古人為了形容兩者間的密切關系,把心臟稱作君主,肺臟稱作相傅。 5.腎 腎藏精,主骨,主生殖。骨骼生長及生殖功能為腎所主。腎臟對于人的精力充沛起有積極作用,腎虛則腦轉(zhuǎn)、耳鳴,目無所見,腰痛、脛酸,懈怠思臥等癥均起。 6.膽 膽為清凈之腑,主決斷。 7.胃 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胃與脾為表里,前人雖分胃司受納,脾司消化,但胃的基本功能既能受納,亦能消化,故脾胃往往相提并論。并認為不能受納,也就談不到消化,因而又說“納谷者昌,絕谷者亡;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把胃的功能看得非常重要。 8.小腸 小腸為受盛之腑,主化物。小腸承受胃中腐熟的水谷,進一步分別清濁,使精華歸于五臟貯藏,糟粕歸于六腑排泄,并將糟粕中的水液歸于膀胱,渣滓歸于大腸。這些都是小腸化物的工作。 9.大腸 大腸為傳導之腑,主排泄。大腸接受小腸糟粕,負責輸送排泄,為整個消化過程的最后階段。由于大腸的功能是傳導糟粕,職司大便,故凡大便秘結,或泄瀉,以及痢疾和便血,都從大腸著手,而有通導、潤澤、固澀等不同的療法。 10.膀胱 膀胱貯尿排尿,司氣化。膀胱為水液聚匯之處,氣化不利,則小便癃閉;氣化不約,則遺溺、小便不禁。但膀胱的氣化與腎有關系,腎氣足則能化,腎氣虛則不能化,故治小便不利或不禁,有時應用溫腎之法。 11.三焦 三焦為通道,運行元氣和水液,主行水。三焦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組成。它的主要作用為行氣,疏通水道,例如治停水脹滿,常以利氣來幫助行水,所謂利氣,多用疏暢三焦的藥物。 每一個臟或每一個腑都有它的主要功能,并在相互協(xié)作中進行。故臟與臟之間有“相主”關系,如腎為心之主,心為肺之主,肺為肝之主,肝為脾之主。主是主持的意思,即相互制約,以維平衡的作用。臟與腑之間有“相合”關系,如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合是配合的意思,說明以臟為體,以腑為用,配合起來以完成二者的綜合功能。臟為陰屬里,腑為陽屬表,因而這種配合也叫“表里”。 臟腑雖然處于體內(nèi),但與外在形體的各組織器官有密切聯(lián)系,所以觀察形體各組織和器官的表現(xiàn),可以測知臟腑的情況,這在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內(nèi)臟與形體各組織、器官的關系,在臨證上比較常用的,如肝開竅于目,其充在筋,其華在爪;心開竅于舌,其充在脈,其華在面;脾開竅于口,其充在肉,其華在唇;肺開竅于鼻,其充在皮,其華在毛;腎開竅于耳,其充在骨,其華在發(fā)。 臟腑之外尚有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奇恒的意義是似臟非臟,似腑非腑,形雖似腑而作用似臟;是異乎尋常的一種內(nèi)臟。它們在人體中也是極其重要的部分。這些奇恒之府并不是孤立的,和臟腑都有聯(lián)系,比如腦和心、肝有關系,又因腦和髓有關,髓又和骨有關,骨屬于腎,腦又和腎有關;女子胞即子宮屬肝,由于行經(jīng),養(yǎng)胎等與血有關,故又和心、脾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