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1、面積和面積單位 面積和面積單位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18~119頁的內(nèi)容,練習二十七第1~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會選擇合適的單位,量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或平面圖形的面積。 學具準備 每組準備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帶色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紙、剪刀、直尺。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認識面積 1、感受物體表面面積 學生動手操作:把帶色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紙貼到長方體的盒子上。 教師提問:“你會發(fā)現(xiàn)或體會到什么呢?”(學生可能會說誰大誰中,教師在這過程中引導、總結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體驗平面圖形的面積。 學生動手畫一個學過的圖形,然后每組的同學把畫好的圖形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看能體會到什么?(學生可能體會到平面圖形有大有小,在此過程中教學“平面圖形”這一概念,如果有的學生畫出角的圖形,教師借此機會讓學生把角的圖形和學生畫的長方形、正方形進行比較,教學“圍成”一詞的意義。) 引出: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積單位。 教師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圖形,來比較它們的大小, 誰能想出辦法來?(學生可能想出用劃方格的辦法、重疊的 辦法、剪拼的辦法等,只要合理教師給予肯定。) (建議根據(jù)具體情況做成教具,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相等的。) 教師有意出示下列圖形比較,看哪一個圖形的面積大? (根據(jù)具體情況做成教具) 師生總結:在進行測量、計算面積時規(guī)定 了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房分米、平 方厘米。 2、動手操作,聯(lián)系實際,形成表象。 教學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教師提前把1平方厘米的平面圖形印在白紙上。) 學生涂上顏色,然后剪下來,體會1平方厘米有多大 舉出生活中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的物體表面。 用1平方厘米的小紙片測量你身邊的物體表面的面積。(如扣子、橡皮等。) (2)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學生剪下來,體會1平方分米有多大。 舉出生活中什么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用1平方分米的紙片測量課本的封面面積。 (3)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學生先估計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教師再出示面積是1平方米的大紙。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三、課堂小結:結合本課的重點,進行總結??板書課題 四、綜合練習 1、課本第119頁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 2、要釘子板上圍出面積是8平方厘米的圖形。 3、課本第121頁第2題測量圖形的面積。 4、課本第121頁第3題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積是8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 板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20頁例題及“做一做”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七的第4~7題。 教學目的 通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面積單位,初步明確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 明確分清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步步深入,比較異同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學生估計1厘米有多長?1平方厘米的面積多大? (2)教師出示:長是1厘米的線段圖,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圖形??此鼈儓D形有什么異同? (3)教師出示:學生用和鉛芯和面積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要知道它們的大小分別用什么單位來測量? (4)學生動手測出鉛芯的長度和紙片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計1分米的長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使學生的估計接近正確。) (2)估計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 (3)學生動手進行測量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計情況。(教師進行指導怎樣才能減少誤差。) 3、比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們學習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們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來干什么呢?(學生可能回答用1米來測量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來測量黑板的面積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積是多少?……) (2)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讓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并向?qū)W生說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積大約是60平方米……。 4、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通過以上學習,同學們討論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異同?學生交流討論情況,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5、教師總結 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二、鞏固反饋,深化認識 1、教科書第120頁第2題。 2、教科書第120頁第1題。 3、練習二十七第4題。 4、練習二十七第5題。進行改編:讓學生用4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任意拼圖形,看拼成的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各是多少? 5、練習二十七第7題。 長方形 長:5厘米 寬:1厘米 6、練習二十七第6題。要求學生圍出3個圖形 長方形 長:4厘米 寬:2厘米 正方形 邊長:3厘米 板書設計: 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 學生板演算式
2、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23~124頁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及“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八的第1~5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根據(jù)操作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學具準備 學生每組準備一張長5厘米、3厘米;長3厘米、寬4厘米;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紙,8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溝通知識,建立聯(lián)系 學生估計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面積大約是多大? 二、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1、巧設問題,激發(fā)興趣 我們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呢?學生可能進行猜測,用面積單位來測量,教師指出:這么大的地面用面積單位來測量太麻煩,所以,我們就要研究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板書課題) 2、動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師準備三種不同的長方形,每組只選擇一種進行研究。 一種:一個長3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 二種:一個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三種: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 (1)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想辦法求出各自圖形的面積。 (2)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說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用1平方厘米來測量或只測量長和寬,相乘即是面積。在這個過程中 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指導,后一種方法比較簡單,最好是做成多 媒體課件顯示給學生看。) (3)師生交流,提煉方法。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系呢?獨立思考后交流。(教師指導:長方形的長擺了5排,說明是5厘米;寬擺了3排,說明是3厘米,那么,面積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4)學生思考:求長方形的面積事實上是求什么呢?(看它包含了多少個面積單位。)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課本第124頁上面“做一做”:量長方形的長和寬,并計算它的面積。 2、練習二十八的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 3、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教室地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 4、練習二十八的第2題。建議把此題改編成圖畫題,多媒體顯示電視機畫面,再顯示它的長和寬分別是44厘米、34厘米,求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5、練習二十八的第5題。學生先自己做,然后交流。教師小結:半場的面積是操場總面積的一半。 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24頁正方形的計算及“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八的第6~11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正方形的面積。 2、通過對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培養(yǎng)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根據(jù)操作理解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具準備 邊長2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面積是1平方米的硬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利用遷移,探究知識 先測量,再計算下列圖形的面積。
(1) (2) (3) (4) 學生做完后進行交流。 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引導、點撥。 如果有的學生選了(2)、(3),教師借此機會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首先學生說明自己的算法,再讓學生講明這樣做的道理。教師引導: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的長變短與寬相等時就變成了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相同。也可以這樣想,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所以,其計算方法是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選(2)、(3),教師直接引入:圖(2)、(3)正方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呢?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說明想法,教師再引導。 練習:課本第125頁第7題。 2厘米 9分米 (計算正方形的面積) 2厘米 9分米 2、學生討論正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系?(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教師板書公式,并說明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 3、學生把課本例題填完整。 二、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1、動手測量正方形手帕的邊長再計算它的面積。(遇到有小數(shù)的情況,計算結果可以用整分米來表示。) 2、學生思考:在生活中什么地方還用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二十八的第8題。學生獨立思考后,提問:“要配上一塊與桌面同樣大的玻璃是什么意思?”(要配的玻璃面積與桌面的面積一樣大,也是邊長8分米。) 2、練習二十八的第6題??谒阍谡n本上,訂正時說一說13×14、84÷4、 630÷30是怎樣口算的。 3、練習二十八的第9題。讓學生拿一個邊長10厘米的正方形紙板,實際做一做。 4、練習二十八的第10題。學生先獨立做,然后說明為什么這樣列式。 5、練習二十八的第11題。學生先獨立完成。 板書設計: 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5分米 3、面積和周長的比較 面積和周長的比較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27頁的例題及“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九的第1、3、5、6題。 教學目的 通過面積和周長的比較,使學生分清周長和面積的概念及計算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和實踐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分清周長和面積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分清長度和面積單位。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小手帕。 教學過程 一、情境體驗,對比不同 1、多媒體演示(或幻燈片):一塊長方形的白菜地,周圍圍上籬笆。學生根據(jù)這個情境提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問題:籬笆有多長?菜地的面積是多少?……) 繼續(xù)演示:菜地的長是5米、寬是2米。 然后選取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中的主要問題:籬笆有多長?菜地的面積多少?讓學生進行解答。 在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提問:求籬笆有多長?菜地的面積是多少?實際上是求什么?方法有什么不同? 2、計算下面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 3厘米 6厘米
12厘米 6厘米
3、學生估計教科書封面的面積大致是多少? 4、學生討論: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各是指什么? 周長和面積各是用什么計量單位? 5、學生進行交流,教師總結出示下表: 周 長 面 積 含義 四條邊的長度和 四條圍成的面的大小 計算方法 (長+寬)×2 長×寬 計量單位 長度單位 面積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