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澤生 【五賦三論的概念與起源】五賦三論,是關(guān)于中國古代圍棋文獻(xiàn)的一個集合概念,該詞匯出于宋代·高似孫的《緯略》一書,高似孫曰:「棋有賦五,一曰漢馬融《圍棋賦》,二曰晉曹攄《圍棋賦》,三曰晉蔡洪《圍棋賦》,四曰梁武帝《圍棋賦》,五曰梁宣帝《圍棋賦》。棋有論三,一曰漢班固《弈旨》,二曰魏應(yīng)玚《弈勢》,三曰梁沈約《棋品序》。有能悟其一,當(dāng)所向無敵,況盡得其理乎?」高似孫(1158-1231年),生活于南宋(1127-1279年),字續(xù)古,號疏寮,鄞縣人(今浙江寧波,一說為馀姚人),1184年中了進(jìn)士,做過地方官,也做過京官,他是個詩人,詩賦造詣精湛,加之他畢生治學(xué)頗豐,而且勤于治學(xué),能用文學(xué)的思維審視圍棋學(xué)術(shù),便在其所著《緯略》一書提出了圍棋的“五賦三論”,實際上這是對宋代以前中國圍棋理論的客觀的高度總結(jié)。 棋之賦五、棋之論三,五賦三論,這說明宋代專業(yè)棋手理論修養(yǎng)較以前大為提高,而且前人對圍棋的總結(jié)已深入棋手之中,諸如:班固《弈旨》、應(yīng)玚《弈勢》、沈約《棋品序》,以及馬融、蔡洪、曹攄、梁武帝、梁宣帝的《圍棋賦》,已成為經(jīng)典,這樣就有了“五賦三論”之說。 【三論之首:班固·《弈旨》】 東漢·班固·《弈旨》:『大冠言博既終,或進(jìn)而問之曰:「孔子稱有博弈,今博獨行于世,而弈獨絕。博義既弘,弈義不述,聞之論家,師不能說,其聲可聞乎?」曰:「學(xué)不廣博,無以應(yīng)客。北方之人,謂棋為弈。弘而說之,舉其大略,厥義深矣。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陳,行之在人,蓋王政也。成敗臧否,為仁由己,危之正也?!埂阜虿矣谕叮〝S骰子),不專在行(著法),優(yōu)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倖,踦拿相凌,氣勢力爭,踵有雄雌,未足以為平也?!埂钢劣谵膭t不然,高下相推,人有等級。若孔氏之門,回(顏回)賜(子貢)相服,循名責(zé)實,謀以計策;若唐虞之朝,考功黜陟,器用有常,施設(shè)無祈,因敵為資,應(yīng)時屈伸,續(xù)之不復(fù),變化日新?;蛱撛O(shè)預(yù)置以自護(hù)衛(wèi),蓋象庖羲綱網(wǎng)罟之制,隄防周起,障塞滿決。有似夏后治水之勢,一孔有闕,壞頹不振。有似瓠子汎濫之?dāng)。黄迤?/span>窐,亡地復(fù)還。曹子之威,作伏設(shè)詐,突圍橫行。田單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償。蘇張之姿,固本自廣,敵人恐懼。三分有二,釋而不誅,周文之德,知者之慮也。既有過失,能量弱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自補續(xù),雖敗不亡,繆公之智,中庸之方也?!埂干嫌刑斓刂?,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權(quán),下有戰(zhàn)國之事,覽其得失,古今略備?!埂讣捌潢桃?,至于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推而高之,仲尼概也,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質(zhì)之《詩》《書》,《關(guān)睢》類也,紕專知柔,陰腸代至。施之養(yǎng)性,彭祖氣也,外若無為,默而識淨(jìng)泊,自守以道意,隱居放言,遠(yuǎn)咎悔行,象虞仲,信可喜?!垢泻醮蠊谡撐磦?,故因問者喻其事?!?/span> 《弈旨》中的相關(guān)注釋:大冠,學(xué)者,指班固;庖犧,即伏羲;罟,漁網(wǎng);夏后,指夏禹;瓠子,漢時的一條河堤名稱;田單,戰(zhàn)國時齊國大將,因用火牛陣而聞名;蘇張,蘇秦和張儀,戰(zhàn)國時著名縱橫家;周文,即周文王;繆公,即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這篇《弈旨》見于《藝文類聚》、《太平廣記》等古籍,作者是班固,班固以史學(xué)家的身份第一次科學(xué)地論述了圍棋思想,并被推為“五賦三論”的三論之首,可見其影響之深遠(yuǎn)。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堅,東漢扶風(fēng)安陵人,明帝時任蘭臺令史,是東漢著名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著有《漢書》。班固,自幼聰明伶俐,善長下圍棋,他作的《弈旨》是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圍棋理論。班固的生活年代正是東漢前期,當(dāng)時盛行一種叫“六博”的賭博游戲,玩博者多用來賭錢,可謂“博行于世而弈獨絕”也,在這樣世風(fēng)萎靡的社會背景下班固的《弈旨》脫穎而出了。杜陵杜夫子是西漢初年的圍棋手,葛洪《西京雜記》卷三說“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西京雜記》還說:「人或譏其費日。夫子曰: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數(shù)?!顾^的“精其理”就是精通圍棋之理,且能教化于人。與杜夫子一樣,班固在《弈旨》里認(rèn)為弈遠(yuǎn)優(yōu)于博,認(rèn)為圍棋有很大的教育功能。故此,自東漢以后歷代人們廣泛反對“博”,以至于被禁止,“博”最終失傳,而圍棋傳諸今日。 對于圍棋的內(nèi)涵,班固透辟地說“局必方正,象地則也”,方正的棋局就像人之于大地。又說“道必正直,神明德也”,筆直交錯的棋道、網(wǎng)格、星位、天元等,是生命運動、思維活動的場所,玄奧也,神秘也。還說“棋有黑白,陰陽分也”,這句指出了圍棋的思想起源乃“易理”也,黑白分別象征著陰陽,棋局就似星辰布列的天象運轉(zhuǎn)而無窮也。由此,班固指出了行棋在人、謀政在人的思想。班固舉例說:庖犧網(wǎng)罟、夏后治水、瓠子泛濫、曹子之威、田單之奇、蘇張之姿、周文之德、繆公之智等。在此,班固用堯舜以來各朝各代的興衰,來類比王政和棋理,以闡釋棋理即治國之理。公元47年前后,班固入洛陽太學(xué),曾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公元79年,在白虎觀,班固召集名儒討論五經(jīng)同異,并親自裁決。可見,班固飽讀儒家經(jīng)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他認(rèn)為圍棋蘊含著治國之理,且可以像詩書《關(guān)雎》那樣“詩無邪”,可以像彭祖之氣那樣修身養(yǎng)性,可淡泊世俗、堅守寧靜。 另,班固《弈旨》的簡短版本,如下:「北方之人,謂棋為弈。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陳,行之在人,蓋王政也?;蛱撛O(shè)預(yù)置,以自衛(wèi)護(hù),蓋象庖犧網(wǎng)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漏決,有似夏后治水之勢。一孔有闕,壞頹不振,有似瓠子泛濫之?dāng)?。作伏設(shè)詐,突圍橫行,田單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償,蘇張之姿。三分有二,恝而不誅,周文之德?!跹踩逍?,保角依旁,卻自補續(xù),雖敗不亡,繆公之智。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權(quán),下有戰(zhàn)國之事,覽其得失,古今略備?!?/span> 【五賦之一:馬融·《圍棋賦》】 東漢·馬融·《圍棋賦》(版本一):「略觀圍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為戰(zhàn)斗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dāng),拙者無功兮,弱者先亡。自有中和兮,請說其方,先據(jù)四道兮,保角依旁。緣邊遮列兮,往往相望,離離馬首兮,連連雁行。踔度間置兮,徘徊中央,違閣奮翼兮,左右翱翔。道狹敵眾兮,情無遠(yuǎn)行,棋多無冊兮,如聚群羊。駱驛自保兮,先后來迎,攻寬擊虛兮,蹌絳內(nèi)房。利則為時兮,便則為強,厭于食兮壞,決垣■墻。迫兼棋岳兮,頗棄其裝,已下險口兮,鑿置清坑。窮其中畫兮,如鼠入囊。收取死卒兮,無使相迎,當(dāng)食不食兮,反受其殃。勝負(fù)之扶兮,于言如發(fā)。乍緩乍急兮,上且未別,白黑紛亂兮,于約如葛。雜亂交錯兮,更相度越。守規(guī)不固兮,為所唐突,深入貪地兮,殺亡士卒,狂攘相救兮,先后并沒。上下離遮兮,四面隔閉,圍合罕散兮,所對哽咽。韓信將兵兮,難通易絕,身陷死地兮,設(shè)見權(quán)譎。誘敵先行兮,往往一室,損棋委食兮,遺三將七。馳逐爽問兮,轉(zhuǎn)相伺密,啇度道地兮,棋相盤結(jié)。蔓延連閣兮,如火不滅,扶疏布散兮,左右流溢。浸淫不振兮,敵人懼栗。迫役踧踖兮,惆悵自失。計功相除兮,以時各訖,事留變生兮,拾棋欲疾。營惑窘乏兮,無令詐出,深念遠(yuǎn)慮兮,勝乃可必?!?/span> 東漢·馬融·《圍棋賦》(版本二):「略觀圍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為戰(zhàn)斗場。陳象士卒兮兩敵相當(dāng),拙者無功兮弱者先亡。自有中和兮請說其方,先據(jù)四道兮保角依旁。緣邊遮列兮往往相望,離離馬首兮連連雁行。踔度間置兮裴回中央,違閣奮翼兮左右翱翔。道狹敵眾兮情無遠(yuǎn)行,棋多無冊兮如聚群羊。駱驛自保兮先后來迎,攻寬擊虛兮蹌絳內(nèi)房。利則為時兮便則為強,厭于食兮壞決垣■墻。迫兼棋雞兮頗棄其裝,已下險口兮鑿置清坑。窮其中卦兮如鼠入囊。收取死卒兮無使相迎,當(dāng)食不食兮反受其殃。勝負(fù)之策兮于言如發(fā)。乍緩乍急兮上且未別,白黑紛亂兮于約如葛。雜亂交錯兮更相度越。守規(guī)不固兮為所唐突,深入貪地兮殺亡士卒,狂攘相救兮先后并沒。上下離遮兮四面隔閉,圍合罕散兮所對哽咽。韓信將兵兮難通易絕,身陷死地兮設(shè)見權(quán)譎。誘敵先行兮往往一窒,損蹇委食兮三將七卒。馳逐爽問兮轉(zhuǎn)相周密,賞度地道兮期相盤結(jié)。蔓延連閣兮如火不滅,扶疏布散兮左右流溢。浸淫不振兮敵人懼栗。迫役踧踖兮惆悵自失。計功相除兮以時早訖,事留變生兮舍棋欲疾。熒感窘乏兮無令詐出,深念遠(yuǎn)慮兮勝乃可必?!棺⒔猓骸啊觥痹瓡绱耍瑧?yīng)屬漏掉了一個字。踧踖,讀音為“促及”,意為恭敬而不安的樣子。“迫兼棋岳兮”中的“岳”,即天元。 馬融,東漢儒家學(xué)者,著名經(jīng)學(xué)家,字季長,右扶風(fēng)茂陵人。馬融,生活于公元79年至于166年之間,生活年代要晚于班固,其能作圍棋賦一者因其善文作賦,尤其是古文經(jīng)學(xué),二者大概在班固以后的東漢圍棋對弈之風(fēng)漸次興起,三者是馬融一生注書甚多,遍注先秦經(jīng)典,其作《圍棋賦》尤其與注《易》有關(guān),“易”之變化乃棋之變通也。此外,馬融雖是儒家學(xué)者,但其生性放達(dá),不太注重儒者節(jié)操,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開魏、晉“清談家”破棄禮教的風(fēng)氣。清談,亦稱“玄言”、“玄談”、“談玄”,原是清議、談辨、雅談、正論的意思,其來源與先秦以來的談辨風(fēng)氣及東漢的清議有關(guān),是魏晉時期崇尚虛無空談名理的一種風(fēng)氣。馬融的《圍棋棋》根據(jù)句竇的不同有兩個版本,其只著重談了搏殺之理——馬融將圍棋視為小戰(zhàn)場,下圍棋如用兵作戰(zhàn),“三尺之局兮,為戰(zhàn)斗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dāng)”。而未談及“王政”,大概這與馬融的“清談”之風(fēng)格有關(guān)。在馬融眼里,下棋就是勝負(fù)問題,他不像班固那樣有沙場的經(jīng)歷,也沒有班固那樣史家的視角,而只是以棋迷的眼光看待棋,以哲學(xué)家的心態(tài)對待圍棋。 【三論之二:應(yīng)瑒·《弈勢》】 三國·魏·應(yīng)瑒·《弈勢》:「蓋弈棋之制,所(由來)尚矣!有像軍戎戰(zhàn)陣之紀(jì),旌旗既列,權(quán)利蜂起,駱驛雨集,魚鱗鴈峙,奮維闡翼,固衛(wèi)邊鄙?;蝻椂輦涡?,卓轢軿列;羸師延敵,一乘虛絕,歸不得合,迺見擒滅,淮陰之謨,拔旗之勢也。或匡設(shè)無常,尋變應(yīng)危,寇動北壘,衛(wèi)在南麾;中棋既捷,四表自虧,亞夫之智,耿弇之奇也?;蚣俚浪牟迹茈挤辈?,云合星羅,侵偪郊場,師弱眾寡,臨據(jù)孤亡,披掃強御,廣略土疆,昆陽之威,官渡之方也。挑誘既戰(zhàn),見欺敵對,紛拿相救,不量進(jìn)退,群聚俱殞,力行唐突,瞋目恚憤,覆局崩潰,項將之咎,楚懷之悖也。時或先謬,收奔攝北,還自保固,完聚補塞,見可而進(jìn),先負(fù)后克,燕昭之賢,齊頃之德也。長驅(qū)馳逐,見利忘害,輕敵寡備,所喪彌大,臨疑猶豫,算慮不詳,茍貪小獲,不知所亡,當(dāng)斷不斷,還為所謀,項羽之失,吳王之尤也。持棋相守,莫敢先動,由楚漢之兵,相拒索鞏也。」 應(yīng)瑒(公元177-217年),亦作“應(yīng)玚”,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其文學(xué)活動在東漢末期的建安年間,與三曹七子均有交游。應(yīng)瑒,與陳琳同為曹操的侍臣,然則文風(fēng)截然迥異:陳琳的文采“微為繁富”,應(yīng)瑒則是“學(xué)優(yōu)以得文”,陳琳的文和賦氣骨壯健,應(yīng)瑒的詩歌則氣骨“和而不壯”。何以至此呢,盡在于陳琳的“繁富、殊健”得之于“習(xí)”也,而應(yīng)瑒則得益于“學(xué)”也,特別是他“和而不壯”的詩風(fēng)與其“流離世故”的遭遇背景牽連。正如曹植送給應(yīng)瑒和應(yīng)璩兄弟的《送應(yīng)氏詩二首》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步登北邙坂”和“清時難屢得”。應(yīng)瑒的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就音調(diào)悲切,“朝雁鳴云中,音響一何哀”,詩人慨嘆自己“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階”。這正是建安七子們的悲哀之處——想建功立業(yè),身在其位往往難于謀其政。同時,也蓄含了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應(yīng)瑒被調(diào)去任將軍府幕僚的愁苦心態(tài)。伴君如虎,他只能終日低調(diào)地做事,閑暇之余竟嗜好上了圍棋之趣,恰恰三國時候圍棋之風(fēng)悄然在文人士大夫階層流行開去。這樣,一篇《弈勢》便問世了。所憾的是,應(yīng)瑒在公元217年的那場大瘟疫中猝然離世,曹丕稱其「德璉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xué)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也」,吳質(zhì)謂其「才學(xué)所著,誠如來命」。 應(yīng)瑒的《弈勢》中的大量詞匯,正如其詩文現(xiàn)出一種漂泊流離的感嘆,這可能與他飽經(jīng)世故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諸如:《弈勢》中的這些用字——虛絕、無常、自虧、弱寡、孤亡、俱殞、崩潰等等。寫的是棋,實則敘的是史,全文分別引用了以下史例和戰(zhàn)例:韓信故事(“或飾遁偽旋……拔旗之勢也”);周亞夫、耿弇故事(“或匡設(shè)無?!?/span>弇之奇也”);劉秀、曹操故事(“或假道四布……官渡之方也”);項梁及楚懷王故事(“挑誘既戰(zhàn)……楚懷之悖也”);燕昭王及齊頃公故事(“時或先謬……齊頃之德也”);項羽及夫差故事(“長驅(qū)馳逐……吳王之尤也”)。此文,應(yīng)瑒以兵法來類比圍棋的特性,其中,這句可視作當(dāng)時對于圍棋理論的普遍認(rèn)識:“見可而進(jìn),先負(fù)后克。長驅(qū)馳逐,見利忘害。輕敵寡備,所喪彌大。臨疑猶豫,筭慮不詳。茍貪少獲,不知所亡。當(dāng)斷不斷,還為所謀。持棋相守,莫敢先動,由楚漢之兵,相拒索鞏也?!睆闹须[約可窺到“圍棋十訣”烙印的影子。這說明三國時候圍棋理論比前代進(jìn)步了。 【五賦之二:曹攄·《圍棋賦》】 西晉·曹攄·《圍棋賦》:「昔班固造弈旨之論,馬融有圍棋之賦,擬軍政以為本,引兵家以為喻,蓋宣尼之所以稱美,而君子之所以游慮也,既好其事而壯其辭,聊因翰墨,述而賦焉。賦曰:局則鄧林之木,魯班所造,規(guī)方砥平,素質(zhì)元道,犀角象牙,是錯是礪,內(nèi)含光潤,形亦應(yīng)制。于是二敵交行,星羅宿列,云會中區(qū),網(wǎng)布四裔,合圍促陣,交相侵伐,六軍之際也。張甄設(shè)伏,挑敵誘寇,縱敗先鋒,要勝后復(fù),尋道為揚,頻戰(zhàn)累斗,夫保角依邊,處山營也,隔道相望,夾水兵也。二斗共生,皆目并也,持棋合圍,連理形也。覽斯戲以廣思,儀群方之妙理,訝奇變之可嘉,思孫吳與白起,世既平而功絕,局告成而巧止。當(dāng)無為之余日,羞見玩于君子?!?/span> 曹攄,生年不詳,卒于公元308年,字顏遠(yuǎn),魏大司馬曹休之后,曹肇之孫,西晉譙國人,今安徽亳州(注:攄,讀音“書”)?!稌x書·良吏列傳》里有這樣一句「曹攄字顏遠(yuǎn),譙國譙人也。祖肇,魏衛(wèi)將軍。攄少有孝行,好學(xué)善屬文,太尉王衍見而器之,調(diào)補臨淄令」,介紹了曹攄的籍貫與出仕的時間,其為西晉大臣、名士王衍所舉薦為臨淄令,那么,曹攄就是生活于西晉,有的標(biāo)注他為“三國”的提法不確切了。曹攄,歷官尚書郎、洛陽令、齊王冏記室督、中書侍郎、襄陽太守等。后為征南司馬,雖然在鎮(zhèn)壓流民的作戰(zhàn)中軍敗身死,而其最初任臨淄令的時候,以能昭雪冤獄及令囚犯探家事,而博得百姓贊譽為“圣君”,再就后來的洛陽宮門夜失行馬,他睿智地破了案。而當(dāng)齊王“冏”輔政,他諫其急流勇退,而齊王未從。這些記載說明曹攄是一個有遠(yuǎn)見思維靈活的人,加之其父武將出身,其在圍棋之風(fēng)日盛的晉代,在“昔班固造弈旨之論,馬融有圍棋之賦”的基礎(chǔ)上,憑借工于詩賦的才能創(chuàng)作了《圍棋賦》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雖然棋道與兵道相同又相異,在紙上談兵與實戰(zhàn)經(jīng)驗之間,他南征流民還是敗死殺場了。其詩文原有集三卷,惜已佚,今存詩約10首,其《圍棋賦》實屬難得之作。棋道,永無止境,正如“脂車秣馬”的“脂車”,用油滑潤車軸,待駕遠(yuǎn)行。 曹攄《圍棋賦》不事鋪陳,比較精煉概括,結(jié)末如一局怡然自得的好棋舒緩有致。從“二敵交行”至“連理形也”這部分語句,可視作西晉初年人們對圍棋的認(rèn)識。而「二斗共生,皆目并也;持棋合圍,連理形也」則是描寫“雙活”的,“雙活”被巧妙地譬喻成“比目魚”和“連理枝”,說明曹攄的棋力非同尋常了。圍棋中的雙活,是活棋的一種方式,又稱:共活、公活、兩活。許多“雙活”是弈者棋力相當(dāng),且針鋒相對而形成的,乃競爭中的妥協(xié),搖棋贊嘆也。賦前的序交代了寫作的緣起,言明其嗜好于圍棋只是為政之余的雅戲而已,且有圣賢遺訓(xùn),不違儒風(fēng),這大有吳郡云陽韋曜《博弈論》的余風(fēng)。 【五賦之三:蔡洪·《圍棋賦》】 晉·蔡洪·《圍棋賦》:「命班輸之妙手,制朝陽之柔木,取坤象于四方,位將軍乎五岳,然后畫路表界,立質(zhì)朱文,曲直有正,方而不圓,算涂授卒,三百為群,任巧于無主,譬采菽乎中原。于是攄妙思,奮元籌,玩服色,尚骍駒,旋進(jìn)旋退,二騎迭驅(qū),翻翻馬合,落落合敷。各嘯歌以發(fā)憤,運變化以相符,乍似戲鶴之干霓,又類狡兔之繞丘。散象乘虛之飛鳧,聚類絕貫之積珠。然后枕以大羅,繕以城郭,綴以懸險,經(jīng)以絕落。眇望翼舒,翱翔客弈,彎掌南指,情實四射,揚塵奄跡,雖動詳悉?;蚺R局寂然,惟棋是陳,靜昧無聲,潛來若神,抑舒之役,成子之賢也?;蚵暿志惆l(fā),喧嘩噪擾,色類不定,次措無己,再衰三竭,銳氣已朽,登軾望逸,其亂可取也。爾乃心斗奔競,勢使揮謙,攜手詆欺,朱顏妒嫌,然局不弘席,子不盈卷,秉二儀之極要,倔眾巧之至權(quán),若八卦之初兆,逐消息乎天文。屈則尺蠖,伸則龍蟠,崔嵬云起,札[上山下徒]浪傳,崟岑山結(jié),杳如霧分,靜若清夜之列宿,動若流慧之互奔,殿未結(jié)而算子,隸首不得窺其門,局覆亂而不惑,研桑不足識其源?;蛟O(shè)而死稱枉,皋陶不能治其怨;或巧逸以樂胥,后夔不足以之贊亂。云:勢貌多矣,孰能究傳,遠(yuǎn)求近取,予一以貫?!?/span> 蔡洪:字叔開,三國時吳郡(今浙江江蘇一帶,治所在今江蘇吳縣)人,開始仕于吳國,吳亡入晉。于晉武帝太康年間,從江南北上洛陽求官,以才華出眾,由本州舉薦為秀才,到京城洛陽,官至松滋(今湖北松滋)令,有才名,著《孤奮論》。蔡洪算是三國吳國的舊臣了,口才好,善應(yīng)變,尤喜圍棋,是西晉棋術(shù)最好的一位,曾作《圍棋賦》。三國時吳地官員棋風(fēng)興盛,蔡洪的棋力也很厲害?!妒勒f新語》記載了“蔡洪赴洛”的典故,原文曰:「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賢俊于巖穴。君吳、楚之士,亡國之余,有何異才而應(yīng)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大禹生于東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于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洛陽人質(zhì)問來求官的蔡洪,若是換了一般人也就啞然尷尬了,而蔡洪卻振振有辭,反唇相譏道「從前武王伐紂,把商朝愚頑的百姓遷到了洛陽,恐怕各位是那些刁頑之民的后代吧」,其舌辯之術(shù)可謂尖酸苛毒,不亞于清代的姚啟圣了。這一則牽涉到地域歧視問題,在古代中原指今天的河南一帶,洛陽乃十三朝古都,西晉都城在此,地域的優(yōu)越感叫洛陽人睥睨當(dāng)時的南蠻之地的吳楚之人,恰恰是“南蠻子”的蔡洪在中國圍棋史上寫了一筆。 蔡洪的《圍棋賦》,詞藻富贍(豐富充足),極盡鋪陳之能事,勝機敗兆,一目了然;描摹弈者細(xì)膩,或?qū)P闹轮?,或喧嘩噪動,色改棋亂,令人逸興遄飛;比喻生動,出局臨局,神游局中,遐思遠(yuǎn)舉。其中,許多句式讀來瑯瑯上口,諸如:“翻翻馬合,落落星敷”“靜昧無聲,潛來若神”“翱翔客弈,彎掌南指”“曲直有正,方而不圓”等等,不一而足。 蔡洪充分發(fā)揮了想象力,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如:馬、星、歌、鶴、兔、飛電、積珠、大羅、城廓、揚塵、八卦、尺蠖、龍翻、云起、山結(jié)、霧分、清夜之列宿、流彗之互奔等等。說明西晉初年的圍棋戰(zhàn)術(shù)的競技性大大提高了,這是西晉短暫統(tǒng)一局面所帶來的文化融合的結(jié)果,諸多文人士大夫云集洛陽相互切磋,棋藝在曹攄《圍棋賦》所說的“當(dāng)無為之余日,差見玩于君子”的休閑娛樂的基礎(chǔ)上,向前進(jìn)化到競技的邊緣了,西晉初年可能有了一定規(guī)模和局部的日常象征性的比賽,這樣為后來由較量棋藝而衍生出棋品觀念的飛躍提供了條件。其實,棋品的概念早在三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三國魏國的邯鄲淳所著的《藝經(jīng)·棋品》即是其標(biāo)志。圍棋觀念的進(jìn)步,促進(jìn)了圍棋理論著述的完備。至于棋品現(xiàn)象何時風(fēng)靡開去,從東晉人范汪所撰《棋九品序錄》一書,標(biāo)志著棋品最早出現(xiàn)于東晉時期,而且中國最早的段位出現(xiàn)了,該書中稱江虨、王恬為第一品、王導(dǎo)為第五品看,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東晉已有了棋界較為權(quán)威性的公認(rèn)的品棋活動。那么,西晉則是漢魏向東晉兩朝的過渡時期,固然品棋現(xiàn)象不可或缺。難怪蔡洪的《圍棋賦》寫得風(fēng)采多姿。 【五賦之四:梁武帝·《圍棋賦》】 南朝·梁·梁武帝·《圍棋賦》:「圍奩象天,方局法地。抨則廣羊文犀,子則白瑤玄玉。方目無斜,直道不曲。爾乃建將軍,布將士,列兩陣,驅(qū)雙軌,徘徊鶴翔,差池燕起。用忿兵而不顧,亦馮河而必危。無成術(shù)而好斗,非智者之所為。運疑心而猶豫,志無成而必虧。今一棋之出手,思九事而為防。敵謀斷而計屈,欲侵地而無方。不失行而致寇,不助彼而為強,不讓他以增地,不失子而云亡。落重圍而計窮,欲佻巧而行促,劇疏勒之迍邅,甚白登之困辱?;螨埢^,或神變而獨悟,勿膠柱以調(diào)瑟,專守株而待兔。或有少棋,已有活形,失不為悴,得不為榮。若有苦戰(zhàn),未必能平,用折雄威,致?lián)p令名。故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東西馳走,左右周章,善有翻覆,多致敗亡。雖蓄銳以將取,必居謙以自牧,譬猛獸之將擊,亦俛耳而固伏。若局勢已勝,不宜過輕,禍起于所忽,功墜于垂成。至如玉壺銀臺,車廂井欄,既見知于曩日,亦在今之可觀?;蚍墙俜浅?,兩懸兩生,局有眾勢,多不可名?;蚍剿木畚?,花六持七,雖涉戲之近事,亦臨局而應(yīng)悉?;蛉〗Y(jié)角,或營邊鄙,或先點而亡,或先撇而死。故君子以之游神,先達(dá)以之安思,盡有戲之要道,窮情理之奧秘。」(選自[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是南梁政權(quán)的建立者,廟號高祖,在位時間達(dá)48年,在南朝皇帝中列第一位。其出生在秣陵,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其父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丹陽尹知事。蕭衍早年是南齊的官員,后來起兵爭奪天下,創(chuàng)建了南梁,勤于治國,觀其一生可謂文治武功了,而其對圍棋之獨鐘的程度在歷代皇帝中無人可以匹及。梁武帝提倡圍棋,不但親手原創(chuàng)了《圍棋賦》,而且還纂修了《棋品》,使中國圍棋進(jìn)入了一個黃金時期。據(jù)《隋書》記載,梁武帝撰《圍棋賦》一卷、《圍棋品》一卷、《棋法》一卷。 綜觀漢魏兩朝時期,圍棋理論之所以多能以辭賦形式出現(xiàn),與這個階段盛行辭賦、駢體文有直接淵源,同時也造成了琴棋書畫之類的藝術(shù)賦中的圍棋賦問世,進(jìn)而形成了早期的圍棋文學(xué)——這在中國辭賦史和圍棋史上地位不可或缺的。諸如馬融、蔡洪、曹攄、梁武帝蕭衍等人的《圍棋賦》,既有外在體式的豐富多樣,也表現(xiàn)了各具特色的內(nèi)容,既涵蓋了儒道思想,又融兵家、天文、陰陽于其中,總體而言都不失為佳作,而從棋理深度尤以蕭衍的《圍棋賦》為最佳,全然是一篇很好的賦體棋論。譬如:“爾乃建將軍……專守株而待兔”這段賦文駢偶句密不容針、一貫到底,能看出蕭衍重視對圍棋的競技性闡述。而且多鋪陳棋藝、棋語,不重抒情,這與他精通弈棋、棋登逸品有很大關(guān)系。而從“或有少棋……亦臨局而應(yīng)悉”這一部分節(jié)奏突然放慢,不像上一部分那樣落子頻頻了,而是直言棋理、駢散相間、抒情成分少了。在棋理中“神游”,洞悉造化、勘破玄奧,微妙無窮也。 圍棋別名很多,且都有來歷,諸如方圓、烏鷺、弈、忘憂、手談、坐隱等,是從弈棋的特點來說的,是從圍棋是兩人的棋類游戲來說的,是從圍棋盤和圍棋子的外型來說的,是從藝棋的境界來說的,總之命意的角度種種,不一而云。圍棋,古代也稱為博弈。但,廣義的博弈是古代對各類棋弈的總稱,包括博、弈(圍棋)、彈棋、投壺、塞、樗蒲、藏鉤、四維、象戲等;狹義的“博”“弈”是有區(qū)別的,“博”僅指博戲或“六博”,“弈”則專指圍棋。蕭衍的《圍棋賦》里“圓奩象天,方局法地”一句中,“圓奩”一詞就是圍棋的別稱。“奩”是古代盛梳妝用品的器具,后來泛指盛放器物精巧的匣子,如棋奩?!皥A奩”說明當(dāng)時圍棋制作工藝很精良了。此外,蕭衍還對棋形棋圖等經(jīng)驗性認(rèn)識上升到理論認(rèn)識的高度,譬如:賦文中,棋形有“玉壺銀臺”和“車廂井欄”,基本圖勢有“方四聚五”和“花六持七”。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蕭衍對于棋品的發(fā)展功不可沒。棋品是一種文化,與體現(xiàn)魏晉風(fēng)度的“雅量”有關(guān),而雅量又是一種良好的文化品格,一種高雅的精神品質(zhì)。“雅量”一詞來源于是《世說新語》,是指宏闊的度量,為中古時代的士林中人所推重,是漢魏六朝“人物品藻”的一個重要尺度?!妒勒f新語·雅量》之九有一個典故:「裴遐在周馥所,馥設(shè)主人。遐與人圍棋。馥司馬行酒,遐正戲,不時為飲,司馬恚,因曳遐墜地。遐還坐,舉止如常,顏色不變,復(fù)戲如故。王夷甫問遐:當(dāng)時何得顏色不異?答曰:直是暗當(dāng)故耳!」裴遐的這種“舉止如常,顏色不變”的棋迷狀態(tài),簡直入境了,即便“暗當(dāng)”(暗中承受)又何足耳呢。此即當(dāng)時名士所隆推所崇尚的風(fēng)度,雅量也。裴遐的遇事不露聲色的氣量,正是班固所說的“恝而不誅”“雖敗不亡”的圍棋觀、人生觀的體現(xiàn),在蕭衍的《圍棋賦》里則是“失不為悴,得不為榮”。比如,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zhàn),謝安聽到捷報仍神態(tài)自若地對弈。還有三國時吳國的顧邵,下圍棋時得知兒子夭折了,仍舊“顏色不變”,《世說新語·雅量》說顧邵“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再有三國曹魏政權(quán)的孔融被曹操捕殺時,孔融的兩個孩子接到有人通風(fēng)報信,仍然“弈棋端坐不起”,也是一種雅量。雅量是一種從棋中恝然悟出的人生態(tài)度,正所謂“有勝不誅、雖敗不亡”。注解:恝:淡然、不經(jīng)心、不在意的樣子。 【三論之三:沈約·《棋品序》】 南朝·梁·沈約·《棋品序》:『弈之時義,大矣哉!體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靜則合道,動必適變。若夫入神造極之靈,經(jīng)武緯文之德,故可與和樂等妙,上藝齊工。支公以為「手談」,王生謂之「坐隱」。是以漢魏名賢,高品間出。晉宋盛士,逸思爭流。雖復(fù)理生于數(shù),研求之所不能涉。義出乎幾,爻彖未之或盡。圣上聽朝之馀,因日之暇,迴景紆情,降臨小道,以為凝神之性難限,入玄之致不窮。今撰錄名氏,隨品詳書。俾粹理深情,永垂芳于來葉?!?/span> 沈約,南朝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今浙江湖州德清人,生活于441年-513年之間,歷仕宋、齊、梁三朝?!读簳氛f:「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也。祖林子,宋征虜將軍。父璞,淮南太守。璞元嘉末被誅,約幼潛竄,會赦免。既而流寓孤貧,篤志好學(xué),晝夜不倦。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群籍,能屬文。起家奉朝請。濟(jì)陽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興宗為郢州刺史,引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股蚣s出身于顯赫的門閥士族,史有“江東之豪,莫強周沈”之說。而其幼年喪父孤貧流離的遭遇,致使其篤志好學(xué)、博通群籍,出仕于南朝·宋,而其協(xié)助蕭衍創(chuàng)建南梁政權(quán)堪為開國功臣,可謂德高望重,他與梁武帝蕭衍的私交甚好。 而梁武帝嗜棋成性,乃至使圍棋成了一種“國癖”。比如:梁武帝與一個叫“到溉”下棋的故事,記錄在《梁書·到溉傳》里:「每與對棋,從夕達(dá)旦。或復(fù)失寢,加以低睡。帝詩嘲之曰:“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fēng)槌?!碑?dāng)時以為笑樂?!沟礁?,字茂灌,彭城武原(今江蘇徐州)人,聰敏有才學(xué),聲名甚廣,常與蕭衍對弈。有一次,君臣二人對弈,賭物為到溉家一尊長1丈6尺的奇石,并加一部《禮記》,結(jié)果到溉兩樣都輸了,移石于華林園宴殿前,人稱“到公石”。此典故為后人津津樂道也。梁武帝時期的著名圍棋手,除了“棋登逸品”的梁武帝,還有“圍棋上品”的朱異、以及“弈棋入第六品”的到溉,三人間常對弈。 由于梁武帝的倡導(dǎo),棋風(fēng)日盛,國家政權(quán)所組織的品棋活動出現(xiàn)了。據(jù)記載,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年),梁武帝就舉行過品棋活動?!读簳ち鴲羵鳌氛f「惲善弈棋,帝每敕坐,仍令定棋譜,第其優(yōu)劣」,《南史·柳惲傳》說「梁武帝好弈棋,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yōu)劣,為《棋品》三卷。惲為第二焉」。另外一次品棋活動是在南朝·梁·大同九年至十一年(543-545年),梁武帝詔陸云公校定棋品,《南史·陸曉慧傳》:「大同末,(陸)云公受梁武帝詔,校定棋品,到溉、朱異以下并集。」這次品棋是對以前的棋手品位作校定,核查棋手原有品位是否與現(xiàn)在是否相符,以重新評估段位。而天監(jiān)年間的品棋是以棋譜來品定的,范圍大,覆蓋面廣,很有代表性,爾后,還嚴(yán)肅地編撰了《棋品》三卷?!镀迤贰烦鰻t后,梁武帝聘請沈約撰寫了《棋品》的序文,即《棋品序》。 沈約,詩文兼?zhèn)洌小稌x書》《宋書》《齊紀(jì)》《高祖紀(jì)》《邇言》《謚例》《宋文章志》,并撰《四聲譜》,除《宋書》外,多已亡佚。當(dāng)時的許多重要詔誥都出自沈約,名重當(dāng)時的南朝文壇,《南史》稱「謝玄暉善為詩,任彥升工于筆,約兼而有之,然不能過也」,鐘嶸《詩品》將沈約的詩作定為中品,評道:「梁左光祿沈約。觀休文眾制,五言最優(yōu)。詳其文體,察其馀論,固知憲章鮑明遠(yuǎn)也。所以不閑于經(jīng)綸,而長于清怨。永明相王愛文,王元長等皆宗附之。約于時謝朓未遒,江淹才盡,范云名級故微,故約稱獨步?!股蚣s的《棋品序》篇幅雖不長,但道出了圍棋的真諦:“以為凝神之性難限,入玄之致不窮”。 【五賦之五:梁宣帝·《圍棋賦》】 南朝·梁·梁宣帝·《圍棋賦》:「引如征鴻赴沼,布若群鵲依枝。類林麓之隱隱,匹星漢之離離。蜂起百涂,從橫萬制,或無厭而反失,或先羸而后濟(jì)。」 梁宣帝(555年-562年在位),蕭詧(519-562年,詧-讀音同“察”),字理孫,梁昭明太子第三子。中大通三年(531年)封岳陽王,中大同元年(546年)為雍州刺史。太清三年(549年),兄湘州刺史河?xùn)|王譽為荊州刺史湘東王繹所攻,因率眾伐江陵(今屬湖北),敗歸,遂稱藩于西魏。承圣三年(554年),西魏伐江陵,以師會之。江陵平,次年被立為梁主,年號大定。西魏資之以江陵一州之地,上疏稱臣,奉西魏正朔。永定二年(558年年),遣王操掠取湘州長沙、武陵、南平等郡。卒謚曰宣皇帝,廟號中宗,有集十卷。梁宣帝,著有《圍棋賦》,今可見者,唯存四十四字,存于《藝文類聚》一書。全文看上去意猶未盡,語亦未詳,估計只是原文的一段。但梁宣帝將黑白子喻為鵲鳥和鴻雁,確實別出心裁。 圍棋的棋子呈黑白兩色,且只有黑白之分,沒有等級之別,各子地位平等。有人說圍棋起源于原始部落對敵作戰(zhàn)就地畫圖的需要,諸如這些論述可供反思:劉向《圍棋賦》說“略觀圍棋,法于用兵”,馬融《圍棋賦》也說“略觀圍棋,法于用兵”,桓譚《新論》說“俗有圍棋,或言是兵法之類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孔穎達(dá)疏謂“以子圍而相殺,故謂之圍棋”。有人說源于“堯造圍棋,丹朱善棋”教化的需要,諸如張華《博物志》說“堯造圍棋,丹朱善棋”。還有人說來自周易。不管怎樣,中國進(jìn)入到文字記載的文明社會以后就有了中華歷史,也就賦予了圍棋道德教化的意義。不論是魏晉時期的《圍棋賦》或其他圍棋論著從軍事角度,還是從王政立場來解構(gòu)圍棋的功用,圍棋實乃經(jīng)國之棋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