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拳1 練拳貴在專一,專一則精熟,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無窮。練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練一刻。練拳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且在動中亦能靜。練拳必求心靜,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合。運動先求松靜;松則靈,靈可氣血暢通;靜則凝,凝才發(fā)勁完整。故松靜是練拳之要訣,習武之道無他,求其專心而已。學拳性要頑鈍,不可取巧,取巧則粗心浮氣,只見俏皮,難得精髓矣。時時揣摩審察,此處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堅。拳腳功夫練到最后在于頭腦靈活。 練功不練拳,用勁不用力,勁就好比一個網兜,將一堆散桔子似的人體拎起來砸出去,打出超出體重的力量。只有不用力才能出勁,因為勁關系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于局部。百會會陰一線穿,若能此兩處不偏倚,那么身法變化就可以無窮。 練拳術不在形式,只在神氣圓滿無虧而已。神氣圓滿,形式雖方,而亦能活動無滯。神氣不足,就是形式雖圓,動作亦不能靈通也。意在蓄神耳。須固住自己神氣,不使散亂。練時眼不可散亂,將視一極點處,或看自己之手,將神氣定住,內外合一,不可移動。 兩掌微微用意使暗勁,隨呼吸張弛,但不可外露于形,這樣練習日久,既得柔,又得剛,虛實兼?zhèn)?,若一味用力,則日久只得拙力,難得剛柔相濟瞬息萬變的拳技之巧,終非內家拳學的真意。用意采用‘以無所守為守’的方法,渾然任氣在遍體流行,意在若有若無之間。這樣意識不專守一處,則全身反應靈通,變化隨意。 單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謂之練氣;或趁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謂之練理;或酌式想象而練之,謂之練機。不練勢則勢不穩(wěn)。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 ----------------------------------------- 練拳2 煉拳套與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煉時心中毋庸假想一敵,煉散手,則非有假想敵不可。煉拳套之目的在調勻氣分、活動身手、習慣持久、發(fā)舒筋肉。致用非拆煉散手不可,散手雖從拳式中化出,然不拆練,則終年打拳,亦不過于熟中生巧,心領神會其一二手之運用而已,決不能得全式中之變化也。無論演習何手,必先平心靜氣,細思此手用意與用力之處。及敵人如何攻之手路。儼然勁敵在前。個人練習時,兩目須注視自己出手之的,疾徐高下隨之,手眼不合是大毛病。學者不明夫力與勁之別而漫然習之,拳易演而身益陷,一式未完而已氣喘汗出,自謂用盡平生之力,究其著于人者無幾,此不知透出肩背之法也。其法初演時不多用力,手手用勢吐氣出,習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后再求之穩(wěn),斯過半矣。練拳須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連續(xù)不妨略緩,不能如寫草字之牽連不斷也。練拳氣喘色變病在不識松緊,從首至尾,握固不肯放松半點,凝神集氣,一手是一手,全身之勁但注于一擊之中,手既打出,立須松放,則演數十百次亦必行所無事。 拳以打空為能,求的是內勁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體靜而不躁、柔弱無骨。進行攻防招法訓練時,面前雖無人而意境似有人與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體察自身變化技巧的運用。最簡單的基本功是最好的練習整勁和周身協調的方法,亦是最實用的御敵之法。通背搖根盡量把速度放慢,大約一個星期后人就可以覺得拳中有力,那是先天力,不是一般的蠻力。先天力是在人一出生就存在力,是伴潛意識而爆發(fā)的,但后天可以溫養(yǎng)使之壯大。 拳從緩慢開始練習,是從慢中求整、求協調,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協調的地方找出來。在慢中找,這樣快慢結合練出來的勁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連綿不斷,打人像機關槍一樣,一陣接一陣,直至摧垮對方。習武時應無所求,只是踏實的練,就必然會出功夫。如果總想著去打人,就永遠練不出好功夫。因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 練拳開始時,應當慢慢求其架式穩(wěn)而渾厚?;A打好后,便應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練慢,不知練快,即失陰陽之理。慢者,求其陰柔之功,即虛靈之勁??煺撸笃鋭倓胖l(fā)放。兩肩松開,微微往回縮,勁自然就會內開外合。邁步轉身先不要快,必須手、足、肩、腰、胯、肘,與內外務要合成一氣,不可有一點散亂。身中如有散亂,應于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為骨梢,舌為肉梢、手足指為筋梢、毛孔為血梢。用勁不叩齒,即無法發(fā)力。步法不穩(wěn),于三尖求之,若歪頭、斜頭、垂頭其勁即破。三尖對(眼尖腳尖手尖),六合力全。 --------------------------------- 練拳3 氣息經鍛練一階段后便自然能感覺得到體內所產生身體的伸縮。開始時感覺到的是身體的動,后來便是氣息的動,產生所謂的氣感。當氣感碰肉體時,敵人尚未有感覺時,我們早已有知覺。除非是速度過快或過于尖銳,使氣感來不及反應,這是因為人是有一定的極限。自己的氣息若不均勻不穩(wěn),便不可能感覺到外來氣息的變化。 形意拳練一會后就能感受到體內氣息蒸騰,練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轉悠幾圈自然會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氣爽,將這口氣化在體內,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習武要有練有化,收式與起式同樣重要,甚至練完后溜達的時間比練拳的時間還要長。 練習周身骨節(jié),均須松開自然。口腹不可閉氣,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勁之初練,于運動時,每一動作,將氣吸足,用壓榨意,使其氣力自然發(fā)生一種內外感應之震動作用是也。 練氣要使意念不斷,意斷每個動作的勁就要重新凝聚,形成空檔。練氣就是要使空檔消失,像海水一般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延續(xù)不斷。若每做一個動作都是意念散掉再重新凝聚,即使練十年也沒用。練拳時出一拳一腳會很用力的把拳打出去。雖說是很用力,看起來很有精神,但一拳打完就什么都沒有。勁道好不容易提升起來,結果一拳打完后又散掉了。每次都再重新開始,造成拳與拳之間都會頓一下不能連貫。 拳法有練法用法之分。練法宜開展,使氣、力、筋、骨、肌肉,易于發(fā)達。用法宜緊密,使精神內守,不虛耗氣力,得勢則進有余裕,失勢亦不致落空敵所乘。練拳用力,不外橫直二勁,上下左右,莫不皆然。其直力則存神在射擊,如鎗中人,含有來復線之旋螺意味;橫力則注重彈簧性,如電風扇然,藏有研碾精神,著之即橫飛。具此心理以練拳,則用自可勝敵于不覺間矣。然非深于此道者不易領會。 技擊功勁賴精神之處甚多。人日從事于運動,若每一動作必統一其精神,注全力于一舉一動,使氣力從丹田出發(fā),由脅肋而肘腕,每法皆依此煅煉,久而久之,其功勁猛鷲。不過祗注全于其動作,以意使氣,行使自然之深呼吸,日久則身強力壯,故不必更事他求也。 ---------------------------------- 練拳4 技擊者,至得勁路時,其身心當然有一種不可思議之愉快。勁之初練,于運動時,每一動作,將氣吸足,用壓榨意,使其氣力自然發(fā)生一種內外感應之震動作用是也。是以練技擊者,以明勁路為第一要義,練至一旦豁然貫通焉,再行收視返聽功夫,自然感覺靈敏,于各家門路,無不水到成渠。人體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動他骨無不動也。 未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才能恢復人在未被事物纏繞之前的自然穩(wěn)靜及天生具有的靈感。之后而動,并在動時仍保持其穩(wěn)靜,不可因動將身心的穩(wěn)靜分散了。那就必須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氣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將氣意壓到丹田去的。練時先將全身放松,尤其是兩臂,要松得如繩拴在肩上的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穩(wěn)靜下來而后出動。出動時,仍用一點點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將兩臂掤挑起來,以腰脊之力牽動兩臂,穩(wěn)靜地出動,將一趟拳演變出來,非四肢之自動也。練拳時當細細體會,找它的要領。找著要領之后,經常練習,不數月便用兩臂有松沉的感覺,兩肩有些酸痛的情形,以后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這全是由于在松軟的基礎上著手練功作出來的。如果只是散漫飄浮的練法是不行的。 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輕著練出來的,好比走鋼絲,腳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輕”,得更用力才能輕得起來。不是在一個勁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幾股勁。走鋼絲為控制平衡,得調動全身勁道,敏捷變化,既不能踩實了鋼絲,也不能踩虛了,掌握住這個火候,方能練出功夫。變身中功勁猶整,一停式無非是沐浴為養(yǎng)。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必于腰腿處求之,一切動作靈敏與否,系以身為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運化系以手為主,手根仍在身,身根仍在步,想讓功夫管用,要練下盤之身步。如踩在一根懸空繩上的凌空意。 在練拳時有口水,才證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極沉重然后極輕靈,因為沉重與輕靈.都是自身松凈,過后的一種感覺,松凈則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覺(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轉動與空氣接觸,猶如水中動作。 ----------------------------------------- 練拳5 初學拳時,往往會遇到三個關卡。其一,勁自兩足上行至丹田時,難于對穿至命門,氣血自任脈下行至丹田時,也難于對穿至命門。過這關的要領便是斂胯、收臀、提肛。如坐馬桶、如忍便狀等等。過了這關,是下丹田的功夫,腳便生跟,整勁由此而來。其二,胸前兩乳間膻中,背后兩脊間神道,也會阻滯氣血和勁路的通暢??朔@一關的動做要領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氣血下行,拔背使勁路上行。含胸和拔背是同時完成的一個動作要求。是中丹田的工夫,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其三,前人中后神府(兩風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精氣互生互化的總部。過這一關的動作要領是虛領頂勁、收頜。做到這一點便能以意領氣,以意補勁了。而貫穿三個丹田的是上至百會,下至會陰,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虛擬中軸。這根虛擬的中軸,貫穿上、中、下三個丹田,便是拳家所謂的“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備練拳的基本條件。領悟“三田合一”的感覺,便會有上至百會,下至會陰,直穿涌泉的中軸。 初學拳者,經過一階段的學習,會有云里霧里、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覺。其實,這正是拳架走樣、勁路走偏的時候了。每一動、每一招時過時不及,而自我感覺卻十分良好,以為自己天天神速提高。這時,如果沒人及時提醒,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間。許多孤家寡練者、閉門造車者往往會犯這種錯誤。 內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訓練速度球等可以做到的,而是精神和肉體的高度統一,把動作做到最簡化,最科學,最有利于進攻,還有就是打迎擊。武術基本功和用法是關鍵,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沒有花功夫,也可以勝人,但是年紀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練得很好,不懂用法。 所練不專在筋骨,也不專在勁路,而在一氣。此一氣,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亂。手腳腰身完整一氣,五臟四稍處處整齊,心意一合,內外相合才算是一氣之完整。習拳者力求恢復無為之身心,后心性始能光明,有了光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氣神明。練氣也是靜忘,則陽氣自然而生,則所謂靜極則動。 --------------------------------------------- 練拳6 第一個階段為疲勁:是指初學入門,經老師示范,一步一趨,但身手不協調,氣浮不沉,兩腳無根的境界。第二階段為抖松勁:是指經過老師不斷糾正,手眼身步漸漸協調,全身漸漸松開,氣自下沉,兩足漸漸穩(wěn)實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響聲時。第三階段為急勁:是指身手更進一步協調,動作活潑,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時。第四階段為靈急勁:是指作速度更進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靈敏程度也相應增加之時。第五階段為快利沾連隨合勁頭:此時動作更快速利落,腦子里的靈敏程度如明鏡無塵,高懸空中,無物能逃其鑒照。動作中具有莫可計數之可變性,能與人不即不離,或攻或守,絲絲入殼,恰到好處之時。以上五個勁次,從頭到尾都要全身松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馭氣,以氣催形,以心神靈明為主,以氣血形質為輔,這同形意拳的先練明勁再轉暗勁化勁不同。 練武的心思怎么動?練拳時,好象對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實發(fā),是像實發(fā)而非實發(fā)(只能這么說,否則越說越說不清),自己要多安排幾個假想的對手,慢慢地練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覺是以極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它人還盯著你呢。不要想著正式比武,要想著遭人暗算。等真比武腦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據對方來,等著對方送招,對方一動就是在找挨打,所謂“秋風未動蟬先覺”,不用秋風掃落葉,秋天有秋天的征兆,一有蟬就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誰先知道,形意拳的后發(fā)制人,不是等對方動手了我再動手,而是對方動手的征兆一起,我就動了手。不是愛使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應著對方,適合什么用什么,平時動心思多練,一出手就是合適的。只有練拳時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動到,在比武電閃雷鳴的一瞬,才能變出東西來。 學武得整個地學,練功夫的時候,一個動作,什么都練在里頭,比武的時候也要整個地比,什么都帶著,管它用的是崩拳還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個形意拳。其實任何一個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練出來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開闊,無所不是。練拳得找機緣,找出個怎么練怎么上癮的拳架,一猛子扎進去,練的時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時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別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覺得委屈。一定要練到指尖,手指一彎就是拳,死握著拳是很難練出勁道的。 ---------------------------------------- 練拳7 多經實戰(zhàn)練習,由實戰(zhàn)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 起勢雙手從體側如撫一巨大之圓球,從球底到球頂,不能草草地舉起、下按,這樣練不出內勁。三體式,不用力氣,手掌前如觸實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細沙之中之阻力。 關于抻筋拔骨,一個極度的伸展而已,用樁功練,到位后靜耗就可,盤架子練,就只管一個打字。單操一個勁打,其它不管,不用輔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訓練,任其自然,功夫一樣上身。若有整勁的基礎,加上類似靜坐中的身體自然變化,提高整勁的質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化須練到沾觸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無圈,實戰(zhàn)中才能發(fā)揮內家之能。 先修外家經筋骨肌肉力道勁道之鍛練,未來入了內家,先有有勁道力氣,且外形強健好看身手敏捷。剛盡則柔現,柔極則剛生(柔勁如水中者臟腑碎,剛勁堅如石中之骨斷)。人體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動他骨無不動也。觀察動物或嬰兒,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默都是純任自然的,所以動物會敏捷、有力,嬰兒摔到也不會傷著,在地上撒嬌時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們。三回九轉是一式,舉手頭足無一不是一式,如長江大海濤濤不絕,太極一套拳成一式較易,形意八卦想三回九轉成一式,須更高明才能為。 手上是觸點,勁根和勁源并不在手上,試試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軀干來打五行拳的效果。試試背著雙手,打打五行拳,如果感覺和伸出雙手無異,可以說是打對了。 柔要從順中求,順要符合拳式和規(guī)矩。在姿勢到位、符合規(guī)矩的條件下把拳式走順。開始練拳的一段時期或拳式姿勢練錯了要改姿勢的一段時期,動作肯定柔不起來,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勢的基本道理,道理沒弄懂就比劃著練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無大礙,如果求技擊道理,怕是終生無望。開始練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勢要力求準確到位,如果還沒有熟練,自然順不起來,也柔不下來。隨著拳式逐漸準切到位,逐漸純熟,動作逐漸就走順了,此時才有資格談柔,拳式姿勢不正確,就談不上順遂,不順遂就談不上柔。 多經實戰(zhàn)練習,由實戰(zhàn)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 練拳(續(xù))
2007-11-16 08:4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