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6000流通 阜陽商業(yè)學校 李媛明
摘要:中等職業(yè)學校樹立正確的德育教學價值取向,有利于增強德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德育教學的價值取向是:以生為本、職業(yè)導向、回歸生活。
關鍵詞:中等職業(yè)學校 德育教學 價值取向
德育教學就是在一定的德育教學指導思想或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和學生為完成特定的德育教學任務,在一定的教學環(huán)境下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化或理論化的教學活動的框架或活動的程序。如何才能培養(yǎng)出德能兼?zhèn)?、企業(yè)真正需要的人才?必須大力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糾正德育教學的價值取向。
一、職業(yè)學校德育教學價值取向的偏差
指導思想的偏差是制約德育教學效果的根本癥結。有的學生管理者,認為德育教育工作可有可無。把德育的重要地位僅僅掛在嘴上,“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工作順利時不提也不抓學生的德育工作,一旦出了問題或遇到困難時,又急忙拾起,片面追求“短期效果”。把德育工作當作一把傘,下雨撐起來平時放一邊,具有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有的德育課教師,教學動機模糊,僅僅滿足于單純業(yè)務課完成,忽視或無視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工作中,窮于應付,不肯在備課和講課中下功夫。有的受教育者,認為德育課理論是空洞的說教,高調多、理想多、脫離實際“遠水不解近渴”,沒多大用處。比如,由于各種原因,目前黨和政府內部,還存在著貪污、腐敗、吃拿卡要等丑惡現象,社會上還存在著“實用主義”“、腦體倒掛”“、讀書無用”等思潮,這使得部分學生對德育課中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理論持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以上諸多方面均是由錯誤的指導思想支配而產生的,是制約德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德育教學價值取向落后于現時代現行的德育模式。之所以不能順應時代關鍵在于未能從觀念上使傳統(tǒng)德育轉變?yōu)楝F代德育。傳統(tǒng)德育的主要特征在于向學生單一灌輸固定的道德價值;并要求塑造與其價值規(guī)范相應的道德行為習慣。這種德育在封閉半封閉社會下能發(fā)揮其工具性作用,但并不能適應開放社會。
德育教學價值取向的弊端從理論上講,現行德育模式的德育目的具有片面性。從實踐上看,這種德育模式是頗為殘酷的,按理想模式成長的學生,看似讓人覺得理想,其實為“空心人”。從德育過程來看,這種單向灌輸即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讓學生做什么學生就做什么的德育模式違背了德育規(guī)律,忽視學生得到的生活需要,忽視學生的內心體驗,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性的發(fā)展,通常將禁止、防范、控制作為德育的手段,將聽話、順從視為德育的成功,從而致使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缺乏獨立的判斷和理性的思考力,處理問題時意識不到自己的主體地位,相應的其社會意識淡漠、麻木,社會責任感不強。
二、德育教學價值取向的核心
德育教學價值取向的核心是主體能力的培育,包括個體對社會道德現象一種價值理念的辨別與判斷力,道德選擇能力以及個體的自我教育能力。
1.培養(yǎng)教育者潛在主體性與現實主體性。教育者的主要角色特征之一是示范性。因此教師的行為無疑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會仿效教育者言行舉止。為此,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教育者在還未成為教育者之前,我們就應該加強對德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評價。只有那些德才兼?zhèn)湔卟拍苓M入教育工作崗位。此外,要使教師的潛在主體性變?yōu)楝F實主體性,學校還必須建立相應的制度促進教師德育主體性的發(fā)揮。首先,學校必須建立相應的教師德育學習制度。其次,教研活動制度化,比如,給教師提供穩(wěn)定的教研時間。再次,經費支持對于教師德育主體性的發(fā)揮也是必不可少的。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原理,當人的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后,其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必然體現出來,從而有利于教師德育主體性的潛在型轉化成為現實性。
2.發(fā)揮受教育者潛在主體性和現實主體性。進入教育過程的受教育者,其發(fā)展因年齡和周圍社會生活不同而表現出不平衡性、差異性,但共同的一點是任何受教育者都經歷著從自知到知他的認識發(fā)展過程,受教育者都具有主客(我的和他的)二分的能力。這樣,在教育過程中就表現出較特殊的“認識現象”:一方面,受教育者觀念結構、能力變化是不成熟的,是有限的,從這一點而言,德育過程必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任何一名受教育者,都帶著一定的觀念、意識、個體要求進入教育過程,對教育過程,他會表現出自我獨立選擇的能力。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觀點也是最有力的佐證。由此,要想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僅通過純粹的德育活動是不夠的。而提高其文化修養(yǎng),加強其知識量等,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潛在的主體性功能,從而更有利于德育素養(yǎng)的體驗、內化、提升。人在實踐過程中改造著客體,同時主體在對客體改造過程中主體本身也得到改造。人是道德的主體。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人是可以從他律到自律、成為道德價值主體。因此受教育者除了應具有相應的德育知識外,實踐是使受教育者德育主體性發(fā)揮出來的必然途徑。建構主義理論者認為,學生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的,而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景中,借助學習過程中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自我加工完成的,因此,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任何知識都需要具備三要素:(1)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景;(2)合作學習;(3)自我加工整理。這對于新時期的德育工作有特殊的指導意義。因此要將德育目標最終轉化為學生的認識、情感、意志,并最終轉化為自己的行動,必須由學生自覺參與。此外,實踐后的德育活動的反思也是促進受教育者德育主體性發(fā)揮必不可少的。受教育者個人的反思,即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交流都有助于學生德育主體性的形成。
三、德育教學價值取向基本內容
樹立正確的德育教學價值取向,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和品德形成規(guī)律,做到“貼近學生、貼近職業(yè)、貼近生活”。主要內容有:
1.以生為本。德育教學必須走“人本化”之路,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學生看作獨特的生命個體、能夠自我完善的人。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真誠地關心學生,同時努力提高教師素質。讓學生在被幫助、被關懷、被尊重的過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道德觀念。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道德發(fā)展規(guī)
律。以人為本,就是把學生的發(fā)展作為課程改革的著眼點和目標,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差異。
2.以職業(yè)為導向。職業(yè)教育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培養(yǎng)企業(yè)需要的合格職業(yè)人,這是中職學校德育教學的根本。職業(yè)核心能力和價值觀培養(yǎng)是當今社會對職業(yè)教育提出的現實要求,綜合素質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3.回歸生活。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傳統(tǒng)德育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邏輯體系的完善,雖然知識固然是良好的道德品質所必需的,但是直接在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之間畫等號顯然是不恰當的。課堂學習的間接經驗應與現實生活的直接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有效統(tǒng)一起來,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使他們在與生活世界的溝通中達到教育目的。因此,德育教學必須源于生活,重現生活,回歸生活,讓學生在體驗、感悟、升華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樹立正確德育教學價值取向的途徑
1、更新觀念,端正德育的指導思想。按照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布局,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通過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端正教師的教學動機,強化德育工作,使之感到非教不可。要進一步啟動德育工作的內在動力,提高教育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他們敬業(yè)愛崗精神,克服以逸待勞的思想。同時,端正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用事實說明德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針對當代青年學生敢于探索,勇于探索,求知、求新、求真等特點激發(fā)他們學習德育課的興趣,使學生感到德育課并非可有可無的,而是非學不行的。比如可以通過“教師設疑點,學生辯疑點,師生共同解疑點”的方法,把教材中的理論與社會熱點結合起來組織同學接觸實際,了解社會、探索人生。做到人人參與,個個準備充分,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自我認識的心理要求。在增強學生德育課興趣的基礎上,使之端正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動力。
2、寓教于樂,愉快教學。教師應立足于啟發(fā)、引導、通過平等、民主的思想交流,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教育氣氛,以理服人,以理育人。在教學方法上,應多采用談話法、討論法等,由“單向導通”轉化為“雙向交流”,變學生對德育課的“逆反”為“崇尚”。當然討論課中,題目設置的科學與否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平時注意發(fā)現和培養(yǎng)學生的“興奮點”,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結合世界形勢風云變幻這個特點,引導學生談社會主義面臨的挑戰(zhàn);由美國插手我國臺灣問題,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強權政治”“、霸權主義”等等。
3、開展第二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繼續(xù)和延伸,對德育課教學尤為重要。引導學生到“社會大課堂”中去實踐、去鍛煉,陶冶情操,培養(yǎng)意志、體質,解決、發(fā)現或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開辟第二課堂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安排,定期檢查與落實;要形式多樣,如形勢報告會、主題班會、社會調查等等;在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4、改革成績考查和評定辦法,促使德育課教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教師和學校, “教師教學無壓力,學生學習無動力”。究其原因,學生成績考查和評定辦法不夠完善是其中之一。因此,全面改革學生成績考查和評定辦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勢在必行。改革學生成績考查和評定辦法,一是轉變考試觀念,變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為全面地綜合考查、考核和評定; 二是成績考查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目的、要求為依據,既不能“超綱”,又不能降低要求;三是重視平時考查及期末達標測試;四是改革成績評定辦法。可采用百分制與等級制相結合的辦法,即考試科目可采用百分制,考查科目可采用等級制(優(yōu)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這樣,利用成績考查和評定這個重要杠桿,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把政治課教學盡快轉移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為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質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舒志定.教育哲學引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2]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吳端民等.思想教育學[M].中國人事出版社1995.
[4]白東冰.教育學教程[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5]任者春等.內外互動德育教程[M].SS號11434310.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