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惠”,就是實惠。
人與人之間,不能只講愛、禮貌和寬容這些精神的東西,君王對臣子的鼓勵和表揚,也不能只停留在幾句好話和一張紙上,物質(zhì)獎勵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孔子那里,“愛人”還表現(xiàn)為一種經(jīng)濟上的實惠。 在封建社會,歉收年份,君王要減免賦稅,遇到災(zāi)荒,必須賑濟災(zāi)民,臣下有功,必須給予賞賜,這些都是“惠”的表現(xiàn),孔子認為:做君王的最忌諱的是小氣,他說:“即使有周公那樣的美德,如果小氣吝嗇,那其他方面也不可取了。”(“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 因此,當(dāng)子貢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為仁乎?”—— 假如一個人能給百姓很多恩惠并能幫助大眾,可以算是仁人嗎?孔子回答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 (《論語-雍也》)——這樣的人,何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都不一定能做到。 “惠則足以使人”意思是:只有對人恩惠、實惠,才能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好使喚人。 仁是“正直” 孔子認為仁不僅意味著就是愛,還意味著敢愛,這就是所謂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里仁》)——只有仁人才敢于喜歡人,敢于厭惡人。 子貢問孔子:“君子亦有惡乎?”——君子也會厭惡人嗎?孔子回答說:“會啊,我厭惡說人壞話的人;厭惡下級誹謗上級;厭惡兇狠無禮的人;厭惡固執(zhí)己見的人,子貢你厭惡什么呢?”[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賜也亦有惡乎?]子貢說:“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我厭惡剽竊他人文章的人;厭惡把不遜當(dāng)作勇敢的人,厭惡把揭人短處當(dāng)作直率的人。(《論語–陽貨》) 敢愛敢恨,愛憎分明,實際上,是一種正直的表現(xiàn),而孔子正是一個正直,因此他崇尚正直的品格,從而使正直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