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文本默認分類 2010-04-28 19:30:07 閱讀17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如今,新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視角逐漸集中到了“人”的身上,逐漸讓學生有了濃的興致、靈的悟性、高的能力。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走回應有的本真,老師能夠上出自身的特色,讓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老師自身以及引導學生應對文本進行以下四個步驟的解讀: 第一,文本告訴了我們什么。首先,老師在課前就一定得把原文研究清楚,文本本身所要表達的意思一定要了然于胸。要徹底摒棄文本還沒有怎么讀,就忙著查找資料、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想著照搬各類案例細節(jié)等舍本逐末的行為,而應該認真研讀文本,看文本告訴了我們什么。其次,要讓學生讀通、讀懂、讀透。在讀時要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同時,也要讓學生摒棄從教輔資料中尋找答案的做法,而應是沉入文本,進行深度閱讀,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因為如果連原文的字句都讀不通是談不上透徹理解的。 第二,文本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文本不是毫無生氣的文字,而是浸透了作者的思想與情感。被選入教材的文章,全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在思想情感上更能給人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染。因此,在感性的看、想、讀的收獲背后,必定有更本質、更客觀的東西等待挖掘。一篇文章作者之所以這樣表達,一定有一些相關的背景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是誰,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么思想,等等。只要有了更多關于文本本身、作者自身、歷史背景的了解,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就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這為走進課堂,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鋪墊了重要的一步。 第三,文本能告訴我們什么。“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為“任何經典的書或文章都是一口井,而讀者可以將人生的體會,與書中描寫的情景相互對照,甚至彼此啟發(fā),互相印證。”在課堂上,要能夠,或者說要盡可能地知道大家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解讀。能夠告訴我們什么所包含的,就是無窮的可能性。所謂“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標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條。 第四,文本應該告訴我們什么。“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如果將哈姆萊特解讀成了賈寶玉,這就是不當的解讀。身為老師,我們應當擁有個人解讀文本的能力,當我們讀完一篇文章時,一是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判斷究竟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符合相應學生年齡段語文閱讀教學的,既不能置身文外,更不能不知所云;還同時對學生的解讀要進行正確的判斷和對待,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一味褒揚。 所以,作為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閱讀取向有無偏頗之處,是否是基于對文本本身的謹慎理解,是否保證了對文本作者的最大尊重,同時,自己所解讀到的,是否基于學生能夠接受、理解的層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