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秦風·小戎》 小戎1俴2收3,五楘4梁辀5。游環(huán)脅驅(qū),陰靷6鋈7續(xù)8。文茵9暢轂10,駕我騏11馵12。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駵13是中,騧14驪是驂15。龍盾之合,鋈以觼16軜17。言念君子,溫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 俴駟孔群,厹18矛鋈鐓19。蒙20伐21有苑22,虎韔23鏤24膺25。交韔二弓,竹閉26緄27滕28。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29良人,秩秩30德音。 【譯文】小小兵車車廂淺,五帶捆扎繞車轅。韁繩環(huán)繞套環(huán)驅(qū),隱藏的皮帶連圓環(huán)。繡花車墊下是暢快的車軸,駕上雄俊的白腳馬。心中懷念那君子,溫和堅定象寶玉。他駐木板矮營房,我心思念亂如麻。 四匹雄馬美高大,六根韁繩手中拿。黑鬃紅馬在中間,黑嘴黃馬兩邊夾。龍紋盾牌合在前,金屬圓環(huán)定韁繩。心中 淺淺車廂美好而成群,三棱矛插入圓環(huán)金屬套。承蒙進伐那獵苑,雕花的虎皮弓袋掛胸前。交叉的弓袋裝兩弓,竹條編帶來捆束。心中 【說明】這是一首懷念的山歌,是一個妻子懷念她的丈夫。她想著丈夫站在那兵車上,穿著戎裝,駕馭駿馬,然后才點明那是她丈夫。她一邊想著軍伍的整齊和威嚴,一邊為丈夫是此中一分子而驕傲,但她又想丈夫能早點回來,這種十分矛盾的心情通過對車馬及裝備的描寫而表現(xiàn)出來。 也就是說,在春秋時期,男子從軍已成風氣,不僅未婚男子要從軍當兵,已婚男子也要從軍當兵。而留在家里的婦人們,也在互相競夸自己的丈夫,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 【注釋】1.戎:《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傳:“夏曰鉤車,殷曰寅車,周曰元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梁弘御戎。”這里用為兵車之意。 2.俴:(jiàn見)這里用為淺之意。 3.收:這里用為車箱底部四面的橫木,即車軫之意。 4.楘:(mu墓)古代用皮帶綁扎加固車轅而成的裝飾之意。 5.辀:(zhou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群臣大夫諸公子入朝,馬蹄踐霤者,廷理斬其辀,戮其御。”《儀禮·既夕禮》:“薦車直東榮,北辀。”《說文》:“辀,轅也。”這里用為車轅之意。 6.靷:(yin引)《說文》:“靷,引軸也。”《釋名》:“靷,所以引車也。”這里用為引車前行的皮帶之意。 7.鋈:(wù務(wù))這里指用金屬來續(xù)靷的圓環(huán)之意。 8.續(xù):(xù序)《書·盤庚中》:“子迓續(xù)乃命于天。”《詩·周頌·良耜》:“有捄其角,以似以續(xù)。”《爾雅》:“續(xù),繼也。”《禮記·深衣》:“續(xù)衽鉤邊。”《韓非子·用人》:“是斷手而續(xù)以玉也。”《說文》:“續(xù),聯(lián)也。”《晉書·趙王倫傳》:“貂不足,狗尾續(xù)。”這里用為連接起來之意。 9.茵:(yīn因)《禮記·少儀》:“茵席。”《韓非子·十過》:“縵帛為茵,蔣席頗緣,觴酌有采,而樽俎有飾。”《漢書·五行志》:“御者在茵上。”《漢書·周陽由傳》:“同車未嘗敢均茵馮。”《說文》:“茵,車重席也。”這里用為車坐墊之意。文茵:有花紋,繡過的車墊子。 10.轂:(gū估)《老子·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楚辭·屈原·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人主者,利害之軺轂也。”這里用為車輪中心的圓木之意。 11.騏:(qí奇)《詩·曹風·鳲鳩》:“其帶伊絲,其弁伊騏。”《詩·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騏,六轡如絲。”《詩·小雅·采芑》:“四騏翼翼。”《詩·魯頌·駉》:“有骍有騏,以車伾伾。”《楚辭·離騷》:“乘騏驥以馳聘兮。”這里用為駿馬之意。 12.馵:(zhù?。┻@里用為后左腳為白色的馬之意。 13.駵:(liu留)《詩·魯頌·駉》:“有駵有雒,以車繹繹。”這里用為黑鬃黑尾巴的紅馬之意。 14.騧:(gua瓜)《說文》:“騧,黃馬黑喙。從馬,咼聲。”這里用為黑嘴的黃馬之意。 15.驂:(cān參)《詩·鄭風·大叔于田》:“兩驂如舞。”《詩·小雅·采菽》:“載驂載駟,君子所屆。”《荀子·哀公》:“兩驂列,兩服入廄。”《楚辭·九歌·國殤》:“左驂殪兮右刃傷。”這里用為駕車時在兩邊的馬之意。 16.觼:(jué決)古代一種有舌的環(huán),舌用以穿過皮帶,使之固定。 17.軜:(na納)這里用為驂馬內(nèi)側(cè)的韁繩之意。 18.厹:(qiu求)這里用為三棱矛之意。 19.鐓:(duì對)這里用為矛戟柄末的平底金屬套之意。 20.蒙:敬詞。唐李密《陳情表》:“過蒙拔擢,豈敢盤桓。”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昨日蒙教。”這里用為承蒙之意。 21.伐:《書·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論語·公冶長》:“愿無伐善,無施勞。”《說文》:“伐,擊也。”《廣雅》:“伐,殺也。”這里用為砍伐、殺伐之意。 22.苑:(yuàn院)《說文》:“苑,所以養(yǎng)禽獸囿也。”《三蒼》:“養(yǎng)牛馬林木曰苑。”《字林》:“有垣曰苑。”這里用為養(yǎng)禽獸植樹木的地方。后來多指帝王游樂打獵的地方之意。 23.韔:(chang暢)《詩·小雅·采綠》:“之子于狩,言韔其弓。”《說文》:“韔,弓衣也。從韋,長聲。”這里用為弓袋,古代裝弓的套子之意。 24.鏤:(lòu漏)《書·禹貢》:“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詩·大雅·韓奕》:“玄袞赤舄,鉤膺鏤鍚。”《左傳·哀公元年》:“器不彤鏤。”《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流蘇金鏤鞍。”這里用為雕刻之意。 25.膺:(ying鶯)《詩·小雅·采芑》:“簟茀魚服,鉤膺鞗革。”《詩·大雅·崧高》:“四牲蹻蹻,鉤膺濯濯。”《詩·大雅·韓奕》:“玄袞赤舄,鉤膺鏤鍚。”《國語·魯語》:“無搯膺。”《孔子家語·子夏問》:“無拊膺。”《楚辭·惜誦》:“背膺拌合以交痛兮。”《楚辭·悲回風》:“編愁苦以為膺。”《說文》:“膺,胸也。”這里用為胸腔,胸之意。 26.閉:《史記·張儀列傳》:“愿陳子閉口,毋復言。”這里泛指閉合、合攏之意。 27.緄:(gǔn滾)《說文》:“緄,織帶也。從糸,昆聲。”《后漢書·南匈奴傳》:“緄帶。”這里用為帶子之意。 28.滕:這里用為捆扎之意。 29.厭:(yā壓)《老子·七十二章》:“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論語·雍也》:“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禮記·大學》:“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荀子·彊國》:“如墻厭之。”《漢書·辛慶忌傳》:“故賢人立朝,折沖厭難,勝于亡形。”顏師古曰:“厭,抑也。”這里用為壓制,抑制之意。 30.秩:《書·皋陶謨》:“天秩有禮。”《詩·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詩·大雅·假樂》:“威儀抑抑,德音秩秩。”《詩·商頌·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荀子·仲尼》:“貴賤長少,秩秩焉。”《漢書·谷永傳》:“賤者咸得秩進。”《廣雅》:“秩,次也。”《釋言》:“秩,序也。”這里用為按次序排列之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