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1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2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子張問:“讀書人怎樣才可以顯達呢?”孔子說:“什么?你所說的達是什么意思?”子張回答說:“顯達嘛,就是在一個國家名聲聞于外,在家族里也是名聲在外。”孔子說:“這個叫有名聲,不能叫達,這個達呀,是本質(zhì)正直、公正,而且善于用最佳的行為方式,究察別人的言談和觀看別人的神色,待人謙虛退讓,甚至還要顧慮下面的人。在一個國家才能做到理解、明白、通曉事理;在家族里才能做到理解、明白、通曉事理。這個聞名于外,是外表好象很仁慈而行為卻是與此相反,以仁人自居而不懷疑。因此,他的名聲也會在一個國家里聞于外,他的名聲在一個家族里也會聞于外。” 【說明】“君子之德風”,也就是說,領導人的人生規(guī)律就象風一樣,如果是善的、好的,百姓也就會跟著學習善的、好的。這風,就是名聲聞于外。子張也想做這樣的人,所以他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他完全理解錯了“達”的含義,將聞與達的概念弄混淆了。有名氣的人叫做“聞人”,至于這名氣是不是好的,是不是仁慈的,是不是善良的,那是另一個問題。而“達人”則是明白事理的人,是本質(zhì)正直、公正,而且善于用最佳的行事方式,究察別人的言談和觀看別人的神色,待人謙虛退讓,甚至還要顧慮下面的人。通俗地說,就是通達事理的人。因此他必然也就是一個能與人相互親愛的人,是個仁慈的人,是個善良的人。現(xiàn)在的“追星族”所追的只是一些“聞人”,有名聲的人,他們蜚聲國內(nèi)外,并不代表他們必然就是明白事理,就是仁慈的人,就是善良的人。 —————————————————— 【注釋】1.達:《書·皋陶謨》:“達于上下,敬哉有土!”《詩·大雅·生民》:“誕彌厥月,先生如達。”《老子·十章》:“明白四達,能無知乎?”《論語·雍也》:“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禮記·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王勃《滕王閣序》:“所 2.質(zhì):《論語·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後君子。”《孟子·萬章下》:“庶人不傳質(zhì)為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韓非子·難言》:“殊釋文學,以質(zhì)信言,則見以為鄙。”《列子》:“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漢司馬遷《報任安書》:“若仆大質(zhì)已虧缺矣。”本義為本質(zhì),這里用為內(nèi)容之意。 |
|
|
來自: 傳統(tǒng)文化網(wǎng)站 > 《顏淵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