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為什么要重視讀書
縱覽古今,橫觀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學家、藝術(shù)家,以至于那些在自己工作范圍里做出成績的人,沒有不重視讀書的。許多人刻苦讀書的故事,一直傳誦在人們中間。 列寧從小酷愛讀書,五歲的時候開始識字,很快就能誦讀許多詩歌和故事了。青年時期,列寧因為從事革命活動被學校開除了。在薩馬拉,他苦讀自學了一年半,以校外生的資格參加了彼得堡大學法律系的畢業(yè)考試,最后竟以優(yōu)異的成績?nèi)〉昧诉@所大學的甲等畢業(yè)證書。即使在沙皇政府的監(jiān)獄里,列寧也沒有忘記讀書,在彼得堡,列寧曾被關(guān)押了十四個月,他利用監(jiān)獄的圖書館讀了十四個月的書。他一邊讀書,一邊還收集資料進行研究。有一天,列寧的姐姐來探望他,對他說:“聽說你的案子快要結(jié)束了,你也許快要出來了。”列寧風趣地回答:“早咧,我連資料還沒有收齊呢!”列寧一生重視讀書學習,直到逝世的前幾個月,還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wù),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然后要檢查,使學問真正深入到我們的血肉里面去。”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非常重視讀書,在中學時代,他喜歡讀自然科學故事,什么隕星啦,風暴啦,地震啦,凡是這方面的書,他都如饑似渴地閱讀,在蘇黎世聯(lián)邦工業(yè)大學,他為自己制訂了學年、學期、每個月的讀書計劃,依次閱讀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培根、休謨、笛卡兒、康德和物理學家牛頓、拉普拉斯、麥克斯韋、赫茲等人的著作。由于有了雄厚的知識基礎(chǔ),愛因斯坦終于在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了劃時代的科學理論——狹義相對論。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幾十年如一日保持著勤奮讀書的習慣。平時,他除了寫作之外,就是專心致志地讀書,累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看報紙和雜志,把閱讀當成一種休息和娛樂。直到他逝世的那一天,在呼吸微弱,血壓反常的情況下,還向許廣平要來了當天的報紙,看遍了上面的消息和文章。 古往今來,在事業(yè)上有所建樹的人為什么都這樣重視讀書呢?這是因為讀書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讀書是人們獲得知識的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大家知道,人們獲得知識大致通過兩個途徑:一個是通過實踐獲得直接的知識;一個是通過讀書,獲得間接的知識。英國偉大文學家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jié),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書本的知識雖然是間接的,但它也是人們通過實踐活動總結(jié)出來的,因此,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同樣是具有重要價值的。不僅如此,通過讀書獲得知識還有許多優(yōu)越性,它可以不受時間限制。一個人如果想要回到原始時代去,親身體驗一下原始人的生活,誰都會認為他是在幻想,但是通過閱讀歷史教科書,卻可以越過幾萬年的時間差距,了解原始人的生活狀況。讀書獲得知識也不受空間限制。我們要到月球上旅行,親自看一看月球上的情況,盡管在宇航事業(yè)極大發(fā)展的今天,也還是不能隨意辦到,但是,如果我們讀一讀宇航員寫的報道,卻可以超越幾萬公里的空間,詳細地了解許多與月球有關(guān)的知識。 在現(xiàn)代社會里,由于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類知識的總量越來越大,人們要掌握這些知識不可能事事動手去做,所以通過讀書獲得知識就是一條很重要的途徑了。 其次,讀書對于人的世界觀的形成以及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都有很重大的作用。直接閱讀政治和哲學的書籍是如此,就是文學作品,對于人們思想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有許多人是通過閱讀馬列主義著作認識革命真理的,也有許多人是讀了進步文學作品,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澤東同志少年時代非常喜歡讀英雄人物的傳記故事,愛看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進步書籍,這使他不滿當時的黑暗社會,萌發(fā)了為解放勞苦大眾,建立新社會而奮斗的理想。青年時代,毛澤東同志又讀了馬克思主義的著作,認識了革命真理,從此成了一個自覺的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者。讀書對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成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對于我們青少年來說,政治的、文學的、科學的,各種各樣的書籍,自然會對我們的思想產(chǎn)生影響。高爾基曾說過:“讀書越多,精神就越健壯而勇敢。”閱讀好的政治讀物和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對我們樹立共產(chǎn)主義理想,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必將起著積極的作用。 從一個人的語文能力看,讀書可以為寫作奠定基礎(chǔ),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前提條件之一。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指的就是通過大量的閱讀,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思維,學到了文章的表達技巧,因此寫起東西來就能得心應(yīng)手。馬克思一生寫了許多偉大的著作,他運用語言的能力是極強的,這種能力的形成是與他廣泛閱讀分不開的。他能背誦海涅和歌德的許多詩句,并在談話中引用他們的名句。 他愛讀莎士比亞的劇作,就連劇中的人物他都很熟悉,為了創(chuàng)建歷史唯物主義學說,他曾多次研讀摩爾根的名著《古代社會》,寫了詳細的讀書筆記,正是經(jīng)過了這樣大量的閱讀和研究,馬克思才寫出了許多關(guān)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巨著。我國現(xiàn)代文學家郭沫若,從小博覽群書。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中,他最愛讀《莊子》、《楚辭》,喜歡李白和柳宗元的詩作。在外國文學中,他喜歡泰戈爾、歌德、海涅、惠特曼的作品。大量的閱讀,使他吸收了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營養(yǎng),促進了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他說“惠特曼的自由詩使我的創(chuàng)作欲望受到了暴風雨般的煽動,我的《鳳凰涅槃》、《匪徒頌》就是在他影響下做成的。” 對于讀書在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我們許多同學都有所認識,因此能夠抓緊時間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但也有的同學對讀書的作用認識不足,不喜歡讀書,或者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結(jié)果知識貧乏,思想簡單,甚至鬧出許多笑話來。宋代學者朱熹有一首《觀書有感》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把讀書獲得的思想和知識比喻成源頭的活水,形象地告訴我們,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透澈明晰,知識廣博精深,就要像池塘引進活水一樣,通過讀書源源不斷地補充新東西。青少年正處在讀書學習的黃金時期,我們應(yīng)該像那些著名人物那樣重視讀書,讓知識武裝我們的頭腦,并服務(wù)于我們?yōu)橹畩^斗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 當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爾泰(法國作家)
二、要講究讀書方法
有這樣一個成語叫“開卷有益”,意思是說:只要喜歡讀書,打開書本就能有所收獲。這句話在一般情況下是正確的。但是,如果讀書方法不對頭,不懂得怎樣選擇讀物,不懂得怎樣對讀物進行分析和評價,開卷就不一定有益,或者雖然有益而益處卻不大。 有人曾經(jīng)批評過幾種錯誤的讀書方法。一種是“饑不擇食”式。不管是什么書,拉到籃里就是菜,逮著什么看什么,不善于從實際需要出發(fā),按照一定目的選擇有益的書籍,結(jié)果,花在讀書上的時間不少,思想和學習方面的收獲卻不大。 另外一種是“走馬觀花”式。讀書時貪多求快,粗枝大葉,不善于對讀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結(jié)果,書讀得很多,但卻象沙子過水一樣,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還有一種是“尋章摘句”式。讀起書來很細致,有些章節(jié)甚至能夠背下來,但是卻不善于歸納和概括,抓不住讀物的主要觀點,結(jié)果,學到的知識就像一堆沒有用繩子串起來的銅錢,不能成為有系統(tǒng)的東西。 從上面提到的情況看,不講求讀書方法,即使喜歡讀書,讀書的效果也不一定很好。但是,如果注意了讀書方法,讀書時,善于分析、歸納,善于鑒賞和評價,讀書的效果就一定會好得多。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學者都非常講求讀書方法。漢代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說:“即徒誦讀,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他反對鸚鵡學舌式的不動腦筋的誦讀,強調(diào)讀書要理解和發(fā)揮書里所說的意思,學習書本上那些精湛的思想和文辭。宋代學者朱熹總結(jié)了一套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的讀書方法。提出“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清代學者顧炎武強調(diào)讀書要聯(lián)系實際,并用“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具體行動實行自己的主張。正確的讀書方法,使他們在學術(shù)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現(xiàn)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也對讀書方法做過許多精辟的闡述。 毛主席就曾多次談到,讀書要注重理解和運用,不要死背教條,脫離實際。 他讀馬列主義的書,能夠把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應(yīng)用,從而使中國革命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目前,世界上對于讀書方法的研究已經(jīng)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閱讀學,許多專家對閱讀能力的構(gòu)成、閱讀的心理過程、閱讀方法、閱讀速度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事實證明,這門學科的建立,對于指導人們更有效地讀書,提高學習效率,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親愛的少年朋友,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在有限的時間里,讀更多的書,取得更大的收獲。 把一頁書好好地消化,勝過匆忙地閱讀一本書。 ——麥考萊(英國作家)
三、怎樣根據(jù)目的運用各種讀書方式
在長期的讀書實踐中,人們根據(jù)認讀、理解、想象和評價等方面的特點把閱讀分成許多種方式,大家常提到的有精讀、略讀和瀏覽三種。 精讀是人們普遍提倡的一種讀書方式。在認讀方面,它要求要按照順序,仔細地看清每一個字,不允許錯認和漏認。在理解方面,它要求對文章的詞、句、段、篇都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對于詞,不僅要弄懂它的表面意義,還要領(lǐng)會它的表達作用和感情色彩;對于句子,不僅要了解它表達的直接意思,還要領(lǐng)會它的深刻含義;對于段落不僅要會概括它的大意,還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結(jié)構(gòu);對于全篇不僅要能歸納出它的中心思想,還要明了它的結(jié)構(gòu)方式和作者的思路。在聯(lián)想和想象方面,精讀要求要把文章所闡述的思想與其它事物廣泛聯(lián)系,仔細體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和描繪的情景;在評價方面,要求要能夠?qū)ξ恼滤磉_的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方法做出客觀的衡量和判斷。 宋代學者朱熹曾對精讀這種方式的特點做過闡述,他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這就比較清楚地說明了精讀在理解方面的特點。南宋另一個學者陳善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其所以入,終當求其所以出……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他所說的“入”,指的是通過理解和想象吃透書本的精神,“出”則指的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對書本做出評價,而不死守前人之言。他的論述闡明了精讀在想象和評價方面的特點。 略讀也是很重要的讀書方式。在認讀方面它不同于精讀,眼光有時像雷達掃描一樣掠過頁面,有時像醫(yī)生捫診一樣從這里跳到那里。對于那些一般的材料,常常略去不看。專門搜索表達文章觀點的重點句,找到之后就反復注視,加深認識。在理解方面,略讀不是逐詞逐句進行的,而是居高臨下,力求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脈絡(luò)。略讀中也存在著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把文章的觀點和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或與其它文章的觀點進行對比等。在評價方面,略讀只對文章的主要觀點做出評判。而不對文章進行全面衡量。 略讀這種方式在我國很早就有人采用。據(jù)《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和徐元直等人一起讀書。別人“務(wù)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他所用的方法就是略讀。在現(xiàn)代社會里,由于知識的增加,人們迫切要求提高學習的效率,所以對于略讀這種方式,也同樣予以重視和運用。歐美的一些閱讀學的著作就曾指出:略讀是為了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思想而進行的一種閱讀,它只要求在跳躍式的感知過程中抓住表達文章中心思想的重點句,而不必依次去讀文章的每一個句子,在對文章有了概括的認識后,才進一步仔細研讀。他們認為,略讀是學習和科研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讀書方式。略讀與那種“走馬觀花”式的讀書方法有本質(zhì)的不同。前者是一種有目的的、精神高度集中的閱讀活動,而后者則是毫無目的,漫不經(jīng)心的亂翻。 瀏覽也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式。瀏覽的認讀是行云流水式的,雖然是連續(xù)的,但卻不求仔細,在理解方面不求深入,只求了解文章的大概內(nèi)容。在評價方面,瀏覽要求能夠敏銳地發(fā)現(xiàn)讀物中有價值的部分,而不對讀物做全面評判。 東晉詩人陶淵明很重視瀏覽,說自己是“好讀書不求甚解”。魯迅先生也持有同樣的主張,他說:“現(xiàn)在有一些老實人和我閑談之后,常說我書是看得很多的,略談一下,我也的確好像書看得很多,殊不知就為了常常隨手翻翻的緣故,卻并沒有本本細看。”這隨便翻翻,其實就是瀏覽。魯迅先生認為瀏覽并不是消極的讀書,在瀏覽中可以博采各種知識,也可以比較、評價,提高人們的認識能力。 精讀、略讀、瀏覽這三種閱讀方式的優(yōu)劣,常常是人們爭論的問題,有人主張精讀反對略讀和瀏覽,說“不求甚解則如勿讀”。有的人批評精讀是尋章摘句,是搞繁瑣哲學。其實這些看法都有片面性。仔細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各種讀書方法都是受讀書目的、讀物的內(nèi)容制約的。各種閱讀方式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關(guān)鍵是根據(jù)實際情況恰當?shù)丶右赃x擇和運用。 例如,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閱讀教科書,目的是要透徹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采用精讀的方法。閱讀時深入思考,認真領(lǐng)會課文的意思,弄懂每一個疑難問題,直到融會貫通為止。如果讀的是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還需要細致地品味和欣賞文章的表達藝術(shù),對文章作出全面評價。 又如,以解決某個問題為目的而讀書,閱讀材料是大量的與問題有關(guān)的參考資料,就宜于采用略讀方式,迅速地抓住這些資料的主要觀點,抓住對解決問題有參考價值的章節(jié)。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精讀的方法是不適合的。 再如,以豐富知識,休息消遣為目的的閱讀,閱讀材料是各種各樣的報刊、書籍,就適宜采用瀏覽的方式,眼睛輕松地掃視讀物,有興趣的地方稍微看仔細些,沒興趣的地方一帶而過,碰到有用的材料也做做剪貼和摘錄,在這種情況下,仔細研究考證是不必要的。 由于閱讀目的、閱讀材料、閱讀的場合有時是變化著的,所以閱讀方式的運用也往往不是固定的。在許多情況下,各種閱讀方式是穿插運用,互相補充的。例如陶淵明讀書就不是一味瀏覽,在“好讀書不求甚解”之后,還有一句話叫作:“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很明顯,他在瀏覽中如果碰到了感興趣的材料,也是要精讀的,而且其專精的程度甚至到了忘記吃飯的地步。在美國,有人提出以學習為目的的閱讀可以分為五步,第一步是瀏覽,拿到一本書,大概看一遍,了解一下內(nèi)容;第二步略讀,抓住書中的主要觀點,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第三步精讀,深入思考,加深理解;第四步背誦,記住所讀書本的主要內(nèi)容;第五步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這個五步讀書法就是各種讀書方式的綜合運用。 綜合上面所說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在讀書活動中,應(yīng)該根據(jù)閱讀的目的、對象、場合,靈活地運用各種閱讀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讀書效果。 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宋代哲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