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玉飛鳥(圖)
發(fā)布日期:2010-05-26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真古玉器,不但使人發(fā)思古之幽情,而且面對著它們時,著實教人著迷。記得一九九二年時,上海博物館曾把珍藏的良渚文化罕品在香港展出,喜愛古玉的同好們均覺目不暇給,大開眼界。
良渚文化玉器中,除了琢神人獸面紋的琮、冠形器、管和素面無紋的璧、鉞及珠等之外,最吸引筆者的是其鈣化(灰沁)的玉鳥。不但側立或飛翔的姿勢甚美,造型逼真;而且簡練古拙、富生命力。例如附圖就是從反山出土的玉飛鳥,雕成平展的鳥形,短尾尖喙,雙翅外張作翔狀,鳥背、鳥頭與雙眼皆微凸,琢法嫻熟自然。那時主要采取以砂(解玉砂)為介質的間接摩擦法,用筋、弦等作“線切割”;工具簡陋、琢法十分原始,但竟然能雕琢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品,的確使人無法想象。玉鳥體型規(guī)整,棱角嶄然。
良渚玉多屬透閃石,這類玉鳥背穿小隧孔,可能是系綴件,也可能是古人心目中祥瑞的靈物。有專家推測古人以鳥喻己,蘊涵向往自由或求偶的象征意義。
由于良渚文化(現代浙江北部和江蘇吳縣一帶)玉器受地熱影響,土層較多石灰質,經歷骎骎歲月,故多灰沁及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