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詩
四季詩是本人根據(jù)四季不同的特點(diǎn)所寫的傷心四季 春花憂日短,夏雨苦思長.秋葉悲已落,冬風(fēng)愁滿腸. 相關(guān)詩詞 春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2.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nóng)》)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hù)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9.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10.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11.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 12.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王安石《春夜》) 13.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杜甫《登樓》) 14.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 15.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僧志安《絕句》) 16.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17.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8.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9.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20.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2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nóng)》) 22.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夏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yùn):《游赤石進(jìn)帆?!?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5.農(nóng)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fù)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lián)句》) 7.殘?jiān)剖障氖?,新雨帶秋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秋 1.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fēng)》)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nóng)》) 4.??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 11.秋風(fēng)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fēng)引》) 12.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13.秋風(fēng)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14.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fēng)辭》) 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杜甫:《兵車行》)’ 2.秋月?lián)P明惲,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3.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fēng)雨大作》) 4.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5.鳴笙起秋風(fēng),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 6.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陳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8.兒童冬學(xué)鬧比鄰,據(jù)岸愚儒卻子珍。(陸游:《秋日郊居》) 9.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 春代表柳 青龍 陽春 我國南方人民給春天以“陽春”和“陽春三月”的美稱。如李白詩云:“陽春召我以煙景”,正是對春天絕妙的寫照。 三春 昔日農(nóng)歷以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孟郊就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 九春 古時的“三春”3個月共90天,10天為一春,故有“九春”之名。阮籍的筆下就有“悅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的名句。 青春 春天萬物復(fù)蘇,草木繁茂,生機(jī)盎然,一片青綠,因之呼春天為“青春”。杜甫的絕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指此。 芳春 春天百草萌發(fā),萬紫千紅,欣欣向榮,故有“芳春”之名。如陸機(jī)詩曰:“烈火厲勁草,麗服鮮芳春。” 青陽 春天陽光明媚,暖意洋洋,故有“青陽”之美稱。如陳子昂就有“白日美不歸,青陽時暮矣”的詩句。 艷陽 春天陽光燦爛,和風(fēng)麗日,故稱“艷陽”。如清代華廣生輯俗曲集《白雪遺音·艷陽天》中說:“艷陽天,和風(fēng)蕩漾,楊柳依依”;再如鮑照的詩句:“艷陽桃季節(jié),皎潔下成妍。” 我國實(shí)行夏歷時間很長,在民間,人們根據(jù)節(jié)氣、農(nóng)事等又分別將正月稱早春,二月稱酣春,三月稱晚春、暮春或末春。此外,春天還有“陽節(jié)”、“昭節(jié)”、“淑節(jié)”、“韻節(jié)”及“蒼靈”等雅稱。 另外,春天各月還有下列別稱:一月又叫陬月、孟陬,二月又叫令月、杏月,三月又叫蠶月、桃月。 夏季的雅稱 朱明 古代稱夏為“朱明”?!稜栄?#183;釋天》:“夏為朱明”,注:“氣赤而光明。”《漢書·禮樂志》:“朱明盛長,敷與萬物。” 朱夏 據(jù)《爾雅·釋天》曰:“夏為朱明”,后因稱夏季為“朱夏”。三國魏曹植《槐賦》曰:“在季春以初茂,踐朱夏而乃繁。”杜甫有詩云:“我有陰江竹,能令朱夏寒。” 長嬴 《爾雅·釋天》:“春為發(fā)生,夏為長嬴,”也作“長贏”。贏,通盈。謂使草木長盈者為夏,故稱夏為長贏。 長夏 《素問六節(jié)藏論》:“春勝長夏,長夏勝冬。”注:“長夏者六月也。”也泛指夏季。杜甫有詩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昊天 《爾雅·釋天》:“夏為昊天。”郭璞注:“言氣皓旰。” 槐序 槐樹夏季開花,故稱夏為槐序。明楊慎《藝林伐山·槐序》:“槐序,指夏日也。” 炎節(jié) 唐錢起詩曰:“單車動夙夜,越境正炎節(jié)。” 三夏 夏季三個月,簡稱“三夏”?!稑犯娂?#183;子夜四時歌·夏歌》曰:“情知三夏熟,今日偏獨(dú)甚。” 九夏 夏季共90天,簡稱“九夏”。陶潛《榮木》詩序有“日月推遷,已復(fù)九夏”之句。范槨詩曰:“情知已是秋風(fēng)后,留作明年九夏寒。” 農(nóng)歷四、五、六月為夏季,古時分別稱為孟夏、仲夏、季夏。孟夏又稱為“初夏”、“首夏”、“槐夏”,均是四月的別稱。仲夏是五月,“仲”是一季中的第二個月,又稱為“超夏”。季夏是六月,即末夏。 秋季的雅稱 三秋 古時七、八、九月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簡稱三秋。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nóng)歷九月。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有:“時為九月,序?qū)偃?#8221;之句。 九秋 秋季共90天,簡稱九秋。張協(xié)《七命》詩:“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飚。” 金天 按“五行”推演,秋屬金,故稱金天或金秋。唐代陳子昂詩曰:“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金素 謝靈運(yùn)詩:“述職期闌署,理棹變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節(jié) 又叫素秋,有時專指重陽節(jié),有時則泛指秋天。歐陽修詩云:“我來夏云初,素節(jié)今已屆。”王績《九月九日贈崖使君善為》詩也有:“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jié)回。” 素商 按古代“五行”說法,秋天色尚白,又屬“五音”之中“商”的音階,故有此稱。元代馬祖?!肚镆埂吩娫疲?#8220;素商凄清揚(yáng)微風(fēng),草根之秋有鳴蛩。” 白商 蕭統(tǒng)編撰的《昭明文選》:“若乃白商素節(jié),月既授衣。”李善注:“《周禮》:‘西方白。’《禮記》:‘孟秋之月,其音商。’” 白藏 《爾雅·釋天》:“秋為白藏。”郭璞注:“氣白而收藏。” 西陸 晉朝司馬彪《讀漢書》云:“日行西陸之秋。”“西陸”即二十八宿中的昂宿之別名。唐代駱賓王《在獄詠蟬》云:“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在民間,人們根據(jù)節(jié)氣、農(nóng)事等又分別將七月稱為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蘭秋、肇秋;八月稱為中秋、佳秋、仲秋、正秋;九月稱為深秋、涼秋、窮秋、暮秋、耖秋。秋天還有“高商”、“商節(jié)”、“白茂”、“凌辰”等雅稱。 冬季的雅稱 玄英 《爾雅·釋天》:“冬為玄英。” 隆冬 《晉書·王獻(xiàn)之傳贊》:“觀其字勢,如隆冬枯柯。” 三冬 古代以農(nóng)歷十月為孟冬,冬月為仲冬,臘月為季冬,簡稱為“三冬”。唐杜荀鶴《溪居》詩:“不說風(fēng)霜苦,三冬一草衣。” 九冬 冬季共90天,故云。南朝梁沈約《夕行夜間鶴》詩云:“九冬霜雪苦,六翮飛不住。” 嚴(yán)冬 南朝梁簡文帝集《大同冬月庚戌》詩:“是節(jié)嚴(yán)冬景,寒云掩落暉。” 冬節(jié) 有時專對冬至而言,《南齊書·武陵昭王曄傳》:“冬節(jié)間訊,諸王皆書,曄獨(dú)后來。”有時泛指冬天,《后漢書·馬融傳》:“方涉冬節(jié),農(nóng)事閑隙。”曹操《卻東西門行》:“冬節(jié)食南稻,春歸復(fù)北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