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投身新課改的一線教師,我深刻認識到:新課改既需要我們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去創(chuàng)新和摒棄,也需要我們堅守。 堅守獨立思考。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反對一味固守傳統(tǒng)、拒絕接受新思想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既要堅決反對根本否定傳統(tǒng)的傾向,不能迷信專家的話,更不能對眼花繚亂的改革經驗趨之若騖,以至于左右搖擺而心中沒有了自己的羅盤,要學會拒絕與堅守,絕不能在倒掉盆里的臟水同時,把嬰兒也一起放掉!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去對待新課改。 堅守以人為本。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與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具有同樣的權利,而且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更需要學校和老師的關懷與幫助。但是片面強調“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與優(yōu)秀的學生相結合”,直接形成了學校和老師過分重視那些成績優(yōu)秀且只占少數(shù)學生的表面,助長了課堂教學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厭學情緒,使學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這必然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和素質教育成為一句空話。我們的教育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這才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應有之意。 堅守適度講解。有的教師在實踐操作中,為了突出教改特色而往往過分強調經歷,讓課堂占用了教學的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時間和空間。他們把講授法看成是教改的絆腳石,惟恐避之不及,棄而不用。這樣做也許會讓學生在主動學習方面有所提高,但這種提高是有限的。缺少了教師的講,就會對學生知識積累的速度和質量產生消極的影響,導致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不足。若過分強調學生的經歷和經驗,必然會使學生失去了至少是較多地失去了“站在巨人肩上”的機會,這本身不符合教育的自在功能。我們需要切記:走極端不是科學的精神,更不是課改的出路。 堅守記憶。在新課改中,教師既要為學生提供經歷的機會,又要讓學生做好接受貯藏的準備,這就是說我們既要讓學生做漏斗,又要讓學生做燒杯。教師在課堂上過多地讓學生進行探究,只能在課堂開始的幾分鐘里檢查一下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情況,盡管探究過程也是一個記憶的過程,但探究過程的主要目的畢竟不是記憶,這樣學生記憶的過程就被置于課余。在新課改下學生同時要學習十幾門課程,如果所有的學科都把記憶的過程置于課余,不僅使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時間沖突而難以保證,還會使學生因不堪重負而損害身心健康,所以這種教學方法不但不科學,不人道,也從根本上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因此,在新課改的征程上,教師永遠不能忘記:課堂教學不但是一個探究、親歷的過程,而且應是一個鞏固記憶、顆粒歸倉的過程。 堅守板書,堅守容量適度,堅守多媒體只能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不知何時,大容量,快節(jié)奏的課堂教學,似乎成為新課改的主流理念,在這一理念的作用下,多媒體教學自然盡顯風流,風景這邊獨好!但是盲目地追求課堂的大容量,使課堂變成了課件的“交響樂”,講臺變成了“聲像舞臺”,學生被眼花繚亂的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猶如置身于旋轉的舞臺,場面熱烈,受眾心潮澎湃。這種“不著一字”的教學方式焉能保證教學目的!當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能為學生補充必須的資料時,它可以起到增加閱讀量、開闊視野、啟迪智慧、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當多媒體成為一種主要的唯一的教學手段時,學生只能在極速的幻燈交替中,成為徹頭徹尾的親歷者,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收獲者!這樣的大容量教學又有何益!教師邊引導、邊講解、邊板書的教學境界是多媒體無法完成的,它不僅可以很清晰地體現(xiàn)出教師的邏輯思維,具有極好的示范性,而且這種境界能為大多數(shù)學生接受,甚至是自身魅力的展現(xiàn)。因此,面對理論性和邏輯性的學科——政治課教學,請讓我們堅守板書,堅守容量適度,堅守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