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關節(jié)腫脹疼痛,肌肉酸痛,或伴低熱,面部紅斑,舌
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細數(shù)。多見于以關節(jié)損害為主要表現(xiàn)的
SLE。
【主證分析】本證多為臟腑氣血不足,感受風濕熱邪或風
寒濕邪郁久化熱而成。風濕熱邪,與素體陰虛內(nèi)熱相搏,釀成熱
毒,瘀阻脈絡,故見紅斑;鮮紅為熱毒熾盛,瘀紫為瘀熱阻絡。外
邪痹阻經(jīng)絡、關節(jié)則見四肢肌肉關節(jié)疼痛、腫脹;舌紅苔黃燥,脈
滑數(shù),均為邪盛之象。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藥】 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湯加味。蒼術12g,黃柏
12g,川牛膝20g,生苡仁30g,知母12g,石膏30g,粳米20g,桂
枝10g,甘草6g。方中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清熱瀉火;桂枝疏
風通絡。可加忍冬藤30g,虎杖根15g,連翹12g,桑枝15g,秦艽
10g,海桐皮15g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熱甚關節(jié)紅腫
灼熱,入夜尤甚者,加生地30g,黃柏10g,水牛角30g,姜黃15g
清熱涼血,除濕通絡。出現(xiàn)皮膚紅斑者,加丹皮10g、生地20g、
赤芍10g涼血活血。
由于SLE臨床表現(xiàn)變化多端,不同發(fā)病個體在不同的病情
發(fā)展階段累及的臟腑各異,因此有關本病的臨床分型不十分一
致。如張志禮等將本病分為熱毒熾盛,氣陰兩傷,脾腎不足,脾
虛肝郁四型,基本方用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茯苓、丹參、雞
血藤、女貞子、菟絲子、秦艽、首烏藤、白花蛇舌草、草河車等。楊
桂芬等按照辨證分為以下三型:①熱毒熾盛(急性活動期)型:生
地30g,紫草20g,丹皮10g,水牛角15g,玄參、赤芍各15g,人工
牛黃1.5g(吞服或牛黃安宮丸人中藥沖服);②痛痹(以關節(jié)酸
痛為主)型:生地30g,玄參、赤芍、紫草、地龍、當歸、牛膝、丹參、
防己、桃仁、紅花各15g,③肝腎陰虛(緩解期)型:黃精25g,生地
黃、熟地、當歸、赤芍、枸杞子、牛膝、丹皮、首烏、茯苓、草河車各
15g。關景云則對熱毒熾盛型用水牛角(研沖)、生地黃、白茅根、
桑寄生各30g,生大黃(后下)、丹皮、檳榔、烏梢蛇各10g,紫草
10g,赤芍15g,白蘚皮24g,土茯苓20g,蜈蚣2條;肝腎陰虛型
用白芍、生地、桑寄生各15g,柴胡、當歸、熟地、雞血藤、獨活各
10g,女貞子、枸杞子、桑葚子各30g;血瘀型用丹參、雞血藤、大
血藤、小血藤、茯苓、山藥各15g,當歸、川芎、桃仁、血竭各10g,
生黃芪、黨參、仙鶴草、薏苡仁各30g,地榆炭20g,蜈蚣2條,烏
梢蛇15g。孟如將SLE分為熱毒熾盛型、氣陰兩傷型、肝腎陰
虛型、風濕熱痹型、脾腎兩虛型等五型進行辨證論治,結(jié)果總有
效率達86.4%。李莉等將本病分為以下四型治療:①熱入營血
型用水牛角50g,生地40g,茯苓、金銀花各25g,紫草20g,丹皮、
知母、連翹15g,升麻、大黃各10s;②肝腎陰虛型用生地40g,山
藥、何首烏、枸杞子各25g,旱蓮草20g,山萸肉、玄參、麥冬、玉
竹、知母、黃柏、杜仲各15g;③氣陰兩虛型用山藥50g,熟地
40g,黃芪25g,麥冬、旱蓮草各20g,人參、女貞子、白術、茯苓各
15g,丹皮10g,甘草7g。④陽氣虛弱型用熟地、山藥各40g,黨
參、黃芪各25g,丹參、菟絲子各20g,茯苓、白術、淫羊藿各15g,
肉桂10g。陳良良將SLE分型辨治為:陰虛內(nèi)熱型用金銀花、
公英、生地、丹皮、赤芍、北沙參、玄參、土茯苓、女貞子、丹參;熱
毒熾盛用竹葉、生石膏、金銀花、大青葉、桅子、知母、水牛角、丹
皮、玄參;風濕熱痹型用忍冬藤、公英、秦艽、威靈仙、土茯苓、川
牛膝、獨活、赤芍、雞血藤;氣虛水腫型用黃芪、黨參、茯苓皮、澤
瀉、丹參、澤蘭、玉米須、鳳尾草、車前子。張兆云等將SLE詳分
八證,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療大法:①風濕熱痹證,宜清熱化濕、祛
風通絡;②氣血兩燔證(或稱熱毒熾盛證),宜清熱解毒、涼血護
陰;③陰虛火旺證,宜養(yǎng)陰補血、涼血解毒;④毒邪攻心證,當解
毒益氣、養(yǎng)陰安神;⑤邪熱傷肝證,應疏肝清熱、和血通絡,或熱
動肝風則需清熱涼肝、熄風鎮(zhèn)痙;⑥肝腎陰虛或腎陰虧損證,應
滋陰補腎、活血解毒;⑦脾腎陽虛或陽虛水泛證,應溫補脾腎、活
血解毒、利尿排水;⑧陰陽兩虛、清濁痞塞證,宜宣通陰陽交水
火,益腎運脾醒胃神。瘀血表現(xiàn)貫穿于各種證型表現(xiàn)中,故在各
證施治中均需不同程度地配伍活血化瘀之品。周仲英將SLE
分為風毒痹阻、絡熱血瘀證:治宜祛風解毒,涼血化瘀,選《醫(yī)宗
金鑒》秦艽丸加減,藥用秦艽10g,功勞葉10g,漏蘆10g,白薇
12g,大生地12g,廣地龍10g,烏梢蛇10g,青風藤15g,鬼箭羽
12g,凌霄花10g,商陸根9g;血分毒熱,氣陰耗傷證:治宜清透血
熱,益氣養(yǎng)陰,方用《證治準繩》清骨散加減:青蒿15~30g,白薇
15g,銀柴胡10g,炙鱉甲15g,?草30g,知母10g,丹皮10g,大
生地15g,炒常山6g,雷公藤10g,太子參15g,白芍12g;肝腎陰
虛,風毒留戀證:治宜培補肝腎,祛風解毒,方用自擬狼瘡肝腎
方:功勞葉10g,大生地12g,黃精lOg,制首烏10g,枸杞10g,石
斛12g,秦艽10g,漏蘆10g,紫草6g,烏梢蛇10g,白薇15g,炙僵
蠶10g,凌霄花10g;脾腎兩虛,血瘀水停證:治宜補腎健脾,活血
行水,方選自擬狼瘡脾腎方。藥用太子參15g,生黃芪20g,仙靈
脾10g,附子5g,大生地15g,黃精10g,木防己10g,天仙藤12g,
澤蘭、澤瀉各10g,雷公藤10g,商陸根9g,露蜂房10g。本病風
毒、瘀熱為重要病理因素,故不論何型均可選用祛風解毒、清透
瘀熱、活血化瘀之品。顧伯華治療紅斑狼瘡內(nèi)臟損害的經(jīng)驗為:
以肝損害為主者,多為陰虛氣滯,治當養(yǎng)陰清熱、疏肝理氣,藥用
生地、玄參、麥冬、知母、黃柏、青蒿、柴胡、當歸、香附、郁金、平地
木、八月札等;以肺部炎癥為主者,多為氣虛肺熱,治當益氣潤肺
清熱,藥用黃芪、黃精、茯苓、炙紫菀、炙冬花、桑白皮、地骨皮、黃
芩、石膏、魚腥草、白花蛇舌草、野薔薇等;以腎損害為主者,多為
陽虛水濕,治當健脾補腎、壯陽利水,藥用黃芪、黨參、白術、茯
苓、豬苓、仙靈脾、鎖陽、菟絲子、桂枝、熟附片、澤瀉、車前子等。
尤林森等則對SLE心臟受損常采用下方治療:生地、玄參、生薏
仁、虎杖、羊蹄根、忍冬藤、苦參、黃芩、車前子各30g,知母9g,麥
門冬10g。水腫或有漿膜腔積液者,加利水方:葶藶子、桑白皮
各30~60g,豬苓、茯苓、澤瀉各15g;心悸加茯神、棗仁、柏子仁
各12g,青龍齒30g(先煎),琥珀屑3g(沖服);血瘀胸痛加丹參、
赤芍15g,桃仁12g;熱甚加生石膏60g(先煎)。馬紹堯治療以
肝損害為主的紅斑狼瘡,辨證分三型:脾虛濕熱型,治宜健脾清
熱化濕,方用胃苓湯合茵陳蒿湯加減;氣滯血瘀型:治宜疏肝理
氣,活血化瘀,用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肝。腎陰虛,治當養(yǎng)
陰清熱,滋補肝腎,方用增液湯合知柏地黃湯加減。在sLE的
各種內(nèi)臟損害中,狼瘡性腎炎是其中最常見而又較重的類型,作
者分為熱毒熾盛,脾腎陽虛、陰虛內(nèi)熱、肝腎陰虛、脾腎陽虛進行
辨證施治。陳以平等辨證分型為:熱毒熾盛型,脾腎兩虧型,陰
虛火旺型,氣陰兩虛型,基本方采用北芪、黨參、當歸、川芎、丹
參、益母草、生地、首烏,并隨證加減。羅致強將狼瘡性腎炎分為
下列三型治療:①濕熱淤阻型:藥用蒼術、黃柏、牛膝、生薏仁、生
石膏、知母、生地、丹皮、?薟草、海桐皮、川木瓜、桑枝、車前草。
若熱毒內(nèi)擾,神昏譫語,選加竹葉、郁金,合服安宮牛黃丸;動風
抽搐,選加鉤藤、蟬衣、地龍、羚羊角;出現(xiàn)蛋白尿、血尿,可選加
小薊、蒲黃、蟬衣、地龍、蘇梗;②肝腎陰虛型:藥用菟絲子、女貞
子、五味子、枸杞子、丹皮、地骨皮、赤芍、知母、云苓、合歡皮、麥
芽、澤瀉、烏梢蛇、旆薟草。兼氣虛者,加北芪、白術;有蛋白尿、
血尿者,選加旱蓮草、金櫻子、益母草;③脾腎陽虛型:藥用熟附
子、細辛、麻黃、熟地、丹皮、菟絲子、淫羊藿、巴戟、北芪、白術、砂
仁、車前子、澤瀉、田七。若見尿頻多,24小時尿蛋白排出過多
者,可去車前子,加桑螵蛸、五味子、覆盆子。在不同的病變階段
和類型中,均強調(diào)祛濕活血化瘀法,久病虛損者,重視補腎扶正。
候宗德等將狼瘡性腎炎辨證分型為濕熱毒邪內(nèi)淫型:蒼木、牛
膝、玄參各15g,黃柏12g,虎杖、土茯苓、丹參、白花蛇舌草各
30g,赤芍20g,蜂房10g,甘草6g;肝腎陰虛型用:熟地黃、山藥
各20g,茯苓、澤蘭各15g,山萸肉、澤瀉、黃柏、知母各12g,牡丹
皮10g,土茯苓30g,甘草6g。脾腎陽虛型:用附子、炙甘草、牡
丹皮各10g,桂枝6g,熟地20g,山藥、茯苓、牛膝、車前子(包)各
15g,益母草30g,山萸肉、澤瀉各12g。
總之,SLE病情變化多端,在分型辨治中,目前普遍認為證
屬熟毒熾盛多為疾病的急性發(fā)作階段。肝腎陰虛,陰虛火旺也
是本病常見的主要臨床類型。臨床出現(xiàn)狼瘡性肝炎、狼瘡性!腎
炎以及心肌心包炎者,可分別歸人瘀熱傷肝、脾腎陽虛。瘀毒攻
心等證治類型中,對少數(shù)臟腑組織受累廣泛而病情嚴重復雜的
患者,可結(jié)合中醫(yī)對水腫、鼓脹、心悸、咳嗽、懸飲、痙證等病證的
論述進行綜合分析。
2.對癥治療加減及增強各方解毒療效的中草藥
(1)關節(jié)痛選加防己、海桐皮、姜黃、忍冬藤、徐長卿\秦艽、
桑寄生、虎杖、威靈仙、延胡索等。
(2)腰膝酸痛加杜仲、虎杖、狗脊、菟絲子、桑寄生等。
(3)浮腫選加玉米須,半邊蓮、車前草、白茅根、茯苓皮等。
(4)失眠選加夜交藤,酸棗仁、益智仁、柏子仁等。
(5)心悸選加五味子、柏子仁、遠志、茯苓、龍齒等。
(6)心前區(qū)疼痛、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選加三七、山楂、JfI芎、
毛冬青、延胡索、全瓜蔞、益母草等?!?br> (7)脈結(jié)代心律失常選加苦參、玉竹、當歸等。
(8)燥咳或陰虛咳嗽選加麥冬、北沙參、百合等。
(9)肝痛、脅痛選加郁金、柴胡、垂盆草,茵陳、蒲公英等。
(10)陰虛發(fā)熱選加青蒿、知母、地骨皮、丹皮、白薇、葛根等。
過敏發(fā)熱選加黃芩、防己、陳皮、麻黃、甘草等。氣虛發(fā)熱選加黃
芪、白術、黨參等。血虛發(fā)熱選加當歸、熟地、阿膠、黃精等。病
毒感染發(fā)熱選加金銀花、蒲公英、柴胡、大青葉、白頭翁、地骨皮
等。細菌感染發(fā)熱可用連翹、魚腥草、黃連、菊花等。系統(tǒng)性紅
斑狼瘡發(fā)熱十分常見且不易解決,有時很難判定為何種原因發(fā)
熱,臨證時應嚴密觀察分析后采取措施。
(11)出血或凝血異常選加側(cè)柏葉、茜草根、蒲黃、紫珠草、水
牛角、仙鶴草、白茅根等。
(12)白細胞減少選加女貞子、白術、肉桂、苦參、黃芪等。
(13)食欲減退、納呆選加雞內(nèi)金、烏藥、生姜、陳皮等。
(14)高血壓選加杜仲、鉤藤、天麻、菊花、石決明等。
(15)精神神經(jīng)癥狀選加菖蒲、遠志,白僵蠶、茯苓、琥珀末
(吞服)、珍珠粉等。
因潛在或明顯持續(xù)病毒感染為SLE的發(fā)病因素或惡化因
素之一,因此每一方中均可考慮選加抗病毒的中草藥。除前述
病毒發(fā)熱選加藥物外還可選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瞿麥根,烏
梢蛇,枇杷葉等。此外瘀血表現(xiàn)貫穿于各種證型表現(xiàn)中,故在各
證施治中均需不同程度地配伍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赤芍、紅
花、川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