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因材施教的啟示
移動用戶發(fā)送HNZB到10658000,訂閱河南手機報。早報+晚報,每天一角錢。
□記者 劉永生
每個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龍之心,都希望孩子能成名成家。愿望雖好,卻不一定都心想事成。這是因為,孩子們的稟賦、個性各不相同,不能按照一種模式塑造。如果他天生不具備“龍”的素質(zhì),卻有“馬”的特長,你又非要讓他成為“龍”,那么這種“精英教育”必定失敗,結(jié)果孩子落得非龍非馬,一事無成。
懷有望子成龍之心,卻不愿正視現(xiàn)實的家長,可以讀讀下面這則故事,或許會得到一些啟示。
這則故事叫《西鄰教子》,西邊鄰居家有五個孩子,一個樸實,一個聰敏,一個是盲人,一個是駝背,一個是瘸子。弟兄五個能力參差不齊。西鄰讓樸實者務(wù)農(nóng),讓聰敏者經(jīng)商,讓目盲者卜卦,讓駝背者織布(織布需要弓背彎腰),讓腿瘸者紡線(紡線需要盤著腿)。結(jié)果五個孩子都能夠自食其力地生活。
這個故事是虛構(gòu)的,是個寓言,但它的寓意對每個人都有啟發(fā)和教育意義。它告訴我們,孩子們不可能都“成龍”“成鳳”,只要人盡其才、揚長避短,他們都可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