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主要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纖維環(huán)破裂、萎縮和頸椎小關節(jié)紊亂等,造成對頸神經(jīng)根、椎動脈的刺激或壓迫等慢性癥候群。此病常引起頭痛、頭昏、眩暈和頸、肩、臂、手的疼痛和麻木,甚至有的還出現(xiàn)高血壓現(xiàn)象。
              本病多見于中老年,常因工作或勞動時長期處在一種固定的姿勢,使頸椎軟組織慢性勞損,久之促成局部骨質(zhì)增生。此外,還有急性軟組織損傷所致。其病理過程是:椎間盤本身無直接血液供應,靠軟骨板從椎體吸取營養(yǎng)。若軟骨板受到損傷,則椎間盤發(fā)生營養(yǎng)性障礙,進而軟骨板、椎間盤產(chǎn)生退行性病變,使椎間隙變窄,韌帶退行性病變、鈣化,造成關節(jié)活動功能受到影響。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骨刺形成和向后隆起的纖維環(huán)、后縱韌帶以及周圍組織的變性、水腫等原因,使頸神經(jīng)受到摩擦和壓迫而出現(xiàn)癥狀。此外,椎動脈在上行中形成三個彎曲,在穿行第一、第二頸椎橫突孔時形成了一個使椎動脈呈倒置椎體狀的彎曲,可因環(huán)樞關節(jié)的活動,而加大環(huán)樞橫突孔倒置椎體的底寬,使椎動脈受到壓迫,而產(chǎn)生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現(xiàn)象。若向前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脊髓,或交感神經(jīng),即出現(xiàn)昏倒、嘔吐、胸悶和血壓異常等癥狀。
              臨床表現(xiàn)
              1.中年以上病人主訴常有頸后、上背或肩部酸脹不適。有時頸項發(fā)僵、活動不靈。部分病人有頸部外傷史。
              2.上肢一側或兩側出現(xiàn)障礙方面癥狀,如無力、不能上舉、外展困難、握力下降、嚴重持物不穩(wěn)而下掉。
              3.神經(jīng)根受累,出現(xiàn)上肢放射痛,手指麻木發(fā)涼;有針刺樣觸電感或燒灼樣疼痛;頸部過伸、過屈、旋轉(zhuǎn)或咳嗽、打噴嚏時,痛疼加甚;壓頭時,可有放射痛。
              4.有的患者有眩暈、一側耳鳴和頭昏等癥狀,眩暈常在頸部活動到某一位置時出現(xiàn)(因椎動脈受壓)。嚴重時病人可出現(xiàn)肢癱、截癱等癥狀。
              非藥物療法
              頸椎牽引法
              1.立位牽引:將牽引套(即枕頜布帶,由雙層白布制成)的兩繩環(huán)分別掛在門框上的兩組螺絲上。牽引者站立于門框下小板凳上,自行帶好牽引套,雙足逐漸離開小板凳,或雙下肢屈曲,雙足離開地面,人體全部吊起。此時頸部的牽引力為體重的93%,牽引時間為30秒至一分鐘,有的可延至5分鐘。
              2.坐位牽引:在門框上,接上一個滑輪,將牽引繩一端與牽引套連接,另一端掛上所需要的重量(由數(shù)個一斤重的鐵塊或砂袋組成)。掛重量的一端距離地面約半米,患者坐在方凳上,吊好牽引套,在掛重量的一端逐漸加上鐵塊或砂袋,直到自己受得住為止(一般重量為5~8千克為宜),牽引時間為15~20分鐘。
              推拿療法
              1.舒筋通絡。病人坐位,用輕柔的揉、按、拿、一指禪推等手法在頸椎兩側及肩部治療。
              2.拉寬椎間隙。醫(yī)生用一手托住患者頸部,一手托住枕部,用力向上提,并適度向左右轉(zhuǎn)旋。
              3.理筋整復。病人前屈適當?shù)慕嵌?,醫(yī)者一手用拇指按住患椎棘突,一手用肘部托住病人頦部,在向上牽引的同時向患側旋轉(zhuǎn)頭部。
              4.活血化瘀。用輕柔的一指禪或按、揉頸椎兩側,上下往返治療。再用直擦法治療頸椎兩側,以透熱為度。
              頸神經(jīng)根封閉法
              病人側臥,頭下墊平,使頭顱部與脊柱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醫(yī)者用右手拇指從上向下,沿胸鎖乳突肌的起點或乳突向下垂直劃一直線,沿此線找椎間孔壓痛點。經(jīng)常規(guī)消毒后,針尖垂直刺到椎間隙孔部,回抽無血,即將藥物注入,如病人有麻脹感時效果更好。常用藥物為1%普魯卡因4毫克加強的松龍1毫克。
              理療
              1.離子導入療法。目前使用的有DZL一Ⅱ型電療機,是應用直流電導入各種中西藥物,如普魯卡因、碘化鉀、陳醋、威靈仙,效果較好。
              2.高頻電療法。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及微波等療法。
              3.石蠟療法。利用加熱后的石蠟敷貼于患處。
              4.中藥燙法。桃仁15克,紅花15克,蘇木20克,桂枝20克,艾葉6克,威靈仙20克,水煎后將毛巾浸于藥液中,擰干后趁熱敷于患處,同時用手掌拍打。
              西藥治療 
              1.解熱鎮(zhèn)痛劑:布洛芬0.2克,每天3次;強筋松0.2克,每天3次;消炎痛0.25克,每天3次。
              2.擴張血管藥物:地巴唑、血管舒緩素等。
              3.營養(yǎng)和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藥物:谷維素、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
              中藥治療
              1.痹證型:屬風寒者,治以祛風散寒通絡,方用桂枝附子湯加減;虛寒者,治以溫陽益氣通絡,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
              2.眩暈型:肝陽上亢者,治以平肝潛陽通絡,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氣血虧虛者,治以益氣養(yǎng)血通絡,方用歸脾湯加減;痰濕中阻者,治以化痰利濕通絡,方用溫膽湯加味。
              3.痙證型:治以益氣養(yǎng)血,舒筋通絡,方用黃芪地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