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里先生《論語講義》“里仁第四”摘記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歡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德的人,我沒有見過這兩種人。“好仁者無以尚之”,“尚”就是超過,真正喜歡仁德的人,對他來說,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情了。而厭惡不仁德的人,他對仁的態(tài)度只是“不使不仁加乎其身”,即不讓那些不仁德的事情加在我身上。這兩句話聽起來有點拗口,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志于仁,時時想行仁道,完善自己,這是好仁者。比如有同學病了,我主動去關心他,照顧他,噓寒問暖,這叫好仁。如果是惡不仁,只是討厭不仁德,那么只要不做不仁德的事情就足夠了,所以盡管有同學生病了,我既不去關心他、照顧他,我也不去加害他,只要不去做那些壞事,我就滿足了。好仁與惡不仁,二者的層次不一樣,惡不仁者只是不做壞事,好仁者不僅不做壞事,還要去做好事。“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有試過用一天的力量去行仁德的人嗎?我沒有見過行仁德而力量不夠的,也許有,但我沒有見到過。在日常生活中點滴的小事上就可以行仁德,并不非要你有多大的力量,做多大的事業(yè)。他的書掉在地上,你幫他撿起來,看到他摔倒了,你把他扶起來……這些都是行仁德,怎么說力量不足呢?真正要行仁德的人,沒有因為力量不足而不行的,所以關鍵是有沒有心。 其實孔子說了三種人:一種是求仁的人,另一種是惡不仁的人,還有一種是想求仁德而不得的人。孔子說,前面兩種人,我沒見到,第三種人——這種愿一日用力于仁而力不足的,即便有,我目前也還沒見到??梢?,行仁德固然難能可貴,但是要真正落實也并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只要你有心,你真正去做,在哪里都能行仁德,有什么是你想做卻做不了的呢?又不需要什么特別的條件,只要你想做都能做得到。比如,看到這里的紙屑,隨手撿起來丟到垃圾箱里,看到水龍頭在滴水,隨手把它擰緊了……這些都是在行仁德。仁德看起來很難,其實只要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做起,每天都自我完善,漸漸地就能達到,關鍵看你愿不愿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