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案例撰寫要求 一、教育案例的界定 教育案例是對一定教育情境下發(fā)生的教育事件的一種記錄。是對某個蘊含著教育哲理事件發(fā)生過程的詳細敘述和理性思考的一種敘事性報告。 二、教育案例的要素 一個完整的教育案例一般包含背景、主題、細節(jié)、結果和評析等五項要素。 (1)背景:即向讀者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2)主題:即表明自己想反映的具體問題和觀點。通常是表達對某個新理念的認識和理解,或是說明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的方式、學的方式怎樣變化,或是介紹對新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等等。 (3)細節(jié):即教學過程。必須忠實地記錄整個教育故事發(fā)生的過程,包括顯性的教學行為和結果,還包括一些隱性的教學行為,即教師、學生的情感活動以及學生的思維反應等。因此,應當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題的特定內(nèi)容,把關鍵性的細節(jié)寫清楚,要特別注意揭示人物的心理。因為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xiàn)象,人物的心理活動則是故事發(fā)展的內(nèi)在依據(jù)。 (4)結果:即實施某種教學方法和或教育手段而取得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 (5)評析:要對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nèi)容,包括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進行分析和反思。這種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目的在于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可以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guī)律。 三、案例撰寫的基本格式 當前,國內(nèi)外課堂教學案例編寫的格式有多種多樣。但不管何種編寫格式,它們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對案例的客觀描述;二是對案例中所述問題、事件等的分析。下面介紹兩種慣用的案例編寫的格式: 1.“描述+分析”式 此格式的特點是將整個案例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述課堂教學情景事件,后半部分主要針對情景和事件中的一、兩個問題進行理論分析。案例的描述一般是把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某一片斷像講故事一樣原原本本地、具體生動地描繪出來。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問答式的課堂對話,也可以概括式地敘述,主要是提供一個或一連串課堂教學疑難的問題。案例的分析部分是針對描述的情景談一些個人的感受或理論的說明。分析方法可以是對描述中提出的一個問題,從幾個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是對描述中的幾個問題,集中從一個方面加以分析。 2.“背景+描述+分析”式 此格式要求比較高,在實際教學中的作用也更大。通常它將整個案例分為三個部分: ⑴ 主題與背景 主題是反映案例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背景主要敘述案例發(fā)生的地點、時間、人物的一些基本情況。當然,這部分的內(nèi)容不宜很長,只需提綱挈領敘述清楚即可。 ⑵ 情景描述 與“描述+分析”式中的描述相同,主要突出主題所反映的課堂教學活動。 ⑶ 問題與分析 這是根據(jù)主題與情景描述,找出問題及其原因所在,并用教育理論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課堂教學行為、教學內(nèi)容呈現(xiàn)的先后與學生理解的程度、教學方法運用與學生內(nèi)在動機的激發(fā)等問題都可能存在著矛盾,每個矛盾的背后,必然隱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所以,通過分析和詮釋,挖掘這些矛盾背后的內(nèi)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規(guī)律就顯得十分的必要。 四、案例與其他文本的區(qū)別 2. 與教案的區(qū)別 教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安排;教案注重過程安排,重點是教什么、怎么教,無須解釋說明,更無須議論。案例則是對已發(fā)生的教育過程的反映和分析,需要分析緣由,提煉觀點,畫龍點睛,給人以明確的啟迪。可以先敘后議,可以夾敘夾議,也可以先議后敘。如果能夠把“議”隱含在“敘”中,那應該是更高水平的案例。另外,教案寫在教之前,案例寫在教之后;一個是教學預期,一個是教學結果。 3.與教學實錄的區(qū)別 教學實錄與案例的體例比較相近,都是寫在教育教學之后,同樣是對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是教學中的一個片段。同樣需要反映教育教學的過程,而教學實錄可以沒有結論,案例則必須從理論的高度進行分析,必須有結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