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yǎng)生在我國古代又稱“攝生”。所謂“攝”,即有保養(yǎng)之意。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善攝生者”的論述。養(yǎng)生的理論和方法也叫做“養(yǎng)生術”,或曰“養(yǎng)生之道”也。
我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保健強身防病功法,其中有具體的操作練習套路,也有關于日常生活中的原則與注意事項。比如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十六宜”就是其中之一。 1、發(fā)宜常梳。指整個頭部發(fā)根要經常梳動。用木梳每日梳頭3—5遍,每遍60次左右。這樣可以疏通頭部經絡和氣血,興奮腦部中樞神經。有醒腦、健腦及防治頭昏、脹、痛,防止脫發(fā)和頭發(fā)早白等作用。 2、目宜常運。即眼球轉動,兩眼包括眼眶外緣宜經常進行按摩和運轉,速度要均勻,每個轉動方向可作2—4個節(jié)拍,眼睛疲勞適當休息。運目可以加速眼睛局部血液循環(huán),防止視力衰退,明目清神,防治眼疾。 3、面宜常擦。用雙手按摩揉擦或拍打面部。從前額至下頜,包括兩太陽穴、鼻梁兩側,每次1—2分鐘,每日2—3次。因經絡系統(tǒng)中足三陽經都起于頭面部,擦面可疏通經絡,可預防感冒、防治頭痛、頭昏、頭脹、牙痛、鼻塞等。并有面部美容作用。 4、耳宜常彈。耳部要經常揉擦抖彈,即通常所說的鳴天鼓、擦耳輪。用兩掌心掩耳,用食指放在中指上,向下彈響十次,然后突然張口。彈耳可預防耳聾,增強記憶;可增強聽力、防治耳疾。 5、舌宜舐腭。舌輕抵上腭又稱搭鵲橋,意在使任督兩脈相通,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舌頭尖舔上腭,可增加口腔唾液分泌,能幫助腸胃消化、防治食道及胃部疾患;可集中思想、調心入靜。 6、齒宜常叩。叩齒即上、下排牙輕輕咬合,每次輕叩牙齒36次,先叩大牙,再叩門齒,可達到固齒、止痛、清熱、預防牙疾之效。 7、津宜常咽。津指口中唾液。方法是鼓腮干漱口,待唾液充滿后分三次咽下。平時唾液不要吐掉,應下咽到腹部??梢詭椭c胃消化、增進食欲,能起到滋陰益氣的作用。 8、濁宜常呵。濁指人體內,包括臟腑血脈中的各種濁氣,呵即吐氣。也就是說應經常將體內濁氣慢慢吐出來。如能經常運用吐納法,把體內濁氣吐出,將新鮮空氣納入,有清理濁氣、補益臟腑的作用,久之就能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 9、背宜常暖。背主一身之陽氣,是督脈所在處,常暖可使陽氣運行并暢達全身經脈,起防病治病作用。可常采用活動、按摩、曬太陽等方法,使之保持溫暖,可使背部氣血流暢,防治腰酸、背痛。 10、胸宜常護。胸部系心、肺等重要臟器所在之處,需特別保護,要積極采取防護措施,以防外邪侵襲,也不要使它遭受重擊或激烈震動。同時,時常推拿按摩,有增強心臟功能之效。 11、腹宜常摩。腹指胃脘處和臍下小腹部。腹為胃腸等臟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能加強腸胃蠕動,可防治脘痛、腹脹、腹痛、消化不良、便秘和神經衰弱、失眠,以及防治陽痿等癥。 12、肢宜常搖。即人體四肢要經?;顒?。坐臥站立均可以采取沖拳、擰腕、舒頸、展臂、轉腰、扭臀、繞腿、蹬腳等方式搖動全身,可使氣血充盈肢體,從而鼓蕩全身。不僅鍛煉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過四肢運動促進內臟氣血運動,增強體質。 13、膚宜常干。是指全身皮膚不要潮濕,特別是浴后要立即把皮膚擦干,可避免潮濕水汽侵入體內,防治風寒、風濕等類疾病的誘發(fā)。也指用手掌、干毛巾做周身皮膚干浴,即全身按摩,能疏通經絡,活躍氣血,抗衰老防疾病。 14、谷道宜常提。谷道即肛門,平時有意識地經常提升收縮,有通便、防治痔瘡、肛裂,提高性功能之效。 15、足心宜常按。足心有人身之重要穴位涌泉穴,它與生命活動緊密相連。研究表明,腳底為人體一個全息對應體,其上有眾多內臟和經絡點。以右手心(勞宮穴)擦左足心(涌泉穴),可以交通心腎,使水火相濟,心腎相交,經常按摩腳底涌泉穴或足心,能夠治頭昏、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癥,特別是在睡前或泡腳后按摩擦揉,尤為適宜。 16、大小便勿言。古代養(yǎng)生家主張大小便時要精神專注,一般不要講話,并要牙關緊閉,即不宜開口呼吸,可保住氣血,有固腎、固齒,預防牙疾之功效,有利于濁氣糟粕的抵御及排泄。 我國傳統(tǒng)的保健強身“養(yǎng)生十六宜”,它的每一式都是較為流行的練功法,其順序的組合,則成為一套宜于普及、并有實用價值的保健術,極易普通百姓學習和力行。
|
|
|
來自: 平凡幸福SJ > 《養(yǎng)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