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新茶飄香的清明時節(jié),漫步茶園,品嘗一杯嫩綠柔軟、香氣怡人的“明前茶”,自是不亦樂乎。同行者中有位詩人,見茶山上村姑正在采摘嫩葉,不由觸景生情,脫口詠出唐代著名詩僧齊已的一首《謝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
回顧唐詩三百首,茶的倩影隨處可見,詩人幾乎個個都是“茶博士”。詩仙李白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的佳句,詩圣杜甫有“落日平臺上,春風(fēng)啜茗時”的妙構(gòu),詩魔白居易詠茶詩最多,有70余首哩,最受推崇者應(yīng)是《茶山境會亭歡宴》一詩,寫絕了文人在清明時節(jié)風(fēng)云際會品茶斗勝的景象:“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yīng)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盧仝是“韓孟詩派”首領(lǐng),此人詩風(fēng)浪漫且好茶成癖,他有一首《七碗茶歌》十分有名:“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盧仝將茶的功效、飲茶的裨益以及自己對茶飲的情感寫到極至,非與茶有不解之緣者委實難解其中之妙!這《七碗茶歌》后來在日本廣為流傳,并衍生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fā)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fēng)生”的日本茶道。
被譽為“茶圣”的唐代人陸羽,以一部《茶經(jīng)》當(dāng)仁不讓地成為茶界權(quán)威,也使茶葉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陸羽在其《六羨歌》里詠道:“不羨黃金,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日從竟陵城下來。”這《六羨歌》映照出陸羽不慕富貴名利的恬淡志趣與愛國愛鄉(xiāng)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他念念不忘的是用故鄉(xiāng)的西江水泡出來的茶??!
宋代文豪的詠茶詩詞也不計其數(shù),蘇東坡的《汲江煎》就細致入微地描述了煎茶的全過程:“活水還須活水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鰕,臥聽山城長短更。”沒有深邃的茶道,是絕對寫不出這樣佳作的。其他如蔡襄的“鮮明香色凝云液,清徹神情敵露華”、朱熹的“采薪爨絕品,瀹茗澆窮愁”、丁謂的“煩襟時一啜,寧羨酒如澠”、梅堯臣的“夜枕不得寐,月樹聞啼鴉”、余靖的“一槍試焙春尤早,三盞搜腸句更佳”等等,無不將飲茶之樂寫得入木三分。春和日麗,我們邊品茗邊重溫這些優(yōu)美詩句,不難品出中國悠久茶文化里的人文芳香與精神訴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