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上了幾個ADSE的論壇之后,發(fā)現(xiàn)我還不是最厲害的,我看這些論壇上的某些同志,已經(jīng)到了拿個雪碧瓶子去自焚的程度了。 無論大家如何懷疑這本書,我想,至少,沒看這本書之前,我沒有走火入魔,是這本書drive me mad. 同時,我也思考了很多,下面我就給大家說說我思考的結果。 先給大家鼓一鼓勁。fortunately,從小到大,我master了3種漢語方言,另外我的mandarin發(fā)音也不錯。我想,我有資格說說語言學習中的一些現(xiàn)象。 在我的記憶中,新到一個方言區(qū),必定是什么都聽不懂,尤其是口語,比如我學過的一個方言,早晨叫“kong xin”,中午叫“en ba”,晚上叫“ya diu si”,白天叫“ni zang diu si”或者“ni zang”,靠!簡直就是一門外語??!而且,幾乎每一個東西都有兩種以上的叫法,比如白天也可以叫“ne zang yi”晚上叫“ya li diu”。 我沒有統(tǒng)計過這類與普通話完全不沾邊的詞到底有多少,但是,考慮到英語的常用口語單詞有1000個(不是說他們農(nóng)民的詞匯量也就1000來的嗎?),這種詞應該也有1000個吧。另外,即使是跟普通話沾邊的詞,也未必沾在正常的地方,比如學校,他們叫“學堂”發(fā)音為“哦懂”,學習叫“讀書”發(fā)音為“多死”,再考慮到master一門方言,必須惟妙惟肖地掌握其發(fā)音,說得跟當?shù)厝艘荒R粯?,而說英語沒有這個要求。這樣算來,學方言不比學英語簡單多少。 其實我家里人互相之間不說當?shù)胤窖?,所以接觸方言的時間也不會太多,也就是白天課間在學校里聽一些,另外有的老師用方言授課而已。但是,往往花幾個月時間,我就能夠聽懂方言,一年時間必定完全掌握,能夠運用自如了。而且我這人比較怕羞,不完全學會,絕對不開口說。同學們還照顧我,大多數(shù)人都只跟我說普通話。我哥哥個性開朗,據(jù)說兩、三周之后就能聽懂,很快就能開口說了。但是這事我沒有親眼見到,不敢信。 當然,人跟人不同,我認識的一個三兄弟家庭,從另外一個方言區(qū)過來的,當時哥哥已經(jīng)上高一了,弟弟上初三,妹妹上初一。弟弟大概花了一年到兩年時間能聽懂方言,但是一直都不能說。妹妹只花了一年時間就能說地很流利了,哥哥則花了一年多時間。不過這個弟弟很牛,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美國了,哥哥雖然是個研究生,但是考不過GRE,沒出去。妹妹考了一個比較差的大學,直接工作了。 再舉一個例子,以證明鄭先生的所說的6個月到1年學好英語是完全可信的。一年春天,我們鎮(zhèn)上來了母子兩個,是做烤餅的。他們是從另外一個方言區(qū)來的,恰好是就是上面那個例子里三兄弟原來住的地方。夏天我去買餅吃,因為烤餅需要一點時間,那個兒子就跟我聊天,我很驚訝,他說的話不但是本縣的標準方言,而且用的詞都是最土的那種,也就是說,跟普通話完全不沾邊的那種。更讓我驚訝的是,他的尾音和腔調,都帶著這個小鎮(zhèn)才有的獨特韻味。而他媽媽則只會說普通話。 其實類似例子很多,不舉了。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他們能做到,我們該怎么做才能像他們一樣呢? 鄭先生說,要聽清!我看ADSE論壇上爭論最多的就是怎么算聽清。依照我的經(jīng)驗,你們都沒聽清!你們太早跳過了這個“聽清”的階段。 單單這么說沒有說服力,還是再舉個例子吧。畢業(yè)后,我到杭州工作。杭州話屬于吳方言,但是發(fā)音比較獨特。因此雖然我也是吳方言區(qū)來的人,但是我?guī)缀趼牪欢贾菰?。我記得剛來的時候,在街上騎車越線被紅袖標逮住,被數(shù)落了兩分鐘,但是我基本不懂他在說什么。 by the way, 我哥哥能聽懂,甚至能說幾句,但是天知道他說得是否標準。他跟我一樣,都能說3種方言外加普通話,但是除了母語(山東方言)之外,他說得都不如我地道。奇怪吧!甚至他在北京工作這么多年之后,我覺得他的北京話(普通話)甚至還不如僅在北京上過大學的我。我想,可能是因為我比較害羞,不能精確發(fā)音之前,我不會開口說一個字。 好,不說廢話了?;剡^頭來,還說我不能聽懂杭州話,我所在的公司是由外地人組成的,所以大家只說普通話,公司里有杭州人,他們大多數(shù)時候說杭州話,尤其是面對我這個小人物的時候。雖然不常跟他們接觸,但是幾年下來,聽到的杭州話也不會太少,只是我依然聽不懂??峙戮褪青嵪壬f的那樣,沒有堅持聽上幾個小時的緣故吧。 后來我找了一個杭州女朋友,但是她也不跟我說杭州話。正當我以為自己將永遠都聽不懂杭州話的時候,某一天,她的一個高中同學要結婚了。她帶著我去那個朋友家,兩個女孩子坐在那里,嘀嘀咕咕地用杭州話聊天,我像個傻子一樣坐在旁邊聽,還得裝作很感興趣的樣子。當時的感覺,就像聽布什的清華演講。也就是說,似乎能聽懂一些的單詞,偶然能聽懂幾個簡單句子(畢竟杭州話也屬于吳方言)。她們聊了兩三個小時,漸漸地,我能聽懂大意了,后來,我能笑了,再后來,就全聽懂了。從此,我的聽力被完全打開,再聽杭州話,雖然有些詞還是不懂,但是已經(jīng)影響理解了。 神奇吧! 我來解釋一下。首先,這個偶然的機會,讓我聽了整整兩個小時的杭州話,而且是聚精會神地聽,正好跟鄭的要求不謀而合。另外,一個人的日常口語的詞匯量不會很大,比如我,說一個人厲害,我就說“牛”,我不會翻來覆去地換同義詞,來炫耀我的中文。寫小說的人則不同,所以我們不要看英文小說。 一個單詞重復出現(xiàn)多次之后,你就可能猜出它的意思。當然,前提是“你聽清了”,比如說,你聽到一句話“亞貓xxxxx”,你不懂“亞貓”是什么意思,但是你聽懂了后面的xxxxx,因為xxxxx對你來說無關緊要,“亞貓”讓你覺得很新奇,于是你牢記住了這個發(fā)音,過一會她又說“亞貓你結婚,你.........”,好!你可能會意識到,這個詞的意思可能是“下次”。告別的時候,她又說“亞貓再來”,這時你就完全能夠確定這個詞的意思了。 而我們聽英文的時候,聽到的是什么呢?是“啦啦啦,啦啦啦”,甚至我們都不知道究竟哪個詞沒聽懂,根本無法記住它,以便下次出現(xiàn)的時候猜測。這里,我們可以得出兩層結論,首先,我們必須能復述出不懂的單詞的發(fā)音,同時,磁帶的水平必須符合你的水平,也就是說,有生詞,但是不多,如果不是聽而是看的話,你能夠看懂并且猜測出一些生詞的意思。否則我們的記性不會這么好,記不牢那么多不熟悉的發(fā)音,自然就要打瞌睡了。 另外,她們兩小時的談話,當然不會涵蓋整個杭州方言的所有詞匯。我們目前在聽的磁帶也一樣。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我們在聽的任何磁帶,除非是圣經(jīng)布道的磁帶,都是由大量的基本詞匯和少量的牛逼詞組成的。而牛逼詞也不會扎堆,一定是均勻摻雜在基本詞里面的。只要你能聽懂所有的基本詞,剩下的詞的意思,也就猜出來了。 不信?那你立刻逮個人聊個天,一邊聊一邊注意他的談話,看看他所說的話,你是否能用英語說出來(當然,前提是不計較語法,我們的目的是看詞匯量),即便你跟我一樣菜,詞匯量只有3500,也能把日常聊天中的90%以上的單詞翻成英文。另外,隨便打開一本英文小說,描寫普通人生活的那種小說,看看“”內的那些對話內容,簡單吧! 我們的問題就在于,我們不能聽懂本來應該聽懂的那些單詞;也不能更進一步,習慣英語中單詞的放置次序。用一句傳統(tǒng)的話來說,我們還不習慣英語的語法。因此,當我們聽到“they fell obliged to xxxx. ”我們不會立即意識到xxxx是個不及物動詞。所謂不要關注語法,其實是一個矯枉過正的做法,事實上,人家美國人學英語,當然也是學語法的。 總結一下,所謂聽清,就是: 1 把原來懂的單詞都聽懂,聽到即使不注意聽也能聽懂為止。 2 把句子都聽習慣,也就是“熟悉語法習慣”,所謂沒有語法,其實也就是短句子沒有語法,如果很長的復合句,我就不信,美國人能脫口而出而毫無錯誤。因為我在這里寫中文長句的時候,有時候還得回頭去修改,以便符合中文的語法。而短句和只有一個從句的長句,當然可以說沒有語法,因為語法實在太簡單了。作者所要求的是,不要一邊聽一邊考慮,這個東西是修飾那個的,以妨礙聽清句子。 3 所謂“似聽非聽”,不是說不去理解磁帶說了什么,只是聽聲音。我在聽杭州話的那兩個小時里,當然是想聽清楚內容的,只不過是“聽不懂也無所謂”。不要太緊張,不要老是想“這個單詞我懂了”“那個單詞是什么,我不懂”。弄得自己神經(jīng)兮兮的。當然,人是控制不住自己想什么的,如果想了,也就算了,不要懊悔不迭。你就想象一下吧,你是跟著女朋友去她朋友家,然后坐在距離她們半米的地方,必須表現(xiàn)地很感興趣的樣子,因為如果走神想自己的事情,萬一被看出來,就不禮貌了。呵呵。 再說說“第三階段”這個問題吧。 論壇上爭論“第三階段”,已經(jīng)很久了。反對的意見也非常有道理,一個小時頂多抄5、6個單詞,那么3個月也頂多抄500個單詞。這對增加詞匯量有什么幫助嗎? 首先,我想,這個方法可能更加適用于我這種已經(jīng)懂了3000多個單詞的人。考慮到用來解釋單詞的單詞不會是什么太復雜的單詞,而英文中,3000多個單詞基本上就能夠表達日常生活了,每查一個單詞,不會像詞匯量只有1800(高中詞匯)的人那樣,會引起一個鏈式反應,然后無窮無盡。一般解釋和例句中的詞也就一兩個不太清楚,很快就能查完。 當然,想故意引發(fā)鏈式反應還是很容易的。因為例句中往往有些不重要的單詞會“超綱”。但是我想這沒有必要,等到我們遇到那個單詞再查它也不晚。所以,我覺得,花3個月應該能夠結束這個階段,不要拖太久了。另外,這個階段還是應該聽聽磁帶,長久不聽會生疏的。 而且,我覺得,抄一遍是很愚蠢的事情,我們學中文的時候抄過字典解釋和例句嗎?no!如果像論壇上某位老兄的做法,只是記下頁碼和單詞,然后直接讀一遍,我覺得效率至少提高一倍。我們學中文的時候,一個生詞寫10遍倒是經(jīng)常的。那么我們就一個字寫10遍吧,呵呵。 這樣,結束第三階段的時候,我們的詞匯量大概會到4500,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就是這些最基本最常用的4500個字,我們不但認識,還能運用,而且無論在哪里聽到,我們都能聽懂。同時我們熟悉了英語的句式,能夠很敏銳地捕捉到我們不懂得單詞(在一般的日常交流中,這種單詞應該是鳳毛麟角了),還能一直耿耿于懷,記在心里,到時候能查字典查出意思來。 那么,這是一個什么水平呢?我想,應該是我們國家小學中、低年級的中文水平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美國小孩子的作文?!队⒄Z世界》第11期有篇文章是一個9歲的美國孩子寫的,我通篇看下去,沒有什么生詞,當然如果讓我寫,我一個字都寫不出。那么中國孩子是怎么擴展他們的詞匯量的呢?watch TV! 當然,他們不看新聞聯(lián)播,也不看“省委書記”,他們看“小燕子”、“快嘴李翠蓮”。我認識的一個中文很不錯的泰國留學生當時看《包青天》。我們沒有這個條件看英文的無聊電視劇,但是我們可以到門口去租好萊塢片啊,這種片子也不太有文化。哦!這就是鄭博士說的第四階段呀! 另外,我們得寫文章。我前段時間到處找英文的論壇(里面全是美國人的那種,而且是聊家常的),一直沒有找到。可能他們沒有我們這么無聊吧,這類論壇在中國遍地都是。不寫文章是不行的。當初我上論壇,也就寫上200個字罵罵娘而已,后來漸漸寫多了,一不小心就寫上好幾k。 還有個問題,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y 大概有6萬個釋義,估算一下,大概有1萬多個單詞,絕對不到兩萬。這個詞匯量是很恰當?shù)?,?jù)說懂得1萬個單詞就能夠比較自如地在美國生活了,普通美國人大概懂1萬6千個單詞。因此,即使把這個字典翻完,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如果只是把單詞抄10遍,然后記下頁碼,每天應該能夠處理100個單詞,這個數(shù)量是大多數(shù)背GRE的人每天記憶的數(shù)量。當然,要讀到“瑯瑯上口”,一開始會花比較多的時間,按50個/每天的速度算,也不會花太多時間。關鍵的是,我們不是靠單純地背單詞來增加詞匯量的。 的確,鄭博士說了,第三階段完成之后,應該就沒有什么單詞需要查字典了,這句話給我們一個誤解,好像第三階段要過詞匯關,要一下子達到16000的詞匯量。其實,如果我們只是看電視,即使我們只有4000多的詞匯量,如果這些詞匯都是基本詞匯的話,也應該會有“沒什么單詞需要查字典”的感覺了。另外,我覺得,他也就這么一瞎說,而你們把他當“大師”了,咱這是學習,不是“練功”,不必對“經(jīng)文”太過于扣字眼。因為他自己,還有K,都是苦背了很多單詞的人,然后再用這個方法的,對于這種人,詞匯量早就夠了。我目前在聽磁帶,什么poverty之類的從前碰巧背過但是基本上已經(jīng)完全忘掉的單詞,都recall出來了。他們一定也如此啊。仔細看書,他輔導并成功的人并不多。估計也都是類似K這個程度的人。我專門查過TOEIC的資料,知道K最初開始學ADSE時的程度應該比我牛,好像K所供職的是一個外企,從這個角度看,她的英文程度也應該不錯,至少相當于咱們過了六級的水平。況且她是個美眉,天生要比我們這些GG會學外語啊。 總結一下,第一階段非常非常重要,我覺得大家可能低估這個階段了。而第三階段,關鍵是用English-English字典,培養(yǎng)英語思維能力的階段,而不是擴充詞匯量的階段。否則何必有第四、第五這兩個階段?他只要說一句話:以后多看看電視,看看報紙,繼續(xù)提高,這樣就可以了。仔細看看第四、第五階段的學習方法,一樣是要聽寫、查字典、朗讀。如果單詞都記住了,就沒必要做這類事情了吧。 好累啊,寫了這么長。我寫這些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其次,最重要的是,為了讓你們批評我。只有爭論,才能提高,這是我這幾年上論壇的經(jīng)驗。 最后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打算考雅思,移民。所以這個方法很適合雅思這種沒有詞匯表,著重考聽力、對話的考試。如果大家只打算考4、6級,可能這種方法不會太適合。因為即便成年人,考語文,哪怕小學語文,也未必能考得很好。 (2002/11/18 16:58 膽戰(zhàn)心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