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道德經(jīng)全文注解

 昵稱1388386 2010-05-08
老 子:「道 德 經(jīng)」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
老 子 : 「道 德 經(jīng)」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后 相 隨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三 章
不 尚 賢 , 使 民 不 爭
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為 盜
不 見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亂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虛 其 心 ,
實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強 其 骨 。
常 使 民 無 知 無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為 也 。
為 無 為 , 則 無 不 治 。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四 章
道 沖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淵 兮 , 似 萬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誰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
天 地 之 間 , 其 猶 橐 鑰 乎 。 虛 而 不 屈 , 動 而 愈 出 。
多 言 數(shù) 窮 , 不 如 守 中 。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七 章
天 長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長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長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無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淵 , 與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動 善 時 。 夫 唯 不 爭 , 故 無 尤 。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銳 之 , 不 可 長 保 。
金 玉 滿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貴 而 驕 , 自 遺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十 章
載 營 魄 抱 一 , 能 無 離 乎 。
專 氣 致 柔 , 能 如 嬰 兒 乎 。
滌 除 玄 鑒 , 能 如 疵 乎 。
愛 國 治 民 , 能 無 為 乎 。
天 門 開 闔 , 能 為 雌 乎 。
明 白 四 達(dá) , 能 無 知 乎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輻 , 共 一 轂 , 當(dāng) 其 無 , 有 車 之 用 。
埏 埴 以 為 器 , 當(dāng) 其 無 , 有 器 之 用 。
鑿 戶 牖 以 為 室 , 當(dāng) 其 無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為 利 , 無 之 以 為 用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聾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馳 騁 畋 獵 , 令 人 心 發(fā) 狂 ; 難 得 之 貨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為 腹 不 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十 三 章
寵 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 。
何 謂 寵 辱 若 驚 。
寵 為 下 , 得 之 若 驚 , 失 之 若 驚 , 是 謂 寵 辱 若 驚 。
何 謂 貴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為 吾 有 身 ,
及 吾 無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貴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愛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十 四 章
視 之 不 見 ,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fù) 歸 于 物 。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物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后 。
執(zhí)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謂 道 紀(jì) 。
老 子: 「道 德 經(jīng)」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
儼 兮 其 若 客 ;
渙 兮 其 若 凌 釋 ;
敦 兮 其 若 樸 ;
曠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濁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無 止 。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0
圣斗士之家 2009-3-25 17:20:23 123.12.75.* 舉報
從小對道家感興趣,畢竟是祖國傳統(tǒng)文化淵源,特別是老子和他的不朽之作《道德經(jīng)》,從十多年前第一次接觸至今,反復(fù)閱讀,受益良多,《道德經(jīng)》對華夏后人的思想和文化影響之大無法估量,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任何一種植根于中華文化土壤的思想學(xué)說,都能從中見到《道德經(jīng)》的影子,從江湖中的三教九流到高坐殿堂的文人雅士,從“矛盾論”中的辨證法,乃至當(dāng)今時代中外皆知的“和諧社會”觀。老子的“天地觀”經(jīng)過極富想象力的莊子一支神來之筆,衍生出魏晉玄學(xué);他的“玄德觀”經(jīng)過孔圣人的妙手點化,演變成貫穿中華文化的“德治”主要內(nèi)容;經(jīng)由程朱兩位大儒潤色加工,于是創(chuàng)立了宋明理學(xué);老子的“無為觀”被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為馭民之術(shù);他的“雌柔觀”無意中喚醒了心有靈兮的孫吳子,從而誕生《孫子兵法》,造就譽滿全球的大中華軍事理論;就連中華武術(shù)、內(nèi)家氣功,亦都受其影響,涌現(xiàn)出無數(shù)武林高手,譬如明代道士張三豐悟出其中精華后發(fā)明了以靜制動,后發(fā)制人的太極劍法,這卻是讓一向主張遠(yuǎn)離爭斗,少私寡欲的老子始料不及,不知他老人家是否天上有知而生責(zé)怪?

"道"的妙不可言和浩蕩宏博,兩千年來傾倒天下蒼生無數(shù),各種注譯版本上千種,浩浩蕩蕩的譯者行列中甚至包括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一代帝王;孔老夫子贊嘆說:"老子其猶龍邪!"莊子更是欽服的五體投地:"關(guān)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魯迅一言蔽之:“中國文化其根在道家,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xué)的鼻祖,是中國哲學(xué)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xué)家?!庇軐W(xué)家羅素第一次來到中國訪問時,有人向他提到《道德經(jīng)》,他聽完幾段內(nèi)容后不由大為驚嘆,認(rèn)為兩千多年前人類就有如此深邃透徹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一代偉人毛澤東十分推崇老子,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并引用他的原話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jīng)》58章);那些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道德經(jīng)》中的名句如今已成為中國人膾炙人口的日常用語,《道德經(jīng)》被翻譯成外國文字之多,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本中文書籍能夠超過,足見其對全人類的深遠(yuǎn)影響。。。。。。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對于后人的吸引力為何如此之大?其中蘊藏什么秘密?《道德經(jīng)》到底是在說什么?《道德經(jīng)》的核心是“道”,若想知道其真實內(nèi)涵,就必須首先明白什么是“道”。

一,“道”聽途說
《道德經(jīng)》中的“道”到底指的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很正常,河上公說是“自然長生”,王弼說是“崇本息末”,最近又見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王博著文說它是“君人南面之術(shù)”(見《光明日報》2006年11月16日整版“《道德經(jīng)》是怎樣一部書”),還有一些《道德經(jīng)》譯本作者振振有辭說;“《道德經(jīng)》既存在唯物主義成分,也包含唯心主義因素,把“無為”做為“道”的最高范疇,抹殺人的改造自然主觀能動性,使其思想帶有宿命論色彩,歷代統(tǒng)治階級就是利用這一點來麻痹人民的斗志“(見華中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道德經(jīng)俗釋》。。。。。。

學(xué)者們洋洋灑灑,廣證博引,妙語連珠,只是他們幾乎千篇一律習(xí)慣于從學(xué)術(shù)角度研究《道德經(jīng)》,既無關(guān)于“道”的正知正見,也缺乏對于“道”的親身體驗,僅憑推理猜測,坐而論道,難免背“道”而馳。難怪長期以來,一提起老子,一說起《道德經(jīng)》,不是說它是充滿神秘的“玄學(xué)”,就是君王必讀的“馭民之術(shù)”,要么是消極避讓,不思進取的隱士哲學(xué),或者是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的處世之道;甚至還有人說老子是陰謀家的鼻祖。。。。。嗚呼,悲天憫人一心濟度他人的老子如今反被他人戴上一頂頂高帽,真是冤到家了。

《道德經(jīng)》到底是在說什么?以在下看來,它既非什么消極避讓,不思進取的隱士哲學(xué),亦非宣揚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的處世之道,更不是什么“君人南面之術(shù)”和“歷代統(tǒng)治階級來麻痹人民的斗志”的精神武器,大道致簡,萬法歸一, 老子無非是想通過《道德經(jīng)》告訴世人什么是“萬物之源”這個宇宙人生的根本,如何返本歸真回歸這個“天下母”,以及認(rèn)清“道”對于我們生命的重大意義何在。  

“無為”,一般解釋就是不做或不作為,但如果這么理解《道德經(jīng)》那就不免有失偏頗,老子在希望人們尊重自然法則,不要用人的主觀意志取代,因為一切事物的生成、生長或毀滅都依照其自身的規(guī)律?!暗莱o為,而無不為?!保ā兜赖陆?jīng)》37章),“無為”指的是“道”的本質(zhì)原本清靜無為,沒有人我?!暗馈笔菢?gòu)成萬物的基礎(chǔ),但卻沒有一件是“它”有意為之?!盁o為”指的是“道”的體性,非“道”之用。正如佛說“若有人于此法中無憶想分別,無取無舍,無貪無違,無想無想業(yè),不貪言說,知法假名,皆無所有。斷語言道,無有差別,亦無戲論,是名無生無想行者,于世中名為圣眾”(《佛藏經(jīng)》)。

我們再看《道德經(jīng)》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知道的人不亂說,愛說的人不知道。當(dāng)一個人知道了自己所擁有的“道”與他人無二無別,無諍無受,自然就習(xí)慣于在他人面前謙和有禮,不含鋒銳,共同沐浴在“道”的光輝下和光同塵,潤養(yǎng)萬物。塞住耳目口鼻的知識穴竅,關(guān)閉喜怒哀樂的欲門,那是因為“道“原本不在主觀意愿的范圍之內(nèi),根據(jù)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于外部世界(六塵)的感知所得出的結(jié)論,無法得到真正的智慧,而且往往會誤導(dǎo)自己,任何來自常人書本知識乃至經(jīng)驗和意識心所得出的結(jié)論,自然與“道”相左。所以老子才說“道可道,非常道”。
離開了“道”的本質(zhì)來說“道”,結(jié)果自然是“道”聽途說。

二,“道”之體;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在《道德經(jīng)》頭一句如是說。意思是“道”無可言說,可以說的就不是“道”,但是做為萬物之源,天下之主,這個“道”對于宇宙蒼生竟是如此的至關(guān)重要,所以又不得不說。和別人一樣,在下開始讀《道德經(jīng)》時對“道”究竟為何物也是似懂非懂一頭霧水,當(dāng)作“玄之又玄”的玄學(xué),直到潛心佛學(xué)N年之后,再回過頭來重讀《道德經(jīng)》,才真正明白了其中含義;原來老子說的“道”正是佛家所說的“如來藏”是也!為什么這樣說?我們只需根據(jù)雙方對于“道”之本體、“道”之相和“道”之用的描述做一比較,相信即可一目了然。

首先,什么叫做“道”,又該怎樣稱呼這個“道”,的確讓老子為難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jīng)》25章),道本無名,說出來的就不是道,但為了向世人說明道理,老子只好硬著頭皮說;“強之為名曰大” (《道德經(jīng)》25章),又小聲解釋說“道常無名”(《道德經(jīng)》32章)。既然沒有名字,那就隨便起一個好了。在老子嘴里,道、大、小、無、樸、一,都不過是“道”的別名,無一正統(tǒng),僅僅是為了言說得方便罷了,更有甚者,老子還用“萬物之母”(《道德經(jīng)》第一章)、“天地根”(《道德經(jīng)》第六章)、“天下母”(《道德經(jīng)》25章)來形容這個“道”,難為他老人家用心良苦。

“道“是從什么時候有的?老子解釋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為天下母(《道德經(jīng)》25章),既然老子說在有天地之前就有“道”,那就不受時間概念的約束了,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結(jié)束,相形之下,世間一切生命都將生、老、病、死,物質(zhì)世界則有成、住、壞、空,沒有一個永恒,世間萬物都無法逃脫這個自然法則,而“道”卻不然,何以故?皆因它是我們的真實生命之根,是“天下母”,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心經(jīng)》),既然沒有出生,當(dāng)然就沒有死亡,;因此佛說 “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dāng)凈如來藏,及識藏名。大慧﹗若無如來藏者,即無生滅?!保ā独阗ぐ隙嗔_寶經(jīng)》),沒有這個“它”,就沒有世間萬物,當(dāng)然也就沒有此刻正在閱讀此文的這個“我”。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道德經(jīng)》14章),前不見頭,后不見尾,佛家謂之曰“前前無始,后后無終”,都是一個意思。

“道”在何處?就在“一切眾生身中”,就是說,無論你是否承認(rèn)這個“道”亦即“如來藏”,無論你是否學(xué)佛修道,無論你為善為惡,它都永遠(yuǎn)與你同在,本來而有,圓滿清凈,就像人們眼中的明月一樣有陰有晴,有盈有虧,其實陰、晴、盈、虧不過是世人眼中的假相而已,明月本身并沒有增減變化?!暗馈笔侨绱说摹钙降取?,如此的「普遍」,以至于大千世界中每一個有情生命都擁有一個自己獨一無二的“道”,所以2500年前釋迦牟尼夜睹明星悟道之后第一個念頭就是;原來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行,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谶@一認(rèn)識,偉大的佛陀于人類史上最先高舉起“平等”這面大旗,形成佛教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生命觀,尊重一切生命, 從微小的細(xì)菌,到大海的鯨魚,從聰明的人類,到我們未見過的神靈,每一個生命都擁有自己的“道”,也就是“如來藏”,在體性和本質(zhì)上平等一如,誰也不比誰高半頭,或者比誰少一分。在每一個“如來藏”的內(nèi)涵中,既蘊藏成佛的可能性,也含有下地獄的種子,即使是諸佛的神通加在一起,也不能夠毀滅掉哪怕是一只螞蟻身中的“道,”這個“道”亦即“如來藏”中含藏了你多生多世的染污種子,今生因緣相會,所以你才會有這么多的煩惱,“垢衣所復(fù),不見光明”,直到通過修行證道擦去“垢衣”,“道”的光明自然顯現(xiàn);從此了知它的存在和種種功德,獲得無漏智慧。

“道”既然創(chuàng)造天下萬物,那么,它豈不是比天地更高的神靈?豈不成了我們頭上的太上皇?成了視眾生為奴仆的上帝?老子的回答是否定的,他明確指出;“道”是沒有自我意志的,它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對萬物不偏愛也不嫌棄――“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道德經(jīng)》),它滋生萬物并不據(jù)為己有,養(yǎng)育一切并不自居其功,它是萬物的主人卻不對萬物頤指氣使橫加干涉,可見,“道”沒有感情色彩,沒有自我意識,沒有人我之分,但是卻至高無上無所不在的自然規(guī)律。對比一下佛如何說;“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金剛經(jīng)》)

老子又說“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道德經(jīng)》34章),大道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就像滔滔不絕的河水,萬物靠它而生長,但它并不認(rèn)為自己是萬物的主人,它自身沒有欲望,所以顯得渺小?!叭羝兴_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金剛經(jīng)》)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jīng)》37章),“道”雖然能生萬物,但卻沒有一件是“它”有意為之,“道”本身沒有為所欲為的欲望,但卻是構(gòu)成萬物的基礎(chǔ),所以才能“無為而無不為”,故此宇宙萬物須臾不能離開“道”而獨立存在。“無為”,并非指的是讓你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那叫呆傻,不屬無為?!暗莱o為”指的是“道”亦即“如來藏”原本清靜無為,非有非無,沒有人我。指的是“道”的體性,別忘了后面一句”無不為”才是“道”之妙用,”道”無所不為,無處不為,無時不為,正因如此,才有了我們能看到能聽到身體所能感知到的大千世界林林總總,你說它有為還是無為?

“萬物歸焉而不自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以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jīng)》第34章),正因為它從不認(rèn)為自己偉大,所以它才是真正的主人。佛家認(rèn)為;正因為“道”也就是如來藏沒有意識心,沒有證自證分,所以它不知道自身的存在,它源生萬物,卻對萬物沒有任何依賴和支配,萬物一時一刻不能離開它。是故佛說“我為聲聞乘說此偈意者,謂如來藏意;若自性清凈意,是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保ā峨s阿含》卷四);華夏一代高僧玄奘大師形容其為;“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后來先作主公”(《八識規(guī)矩頌》),意思是說有了它才有你這個身體,身體在形成之前它先來,在色身壞滅人死的時候它又后走?!坝形锘斐上忍斓厣ā兜赖陆?jīng)》)。它不但是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世間萬物真正的主人,所以“萬物歸焉而不自主,可名為大”?!?

釋伽牟尼唯恐大家不能理解,反復(fù)述說言之諄諄;“善男子,我者既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系有佛性,即是我意,如是我意,從本以來,常為無量煩惱所復(fù),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大般涅磐經(jīng)》)。原來“道”亦即“如來藏”是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就有的,只是你沒有認(rèn)識到而已?!办o觀萬物皆自得”,說穿了,“道”就是這么簡單,但是知“道”與不知“道”,卻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人生價值。

老子認(rèn)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人是以大地為生存依據(jù),地是以天為依據(jù),天,則是以“道”為依據(jù)――這與佛家所說的“如來藏”異曲同工,因為山河大地宇宙萬物一切皆由眾生的如來藏(道)所化現(xiàn);正如老子所說的“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jīng)》34章),“道”,“如來藏”能生萬物而又不左右萬物,從不認(rèn)為自己是天下萬物之主,如來藏自身并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正因如此,方稱其為“頂天立地,唯我獨尊”。想想看,他們兩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卻有著一樣的感同身受,難道僅僅是巧合?

道本無二,大道相通,真理跨越國界,跨越時空,跨越文化,就看你能否有緣相識,等你真的有一天明白了,就會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原來佛道一如,身心一如,內(nèi)外一如,天地一如,精神物質(zhì)一如,宇宙一如,萬法一如。

三,“道”之相;
“道之出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 (《道德經(jīng)》35章),看不見,聽不到,無形無相,平淡無味,這就是“道”的相貌,“道”的存在方式。佛說;“若人能見諸法無相,無名、無觸、無憶、無念、無生、無滅,無有戲論。。。是名真見佛《佛藏經(jīng)》。因為“道”超越人的感知,因而不在于人看不到聽不見的感知能力局限之內(nèi);“道”(如來藏)既然“不在六入”,當(dāng)然就不是常人的“見聞覺知心”。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道德經(jīng)》14章),它無形無相,怎么看也看不見,我們只好把它叫夷,它無聲無音,怎么聽也聽不到,我們只好把它叫希,它無質(zhì)無量,怎么摸也摸不到,我們只好把它叫微。這三者無法區(qū)分,總而言之,它其實就是一個東西,那就是“一”,也就是“道”。
佛在《金剛經(jīng)》中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同為一理。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jīng)》40章)。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那么,什么是“無”?請聽釋伽牟尼如何說;“舍利弗,如來所說諸法無性,空無所有,一切世間所難信解。何以故?舍利弗,是法無想,離諸想;無念,離諸念;無取,無舍,無戲論,無惱熱,非此岸,非彼岸,非陸地,非癡,非明,以無量智乃可得解,非以思量所能得知”?!斗鸩亟?jīng)。諸法實相品第一》;雖然是無形無相“空無所有”,卻能夠從世間萬物看到“它”的無所不為和無處不在,所以老子說“有生于無”;您瞧,這兩位兩千年前的圣者對“道”的體性說的何其相似。

佛家認(rèn)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心經(jīng)》),“色”是色身,廣義是指物質(zhì),“空”指的正是“如來藏”,也就是老子說的“無”或者“道”,如來藏的體性雖然為“空”性,但并非是什么都不存在的“空”,看不見,摸不著,并不等于沒有,老子通過他的親身實踐,顯然已經(jīng)觸證、感受到“道”的存在。所以他才能以如此生動的語言來形容;“道之為物,唯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保ā兜赖陆?jīng)》21章)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道德經(jīng)》41章)。“道”亦即“如來藏”無形無相,無音無色,但從世間萬物上卻可看到她的存在。

不管是佛家還是道家,忌諱的是“著相”,因為世間一切看得見、摸的著的有形有相之物包括我們這個身體都是由暫時的因緣和合而成,既無自性亦不長久,我們卻拼命抓著不放手,以為能夠天長地久,所以“凡有所相,皆為虛妄,若見所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jīng)》)。具體而言,相由心生,什么心?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什么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jīng)》),所以一個修行人應(yīng) “三心”不住,“四相”不生,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未來還沒到來,現(xiàn)在又非“現(xiàn)在”,(只要“現(xiàn)在”這個字眼一出口就已經(jīng)成為過去),既如此,還有什么可以留?。? 

四,“道”之用;

“道”的用處何在?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jīng)》第八章),凡是符合于“道”的人就像水一樣善于幫助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正因其不爭,所以也不會犯過失,這是最明智的處世之道。

道不遠(yuǎn)人,人自遠(yuǎn)道,如今的世界誘惑太多,人心浮躁,所以我們離“道”越來越遠(yuǎn),所以才會煩惱重重,才會迷失自我;我們?nèi)巳硕枷氆@得平安,遠(yuǎn)離危險,卻忘了真正的危險來自于自己的內(nèi)心,聽聽老子是怎么說;“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道德經(jīng)》35章)。一個證道之人,他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這個色身和外部世界的五塵都是虛幻不實之物,所以對那些世間人所看重的色、聲、香、味、觸、法毫不動心,即使偶爾起心動念,他也能夠很快察覺,而時時刻刻依歸自己的真實心――如來藏,這就是佛門所說的“道共戒”
如此一來,您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本,就有了立于不敗之地的保護傘,有了任何外在力量都無法撼動你的“金剛罩”和“TMD”;你是企業(yè)家,你就能夠在波詭云詐的商場中安然無恙財運亨通奉獻社會;你是公務(wù)員,你就可以在金錢美女的利誘面前無動于衷,為民為國兢兢業(yè)業(yè)直到退休頤養(yǎng)天年;你是老百姓,你就能樂天知命遠(yuǎn)離是非,生活安穩(wěn)而盡享天倫之樂。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保ā兜赖陆?jīng)》45章)聰明的人懂得“病由心生”,所以他不會心浮氣盛,不會自作聰明,這樣才會“心靜自安”。其實修道人與世間聰明人都是理性一族,都很在意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希望在這個十分有限的一生中過得更有價值更幸福;但一種是以長遠(yuǎn)利益為基準(zhǔn)來思考問題,另一種則是以當(dāng)前利益為基準(zhǔn)點,因此前者可以平靜的接受常人眼中的一切“損失”包括物質(zhì)、享受、時間等等,無意中卻實現(xiàn)了自身生命的長遠(yuǎn)利益和根本利益最大化,活的常樂我靜怡然自在;后一種人極度厭惡當(dāng)前風(fēng)險和眼前利益的流失,因而處心積慮心機算盡,但卻無意中損失了自己的長遠(yuǎn)利益和根本利益,以至于事業(yè)、家庭、乃至身心健康險象環(huán)生,防不勝防。

做為執(zhí)政黨和各級領(lǐng)導(dǎo)者,《道德經(jīng)》更值得一讀,既是發(fā)人深省的警世恒言,亦如振聾發(fā)聵的警鐘長鳴;“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保ā兜赖陆?jīng)》66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攤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jīng)》第13章)江河大海之所以能夠成為千百條溪流的最后依歸,是因為它處于溪流的下游,領(lǐng)導(dǎo)者若想做萬民之主,必須視人民的利益重過自身利益才能贏得人心,惟我獨尊,與民爭利,只能是一條自我毀滅之路,領(lǐng)導(dǎo)者要想取信于人,就必須要把自己擺在人民的下面;要想置身于人民之上做領(lǐng)航舵手,一定要把自己的利益擺在人民后面并且注重減輕人民的負(fù)擔(dān),切不可背“道”而馳,“反其道而行之”。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jīng)》49章)應(yīng)當(dāng)把自己放在一邊,和老百姓想到一起,“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事為重。老子又說“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道德經(jīng)》54章)若能以這種精神治家則家興,治鄉(xiāng)則鄉(xiāng)榮,治國則國強。呵呵,誰說老子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德經(jīng)》37章),“道”是構(gòu)成萬物的基礎(chǔ),但卻沒有一件是“它“有意為之,長官意志,官僚作風(fēng),只能把事情引向反面,最后成了脫離群眾的無“道”昏君,被歷史洪流遺棄。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jīng)》46章),俗話說的好;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之一生最大的危險莫過于貪得無厭,知足者常樂。當(dāng)前的社會腐敗問題所以突出,一是全社會價值觀念扭曲,重財輕德,惟利是圖風(fēng)氣蔓延,恨人有,恨己無,唯恐自己眼前利益受到傷害;二是國民教育制度亟待完善,唯“分”是圖,得小失大;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興起的兒童誦經(jīng)活動,從小潛移默化樹立安身立命之本,長大以后受益終生,不失為一個有遠(yuǎn)見的民族復(fù)興之舉;三是各級用人原則重才輕德,本末倒置。比較而言,德高而才不足者,盡管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做出業(yè)績,卻能真心誠意為大眾服務(wù),“以百姓心為心”,腳踏實地為老百姓做事,忠誠執(zhí)行上級交辦的任務(wù),不存私心,不謀私利,對于穩(wěn)定政權(quán),完成日常工作,協(xié)調(diào)黨群之間關(guān)系皆有益處。相反,才高而德不足者,必須使之處于相應(yīng)制度約束中和有效監(jiān)督之下才能放心使用。否則他們一旦有機會位居高位,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凌駕于人民之上,做出侵害大眾利益的種種壞事,而且能力越大為害越大,職務(wù)越高禍害越廣。到頭來殊途同歸 ,一害他人,二害社會,三害自己。

面對變幻無常的人世間,我們每個人都很關(guān)心自己的命運,人人都想趨利而避兇,于是搖簽問卦,四拄星座,忙的不亦樂乎,那么改變命運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千百年來眾說不一,且聽老子如何說:“積重德,則無不克”(《道德經(jīng)》59章)。明白了;天道無親,唯德是輔,只要能與人為善,自利利他,回報社會,廣積功德,則沒有不能克服的困境,沒有不能改變的命運。佛家認(rèn)為;假使百千劫,所做因不虛,因緣際會時,果報自現(xiàn)前,因果關(guān)系決定了命運,命由心生,運自我立, 相隨心轉(zhuǎn),壽隨心移,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命由我不由天,命運其實就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