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自己,就能改變世界!
這個前提假設告訴我們,外界的環(huán)境從來都不能直接影響我們,真正影響我們的是我們的信念和價值觀對外界的環(huán)境所作出的判斷。只要改變我們的信念,改變我們的態(tài)度,任何事情對我們的意義都可以發(fā)生完全的改變。改變態(tài)度,天堂也可以變成地獄,地獄可以變成天堂!
-----by 偉超越自我 掌握自己的成功快樂-破除三個阻礙信念 偉超越自我
這幾天一直在學香港著名的NLP培訓師李中瑩老師的《重塑心靈》,受益非淺,感覺自己對人生很多方面的理解又提升了一個層次。 《重塑心靈》里面關于破除幾個局限性信念的內(nèi)容,對我的啟發(fā)很大,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觸動。 很多人在今天的環(huán)境里感到事情不如意,內(nèi)心充滿疲倦、無力感、內(nèi)疚、無奈。其中很大的原因便是一些局限性的信念。最防礙我們在環(huán)境中找到突破的三個信念或者說思想框架是:“應該如此”、“托付心態(tài)”、“沒有辦法”。今天社會里百分之九十以上(一開始我覺得是不是太夸張?但仔細一想,又覺得很有道理,大家不妨拿自己的煩惱對照下是不是這樣)的困擾,原因都是來自這三個防礙性的思想框架。 一、“應該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快樂,都來自于一個阻礙性的信念:“應該如此”。也就是說,我們認為事情應該如我們認為的那樣發(fā)生,不然我們就會覺得不快樂。比如你約了人12點吃飯,可是等到1點鐘對方都還沒有出現(xiàn),也沒有給你電話。你會怎么想?你會不會覺得對方實在是太過分了,讓你白等這么久的時間,害的你餓了這么長時間?然后你就可能會胡亂的猜測對方到底是什么原因不來也不給你電話?于是可能越想你就越煩惱。。 諸如此類的事情有:你支持的球隊沒有獲勝,你買的股票沒有升,你喜歡的人不喜歡你,你今天身體不舒服,等等。。 “應該如此”的信念其實就是認為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發(fā)生的所有事情。你需要有知曉一切的能力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而我們當然明白:沒有人有這種能力。 我們沒有這種能力,也無須這種能力,我們只需告訴自己: 1、事情發(fā)生了,自有它發(fā)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夠知道,但我必須接受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 2、抱怨事情不該發(fā)生是不讓自己成長,如何配合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給自己制造成功開心的機會才是重要的。
二、“托付心態(tài)” “托付心態(tài)”是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快樂的控制權托付給別人。 你是否因為別人做了不如你意的事情而生氣?你是否因為受了上司的責罵而難過?你是否因為朋友不理解你而氣憤?你是否因為心愛的人沒有給你足夠的關心而悲傷? 如果是這樣,你就是將自己成功快樂的控制權托付給了別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照顧自己的人生;人生中之成功快樂,也只可以由自己找到。如果要依靠別人才有成功快樂,即使有這個可能,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別人既沒有這份能力,也未必會如你所愿。 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會不斷的強化自己本人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我價值,培養(yǎng)自己的知識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他們會以自己為生命的中心,同時抱著“三贏”的態(tài)度,在為自己取得成功快樂的同時,也使其他人、整個世界都有所提升。 三、“沒有辦法”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對自己的很多方面都不滿意,然而他們不愿意改變。問他們?yōu)槭裁床桓淖??他們會說:“沒有辦法阿,我就是這樣。”“沒有辦法,社會環(huán)境就這樣。”“沒辦法,我的家庭環(huán)境不好”“沒辦法,我身體太差了”等等 他們不是主動的去尋找答案讓自己過得更好,而是把一切都交給了一句話“沒有辦法。” 其實突破絕對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們首先要相信這一點,然后堅持一個靈活的態(tài)度:未達理想的效果決不妥協(xié),并且不斷的去尋找下一個新的方法。 當你對自己感到不滿的時候,就要問問自己:到底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是否值得我去為之付出努力?如果你找到了你真正想要的,那么它就值得你去不斷的多找一個方法,再多一個方法,再多一個方法。。無論你過去嘗試過多少種方法,總會有另一個方法是你未知、未懂、未學、未想過的??!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遇到煩惱的時候,你不妨拿這三個信念好好的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陷入了這些陷阱,如果是的話,就行動起來,去改變吧。當你能夠破除這三個心態(tài)的影響的時候,我想在你身上90%以上的煩惱都會消失不見。記住,我們的成功和快樂,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掌握?。?/font>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9b8e201000a9v.html 對NLP前提假設之-“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的理解 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兩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是一樣的,所以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行事方式會是一樣的;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夠絕對一致,因此,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反應會完全一樣;沒有兩個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會完全一樣,也因此,發(fā)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發(fā)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會有一樣的結果。一個人會做的事,另一個人不一定會做。正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奇妙可貴。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獨特,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所以,我們絕對不應該自輕自賤,要相信自己到這個世界上絕對是來發(fā)揮自己獨特的作用,為這個世界作出屬于自己的奉獻的。
我們應該互相尊重。我們首先要學會尊重自己,學會尊重自己的獨特之處。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夠真正的去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就是不要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行事方式都只對本人有效,不應該強迫別人接受。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動機良好”而去強迫別人放棄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行事方式。好的動機只給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或使得事情恰如他所愿得權利。最后,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必然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溝通的意義決定于對方的反應-NLP前提假設 溝通沒有對與錯,只有“有效果”或者“沒有效果”之分。自己說得多么“正確”沒有意義,對方收到你想表達得信息才是溝通的意義。因此,自己說什么不重要,對方接受什么才重要。同樣的話有很多種方法說出來,能夠使聽的人完全接受或者大部分接受講話者想要傳達的信息,便是正確的方法。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同樣,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信息有完全相同的反應。說話的方法由講話的人決定,但是效果由聽的人決定。改變說話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溝通的效果。 我們每個人都是以自身的信念系統(tǒng)(這里指信念、價值觀、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知識經(jīng)驗)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看問題往往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在溝通的時候也經(jīng)常是這樣,因此常常因為雙方信念系統(tǒng)的不同而造成很大的溝通障礙。然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很少留意到這點,一抓到機會,就滔滔不絕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絲毫不考慮對方是否接受。結果是自己所想要表達的對方接受不了,對方想要傳達的自己也沒聽到。甚至很多時候為了自己的“面子”而在一個瑣碎的小問題上和對方吵的臉紅耳赤,本來好好的交流弄得不歡而散。 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在與人溝通是所說的話:是不是都是從自身出發(fā)?有沒有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對方的身上?想一想在溝通的時候“我”和“你”兩個字那個用的比較多?在溝通之前有沒有明確的知道自己所要達到的效果?在溝通的時候有沒有好好的留意對方的反應?有沒有根據(jù)對方的反應適當?shù)恼{(diào)整自己說話的方式和內(nèi)容?有沒有時時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有沒有考慮到對方的信念系統(tǒng)?有沒有考慮到對方的需求和關注的地方?有沒有用心的去傾聽、去關注、去了解對方?有沒有積極的回應,適時的給對方贊美和肯定? 好好的思考一下上面的問題,我相信你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可以改進自己溝通能力的地方。^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