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歌的內(nèi)容大致分為這樣幾類:送別詩、寫景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下面分別說明。
一.送別詩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 送別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他們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diào),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shù)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聯(lián)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例、送劉司直赴安西 絕域陽關(guān)道,胡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dāng)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二)檢測練習(xí):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一)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 答:“渺茫”一詞包含著復(fù)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 答:第三句故設(shè)一問,造成轉(zhuǎn)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jié)尾一句既抒發(fā)了離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送魏萬之京李頎 注:離歌:離別之歌。 1.首聯(lián)、頷聯(lián)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jié)的怎樣的特征(離別的環(huán)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么情緒? 答:“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jié)蕭瑟的氣氛,從中表達出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2.尾聯(lián)用什么藝術(shù)手法表達出怎樣的思想內(nèi)容? 答:尾聯(lián)直抒胸臆,以長者的口吻表達了對魏萬的勸勉:莫把長安當(dāng)作行樂之地而虛度大好時光。這是一般送別詩最常見的做法。 (三)送友人 注:“蕭蕭班馬”出自《詩經(jīng)》。班馬:離群之馬。 1.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tài),“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tài),描〕鲆環(huán)嗌叫憷齙乃捅鶩季啊?BR>2. 答:頸聯(lián)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二、寫景詩 (一)古代詩人經(jīng)常游覽山水、寫景言志,寫景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了較大的比例。 一般來說,寫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詩的中間兩聯(lián)往往對仗工整,詩的語言特點:明快、清新、簡潔、質(zhì)樸。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楓葉”、“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景物、時節(jié),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huán)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于簡,寓萬于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shù)形象誘發(fā)想象,產(chǎn)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fā)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jīng)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wù)。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領(lǐng)會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的情感。 一般地寫景詩,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么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確地領(lǐng)會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這里牽涉到一個感情寄托的問題,分析詩歌,應(yīng)認真判斷感情寄托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4、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yīng)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jié)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jié)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 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xué)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 (二)例、山居秋冥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三)檢測練習(xí):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一)楓橋夜泊張繼 1. 答:月落、鳥啼、霜滿天、江邊的楓樹、漁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 答:寫出羈旅者孤孑清寥、愁緒滿懷的情感。 (二)山居秋暝王維 1. 答: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 2. 答:通過詩一般景物的描寫,反映了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中以物芳而明志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為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 (三)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寫出這首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 答:詩中有畫,本詩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對仗工整,又自然流暢,毫無雕琢。 2.這首詩歌表現(xiàn)出春天怎樣的特征? 答:寫出初春時節(jié)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夜渡無人舟自橫。 1、這首詩用了什么手法?表現(xiàn)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于黃鶯,表現(xiàn)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里,蘊涵著一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五)蘭溪棹歌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1.詩的第一句從什么角度寫仰視 答: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蘭溪山色,朦朧飄渺,使人如同墜如仙境。 2.整首詩,從頭至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問:詩中的人是怎樣的形象?情是怎樣的情? 答:寫出漁民欣快歡暢之情,整個畫面使人感到蘭溪山水充滿著蓬勃生機。 (六)題義公禪房孟浩然 義公習(xí)禪寂,結(jié)宇依空林。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慈∩徎▋?,方知不染心。 1. 答:山谷秀美、山巒清凈、空氣清新、和潤陰涼、自然幽雅。 2. 答:表現(xiàn)自然明快、詞句清談秀麗。 三、 (一)詠物言志詩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贊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zhì)或理想。鑒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 既然是詠物詩,當(dāng)然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tài)、色澤、特征,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行蹤漂泊不定),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這是一首詠物詩,以蟬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于自命高潔,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詩人自己。下面四句則直抒胸臆。三聯(lián)上句說自己官位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lián)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lián)系起來,從蟬的叫聲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一樣清苦。作者是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的,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huán)境惡劣,也永遠不變初衷。 2、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為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jié)。由于作者的經(jīng)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當(dāng)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詩人明確意識的寄托。但是一首優(yōu)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讀解時要細加領(lǐng)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蓱z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fēng)不用媒。”(李賀《南國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xiāng)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詩中第一、二句是寫新花開,三、四句則寫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開時像越女那雙水靈靈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紅的漂亮的臉蛋,美不勝收??墒呛镁安婚L,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紅滿徑。“可憐”乃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悼之詞。末句則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身不由已的時候的狀態(tài)。從表面上看“嫁與東風(fēng)”是自愿,“不用媒”證明了這一點。其實嬌花又何嘗愿意離開枝頭。“嫁與東風(fēng)”雖“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ㄊ㈤_時未嫁,而花凋零時始嫁,則培增惆悵。其實,這是一種悲劇的氣氛,卻從欣喜的情調(diào)來寫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詩中旨趣之道。聯(lián)系詩人當(dāng)時的境況,詩人才不過二十多歲,正當(dāng)風(fēng)華正茂,卻不被當(dāng)局所用,懷才不遇,自生自滅,不勝悲凄。細味此情,便知詩人寫此詩的良苦用心。 3、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cè)面烘托等。 (二)例: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四、 (一)、弄清史實 對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些歷史知識。在閱讀一首詩時,一定要讀好注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 (二)、要體會意圖 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fā)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xiàn)實的原因或觸發(fā)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洲,到過當(dāng)?shù)匾惶幗谐啾谴壍牡胤健獋髀劸褪钱?dāng)年三國時的古戰(zhàn)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fā)詩人感想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quán)、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lián)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fēng)雨飄搖中茍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fā)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fā)詩情的現(xiàn)實原因。 (三)、領(lǐng)悟感情 詩人懷古詠古,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弟子多俊才,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感到項羽的失敗歷史的必然:“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xiàn)實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搏擊社會現(xiàn)實。我們中學(xué)里學(xué)過的兩首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fā)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一首借古諷今和杰作。 (四)、分析寫法 在構(gòu)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fā)的,如清人劉獻庭的“六奇已出陳平計,王餌曾聞賈誼言。敢借妄自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的統(tǒng)治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對比,或側(cè)面烘托等。 例:汴河曲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fēng)起楊花愁殺人。 汴河懷古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教多。 五、 古人常以“即事”為題寫詩,因一點事由生發(fā),抒寫心中的感慨,如懷親、送友、思鄉(xiāng)、贈人、人生感悟、閑情逸趣等。 (一)、弄清詩人感慨的事由。 這類詩用往往因一點事由而發(fā)感慨,所以鑒賞這類作品,必須了解詩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懷鄉(xiāng)思親:杜甫的《月夜》是在戰(zhàn)亂離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國破身囚、歡夢醒來的景況中痛悼故國。朱弁的《春陰》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陰冷的環(huán)境中盼望返鄉(xiāng)。由此引發(fā)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樣,詩人抒發(fā)感慨的事由不一樣,詩人抒發(fā)的感情和采用的筆法也不一樣。 (二)、賞析“事”與“懷”的結(jié)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詩人的故園情思是由一曲《折楊柳》引發(fā)的,先寫笛聲滿城飛揚,再寫故園之思深濃,“事”與“懷”結(jié)合緊密、自然熨帖。 (三)、體味詩人所抒之“懷”的深摯感人。 特別是思鄉(xiāng)、念親、懷友、離別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絕不矯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這是一首在“安史之亂”后寫的一首抒懷詩,詩人于吟詠尋常的事情之中,潛伏著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表面看來,這首詩是寫“他鄉(xiāng)遇故知”,字里行間好似洋溢著一種“喜”情。然而詩人卻在這“喜”的背后,蘊藏著深沉的“憂”——一種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之情。前兩句是當(dāng)年上流社會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憶。后兩句是說四十多年后,這兩位歷盡滄桑的老詩人和藝術(shù)家又在流落長沙時不期而遇,不勝感慨。短短的四句,時間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這兩句不僅點明了重逢的時節(jié),而且是樂景寫哀,“江南好風(fēng)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與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襯;下句“落花時節(jié)”則另有寄托:國勢日衰,盛年已過,流水落花,好景難再,不禁凄然相問,潸然淚下。詩中從“聞”到“逢”之間,歷盡數(shù)十年的世事滄桑、人生坎坷,未從正面涉及一字,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聯(lián)系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身世,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世運之沉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俱在其中。 六、邊塞詩征戰(zhàn)詩 (一)、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邊塞征戰(zhàn)詩最能體現(xiàn)國運的興衰。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其基調(diào)是豪邁、爽朗、一往無前。如“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即使是艱苦的戰(zhàn)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漸衰,雖然詩人也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diào),但悲壯惋傷的成分多了起來。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dāng)頭,在邊塞征戰(zhàn)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xiàn)為或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或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但是不管什么時期的邊塞詩都回旋著愛國的主旋律。 (二)、注意區(qū)別各自的思想內(nèi)容感情特點。 在邊塞征戰(zhàn)的大題材下,邊塞征戰(zhàn)詩的思想內(nèi)容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有報效祖國的激情;有抒寫征士的鄉(xiāng)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xiàn)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zhàn)的殘酷;有反映對帝王開邊的不滿和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fēng)光……因此,我們在鑒賞要注意區(qū)別。 (三)、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shù)風(fēng)格。 邊塞詩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也是異彩紛呈。有的豪放曠達,有的雄壯悲慨,有的委婉清麗……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能準確地領(lǐng)會到由于不同時代、不同內(nèi)容、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shù)素養(yǎng)、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征戰(zhàn)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題作《閨怨》,有“怨”必有“愁”。詩的開頭卻出其不意地從題意的反面入手,獨劈蹊徑,以退為進用反說起筆,說這位與丈夫闊別、獨處深閨的少婦,似乎已經(jīng)習(xí)慣了躲在這與世隔絕的封閉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當(dāng)她“春日凝妝上翠樓”之后,“忽見陌上楊柳色”,明顯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誘惑力,觸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難再、紅顏易年的閨怨之情:悔不該讓夫從軍以求功名,卻辜負了這番良辰美景。一個“悔”字道出了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先說春色撩拔得少婦春心蕩漾而“不知愁”,以樂景起筆,反襯出愁怨,以反起強化題旨,使得行文波瀾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傊?,這首詩不說別而別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緒倍增,表現(xiàn)了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聞?wù)哿?,春色未曾看?br>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七、思鄉(xiāng)詩。 思鄉(xiāng)詩往往和戰(zhàn)爭聯(lián)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厭倦戰(zhàn)爭,渴望與妻子團聚,渴望過安寧的平靜生活。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忘鄉(xiāng)。 從軍北征 天山雪后海風(fēng)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解說]:第一首詩,題目“聞笛”就點明是思鄉(xiāng),前兩句交代樂地點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隱含思鄉(xiāng)之情。后兩句緊承前邊,由“蘆笛”直接引發(fā)將士們遙望故鄉(xiāng)。 第二首詩落筆在天山,《行路難》是樂府歌曲名,“奮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悲傷的離別曲使三十萬將士,都回首看空中明月,盤算著回家的事。 八、閨怨詩。 閨怨詩有兩類,一類是婦女對丈夫的思念,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一類是對易逝青春的哀怨,對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
|
|
來自: 彩云追竹 > 《詩聯(lián)鑒品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