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
【一夕信豎兒,文明永淪歇】語出唐代李賀《感諷》詩之二。一旦信用小人,好的政治局面就要被斷送了。意謂用人須察人,這是事關(guān)國家安危的大事。豎兒:豎子,泛指小人。文明:指安定的政治形勢。淪歇:淪沒停歇。
【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強也】語出《墨子·尚同下》。一只眼睛看,不如兩只眼睛看得明白;一只耳朵聽,不如兩只耳朵聽得清楚;一只手握住,不如兩只手握得有力。比喻君主治國,應(yīng)有賢臣輔佐。操:握,拿。強:有力。
【一行書不讀,身封萬戶侯】語出唐代聶夷中《公子行》詩之二。盡日游玩,從不讀書,到時候照樣可以做大官。二句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會任人唯貴的反動制度。萬戶侯:食邑萬戶之侯,泛指大官。
【一舉而不當,終身傷】語出《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一次用人用錯了,一輩子都受其危害。說明用人必須格外慎重,萬萬不可馬虎。舉;指選用人。傷:傷害,危害。
【一朝天子一朝臣】語出明代湯顯祖《牡丹亭·虜諜》。謂新天子即位后,朝臣也隨之更換。現(xiàn)泛指主要領(lǐng)導(dǎo)者更換后,下屬也相應(yīng)更換,頗含貶義。
【人與驥俱走,則人不勝驥矣;居于車上而任驥,則驥不勝人矣】語出《呂氏春秋·審分》。人和千里馬一起走,則人走不過千里馬;如果人坐在車上叫千里馬拉車,那么千里馬就不能勝過人了。比喻善于用人或善于利用外物的重要性。驥:千里馬。
【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語出唐代裴說《棋》詩。誰都有考慮不周的時候,即使是國手,也總不能保證每局棋都贏。說明任何人都有辦錯事情的時候,不能苛責于人。國手:一國之中下棋最好的選手。
【人主之患,不在乎言不用賢,而在乎誠不用賢】語出漢代徐干《中論·亡國》。君主的災(zāi)難,不在于他口頭上說不任用賢才,而在于他行動上確實不任用賢才?;迹簽?zāi)難。言:說。誠:實在,確實。
【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語出《書·盤庚上》。用人應(yīng)用舊臣,不應(yīng)如選用器具那樣不要舊的,只要新的。
【力弱者勿任其厚負,才卑者勿尸其隆位】語出宋代黃晞《聱隅子·三王篇》。力氣小的人不要讓他背很多的東西,才能低下的人不要讓他徒占高位。意謂要以才能大小選用人,才高則職位高,才低則職位低。任:使擔負。厚負:厚重的東西。卑:低下。尸:居其位而不做事。隆位:高位。隆,高。
【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語出唐代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詩。還聽說國家是安定還是混亂,在于人而不在于天。意謂治理國家,應(yīng)當不靠天助,而靠正確用人。理:治,安定。系:取決于。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語出唐代杜甫《蜀相》詩。劉備接連三次往見諸葛亮,為的是得到歸并天下的計策,諸葛亮協(xié)助劉備開基創(chuàng)業(yè),又扶助劉禪撐持危局,表現(xiàn)了老臣的耿耿忠心。二句詩贊揚了諸葛亮的德才,也含有對當世賢相所寄托的希望。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最初,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他經(jīng)常與周圍的名士一起研讀史籍,議論時局,并顯露出才華。劉備為復(fù)興漢室,四出求賢,終于在司馬徽和徐庶引薦下,往返三次,見到了諸葛亮。頻煩:連續(xù)。開濟:開即開創(chuàng),濟即匡濟,開濟即開創(chuàng)基業(yè),匡濟危時。
【萬碩之鼎,不可滿以盂水;一鈞之鐘,不可容于泉流】語出北齊劉晝《劉子·均任》??扇萑f石的巨鼎,不能用一小盂水灌滿;只可盛一鈞之多的小鐘,容納不下飛流不絕的泉水。喻指杰出的人才,小用就不足以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尋常之人,大用則有負所托。說明必須量才授任。萬碩:一萬石,形容極多。碩,通“石”,古代的容量單位。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盂 (yú魚):盛液體的敞口器具。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等于三十斤。鐘:圓形壺。
【才者以跅弛而棄,不才者以平穩(wěn)而用;正言以迂闊而廢,巽言以軟美而人】語出宋代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有才能的人以其不拘禮節(jié)、不檢言行而被舍棄,沒有才能的人則以服服貼貼、循規(guī)蹈矩而被起用;正直的言論以其不合實情而被廢棄,故作和婉的言論則以柔和甜美而被采納。四句話揭露了當時那種社會在用人納言上的荒唐作法。跅(tuò唾)弛:放蕩不循規(guī)矩。跅,言行不檢點。弛,不遵禮度。平穩(wěn):穩(wěn)妥服貼。正言:直言。迂闊:不切實情。巽(xùn訓(xùn))言:謙遜和婉的言詞。軟美:柔軟甜美。
【與其用之之疑,曷若取之之慎】語出宋代李覯《強兵策》之六。對待人才,與其在使用的時候心存疑忌,倒不如在選拔的時候小心謹慎。意謂對待人才要慎重選取,既然選用了,就必須充分信任。曷(hé何)若:怎比得上。曷,怎么。
【與其位,勿奪其職;任以事,勿間以言】語出宋代陳亮《論開誠之道》。給了他官位,就不要搶行其職權(quán);讓他負責事務(wù),就不要參與發(fā)表意見。意謂使用人才應(yīng)當是使其有職有權(quán),不要指手畫腳或者代行其事。與:給。位:官位。奪:剝奪。職:職權(quán)。間:參與。
【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獨立無輔也;森木之林,鳥獸群聚者,眾林成濟也】語出元代揭侯斯《與尚書右丞書》。高達千尺的長松,之所以不能遮蔽自己的根部,是因為它孑然而立,沒有輔株;樹木茂密的森林,之所以鳥獸成群,是因為各種大樹一起出力。喻指剛愎自用無濟于事,只有利用眾多賢才的才智和力量,才會大有作為。蔽:遮掩。輔:指相近的叢生的松樹。森木:樹木茂密生長。咸濟:全都出力接濟。
【千鈞之弩,不以鼷鼠發(fā)機;萬石之鐘,不為尺梃成響】語出明代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力達千鈞的強弩,不因為一只小老鼠而撥動弩牙;重達萬石的大鐘,不因為長僅一尺的細棍敲擊就發(fā)出巨響。喻指賢才不會為小恩小惠而動心。說明對待賢才必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千鈞:形容力量強大。鈞,古代重量單位,合三十斤。弩(nǔ努):古代一種利用機械射箭的弓。鼷 (xī西)鼠:最小的一種鼠。發(fā)機:撥動弩牙。萬石(shí時):形容極重。石,古代重量單位,合一百二十斤。尺梃(tǐng挺):一尺長的木棒。梃,棍棒。
【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語出《漢書·董仲舒?zhèn)鳌?。才能不太出眾的人即使任職時間很長,也不能離開平凡的官職;才能卓異的人即使任職時間很短,也不妨用為輔佐之臣。意謂用人應(yīng)當量能授職,亦即要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不搞論資排輩。小材:不太出眾的人才。累日:謂任職時間很長。不害:不妨。
【馬之所以能千里者,以其獨行也……鳳之所以能千仞者,以其自恣也】語出宋代李覯《強兵策》之六。馬之所以能奔馳千里,是因為它只身孤行;鳳凰之所以能飛上千仞高天,是因為它獨自翱翔,無所牽拉。喻指對人才必須放手使用,只有這樣,才能使之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領(lǐng),建功立業(yè)。千仞(rèn認):形容極高。仞,古時八尺(或七尺)為一仞。自恣:放任。
【馬為策己者馳】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駿馬為用鞭子驅(qū)趕自己的人奔馳。喻指賢能之士樂意受使于知己之主。策:馬鞭,此指用馬鞭驅(qū)趕。
【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語出《易·師》。分封諸侯開創(chuàng)國家和使大夫接受領(lǐng)地,小人不能任用。開國:指天子分封諸侯,使其建立國家。承家:指大夫接受封地。
【天下之賢,與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語出明代張居正《答總憲張崛崍言公用舍》。天下的賢才,應(yīng)當與天下共同使用,不必出于自己門下。意謂但愿賢人得用,誰推薦都好。
【天下之政,非賢不理;天下之業(yè),非賢不成】語出唐代陳子昂《重任賢科》。國家大政,沒有賢才就得不到治理;天下大事,沒有賢才就不能夠成功。說明治理國家必須要任用賢才。理:治理。業(yè):事務(wù)。
【天下有道,則正人在上;天下無道,則正人在下】語出唐代羅隱《梅先生碑》。國家有德政,正直之人就會為國家所用;沒有德政,正直之人就閑處鄉(xiāng)野。說明正直之人是否為用,可以驗證政治是清明還是昏暗。有道:有德政,政治清明。正人:正直之人。在上:在朝,受重用。無道:沒有德政,政治昏暗。在下:在野,閑處鄉(xiāng)野。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語出《漢書·陸賈傳》。天下平安的時候,要注意發(fā)揮宰相的作用;天下危亡的時刻,應(yīng)當注重使用武將。說明統(tǒng)治國家要相時使用文官、武將。
【天下者一人之所能有,而非一人之所能為也】語出宋代葉適《<戰(zhàn)國策>》。天下可以為一個人所擁有,但不是一個人所能治理的。意謂治理天下必須選任賢才。有:擁有。為:治理。
【無縱詭隨,以謹無良】語出《詩·大雅·民勞》。不放縱譎詐善變的人,用以防止壞人??v:放縱。詭隨:指譎詐善變之人。謹:謹慎,引申為防止的意思。
【無道之君任用幺麼,動即煩濁;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動則明白】語出《鹖冠子·道瑞》?;杳恋木魅斡眯∪?,做什么都是一團糟糕;開明的君主任用賢才,做什么都是一清二楚。說明用小人害事誤國,用賢才成事利國。無道之君:昏君。幺麼(yāo mó夭磨):微不足道的人;小人。煩濁:雜亂污濁;一團糟。有道之君:明君??⌒郏悍褐纲t才。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語出《茍子·王制》。沒有德行的不能使之尊貴,沒有才能的不能使之為官。意謂無備無才者不能重用。
【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語出《新唐書·韋思謙傳》。庸碌之人得到進用,那么有才能的人的進路就會阻塞。說明必須摒棄庸才,使真正有才能的人任官執(zhí)事。
【不以一眚掩大德】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不因一次過失而抹殺他的大功德。眚(shěng省):過失,過錯。掩:掩蓋,抹殺。
【不棄死馬之骨者,然后良驥可得也】語出唐代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一首》。不舍棄死馬的骨頭,過不了多久,世所稀有的千里馬也就能夠得到了。喻指只要真正禮賢下士,則賢士將聞風而至。語本“千金買骨”的故事:郭隗對燕昭王說:“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遺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見《戰(zhàn)國策·燕策一》)。
【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語出隋代王通《中說·魏相篇》。不要責求別人做所做不到的事,不要強迫別人做所不擅長的事,不要硬逼別人做所不愿做的事。三句話講用人致事之道。責:責求。強:勉強,強迫??啵菏谷死Э?、受罪;逼迫。不好(hào號):不喜歡。
【不信而任事,則事反;不仁而御眾,則眾殃】語出宋代李覯《慶歷民言·儲將》。不誠實而做事,事情一定會做壞;不仁愛而御眾,眾人一定會遭殃。說明用人必須要選擇仁信之人。信:誠實。御:管理,支配。殃:受禍害。
【不愨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邇】語出《孔子家語·五儀解》。不忠厚而才能多的人就像豺狼一樣,不能親近。謂對懷有二心,不能同心同德的人,應(yīng)當警惕。因為這種人的才能越多,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愨(què確):誠篤,忠厚。邇:近。
【不患無才,患無用之之道】語出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不用擔心沒有人才,值得擔心的是沒有使用人才的辦法。說明必須講究用才之道?;迹簱?。
【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語出《史記·李斯列傳》。泰山不辭讓微小的土塊,所以能成為高不可攀的大山;河海不拒絕細小的水流,所以能成為深不可測的大河大海。喻指領(lǐng)導(dǎo)者只有廣納賢才,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yè)。太山:即泰山。讓:辭讓。擇:選擇;剔除。就:成就。
【牛驥以并駕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語出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老牛和駿馬因為合拉一輛車而一起疲勞,善吹的和不善吹的因為一同吹奏而不能分出優(yōu)劣。喻指不分才能高下一同使用,無法顯出究竟誰有才、誰無才。說明必須選拔和使用賢才,摒斥無能。驥:駿馬。并駕:并排拉一輛車。工拙:精巧和笨拙,指善于吹奏和不善于吹奏?;齑担夯旌洗底唷1妫悍智?。
【從來強弱不限域,任人豈論小與大】語出明代李夢陽《豆莝行》詩。自古以來強和弱不取決于地域,使用人才哪能看重其名氣大小?意謂事在人為,要做好事情,就必須不講名氣資歷,按實際本領(lǐng)選用人才。不限域:不以地域為限。任人:用人。
【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舉措》。根據(jù)人來安排官職就會混亂,根據(jù)官職來選擇人就會井然有序。意謂不能因人設(shè)事,而應(yīng)當因事設(shè)官,并選擇適當?shù)娜藖沓淙?。治:安定?br> 【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語出《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文臣武將同時并重,這是使國家長治久安的好辦法。意謂文臣武將各有所長,使文臣治國,武將御敵,則國泰民安,天下無敵。并用:一同重視和任用。長久:謂國家長治久安。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語出《荀子·大略》。用賢人替換不賢的人,不用占卜就知道有好結(jié)果。不肖:不賢的人。卜:占卜。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任賢》。借鑒于銅鏡,可以把衣帽整理整齊;借鑒于古史,可以把盛衰興替的規(guī)律弄清楚;借鑒于人,可以把自身的得失搞明白。銅:古人使用的鏡子是銅作的。鏡:借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語出《漢書·東方朔傳》。謂水太清了,就不會有魚生存;人明察過分了,就會失去眾人的擁護。說明人無完人,要求人不可過苛。察:明察。徒:眾人。
【正臣進者,治之表也;邪臣進者,亂之機也】語出明代張居正《乞鑒別忠邪以定國是疏》。正直之臣進用于朝廷,這是國家安定的表現(xiàn);奸邪之臣進用于朝廷,這是國家混亂的根由。說明要使國家安定,必須用正人,棄邪臣。正臣:正直之臣。表:跡象,表現(xiàn)。機:事物變化之所由。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語出唐代杜甫《江漢》詩。自古以來存養(yǎng)老馬,并不是指望它去長途跋涉。作者言外之意:我雖然已經(jīng)年老,但仍具有為國家效力所需要的才智。詩句流露出對懷才見棄的怨憤之情。存:存養(yǎng)。老馬:系用典?!俄n非子·說林上》:“(齊)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焉。”
【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語出《墨子·親士》。謂把國家的稀世珍寶贈給國君,不如推薦賢人名士。歸:通“饋”,贈送。
【用人之術(shù),任之必專,信之必篤,然后能盡其材而可共成事】語出宋代歐陽修《為君難論上》。用人的方法是,使用一定要專一,信任一定要篤實,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他的才干,共同把事情辦成功。任:使用。篤:篤實。
【用人而因眾譽焉,斯不欲為治也,將以為名也】語出漢代徐干《中論·審大臣》。任用人只根據(jù)眾人的稱贊,這不是想選賢任能治理國家,而只是想圖虛名。說明用人應(yīng)多方考察,不可眾人稱贊誰就任用誰。譽:稱贊。
【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語出《慎子·內(nèi)篇》。讓人為了自已而來被我使用,不讓人為了我而來被我使用,這樣做了,就沒有不能為我所用的人了。意謂用人要用其為己。自為:為自己。
【用之當,則一人能周數(shù)人之用;用之不當,則數(shù)人不能成一人之功】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內(nèi)篇》卷五。用人得當,一個人就能適合數(shù)人的用處;用人不當,許多人也不能干成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干成的事。說明必須學會正確地使用人。周:適合。
【用不才之士,才臣不來;賞無功之人,功臣不勸】語出唐代王維《責恭薦弟表》。任用沒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就不會出作輔臣;獎賞沒有功勞的人,有功之臣就不會奮發(fā)努力。說明必須用人得當,賞得其人。不才:沒有才能。勸:勸勉,努力。
【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擇官》。擇用的是正直之人,所有的良善之人就都會受到鼓勵;誤用了壞人,所有的邪惡之徒就會競相混入。說明用人必須擇善抑惡。正人:正直之人。勸:勸勉,努力。
【外舉不棄讎,內(nèi)舉不失親】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推薦家族以外的人不舍棄仇人,推薦家族以內(nèi)的人不丟失親人。讎:同“仇”。
【寧人之務(wù),莫重用賢】語出《后漢書·左雄列傳》。安定人民的急務(wù),沒有比任用賢才更重要的了。極言任用賢才對于安民治國的重要作用。寧人:安定人民。
【圣人之取人,德不求其全,而取其不違乎道;藝不求其備,而貴乎能致其精】語出明代方孝孺《明教》。圣人選用人才,德行方面不責求盡善盡美,而取其不違背大道;才能方面不責求事事內(nèi)行,而貴其能有所精通。說明選用人才不能求全責備。藝:才能。
【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語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下》。有賢人但不知道,這是第一種不吉祥;知道有賢人但不能使用,這是第二種不吉祥;能使用賢人但不加委任,這是第三種不吉祥。說明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有賢豪之士,不須限于下位;有智略之人,不必試以弓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貧賤】語出宋代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有才德出眾之士,不應(yīng)當因其在下位而不用;有智謀過人之士,不必又要試驗他的騎馬射箭的能力;有出身草野之士,不應(yīng)當因為貧賤而瞧不起他。意謂要任人唯賢,不責出身;用人之長,不求全備。賢豪:才德卓越之人。弓馬:騎射,武事。山林:喻窮鄉(xiāng)僻野。?。狠p視,鄙薄。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huán)】語出唐代李九齡《讀(三國志>》詩。保有國家從來都是靠得到賢才,不要認為國家的興亡是人力奈何不得的天道輪換。二句詩說明賢才對于國家興亡的重要性,含有唯物主義的思想閃光。由來:從來,自古以來。興廢:國家興亡。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語出《墨子·尚賢上》。有才能的就薦舉任用他,沒有才能的就罷免他。謂為政應(yīng)任人唯賢。下:罷免。
【執(zhí)斧斤者,聽于施繩墨者,然后大廈成;執(zhí)干戈者,聽于明理義者,然后大業(yè)定】語出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手持斧頭的人,聽從于用繩墨畫線的工匠,這樣才可以建成高樓大廈;手拿武器的人,聽從于通曉道理和正義的賢才,這樣才能奠定偉大的功業(yè)。說明安邦定國必須發(fā)揮賢才的作用。執(zhí):拿。斧斤:斧子。施繩墨者:即工匠。施,施放。繩墨,濡墨的線,用以畫定木料裁剖的位置。大廈:大房子。干戈:干和戈,均為武器名,泛稱武器。理義:道理和正義。
【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傾危之世,士在游寓;亂亡之世,士在阿谷】語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政治最清明、社會最安定的時代,賢才位在公卿;政治比較清明、社會比較安定的時代,賢才任官執(zhí)事;政治黑暗、社會危急的時候,賢才四處飄泊;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的時代,賢才隱沒山谷。意謂社會政治好壞與賢才是否受到任用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社會政治良善,賢才一定得到重用;賢才流落,社會政治肯定腐敗。至治:最完善的政治。世:時代。士:賢才。公孤:三公和三孤,均為朝廷的高級官吏,泛指高級官吏。公,周代指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孤,孤卿,周代指少師、少傅、少保三孤。小康:戰(zhàn)國時期儒家所謂比“大同”理想較低級的一種社會。僚采:僚和采,均為官,代指一般官吏。游寓:指閑散俗世。亂亡:混亂和衰敗。阿谷:山谷。阿,山丘。
【先生者未必能知,后生者未必不能明】語出漢代袁康《越絕書·越絕計倪內(nèi)經(jīng)》。年長的人未必就能有智慧,年少的人未必就不能明察。說明用人不能論資排輩,而應(yīng)量才論德。先生者:年長的人。后生者:年少的人。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語出清代秋瑾《鷓鴣天》詞。且不要說女子不能成為英雄人物,你聽,我掛在墻壁上的寶劍每天夜里都在發(fā)出聲響!二句詞充分肯定了婦女在拯救國家中的重要作用。休言:不要說。英物:杰出的人物。龍泉:劍名,泛指寶劍?!稌x書·張華傳》記載: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后即令人在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
【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語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使用人的長處,不勉強使用人的短處;用人所工巧的方面,不勉強用其笨拙的方面。謂使用人才應(yīng)揚長避短,量才而用,使人盡其才。工:巧妙。
【任人當審其賢不賢,未可責其勝不勝】語出宋代李覯《強兵策》之七。任用人應(yīng)當看他是否德才兼?zhèn)?,不?yīng)當苛求他是不是每戰(zhàn)必勝。意謂不能以一戰(zhàn)之勝負論英雄,關(guān)鍵要看其本質(zhì)和才干如何。作者舉了兩個例子說明其理由:“孟明視敗于崤,而秦伯復(fù)其位,方有焚舟之報;荀林父敗于邲,而晉侯赦其罪,卒至曲梁之功。”審:察看。賢:德才兼?zhèn)洹?br> 【任入各以其材而百職修】語出宋代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根據(jù)各自的才干來使用人才,那么各個部門的事情就都能辦好。意謂必須用人之長。任:使用。材:同“才”,才能。百職:各個政務(wù)部門。修:整治,整治好。
【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語出《書·大禹謨》。任用賢人,不要有二心;鏟除邪惡,不要有疑惑。
【并驥而走者,五里而罷;乘驥而御之,不倦而取道多】語出《戰(zhàn)國策· 趙策三》。和駿馬一起跑,跑五里路就會非常疲憊;騎上駿馬駕御著它跑,自己一點不累跑的路還多??捎髦割I(lǐng)導(dǎo)者如能任賢使能,即使自身安逸,又使眾事皆理。并驥而走:和駿馬一起跑。并,并排,一起。走,跑。罷(pí皮):通 “疲”,疲勞。乘:騎。取道:走過的路。
【守文之代,德高者位尊;倉卒之時,功多者賞厚】語出三國桓范《薦徐宣》。治平之時,品德崇高的人地位尊貴;爭戰(zhàn)之時,勞苦功高的人獎賞豐厚。意謂社會安定的時候選用人才應(yīng)注重德行,戰(zhàn)爭發(fā)生后則應(yīng)注重才能。守文:遵守成法,此指社會秩序安定。文,法度。倉卒:亂離,戰(zhàn)亂。
【農(nóng)夫之為田也,不以羊負軛;賈子之治車也,不以犬驂服】語出明代劉基《郁離子》(《百子全書》本)。農(nóng)民種田,不用羊拉犁耕耙;商人套車,不用狗駕轅拉套。喻指作領(lǐng)導(dǎo)的使用人,不能選取那些不頂事的人。負軛(è扼):戴上軛,指拉犁耕種。軛,馬具,狀似人字形,套在馬的頸部。賈(gǔ古)子:指商人。驂(cān參)服:駕車的馬,居中駕轅者稱服,兩旁稱驂。
【論賢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語出《管子·五輔》。選拔賢德之人,任用有才之士,百姓就可以得到安定了。論:通“掄”,選擇。
【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語出《荀子·君道》。評定品德的好壞而決定等次,衡量才能的高低而授予官職。論:評定。次:等次。授:任命。
【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語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對國家有利的人就愛護;對國家有害的人就厭惡。所以明確了愛護的是對國家有利的人,賢良的人就多了;明確了厭惡的是對國家有害的人,邪惡的人就消失了。邪僻:邪惡的人。滅:指消失。
【身之病,待醫(yī)而愈;國之亂,待賢而治】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思賢》。身體的病,要有醫(yī)生來治療才能痊愈;國家的混亂,要等待賢人治理才能太平。說明只有任用賢人,才能使天下太平。愈:病治好。
【言之之難,不如容之之難;容之之難,不如行之之難】語出宋代蘇舜欽《火疏》。能讓人說話為難,但還不如能容納人為難;能容納人為難,但不如能任用人為難。言之:讓他說話。行:使用。
【君人者必有敢言之臣,在上位者必有敢言之士,如是,即慮日益進而智益生矣】語出漢代袁康《越絕書·越絕請糴內(nèi)傳》。做國君的一定要有能夠直言進諫的大臣,做上級的一定要有能夠直言進諫的下級,果如此,那么考慮問題就會一天比一天有長進,而智慧也就一天比一天增多了。說明領(lǐng)導(dǎo)者必須注意任用敢于直言不諱的賢才。
【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語出《管子·立政》。國君所要詳察的問題有三個:一是臣子的道德品質(zhì)與其爵位不相稱,二是臣子的功勞與其俸祿不相稱,三是臣子的才能與其官職不相稱。這三個根本問題是國家治亂的根源。審:詳察。位:爵位。原:根源。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意謂君子不根據(jù)一個人說的話好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一個人犯過錯誤就舍棄他說的正確的話。
【君子可招而不可誘,可棄而不可慢】語出隋代王通《中說·禮樂》。君子可以以禮召請,而不可以以名利引誘;可以棄而不用,而不可以輕視簡慢。招:指以禮召請。誘:指以名利引誘。慢:簡慢。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語出《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君子用人就像使用器物一樣,每件器物都是取用它的長處。君子:指行政者。器:器物。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語出《書·大禹謨》。意謂賢人被廢棄不用,奸佞之人都身居官位,那么百姓就會背叛離散,上天也會降下災(zāi)難。野:民間。咎:災(zāi)禍。
【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語出三國曹植《求自試表》。國君不憑空授官給沒有德才的人,臣子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來接受官爵。說明國君授官,臣子受爵,應(yīng)實事求是。授:給予。受:接受。
【君必有弗第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語出《墨子·親士》。做國君的一定要有敢于爭執(zhí)的大臣,做上級的一定要有直言極諫的下級。意謂領(lǐng)導(dǎo)者一定要善于起用那些能盡忠直言的賢士。弗弗:拂逆,指敢于提出不同意見。詻詻(è餓):同“諤諤”,直言爭辯。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語出《論語·季氏》。根據(jù)才力的施展情況任職,如果不能勝任,就應(yīng)當辭職。說明不稱職者應(yīng)當罷退。陳力:施展才力。列:位次。
【陳五色于室中,滅燭而觀之則不見;奏五音于堂下,掩耳而聽之則不聞】語出清代唐甄《潛書·抑尊》。把五種不同顏色的物品陳列在屋子里,吹滅蠟燭再看,就不能看見;在廳堂里演奏各種音調(diào),堵住耳朵再聽,就不能聽見。喻指國家統(tǒng)治者如果不借助于群臣,就不能了解國家形勢。說明必須注意發(fā)揮下屬的作用。陳:擺放。五色:赤黃青白黑五種色彩,泛指各種顏色。五音: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
【其計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責其辯】語出《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如果他的計謀可用,就不要因其地位低下而恥于采納;如果他的話可以實行,就不要責難他善于巧言。說明君主不應(yīng)以貴賤尊卑論是非,而應(yīng)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羞:通“丑”,以為恥。辯:善于巧言。
【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語出唐代韓愈《原毀》??隙▽Ψ降囊粋€長處而不苛求再有第二個,注重對方的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而不追究其過去的行為。二句話是作者所稱道的,也是作者一向主張的待人態(tài)度。?。哼x取,肯定。即:針對。
【取其道不取其人,務(wù)其實不務(wù)其名】語出《資治通鑒·漢順帝永建二年》。選用人才,要看他的主張而不看他是何人,注重他的真實本領(lǐng)而不注意他的名氣。說明必須以才取人。道:政治主張。
【事必專任,乃可責成;力無他分,乃能就緒】語出明代張居正《請專官纂修疏》。事情必須派專人去做,才可以求得成功;一個人的力量不同時數(shù)用,事情才會安排妥當。說明必須專事專任,專人專任。專任:專委一人去承當。責:責求,要求。他分:分出去干別的事情。就緒:事情安排妥當。
【輪者所以輾地,人水則溺;舟者所以涉川,施陸則躓】語出北齊劉晝《劉子·文武》。車輪子是用來在地上運轉(zhuǎn)行進的,讓它進到水里便會沉沒;舟船是用來渡江過河的,把它拿到陸地上使用,一定會躓礙不前。喻指文臣武將各有所長,棄其長用其短只能為害于事。輾(zhǎn展):旋轉(zhuǎn)。溺(nì逆):淹沒。川:河流。施:運用。躓(zhì至):被絆倒,不能前進。
【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語出《墨子·親士》。不是沒有安適的住處,是我的心無法得到安寧;不是沒有豐厚的財產(chǎn),是我的心無法得到滿足。比喻渴求賢士的急切心情。
【非成業(yè)績,得賢難;非得賢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任之難】語出《三國志·吳志·鐘離牧傳》注引《會稽典錄》。成就功業(yè)并不難,難的是得到賢才;得到賢才并不難,難的是使用賢才;使用賢才并不難,難的是放手讓他們做事。說明放手使用賢才是最難能的,領(lǐng)導(dǎo)者必須著力加強此種修養(yǎng)。任之:指對之放手大膽使用。
【賢圣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語出《戰(zhàn)國策·燕策二》。賢明的君主,不把祿賞私饋給親近之人,而是誰的功勞大就授給誰;不把官職交付給愛幸之人,而是誰的能力適合擔當就讓誰來充任。意謂明君任官唯能、行賞唯功。私:偏愛,私阿。親:親幸。隨:從屬;交付。愛:愛幸。
【賢臣內(nèi)則邪臣外,邪臣內(nèi)則賢臣斃】語出《三略·下略》。賢臣得到進用那么邪惡之臣就會被排斥在外,邪惡之臣得到進用那么賢臣就會被處死。意謂賢臣與邪惡之臣勢不兩立,說明任人必須納賢棄邪。內(nèi):通“納”,進用。外:排除。斃:死亡。
【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盡而不亂】語出《列子·說符》。賢明的人善于任用賢才執(zhí)事,所以自己雖然年老但精力并不衰竭,雖然智慧用盡了但內(nèi)心并不惑亂。說明必須充分利用賢才處理政務(wù)。任人:指任用賢才。
【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語出《荀子·王制》。有才德的人,不要等著按官的等級提拔,對軟弱無能的官員,要及時地罷免。次:等第;順序。罷(pí皮):通“疲”,軟弱無能。須:須臾,片刻。廢:廢棄,不再使用。
【尚賢者,政之本也】語出《墨子·尚賢上》。尊重賢人是政治的根本。謂尚賢使能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政治措施。尚:尊重。本:根本。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語出《韓非子·顯學》。圣明君主的官吏,宰相一定是從基層官吏中選拔上來的,猛將一定是從士兵中挑選出來的。意謂官吏應(yīng)從了解下情、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中選拔。州部:古代基層行政單位。卒伍: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百人為卒,這里指士兵隊伍。
【明主任人之道也專,致人之道也博】語出晉代傅玄《傅子·舉賢》。英明的君主使用人才務(wù)求專一,羅致人才務(wù)求多途。下文曰:“任人之道專,故邪不得間;致人之道博,故下無所壅。”專:專一。致人:羅致人才。博:多,豐富。
【明主使臣,不廢有罪】語出三國曹植《求自試表》。英明的君主使用臣僚,不廢黜犯有錯誤的人。說明用人不宜求全責備。廢:廢黜。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語出《韓非子·用人》。圣明的君主使臣下做事不相互干犯,所以不會爭論不休;用人不兼職,所以就會各展其特長;用人不同時為一件事立功,所以不會爭功勞。干:干犯;干擾。訟(sòng宋):爭論是非。兼官:兼職。技:本領(lǐng)。同功:同為一件事立功。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語出宋代王安石《興賢》。國家因為任用賢能之士而興盛,因為舍棄賢能、獨斷專行而衰敗。二句話說明任賢使能對于國家興亡的重要性。
【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忌?!空Z出元代揭侯斯《宋史論序》。國家因為有賢能之士而興盛,因為有諂媚之人而衰??;君主因為有忠良之臣而安然,因為有妒忌之人而危險。說明國家必須重用賢士忠臣,排斥阿諛奉承、嫉賢妒能之徒。諂(chǎn產(chǎn)):巴結(jié)奉承。忌:嫉妒。
【國有賢士而不用,非士之過,有國者之恥】語出漢代桓寬《鹽鐵論· 國病》。國家有賢能之人而不任用,這不是賢人的過錯,而是掌握國家權(quán)力的人的恥辱。
【國家存亡之本,治亂之機,在于明選而已矣】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本政》。國家存亡的根本,治亂的關(guān)鍵,在于弄清任用什么樣的人罷了。說明任賢必治,任不賢則亂的道理。治亂:太平和混亂。機:關(guān)鍵。
【國家將敗,必用奸人】語出《國語·楚語下》。國家將要敗亡,一定是重用了奸臣。奸人:邪惡詐偽的人。
【圖治莫先用人,任人宜責實效】語出明代瞿式耜《任人宜責實效疏》。要求得國家安定,最要緊的莫過于選用人才;選用人才,應(yīng)注重其實際成就。治:國家安定。責:責求,注重。實效:指實際工作成就,政績。
【知賢非難,用賢為難】語出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蘧伯玉》。知道有才德的人并不難,難的是能任用有才德的人。
【牧守雖賢而令長不堪,則國事不舉,萬機有缺】語出晉代葛洪《抱樸子·百里》。即使州郡的長官很賢明但假如縣官不稱職,那么國家的事業(yè)還是辦不好,政務(wù)還是有缺失。說明必須充分重視縣官的選任。牧守:州牧和郡守,為州郡長官名。令長:縣官名,萬戶以上者稱縣令,萬戶以下者稱縣長。不堪:不勝其任,不稱職。萬機:指國家的政務(wù)。
【使人以心,應(yīng)言以行】語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刑法》。任用人應(yīng)出于內(nèi)心,采納建議應(yīng)當體現(xiàn)在行動上。使:任用。應(yīng):采納。言:言論,意見。
【使人當用其所長而略其所短,則無棄才】語出宋代何坦《西疇老人常言》。使用人,應(yīng)當充分發(fā)揮他的長處而避開他的短處,這樣就不會有廢棄的人才了。略:忽略,避開。
【所任者得其人,則國家治、上下和、群臣親、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則國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亂】語出《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君主用得其人,那么國家就安定、上下就和睦、群臣就親密、百姓就歸心;君主用非其人,那么國家就危急、上下就背離、群臣就怨恨、百姓就混亂。說明用人當否關(guān)系極為重大。治:安定。乖:背離。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語出三國曹操《短歌行》。只要像周公“一飯三吐哺”那樣對待賢人,就會得到天下人的擁戴。說明禮賢下士,廣攬人才,才能使民心歸附。周公:西周時期的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稱叔旦,周武王之弟。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比喻虛心熱情地接待賢人。哺(bǔ捕),嘴里正嚼著食物。
【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語出《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天下太平的時候就注重有德行的人,發(fā)生戰(zhàn)爭以后就器重有才能的人。意謂治平之時用人貴德,戰(zhàn)亂之時用人貴才。治平:太平。尚:崇尚,注重。有事:指發(fā)生了戰(zhàn)爭。賞:賞識,器重。功能:才能。
【治則有為治之因,亂則有致亂之因,在人而已矣】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政篇》(程頤語)。國家安定,則有達到安定的原因,國家混亂,則有造成混亂的原因,這些原因,歸根結(jié)底在于人。說明人是國家治與亂的根本原因。治:安定,太平。
【治國之難,在于知賢而不在自賢】語出《列子·說符》。治理國家,難就難在知道并任用賢才,而不在自以為賢能。說明發(fā)現(xiàn)并任用賢才是治國的關(guān)鍵所在。自賢:自以為賢。
【治道之要有蘭,日立志、責任、求賢】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粹言· 論政篇》(程頤語)。治理國家的方法中有三個要點,就是樹立雄心大志,督促所任用的人積極工作,訪求賢才。責:督促。任:所任用的人。
【官人惟賢,政所以治也】語出《新唐書·陳子昂傳》。只任用賢人做官,國家大事才可以辦好。官人:用人做官。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語出《書·說命中》。意謂不任用自己愛幸的人為官,只任用有才能的人;爵位不賞賜給品德惡劣的人,只賜予賢良的人。私昵(nì逆):親近愛幸的人。罔:不。
【官不必備,惟其人】語出《書·周官》。意謂設(shè)置官員不必求完備,只在于得到賢能的人。惟:只。
【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其能則成,失其能則敗】語出《晉書·劉毅傳》。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事務(wù),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特長,任用人才如果使其特長得以發(fā)揮事務(wù)就能做好,得不到發(fā)揮事務(wù)必定搞壞。說明必須量能授職,揚長避短。官:官職;各職能部門。
【官在得人,不在員多】語出《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元年》。意謂官不在多,而在用得其人。
【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舉措》。頂梁柱以筆直的木頭最為堅強,國家的輔臣以正直之士最為理想。意謂用人必須用正直之士,這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輔:輔臣。賢:好。
【柱細則屋傾,本細則末撓】語出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陰察》。頂梁的柱子纖細了,房子就會倒塌;樹木的根部細弱了,樹頭就會彎折。喻指治理國家必須廣聚人才。傾:倒塌。本:樹根。末:樹頭。撓(náo猱):彎曲。
【選士以行,則賢也;選士以文,則賢不賢也】語出清代周壽昌《思益堂日札》卷十。根據(jù)德行來選拔人才,那么得到的就是賢人;根據(jù)文章來選拔人才,那么就會把不賢之人當成賢人選拔進來。說明選人應(yīng)當重德行而不重文章。行:德行。文:文章。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語出《禮記·禮運》。要選拔賢才,薦舉能人,說話有信,修好睦鄰。與:通“舉”,選拔。信:誠實。睦:(mù目):親睦。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語出《國語·魯語上》。謂沒有比得上國家重要的,國家的棟梁不能不具備高尚的道德。棟:棟梁,比喻擔負國家重任的人。
【順于己者愛之,逆于己者惡之,故明所愛而邪僻繁,明所惡而賢良滅】語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順從自己的人就寵愛,違逆自己的人就厭惡。所以明確了龐愛的是順從自己的人,邪惡的人就多了;明確了所厭惡的是違逆自己的人,賢良的人就不見了。邪僻:指邪惡的人。滅:消失。
【俊乂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禍亂作】語出三國陸景《典語》。賢才在位,那么國家的政治就會清明;奸佞當政,那么國家就不免會發(fā)生災(zāi)禍和混亂。說明任用什么樣的人,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安危治亂。俊乂(yì義):德才兼?zhèn)涞娜??!渡袝?#183;皋陶謨》:“俊義在官。”疏:“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義。”奸佞:邪惡奸詐之人。干政:涉足國政;當政。干,涉。作:發(fā)生。
【須識成城惟眾志,稱雄不獨恃群山】語出清代愛新覺羅·玄燁《入居庸關(guān)》詩。要知道,形成一座堅固的城池,只能依靠眾人的同心協(xié)力;強國稱雄不能僅僅憑借幾座險要的大山。意謂要使國家富強,天下無敵,就必須充分調(diào)動起群眾的力量,山險是不足恃的。恃:倚仗。
【劍不徒斷,車不自行,或使之也】語出《呂氏春秋·用民》。劍不會徒然砍斷東西,車不會自己行走,是有人叫它這樣啊。比喻用人要掌握一定的規(guī)律,因為人不會無緣無故地為我所用。徒:徒然。
【帝王用人,度世授才:爭奪之時,以策略為先;分定之后,以忠義為首】語出三國桓范《薦徐宣》。帝王用人,都是根據(jù)時代的需要選任賢才:爭戰(zhàn)的時候,首重智謀之士;天下安定以后,則以忠誠守義為首要條件。度世授才:度(duó奪),推測。授,除官,任命。分定:平定。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語出《戰(zhàn)國策· 燕策一》。稱帝于天下的人是與老師相處,稱王于天下的人是與朋友相處,稱霸于天下的人是與大臣相處,亡國之君是與仆人相處。意謂領(lǐng)導(dǎo)者任用強于自己的人就能建立最偉大的功業(yè),任用與自己相仿的人事功為其次,任用僅次于自己的人事功為再次,任用只知聽從支使的人不免亡國。役:仆人。
【養(yǎng)壽之士,先病服藥;養(yǎng)世之君,先亂任賢】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 思賢》。想使壽命久長的人,總是不等疾病發(fā)作起來就服上藥;想使江山穩(wěn)固的君主,總是不等混亂發(fā)作起來就任用賢才。說明任賢方可以避免混亂、保固江山。養(yǎng)壽:使壽命久長。養(yǎng),長養(yǎng)。養(yǎng)世:使江山穩(wěn)固。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語出《論語·為政》。謂提拔正派而耿直的人掌權(quán),則得民心:如果重用邪曲不正派的人,就會失民心。直:指正直的人。錯:放置。諸:“之于”的合音。枉:指邪曲不正派的人。
【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語出《詩·大雅·文王》。有眾多的能人賢臣,所以文王才得以安寧。濟濟:眾多的樣子。
【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語出《史記·汲鄭列傳》。陛下任用群臣就像堆放柴草一樣,后放的堆在上面。漢武帝時的汲黯,因為好直言,故而不得信用,一直不能晉升,比他官職低的人許多都提拔上來,并且超過了他。汲黯不服,就對漢武帝講了這句話。說明資格淺的新進居資格老的舊臣之上。后以“后來居上”稱后來的人或事物勝過先前的。陛下:對帝王的尊稱。薪:柴草。
【都蔗雖甘,殆不可杖;佞人悅己,亦不可相】語出漢代劉向《杖銘》。甘蔗雖然甜,大概不能制成手杖;善于巧言諂媚的小人,雖然能取悅于自己,也不可為相。說明國君應(yīng)當警惕甜言蜜語的小人,防止其竊權(quán)。都蔗:甘蔗。殆:大概。佞人:善于巧言諂媚的人。相:當宰相。
【逐長路者,必在于駿馬之力;理天下者,必求于賢臣之用】語出唐代羅隱《兩同書·得失第七》。趕長路的人,必須依靠駿馬的腿力;治理國家的人,必須求得賢臣的輔助。逐:趕。
【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語出《左傳·襄公三年》。稱揚他的仇家,不是為了諂媚;任命他的兒子,不是為了勾結(jié);舉薦他的下屬,不是為了結(jié)黨。此句說明薦舉人才應(yīng)當不避親仇、任人唯賢的道理。晉國大夫祁奚在告老退休的時候,晉侯叫他薦舉人才,他便薦舉了自己的仇人、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下屬。他的公道無私和唯賢是舉的作法,值得稱贊。仇:仇人。諂:討好。比:勾結(jié)。偏:下屬。黨:宗派小集團。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語出唐代張九齡《感遇》詩之七。只是一味說栽種桃樹和李樹,難道丹橘就沒有樹蔭供人乘涼嗎?二句詩是作者針對賢才不能受到任用的社會現(xiàn)實發(fā)出的不平之鳴。徒:只是。樹:栽種。桃李:桃樹和李樹,喻趨時媚俗之人。此木:指丹橘,首二句詩說:“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難道。陰:同“蔭”。
【愛人多容,可以得眾】語出《三國志·吳志·孫皎傳》。愛護眾人,多所寬容,就可以團結(jié)起眾多的人來。二句談得眾之道。容:寬容。
【逢蒙雖巧,必得良弓;圣主雖知,亦待英雄】語出三國曹植《矯志詩》。逢蒙雖然善射,但沒有好的弓箭,也無法表現(xiàn)其射箭的巧妙;圣明的君主雖然有很高的智慧,也要靠英雄的輔佐。說明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也說明個人的力量單薄,不能自成大事。逢蒙:夏代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巧:靈巧。知:通“智”,智慧。待:依靠,憑借。
【資格為用人之害】語出宋代葉適《資格》。以年資提拔官吏是用人的一大弊端。說明用人不能搞論資排輩,而應(yīng)以真才實學為本。資格:官吏以年資升遷之制。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語出《管子·形勢解》。大海不排斥水流,所以能成為大海;高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為高山。喻指領(lǐng)導(dǎo)者只有廣納天下英才,才可以成為圣君明王。辭:排斥。
【諂諛在側(cè),善議障塞,則國危矣】語出《墨子·親士》。謂國君親近諂媚阿諛的人,阻塞了言路,聽不到好的意見,國家就會處于危險境地。諂諛 (chǎn yú產(chǎn)愉):諂媚阿諛。善議:好的意見、主張。議,意見、主張。障塞:阻塞。
【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語出漢代王符《潛夫論·忠貴》。意謂能力小而居官高,才能和官位不相稱,必會帶來極大的災(zāi)禍。說明應(yīng)量才用人;力小任重,會給國家?guī)砦:?。稱(chèn趁):相稱。殃:災(zāi)禍。
【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語出《三國志·吳志·孫權(quán)傳》注引《江表傳》。意謂能充分發(fā)揮和利用眾人的智慧和力量,就會所向無敵。圣人:指智慧最高超的人。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語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能實踐的人不一定會說,會說的人不一定能實踐。說明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
【理道資任賢,安人在求瘼】語出唐代高適《淇上酬薛三據(jù)兼寄郭少府微》詩。用正道治理國家就要靠任用賢才;安定百姓關(guān)鍵在于找到并解除他們的疾苦。理道:以正道治理國家。理,治。資:憑借。瘼(mò莫):病痛。
【救時須國手,支廈豈輪囷】語出明代瞿式耜《送孫二如三十二韻》詩。匡扶時局,必須要有超世之才;支撐高樓大廈,哪能依靠彎彎曲曲的柱子?說明必須任用大賢之才,才能為國家排患解憂,奠固邦基。救時:解救危難的時勢。國手:一國中技藝出眾的人,此指逸世之才。支廈:支撐大廈。廈,大屋子。輪囷(qūn逡):彎曲貌,此比喻邪惡人。
【得賢則昌,失賢則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得到賢人,國家就會昌盛;失掉賢人,國家就會衰亡,從古到今,沒有不是這樣的。謂任賢使能方可使國家昌盛強大。昌:興盛。
【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語出戰(zhàn)國屈原《九章·涉江》。鸞鳥鳳凰,越飛越遠;燕雀烏鴉,在堂上筑巢。比喻賢士遠去,小人當政。鸞鳥:鳳凰類的神鳥。鳳皇:同“鳳凰”。堂壇:殿堂庭院。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語出《漢書·武帝紀》。要想建立非同一般的功業(yè),必須等待非同一般的人才。說明只有任用非凡的人才,才能為國家建立大功業(yè)。
【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尊賢》。朝廷中沒有賢人,就像天鵝沒有翅膀一樣,雖然有飛至千里的愿望。還是不能到達自己心中想要到的地方。謂只有任用賢人,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鴻鵠(hú胡):鳥名,即天鵝。
【朝有諤諤盡規(guī)之臣,無不昌也;任用阿諛唯唯之士,無不亡也】語出《晉書·段灼傳》。朝廷中有敢于直言、善于勸諫的大臣,國家就不會不興盛;如果任用那些阿諛奉承、唯唯諾諾的人,國家肯定要衰亡。說明任用什么樣的人,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的興衰。
【循理之代,務(wù)求不可見不可聞之材;澆危之代,務(wù)取可聞可見之材】語出《亢倉子·君道》。社會風氣純正的時代,務(wù)于求任難以見到也難以聽說的人才;世風衰頹的時代,務(wù)于取用易于聽說也易于見到的人才。意謂圣明之世注重選任那些潛心于道德學問的人,昏暗之世則熱衷于選任那些嘩眾取寵、沽名釣譽的人。循理:人人遵循公理,謂社會風氣純正。澆危:世風衰頹。
【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空Z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謂不能親近好人,不能疏遠壞人的人,會有危險。說明君主親君子,遠小人,國家才會太平。戚:親近。
【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佚于治官】語出《墨子·所染》。意謂善于做國君的人,只有把精力放在選拔人才上,才能從繁雜的政務(wù)中超脫出來。說明一個好的國君,應(yīng)致力于選拔人才,發(fā)揮賢臣的作用,自己就不會困乏于政務(wù)之中而不能自拔了。論:通“掄”,選擇。佚:同“逸”,安逸。
【善為政者,務(wù)在于擇人而已】語出三國杜恕《體論·君》。善于執(zhí)掌國政的,只不過是能致力于選任人才罷了。說明選任人才是治理好國家的關(guān)鍵所在。務(wù):致力。擇人:謂選任人才。
【善進則不善無由人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語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上》。好人得到進用,那么不好的人就無法被進用了;不好的人得到進用,那么好人就無法被進用了。說明用人關(guān)鍵是要選好第一個人。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語出《戰(zhàn)國策·燕策二》。善于興辦事情的人,不一定善于成就事情;善于開始的人,不一定善于收尾。說明人各有所長,必須用其長,避其短,而不可求全于人。作:指發(fā)起興辦。成:完成。
【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尊敬賢人,使用能人,叫杰出的人物有官職,這樣才能使天下的士人喜悅,而樂意在朝廷任職??〗埽褐覆诺陆艹龅娜宋?。
【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語出《墨子·親士》。怠慢賢人和不能任用賢人,而能使他的國家存在,這種情況還沒有過。說明任用賢人對國家的重要。緩:怠慢。
【搆大廈者先擇匠然后簡材,治國家者先擇佐然后定民】語出晉代傅玄《傅子·授職》。建造大廈的都是先確定工匠然后才去挑選材料,治理國家的都是先確定輔佐然后才去安定民眾。說明選任賢才是治理國家的一大急務(wù)。搆:“構(gòu)”的異體字,建造。選:挑選;確定。簡材:挑選材料。
【置不肖之人于位,是為虎傅翼也】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四。把不賢的人提拔起來做官,等于替老虎加上翅膀。謂用人不當將助長惡果。傅:添附。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語出唐代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選擇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擇取正確的意見加以實行。簡:選擇。
【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語出三國曹植《求自試表》。再慈善的父親也不能喜愛毫無用處的孩子,再有仁德的君主也不能留養(yǎng)沒有能力的臣子。說明于家于國有益之人,方能受到愛惜和重用。畜(xù 蓄):留養(yǎng)。
【疑則勿用,用則勿疏】語出唐代自居易《君不行臣事策》。不信任就不要任用,任用了就不要對之冷淡。疏:疏遠,冷淡。
【疑則勿用,用則勿疑】語出宋代陳亮《論開誠之道》。認為可疑的人就不要任用,既任用了就不要懷疑。意謂對人才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語出明代劉基《郁離子·德量》。恩德不崇高,則不能招攬人才;氣量不宏大,則不能安定人才。說明只有厚德大量,才可以獲得賢才的鼎力協(xié)助。廣:大,指崇高。宏:寬大。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語出《易·系辭下》。德行不厚而地位高,智力低下而謀劃大事,能力小而承擔責任重大,這樣,很少有不及于禍難的。此引孔子言。知:同“智”。鮮:少。及:“及于禍難”之省語。(來源:中國名言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