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挒
挒勁義何解 旋轉(zhuǎn)若飛輪 投物于其上 脫然擲丈尋 君不見漩渦 卷浪若螺紋 落葉墮其上 倏爾便沉淪
挒勁是周身的太極功夫表現(xiàn)在手上,正如拳經(jīng)所說:“其根在腳……形于手指。” 挒和采同以手的動作為顯示。這種采手和挒手均應把握在“形于手指”,手掌不得出力,出拙力,僅僅掛一點力也不可。手是形,僅僅是形,形于手指。拳訣:“太極無手”、“太極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妙手空空”等等。 采和挒勁都是手上的功夫,歸根到底,是其根在腳的腳上內(nèi)功。腳下內(nèi)功是周身上下內(nèi)外的綜合功夫。我有一訣:“上下一條線,腳下陰陽變,頭上虛靈頂,雙手空靈轉(zhuǎn)。”抹去前三句,僅留“雙手空靈轉(zhuǎn)”,手上是不出力的,請練家在實踐中體味。在實戰(zhàn)操作中手上出力是太極拳運用中的最大忌。實戰(zhàn)手不出力,在練拳中手上也不應有力,從拳中訓練自己空手輕扶拳術的套路路線,養(yǎng)成手上不著力,太極不用手的習慣。習慣成自然,在體用結合上,手自然不掛力,不掛力便是退去手掌的本力,這是內(nèi)功上手。我們都知道兩個人掰手腕,力大者勝。太極拳功夫打破了這種千年不變的真理。前不久從黑龍江某市武校來了一位總教練,說到掰手腕,他說掰手腕,“我不動,對方掰累了,我再掰他,他便失敗。” 我跟他掰手腕,對方比我小三十六歲,本力比我大,論手力我掰不過他,我以太極拳理他就掰不過我了。我以陰對付他的陽,靜中待動,他想掰我的手腕,有動意,又主動進攻。動意,主動進攻是太極拳之大忌。我手空,他敗下陣去,朋友們可試驗。 圈內(nèi)資深練家都明白在對手以擠式進攻,我挒其左右肘彎處,使對方向左或向右方、右后方翻出。在雙方較技對決中,拳打兩不知,不知道對方問什么(進攻手),對方不問,我不應答,對方單或雙掌向胸部進攻,不管對方是直來還是垂肘進攻,我方多采取挒術將其打翻。在雙方較技中,瞬息變化,不能預測對方是如何進攻。但被進攻方,要規(guī)置好自己,嚴陣以待,所謂規(guī)置好自己,凡練武人都明此理。我們太極拳,要以九松:放松腳(腳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