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秦韻部)上古韻部:指的主要是后人從《詩經(jīng)》韻腳中分析出來的韻母大類,其時代范圍就是以《詩經(jīng)》所涵蓋的時代范圍為中心。 陽聲韻  “陽聲韻”指以鼻輔音―m,―n,―ng等收尾的韻。 陰聲韻  “陰聲韻”指無韻尾,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韻。 入聲韻  “入聲韻”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韻。 現(xiàn)代普通話-m合并到-n、-ng里了,入聲韻整個就消失了,入聲基本上只有南方方言里還保留 上古十一韻類三十韻部表 王力先秦古韻三十部 
 對轉(zhuǎn) 旁轉(zhuǎn) 旁對轉(zhuǎn) 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和方法   1。系聯(lián)《詩經(jīng)》入韻字。把詩經(jīng)各章里互相押韻的韻腳串聯(lián)起來,成為一個押韻單位。如果兩個押韻單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這兩個押韻單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個詩經(jīng)的入韻字串聯(lián)成若干個押韻單位,從而得出若干個韻部。   2。系聯(lián)上古其他韻文中的入韻字。   3。系聯(lián)諧聲系統(tǒng)。諧聲字的諧聲偏旁是表音的,一般來說,如果諧聲偏旁相同,上古韻部就相同。 系聯(lián)法是一種利用反切來研究中古漢語聲母和韻母類別的方法。它基于這樣的前提:反切上字與被切字同聲母,反切下字與被切字同韻母和聲調(diào),對多組反切反復運用系聯(lián)的規(guī)則,就可以把所有字按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歸成若干類,每一類字同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系聯(lián)法最初在清末由陳澧提出。陳澧寫了一本《切韻考》,用系聯(lián)法來分析《切韻》的語音體系。當時《刊謬補缺切韻》尚未見世,因此他只好用《廣韻》進行研究。首先,他分析出《廣韻》里哪些字是后起的,去掉那些字,盡量恢復已失傳的《切韻》的原貌。然后,他運用系聯(lián)法來分析反切上字。 上古韻部研究史1。反對“葉音說” 對于上古韻部的研究,是從讀《詩經(jīng)》感到不押韻時開始的。《詩經(jīng)》產(chǎn)生于先秦,隨時間推移,語音發(fā)生變化。南北朝以后的語音已經(jīng)與《詩經(jīng)》時代的語音有明顯差別。唐宋以后語音變化更大,但南北朝乃至唐宋時代,人們還沒有確立古今音不同的觀念,用當時語音讀《詩經(jīng)》,遇到押韻不和諧之處,就臨時改讀成自己認為合適的讀音,把這種做法稱為“葉音”、“葉韻”(“葉”也作“協(xié)”)、“取韻”。葉音說盛行于宋,吳棫《毛詩補音》是代表作,已亡佚。從朱熹《詩集傳》注音中可以看到吳氏葉音的大致情形。至明末陳第才徹底批判葉音說,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今語音不同說:“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在這一學說的指導下,古音學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確的道路。陳第是古音學的開路者。 2。上古韻部研究的開始 上古韻部研究最早的學者是北宋的吳才老。他創(chuàng)立“古韻通轉(zhuǎn)”之說,但還未能離析古韻。最早離析古韻的人是南宋朝鄭庠,他分古韻為6部,但不夠科學。
   顧炎武是古音學的奠基者,分古韻10部。(《音學五書》)   江永繼承了顧氏的古音學,分古韻13部。(《古韻標準》)   段玉裁全面繼承顧氏,江氏古韻研究成果,分古韻17部。段氏也把入聲配陰聲,相配的入聲和陰聲為一個韻部。如果把入聲獨立出來單立為一個韻部,則是26部,比王力29部僅僅少3部。段氏同時提出“同諧聲必同部”的理論,等于運用這個理論對《詩經(jīng)》韻字之外的所有漢字做古韻分部工作。(《六書音韻表》)   戴震采用陰陽入三分法,并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相配稱為一類。定古韻9類25部。(《聲韻考》、《聲類表》)   孔廣森分古韻18部,比段氏增加1個冬部,同時提出陰陽對轉(zhuǎn)理論。(《詩聲類》) 王念孫分古韻21部,晚年贊同孔氏冬部,總數(shù)為22部。(《毛詩群經(jīng)楚辭古韻譜》) 江有誥最初分古韻20部,后來贊同孔氏冬部,總數(shù)為21部。(《江氏音學十書》)   【總結(jié)】 上古韻部經(jīng)過顧、江、段、戴、孔、王、江七家的研究,基本上已成定局。王國維曾對以上七家的貢獻評論道:“古韻之學,自昆山顧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寧戴氏、而金壇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郵王氏、而歙縣江氏,作者不過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無可增損。故訓故名物文字之學有待于將來者甚多,至古韻之學,謂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也。原斯學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過群經(jīng)諸子及漢魏有韻之文,其方法則皆因乎古人用韻之自然,而不容以后說私意參乎其間。其道至簡,而其事有涯;以至簡入有涯,故不數(shù)傳而遂臻其極也。”王氏的話雖未免說得過于絕對,但基本上反映了經(jīng)過顧、江等七人的相繼努力而將上古韻部建立起來的這一事實。自此七人以后至今,上古韻的分部很少有什么大的變動,所謂增加韻部主要是將入聲韻從陰聲韻部中分離出來獨立成部,以與陰聲韻和陽聲韻相配。 清以后的上古韻部研究   章太炎分古韻23部。   黃侃分古韻11類28部。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礎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說二十八部的確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見加入。”黃氏分部的最大特點是接受了戴氏的觀點(陰陽入三分法,之前諸家大多為陰陽二分法)(《音略》)   王力在黃氏28部基礎上,做改易增補工作,確定周代《詩經(jīng)》韻29部,戰(zhàn)國《楚辭》韻30部。王力29部與30部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冬部獨立與否上,冬部與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獨立就是30部。(《漢語史稿》、《漢語音韻》、《音韻學初步》、《漢語語音史》)   王力先秦古韻三十部具有很大普遍性,不僅適用于《詩經(jīng)》,也適用于同時代其他詩歌韻文?!冻o》的時代比《詩經(jīng)》晚至少二三百年,在地域上也相差很遠,但它們的用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先秦文獻不僅詩歌押韻,連散文也押韻.《周易》大部分押韻,《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韻,其他各書也常有押韻之處。   羅常培、周祖謨分古韻31部。   【總結(jié)】   清代以后的研究只是作了一些局部性和總結(jié)性的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對清人研究成果的肯定和發(fā)展,它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清人研究結(jié)論的嚴密性,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對于今人的分部,羅常培、周祖謨與王力分部都比較合理。羅,周二人的分部與王力的差別實際很小,主要只是在祭、月二部的分歧上,而這兩部的分合對上古韻部的系統(tǒng)并無多大影響。目前多數(shù)教材、辭書、專著都采用的是王力的分部。 上古韻部的擬音   王力《漢語語音史》所定周秦古韻3部及其擬音:   陰聲 入聲 陽聲    無韻尾 韻尾 -k 韻尾 -N    之部 職部Ek蒸部EN    支部P 錫部ek 耕部eN    魚部a 鐸部ak 陽部aN    侯部C 屋部Rk 東部RN    宵部o 沃部ok    幽部u 覺部uk [冬部]uN    韻尾-i 韻尾–t 韻 尾 –n    微部[i 物部Et文部[n    脂部ei 質(zhì)部et 真部en    歌部ai 月部at 元部an    韻尾 -p韻尾m    緝部Ep 侵部[n    盍部ap 談部am  上表中有一點需要說明,即冬部的擬音。王力《漢語史稿》中擬作[[m]。收[-m]尾。在《漢語語音史》中擬作[uN],收[-N]尾,從冬侵合部看,尾音當為[-m],從陽聲冬部與入聲覺部相配看,應擬作[-N]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