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一鳴驚人 - 一 人為何要追求名聲 - 雨中荷葉 - 一起寫網(wǎng)(17xie.com)

 風雨&同舟 2009-09-11

一  人為何要追求名聲
                        (一)名聲——一種人生觀
    人與動物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其中一個巨大的差異,就是人有名字,并且?guī)缀?br>每一個人(包括許多原始部落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人類的名字有悠久的歷史。人類有了語言不久,就產(chǎn)生了姓氏。在中國,姓原
先是部落名稱,氏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后來演變?yōu)橘F族的名字,平民奴隸沒有成
樣子的名。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姓氏才流行到社會各階層。姓氏源自氏族的圖騰物、
自然景物、動植物、各種自然景觀(如黃色、白色、長、短等)。
    名字是每個人的代號,是一個人的社會文化符號。人們用名字指謂和稱呼某個
人,逐漸地,名字便成了指代的那個人的本體。稱贊或咒罵這個人的名字;無異于
稱贊、咒罵這個人自身。因此,人類自很早時候起,就產(chǎn)生了對名聲的愛惜。在原
始部落里,社會秩序往往是通過道德力量來維持的。一個人如果違反了部落的行為
規(guī)范,就會受到同部落人的嘲弄、咒罵和戲弄。他的名字在部落里就會變得很臭,
他將在部落里孤立無援、無地自容。反之,如果一個人做了部落行為規(guī)范中的高尚
之舉,如殺了許多敵人、收入很多,他在部落里就會身價倍增,并受到人們的交口
贊譽。部落里的歌手會編成頌歌來贊美他的事業(yè)和名字。
    就這樣,人們逐漸樹立起對非凡人物的崇拜。傳說人物和神話人物便出現(xiàn)了。
傳說人物和神話人物都有驚人之舉和非凡的本領。人們對非凡人物的崇拜首先表現(xiàn)
在對他們的名字的尊敬之上。非凡人物的名字備受人們珍愛。能引起人們的好感、
激動,引發(fā)人們虔誠的崇敬與贊美。
    人類生活在一個充斥著名人的世界里,在遍布名人行蹤業(yè)績的世界中呼吸長大。
小時候,他們耳濡目染了許許多多的神話英雄和傳說英雄以及膾炙人口的巨人的業(yè)
績。他們長大后,更認識了許許多多不同領域的名人,如物理、化學、數(shù)學、生物、
文學、音樂、藝術、電影、流行音樂、通俗文學方面最杰出的人物。英雄、超級智
者、圣哲、他們的業(yè)績和思想造就了人們所生活的社會,為普通人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感
情世界:贊美、痛恨、羨慕、嫉妒。漠視、關注,他們成了人類歷史書上的主角。
一部忽略了穆罕默德、釋迦牟尼、孔子、拿破侖、希特勒、華盛頓、馬克思的世界
史,根本稱不上是歷史,一部不提亞里士多德、伽利略、阿基米德、高斯、達爾文、
牛頓、愛因斯坦的世界文明史,根本不值一讀。
    人們對自己的名字也倍加珍惜。絕大多數(shù)人都希望與自己見過面的人、甚至沒
見過面的人能喊出自己的名字。如果你的一位新朋友在第二次見面能叫出你的和你
家人的名字,你會十分高興的。反之,你會不太愉快。你覺得他叫不出自己的名字,
表明他不太重視你。有些聰明的社會活動家和政治家便發(fā)展出一種特殊技巧——背
誦熟人的名字。為此,他們還花去相當大的精力和相當多的時間。許多杰出政治家
在記名字方面有絕頂?shù)谋绢I。據(jù)說,拿破侖能叫出他手下幾乎每個士兵的名字;周
恩來能熟記和他見過面的成千上萬人的名字。
    名聲是唯一能使人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碳筆。好的名聲也好,壞的名聲也好,
它們都可以提高人的知名度,引起公眾對某個人的關注。撇開具體內容看,電視上
對國家元首、對大電影明星的大量追蹤報道,與對舉世震驚的罪犯,如劫機、謀殺
總統(tǒng)、行刺首相等兇手的詳細注目的報道,形式是何等酷似;在電視熒屏上,罪犯
與國家元首、各領域杰出人物一樣,拋頭露面,成為報道議論的主角,錄像機鏡頭
所指的中心、鎂光燈的焦點,好不威風!大量觀眾和目擊者對犯罪和國家元首抱有
同樣的態(tài)度:關注與好奇。名聲這種惹人注目的特點,誘發(fā)了某些人的錯覺。他們
認為犯罪,特別是犯了滔天大罪,可以使自己一鳴驚人,出人頭地,成為敢于冒險。
充滿勇氣的英雄。他們便這樣走了上犯罪道路。刺殺美國總統(tǒng)里根的欣克立,正是
想以此一舉成名,以博得一名女演員的青睞,才舉起了那支兇暴而又罪惡的手槍。
    從名聲這種角度看,人要么一鳴驚人,彪炳史冊,要么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
這兩種人之間的差別是1:0,其比值大得無法計算。這種巨大的反差撞擊著數(shù)以萬
計的人的心靈。要么能步入名聲這個大廈,要么在此大廈門外嗟嘆一生。有許多人
認為自己心高力足,可以遵循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跨進大廈的大門;大部分人則認為自
己既無心也無力,或有心無力,只有望廈興嘆,斷了求名之念,畢生在大廈外耕耘。
而一小部分人認為自己按步就班,循規(guī)蹈矩是無法一舉成名的人,反其道而行之,
通過破壞公共的行為規(guī)范,成為社會中舉止怪異的極少數(shù)的人物,來博取公眾的注
目,從后門、側門溜進了這座大廈。
    在應該追求什么樣的名聲的問題上,有三種態(tài)度。一種是以罪惡、卑鄙的形式、
靠于違法和兇惡之事來達到成名目的,也就是說,主動追求壞的名聲。一些兇殘的
罪犯之所以殺人數(shù)十,罪惡累累,就是因為他們堅信,這種“英勇”行為可以提高
他們的知名度,可以給他們帶來驕傲。殺人幾個是罪犯,殺人上萬是英雄。罪犯與
英雄的區(qū)別在于刀下死魂的多少。這種思想是一種臭名主義。
    一種態(tài)度則認為,不管好名聲還是壞名聲,只要有名聲,讓人們知道你的大名
便可。“不能留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青霄有路終須上,宇宙無聞誓不休”。
有影響人的人才是英雄,才是強者。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秦檜,殺人如麻的希特
勒,都奉行這種強者哲學和唯名是求的唯名主義。
    第三種態(tài)度認為,應該做有益于社會和公眾的事,為歷史的進步盡最大的努力,
樹立起自己美好的形象,贏得無數(shù)世人的愛戴和后人的景仰。這種世界觀可稱得上
是美名主義。
    世界上的人以奉行美名主義和唯名主義的人居多,而奉行美名主義的人最多。
我是主張美名主義的。但對唯名主義和臭名主義,本書還是要花相當大的篇幅加以
探討。
    人活著就應有追求。人追求的動機、愿望越強烈,行為就越徹底,收獲也就越
大。
    許多人在談論追憶歷史上的風云人物時,往往把他們追求成功的愿望說成是對
英雄的崇拜,對地位的追求、對國家和人民前途的關心、對成就的渴望,等等。他
們都沒有深刻地揭示出名人行為的最深層動機,那就是求名欲。我認為歷史上大多
數(shù)最有影響的人物,各大領域最出眾的人物,其內心深處都有一種不可遏止的求名
欲。
    人的追求莫過于幾種,最基本層次上的有:食物、性、休息、安全;其次:交
往、美;再次:知識、財、權力、地位;最后:成就,美德、名望。名聲與美德和
成就一樣,是人最高層次的追求。對美德與名聲的追求合二為一,便成了對美名的
追求。對美名的渴求,是人類最高尚的追求之一。
    名聲是最能弘揚和宣傳個人價值的東西。你吃的再好,你交上的異性朋友再多,
家中陳設再美,權力再大、金錢再多,都流于庸俗,不入正史,不能提高你的人格、
價值和名望。你的知識再豐富。若不獻諸社會、造福于公眾,你也是默默無聞,不
值一提。
    你不管有多少和多大的超人之處,你都必須把它轉化為名聲,你才能為人們所
知曉,才能打動人們的心靈,才能讓人們認識你的價值。你的成就再大、人格再高
尚,但你不為人們所知曉,你的這些優(yōu)點就轉化不成改造世界的力量。古往今來,
中外多少卓有成就之士,如大科學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大文豪、
大藝術家,積極追逐名聲、擴大自己的影響,是可以理解的。許多大富翁。如卡內
基、洛克菲勒,億金買名,已成為軼事。
    一個在權力、金錢、知識等方面登峰造極的人,若沒有名氣,那他們在社會上
所受的尊敬與重視,也遠不能與名聲遠揚者相比。樂圣貝多芬最偉大的作品《合唱
交響曲》在音樂城維也納首演時,謝幕多達五次。而國王登臺亮相時,謝幕也不過
三次。貝多芬的名氣遠非一兩位國王所能比的。他死后,維也納人傾城出動,為他
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旣?#183;居里在發(fā)現(xiàn)和提取了鐳后,名聲大振。她到美國訪問時,
歡迎的群眾把碼頭擠得密密麻麻,她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夾道歡迎。貝多芬與瑪
麗·居里在權力、金錢方面是一貧如洗的之人,但在所享有的榮耀上,遠勝過國家
首腦。這就是成就轉化名氣所產(chǎn)生的原子彈爆炸般的威力。
    有成就的人在金錢方面的價值與“收入”,也不亞于大富翁們。愛因斯坦《相
對論》手稿,拍賣價高達600萬美元;卡夫卡的代表作手稿,拍賣價逾百萬美元;凡
·高的一幅《向日葵》,87年時價格竟高達2250萬英鎊(約合3550萬美元);畢加
索死后遺留下的無數(shù)畫作,估計達1億多美元;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估計達1億
美元。這些物件巨額價碼,堪令大富翁們咋舌。
    因此,名氣是成就與地位最有力的標志。
    名聲是最持久最豐厚最有力的財富。權力財富與享受在一個人活著時可以盡情
享用,但他死后,這一切便不再任由他享有了,也未必能永遠屬于他了。你們一定
聽說過許多王位傳失、財富在主人死后很多散失的例子吧?但名譽就不一樣了。只
要真正對社會和人類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你便會獲得巨大聲譽,這種聲譽自你獲得的
第一天起,便一直屬于你,永遠屬于你。柏拉圖離開人世已有兩千三百多年,但他
這位大圣哲在這二千三百多年中深受推崇,他的每一部著作,每一個主要觀點,都
為在世的無數(shù)學者、科學家、政治家、百姓所反復學習、討論和批判。他活著時,
人們知道他;他死后二千多年中,人們記住他,討論他的觀點,出版有關他的書,
發(fā)表有關他的文章。他仍活在人的心目中,人們仍對他無比崇敬。拿破侖死后168年,
世人仍奉他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具威力的英雄。人們讀他的傳記和言論,為他的才能
和事跡所傾倒。人們在街談巷議中時時提到他,還敬奉他的遺體、視他的遺物如牙
刷、頭發(fā)為珍寶。他的遺物與業(yè)績連同他響亮的名字,成為人類寶貴的財富。什么
樣的東西能與這種財富媲美呢?明智之士,不應看重權力、財富、榮華等虛幻短命
的奢侈品、應該勤奮地開采名譽這一珍貴持久的金礦。
    活著就是為了別人記住自己。衣、食、住、性、地位、職位等可以隨便過去,
但你應該爭取大而好的名聲。有了它,別人就能記住你,你的價值才得到承認,你
的價值才能流傳后世,你的自尊心、優(yōu)越感與一切愿望才能得到最終的滿足。偉人
的不平凡之處,在于他們比一般人有名,在于他們的名字為一般人所知曉。
    你若不為人知,那么,不管你的權力多大,錢財多么充足,生活多么美滿,你
的優(yōu)越感與偉大都是有限的。
    許多偉大的人物,甚至于一般人認為的品德高尚的人格,也深深為名聲所陶醉。
托爾斯泰是大文學家中品行最端正的一個。年輕時的他在日記中寫下了鞭策自己前
進的話:“我是一個誠實的人,就是我愛善良,……但是有一件事情比善良還要愛,
那就是榮譽。”他就是在不斷追求榮譽過程中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的。
    還有一些品質高尚的人物,即使他們開始時對名譽毫不在乎,但他們一旦成名
后,便開始為名譽所陶醉,開始關心起名譽來了。與愛因斯坦共事多年的普林斯頓
高級研究所正式研究員A·佩斯追述說,當他在40年代認識愛因斯坦時,發(fā)現(xiàn)愛因斯
坦為享有名譽和聲望而感到十分愉快,有時他還因他身邊小圈子的人不崇拜他這個
圣人而動怒。佩斯還指出,照片和電影的片斷表明,年青時的愛因斯坦便很喜歡記
者的采訪和人們的崇敬。
    可以說、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大都是在追求名聲的欲望的驅動下取得成功的。
他們崇拜英雄人物或偉大的人物,決心要成為像他們一樣偉大的人物。古希臘的亞
歷山大大帝崇拜傳說中的英雄阿基里斯;愷撒又以亞歷山大為偶像;古羅馬名將西
庇阿效法古波斯征服者居魯士;毛澤東自小立志要做拿破侖式的英雄,中年時決心
要超越秦始皇、漢武帝和成吉思汗等偉大歷史人物;麥克阿瑟崇尚成吉思汗的功績;
拿破侖以古羅馬英雄格拉古和布魯圖為榜樣;愛因斯坦崇拜牛頓;莎士比亞希望自
己的作品能夠不朽;托爾斯泰專心追求美好的名聲;貝多芬終生崇拜英雄,決心要
當世界上偉大的音樂家。
                         (二)追求名聲有何好處
    無數(shù)人熱衷于名聲的角逐,是因為名聲有兩種效用。所謂效用,就是名聲能給
人帶來的好處。我們可以按名人在世和死后兩種情形劃分名聲的兩種主要效用。名
聲的在世效用使名人廣為世人知曉,受到相當多人的崇拜,享受榮譽和各種禮儀,
甚至得到豐富的物質享受。
    名聲具有引人注目的短期效應,那就是,在世時名人倍受公眾關注。在世時名
聲好的名人最能充分享受名聲的榮耀性,受人關注性、高貴性以及各種精神上和物
質上的好處。而在世時聲名狼藉的人只能享受受人關注的待遇,很難享用名聲的榮
耀性、高貴性和其他好處。死去的名聲佳的人或死后才獲美名的人則無法從感官與
情感上享受名聲這種短期效益。
    活著時聲譽卓著的人物,不僅一舉一動,一笑一怒會引起千百萬人的關注,而
且,各種榮譽如雪片般紛紛飛來:光榮稱號,獎章,獎狀,證書,榮譽職位,新聞、
電視和出版界的大幅報道抒寫,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各種事物:如山河湖泊、商品、
發(fā)明發(fā)現(xiàn)、街市館校,出席各種隆重高貴的場合并與其它名人名流列席一起,如開
幕式。頒獎儀式、電視演說、電視采訪、閉幕式、重要大會等。他們還可以盡情享
受各種物質便利與好處:高額獎金、高報酬的征稿、演說、立傳、接受采訪、講學
講課、甚至做廣告。另外還有豐厚的獎品,下榻處的寬闊舒適、衣著的高貴、各種
饋贈、舉手開口之勞的斂財機會。有名往往自然有利,這是十分自然而又普遍的聯(lián)
系,名聲的這種現(xiàn)世效益,其魅力與壓力之大,足以使許許多多名人輟業(yè)分心,改
營售名應酬事業(yè)。有“原子彈”之父美譽的奧本海默,在成大名后,為名譽的現(xiàn)世
效用所陶醉。他的秘書每天花上幾小時搜集報刊上關于他的報道和照片。他收集了
好幾個櫥柜的獎狀和賀電,完全為榮譽所醉倒,他不久便停止科學研究,未有更大
的建樹。
    名聲的后世效用是留名史書。能留名史書,確實是一種更加珍貴的榮譽。古往
今來,能有多少人能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仍為人們所知曉呢?法國全國人口研究所的研究表
明,人類自出現(xiàn)以來,有800億人出生。而本書上部分所得到的名人約有2000人。他
們都是能經(jīng)歷數(shù)百年而名聲不逝的人物。若考慮到本書沒有著重談到的其他國家與
地區(qū)的人物,這個數(shù)目不止是2000人,而應是2700人。但這也僅有800億人的龐大數(shù)
字的二千九百三十萬分之一。也就是說,平均而言二千九百三十萬個人之中(相當
于阿根廷全國的人口)才能出一位名垂數(shù)百年的人物。未必所有在世就成名的人就
能名傳后世。貢獻不夠大、作為不夠大的人和一些受職業(yè)限制的名人,如流行歌星、
通俗小說作家、歌唱家、戲劇演員、一般行業(yè)(如各工業(yè)行業(yè)、農(nóng)業(yè)行業(yè)、服務業(yè)、
政府中下級官員),律師。法官、警察、士兵、下級軍官、一般的中小學教師、電
視節(jié)目主持人。電影配音演員、報刊編輯、一般罪犯等等,活著時可獲得隆盛的名
聲,但死后名聲如盛開的鮮花,不久便凋謝了。
    與經(jīng)濟學中的商品價值概念相似,名聲也是“物以稀為貴。”身后留名這種殊
榮實屬稀罕,因而價值也就異常高昂。但是身后留名這種機會與商品本質不同,那
就是,身后留名這種機會不能由一個人轉讓、轉售給其他人。只有夠資格的極少數(shù)
人才擁有并壟斷這種機會。
    名聲的后世效用有神奇之處。許多有過巨大作為的人物、特別是偉大的自然科
學家和思想家,如牛頓、法拉第、達爾文、哥白尼、馬克思盧梭、亞里斯多德、孔
子、西塞羅,他們有的死去上百年,有的數(shù)百年,有的則二千多年了,但是,人們
還是那么推崇他們的貢獻與思想,對他們奉為神明或超人,對他們的言行頂禮膜拜,
熱衷于引用他們的話句與理論,興致勃勃地談論他們的嗜好、身世、軼事,就像他
們仍然活著一樣。死去的名人對活人仍有著很大的影響,為活人所崇拜??上麄?br>無法親身體驗這一切榮耀的。在世時名人則不同。他們可以盡情地沐浴在人們對自
己的關注。熱愛甚至敬畏的海洋里。他們可以大聲演說,大力揮手,領盡人們對自
己的歡呼與喝采。此外,他們還可以享受各種優(yōu)厚和特殊的待遇:出門前人們夾道
歡迎,崇拜者的狂熱擁抱、熱吻、欽佩的目光、歡呼、喝采、鮮花、禮物;住講究
的房間,吃高級的飯菜,游覽名勝,出席全國最莊重的儀式,與名流交往。若非凡
人物領略不到名聲現(xiàn)世效用的豐韻、得不到人們對他的貢獻的報酬,那實在令人痛
惜。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非凡人物如享受不到現(xiàn)世效用,他們便可避免許多不必
要的麻煩,可以節(jié)省時間,集中精力,保持謙虛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在事業(yè)方面不
斷做出貢獻。
    相反,許多一舉成名的人物,往往其成名后的成就比不上原來。美國學者H·乍
克曼做了一個調查。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41名科學家(美國人),在獲獎后五年
間發(fā)表論文減少三分之一,而未獲獎的科學工作者幾乎沒有減少。獲獎者在獲獎后
六~十年間,發(fā)表論文數(shù)又減少三分之一,而未獲獎的科學工作者只減少十八分之
一(《諾貝爾獎獲獎奧秘》中文版,第253、261頁)。獲獎者中,獲獎前默默無聞
者生產(chǎn)減少幅度比獲獎前已出名者大的多(前書第256~257頁)。
    由此看來,榮譽與名氣就像金錢具有巨大誘惑力的價值財富一樣,會對人產(chǎn)生
一種消極的沖擊力。逐漸收到這種財富的人,如一步步名氣提高的人,慢慢積聚財
富的人,比一下子得到這種財富的人,還懂得如何對付這股沖擊力,如何處置這種
財富,如何恢復原來的生活方式,以便獲取更多的財富。暴發(fā)者比慢慢發(fā)財者更顯
得手足無措,受的社會壓力更大,更易破產(chǎn)。這種特殊效應值得引起人們的關注。
    其他領域成名的人,也受這種暴發(fā)戶的效應的作用。
    成名后工作能力下降,是其他職業(yè)的人,如作家、詩人、藝術家、社會科學家、
思想家也逃避不了的命運。在這方面,似乎只有政治家例外。政治家需要名聲,以
便獲得更高的權力,以便推行自己的政策。政治家在崇拜者、記者、公眾和鮮花歡
呼者面前,練就了一套適應方法。他們職業(yè)的一大內容就是巧妙的接受喝采。
    正因為現(xiàn)世名聲易招來麻煩,妨礙非凡人物的正常的工作與生活、損害他們的
事業(yè),所以有好些非凡人物寧可舍棄名聲的現(xiàn)世效用,甘心一生默默無聞,以便獲
取更大的成就,在死后求得更大的名聲、取得更大的名聲后世效用。美國著名女詩
人狄金森年青時便詩才橫溢,她曾投詩稿給有關刊物,但被退回,她大為不滿。后
來,她認識到,自己的詩歌是否有水平,不在于它們是否能發(fā)表出來,于是,她斷
絕了投稿成名的念頭。她默默無聞地辛勤寫作,一生中寫出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詩作。她
的詩集在她死后才問世,但卻一下子受到文學評論界與詩界的好評,她一下子成了
美國文學史上最有名的詩人之一。
    一些名人并沒有完全隱名埋姓地默默工作,而是不時地享用著名聲的現(xiàn)世效用。
他們卻在主動地抵制和弱化現(xiàn)世效用,來取得后世效用。許多名人鄙視各種榮譽,
吹捧和頻繁的社會活動,專心追求事業(yè)上的進步。居里夫人把英國皇家學會頒發(fā)的
獎章送給小女兒玩。當別人問起她為何如此隨便地對待這樣貴重的獎章時,她答道:
“想讓孩子們知道,榮譽只能玩玩而已,不要死守,不可為之迷醉”。
    一些聰明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榮獲桂冠后,為了保持旺盛的工作能力,采取了
防止外界騷擾的有效方法。他們對一般的、非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非深交朋友的邀
請,一開頭便堅決拒絕。這樣,邀請者只好撤回邀請。后面的人見此情況,也不敢
隨便發(fā)出邀請。這樣,他們就成功地保持了自己正常的工作速度與時間(見《諾貝
爾獲獎者奧秘》第254-258頁)。
    但是,完全排斥名聲現(xiàn)世效用,不在公開場合露面,不參加任何社交和社會活
動,也未必對名人有利。名人的名聲,主要有名人的成就和影響,其次取決于名人
的形象與通俗性。完全排斥社交活動和社會活動,將不利于名人樹立在普通公眾中
的高大形象,會減少名人在公眾的知名度,到頭來會削弱名人的名氣??茖W家與學
者等從事較高深研究活動的人,更應該有選擇地參加社會活動,以提高知名度。
    總之,現(xiàn)世效用與后世效用的關系相當微妙,相當復雜?,F(xiàn)世效用大者,后世
效用未必大。名聲光有現(xiàn)世效用,沒有后世效用,必定短命,肯定不可能流傳后世。
成就巨大的人,若完全排斥現(xiàn)世效用,后世效用也將削弱。因此,要求得個人的不
朽,必須既放眼未來,著眼于名聲的后世效用,不為現(xiàn)世效用所迷惑,又要不放松
現(xiàn)在的工作,適當發(fā)揮現(xiàn)世效用,讓她更好地促進后世效用。
                         (三)為什么要追求名聲
    人類是在對自然的敬畏,對社會的恐懼不滿,對個人的自卑心理的克服,為轉
移個人不幸以及挫折而產(chǎn)生的沮喪情緒和為追求永生,而迸發(fā)出的強烈的求名欲。
    求名的原因,可歸納為六個。
    原因之一:人類對自然界與社會的那種宏大、壯偉、神奇、和諧與永恒贊不絕
口,懷有無比的敬畏,人若獲取了名聲,也就獲得與自然界和社會平起平坐的地位。
    人們在出外旅游時,看到秀美壯麗的高山,寬廣奔騰的大河,一望無際的蔚藍
大海,綠油油的大平原,煙波浩渺的湖泊,他們由衷地升騰出一種對大自然的敬畏,
崇敬與激動。山是那樣高,河是那樣激流澎湃,海是那樣明凈寬闊,平原是那樣遼
闊……。人在自然面前,顯得多么渺小,多么短壽,多么無能!山河、湖泊可有上
百、上千、上萬乃至上億年,人卻只能活上一百年左右;山可拔地而起數(shù)百米,數(shù)
千米,人卻只能有1.5米—3米的高度。人人山中,如滄海一粟,便被莽莽山林,片
片巖石所湮沒了。遠遠望去,站在山腳下的人,如蚊立大象下,細小單薄得令人發(fā)
笑。人人大海、平原,也不是像針落大湖,一下子就被自然的巨大所淹沒了嗎?何
況大江,大河,大海,湖泊一旦性情暴發(fā),則可翻江倒海,猛如千萬只發(fā)怒的雄獅。
    人怎樣才能獲取大自然的那種永恒與壯偉呢?怎樣才能征服自然、比上自然的
雄奇壯美呢?
    最好能像山鷹一樣,飛掠云間,翻山過嶺,俯視群峰,好不威風。人能像山鷹
那樣,一舉攀登高聳人云的山頂,領受山下人與旁人的喝采與崇敬。最好能像獅子
猛虎那樣,巡視于山野密林中,雄踞百獸之首,一聲巨吼,撼動山崖。最好能像太
陽那樣,高盤于地球之上,吐發(fā)出萬道金光,給萬物人類帶來光明與生機,受到百
獸與人類的敬畏。于是,許多偉人以太陽,月亮,雄鷹,獅子和猛虎為目標,想當
一位雄才大略,氣吞山河的人物。
    然而,最好的方法是取得巨大的不朽的名聲。名聲,既可贏取萬人的景仰,又
能萬世傳揚,可似高山般巍峨屹立,萬人舉目仰望。世界上的黑、白、黃人種,男
女老少,愛好、信仰、生活方式與理想追求各異。茫茫人海,我歸何處,誰主沉???
若我能做出非凡事跡,那么我在茫茫人海中,就是一位高大光輝的巨人,一時間,
萬眾回首,都驚訝欽佩地注視我,眼里充滿敬意。若我能創(chuàng)立奇跡大業(yè),那么我在
蕓蕓眾生、列國億民中,就是世界的精英人物,歷史中的佼佼者。即使星移日轉,
千百年流逝,人們還是崇拜和敬慕我。在宏大無際的人類社會中,在個人如滄海一
粟的人類史詩中,獨贏得萬眾千百年的敬慕,屹立于人海之上,難道不是一種奇跡
嗎?難道不是對神奇巨大的人類社會的一種征服嗎?
    社會的豐富多采,也大值得我們流連忘返。你若覺得社會是和諧的,你就會為
這種和諧所深深陶醉,你會對社會科學研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你就會一絲不茍地從
事研究,力爭創(chuàng)立廣博而又重要的理論,對人類的進程產(chǎn)生巨大影響。
    對社會現(xiàn)象的不滿,對人類與公眾命運的憂慮與關心,對人類的不幸的同情與
義憤,也會激發(fā)起你投身于社會科學研究,找出社會不正義現(xiàn)象與人類苦難的根源,
并開出醫(yī)療人類社會疾病的藥方,成就自己美好的名聲。馬克思在年輕時目睹社會
中人剝削人的現(xiàn)象,他痛恨這種現(xiàn)象,決心要找出一種理論,來引導工人階級解除
剝削的苦難。最后,他找到了共產(chǎn)主義這個武器。
    原因之二:名聲是對人的自卑感的克服,可以滿足人的優(yōu)越感。
    奧地利心理學家A·阿德勒是自卑情結理論的鼻祖。他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心
理,當個人無法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時,他便出現(xiàn)自卑情結。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
式克服自卑感,實現(xiàn)自己的優(yōu)越感。
    阿德勒對自卑情結定義過于廣泛,包羅萬象,而且不夠貼切。他這樣做,是好
讓他的理論能解釋幾乎一切社會問題。這是理論家對自己的理論中的基本概念下定
義時常用的“技巧”,這樣,他的理論便能解釋數(shù)不勝數(shù)的問題,成為一種包醫(yī)百
病的“靈丹圣藥”。
    筆者這里所說的自卑感,是個人在與某方面比自己優(yōu)越的人相比時,在面對力
量比自己大的事物時,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或力量有限,覺得自己的力量、才能、勇
氣、魅力、外貌、財富等方面的不足。若你擁有了名聲,那么,即使你對自己的某
方面的缺陷與不足之處有自卑感,但由于名聲可顯示你出眾的素質,顯示你不同于
眾人的非凡之處,因而,你的名聲可以彌補你的自卑感,讓你能獲取心理平衡甚至
獲得優(yōu)越感。
    原因之三:名聲可以肯定你的價值,滿足你的自尊心。
    每個有一技之長,有一定知識的人,都想找一種工作,來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來
滿足自己的成名欲望,贏得父母、親戚、朋友的尊敬,獲得一種自尊。名聲則是反
映你個人價值的最有效指數(shù)。你一旦有了好名聲,你的價值就自然得到了家庭、親
戚、朋友與社會的確認,你的自尊自然便得到了滿足。
    原因之四:名聲是一種無形的權力。
    并非社會組織、機構、統(tǒng)治機構及其領導人員的發(fā)號施令才是權力。名聲本身
是一種折服別人,驅動別人為你做某事的權力。
    名聲是一種名字的威力,心理的權力,是一種純文化的力量。名聲迫使大批人
認識并記住某個人的名字,關注這個人的情況,確認他的不平常之處,并誘使他們
崇拜、敬佩、畏怕、羨慕甚至仇視這個人。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因名人的出現(xiàn)而
面目大變。人們因名人而激動,要目睹名人的風采,要仿效名人的穿戴與愛好,關
心名人的健康情況與家庭婚姻情況,崇拜與敬畏名人。名聲,是通過個人的名字來
改變人的思想感情,來操縱人們心理,因此,名聲是一種心理力量,心理性的權力。
    名聲還是一種純文化的權力,一種符號的權力。名字是某一個人的符號。某人
能否成為名人,必然要看他能否符合人類或某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有不少名人由
于品格的突出,成為人類或某民族的象征。如愛因斯坦是人類科學的象征,周恩來
是中國民族道德的象征。名人的觀念、思想、行為和品格,都對人類的歷史有程度
不同的影響。
    名聲還驅使人們做一系列事情,建造紀念碑,刻上名人的名字,給名人做塑像、
以名人的名字命名地名、自然地理事物、發(fā)明創(chuàng)造、思想等,花許多精力去研究某
個人。
    相比之下,政治機構與政治家往往通過獎賞服從行為、懲罰抗拒行為,通過動
用和威脅要動用政治力量,如軍隊、法庭、警察來控制人的行為。這種權力是較粗
暴、較笨拙的,而名聲這種無形權力則十分巧妙。
    原因之五:名聲是人類生命基因的一種傳播方式。
    這種觀點受到社會生物學的啟發(fā)。社會生物學是70年代才興起的新綜合學科。
該學科認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基因,生物行為的目標是保存并復制基因。人
類也不例外。人類要生殖。繁衍,其原因是為了傳播雙親身上的基因。通過培養(yǎng)后
代,人把自身的基因復制出來,放在后代身上,從而獲取了永生。人類還有另一種
意義上的生存進化、文化進化。眾所周知,人類文化——不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
文化,總的來說,都顯出一種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趨勢。
    英國社會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g)提出他的觀點(引自
Richard Dawking的著作《自私的基因》1981年中文版),文化進化也存在著一種基
因式的基本單位覓母(meme),一種音樂調子、一個概念、一句妙語、一件時裝、
一種制鍋或建造拱廊的方式,就是一個覓母。覓母具有繁殖力,它們通過從一個人
的腦到另一個人的腦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復制。因此,文化基因覓母與生物基因相似,
具有壽命與生命力。
    文化基因與生物基因一樣,還可以在同類之間進行生存競爭。覓母間的競爭方
式是“控制人腦的注意力”,以及排除其它覓母的影響。
    筆者這里要補充一點,當兩種文明、兩種思想進行激烈較量時,若競爭的環(huán)境
是自由而不受專制權力影響的話,先進的文明。生產(chǎn)生活方式、文化、技術、理論
和思想便能取勝。這些先進的覓母就能流傳下去。
    道金斯論述道,人們死后可以留給后代生物基因與文化基因。一代人所具有的
千百億個基因作為一個集合體很快就消失,但他們身上的一些基因則可以通過復制
無限傳播下去。基因在后代身上所占的比例很快便減少到很不起眼的程度。過幾百
年,上千年后,一個人的基因早已所剩無幾了。相反,如果一個人能取得重大成就,
便可把他的文化基因——他的事跡,發(fā)明、思想、理論等,傳播到幾百年、上千年
后,而且在人類社會占據(jù)重要地位,顯赫奪目。
    我們難道不可以把名字看成一種文化基因嗎?名人的名字這個文化基因比一般
人名字這些覓母要更有生命力。著名的名字的主體——名人,其肉體作為一個生物
基因的集合體,其壽命不過一百來年,他的基因傳到了第三、第四代后。已不起什
么作用。但他的名字,卻連同他的身份、事跡、活動和成就這些覓母,世代相傳;
流傳于世。提起他的名字這個覓母,人們自然會想到他的身份、事跡、成就及其他
覓母,則是與他的名字這一覓母連結在一起的。人們在談到相對論、在談到現(xiàn)代物
理學以至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在列舉現(xiàn)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和科學家時,人們自
然會想到愛因斯坦。而當人們看到愛因斯坦的名字時,自然會聯(lián)想到廣義與狹義相
對論,會想到他對現(xiàn)代物理學的巨大貢獻。當人們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起因時,
自然會想到希特勒這個臭名昭著的名字。而當人們聽到他的名字時,又會想到他的
史無前例的罪行,想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隨著人類的進化而進步,人們對生物基因也好,對文化基因也好,越來越從社
會文化的角度,而不是從生物角度來評價其地位和作用。在古代中國,孔子的幾十
世孫可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今天,多么偉大的人物也不能把他的名聲傳到第三代以
下。達爾文的兒孫、拿破侖的幾輩和孫輩、邱吉爾的兒子和孫子,還會受到人們多
大的尊敬呢?但達爾文、拿破侖等人對人類進程起過并起著巨大影響,他們的名字
依然會為人們世世代代所傳頌,他們成為人類心目中的明星。幾百年后,人們不再
關心他的后代情況如何,而是關心他們的成就和活動在當前的意義和作用。他們的
生物基因絲毫不重要,但他們的覓母卻依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名聲顯赫的人物的名字,已成為人類文化基因體里不可缺少的覓母,他們的事
跡與作用,也是文化基因體中重要的覓母。愛因斯坦和希特勒是本世紀最廣為人知
的名字。二戰(zhàn)的爆發(fā)、進行與結束,納粹德國的興亡,是世界現(xiàn)代史頭號概念之一。
相對論則是人類科技史上最偉大的突破之一。這些概念,這些覓母,對當時和后來
人類文化覓母的出現(xiàn),如反法西斯陣線英美法大聯(lián)盟、戰(zhàn)后歐洲格局,量子力學,
原子彈的出現(xiàn),世界政治的新格局,當代哲學等,起了不可缺少的巨大作用。
    愛因斯坦的肉體不能永存和永動,但他的名字和理論——他生命的象征,卻將
永存和永動。
    名聲是人的生物基因整體從事的活動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力,是生物基因生命的
升華。它比生物基因本身,壽命更長,影響更大。通過升華,一個生物基因集合體
——名人,便獲得了永生。
    原因之六:名聲可轉移個人的不幸和挫折或人類苦難所引發(fā)的沮喪、憤怒情緒。
人們往往是為了轉移、壓抑對異性的追求的欲望,追逐名聲。
    眾所周知,非凡的名聲,可反映個人的才能、地位與前途,更容易引起異性的
注意,更易獲得異性的好感與敬佩,更易獵取異性的愛情。名氣大的人,經(jīng)常收到
崇拜者的來信、情照和求愛信,一旦一位大名人宣布訂婚或結婚,他(或她)的大
批崇拜者會大失所望,傷心透頂,甚至會自尋短見。名人比一般人更易獲得愛情,
更易在異性面前展示自己的魅力,來壓倒大批同性。
    你在追求異性受挫時,在性的欲望得不到充分滿足,需要釋放身體上的能量時,
你把全部身心和注意力付之于事業(yè),以求一舉成名,這對你有十分好處的。這可以
使你擺脫失戀后的迷惘、失望。痛苦與沮喪,及時釋放壓在心頭的怨氣或抑郁在體
內的能量,使身心獲得活動與解脫。你的奮斗可以積聚有利的資本,一旦成名,你
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你的目標。
    貝多芬雖然音樂才能十分卓越,但他外貌丑陋,身材矮小,體弱多病,性情暴
躁,因而在情場上屢屢失意。他并沒有因此絕望,而是化失望為力量,把積壓在心
中的能量與活力傾注在他的作品上。他在失戀后寫出了不少的偉大的音樂作品。
    欣克立在追求一位女電影明星遭拒絕后,決心刺殺總統(tǒng),以此一舉成名,向心
上人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才能。于是,他用手槍對準了里根總統(tǒng)、扳動了扳機……
    還有不少名人是出自對人類與國民的苦難的同情,決心作出一番成就,以拯救
人類于危難之中,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看到許多人飽受狂犬
病之危害,潛心研究,終于從兔子身上提取到防狂犬病的病毒,并成功地醫(yī)治了許
多生命垂危的重病人。
    到底名人是如何走上高峻而光輝的名望之峰的呢?下一章將探討這個問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