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太乙金華宗旨

 南丹山人 2009-09-09

太 乙 金 華 宗 旨

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呂祖

第一章 天心

天心者,三才同稟之心,丹書所謂玄竅是也,人人具有。賢哲啟之,愚迷閉之。啟則長生,閉則短折。

委之命數(shù)者,凡夫之見也。無人不愿求生,而無不尋死。夫豈別有肺腸哉?六根以引之,六塵以擾之,骎骎年少,轉眼頹歿。至人憫之,授以至道。誨者諄諄,聽者渺渺。其故何哉?蓋不明大道體用,而互相戕賊。如是求生,猶南轅而北轍也。夫豈知大道以虛無為體,以隱現(xiàn)為用?故須不住于有,不住于無,而氣機流通。

吾輩功法,惟當以太一為本,金華為末,則本末相資,長生不死矣。斯道也,古來仙真,心心相印,傳一得一。自太上化現(xiàn),遞傳東華,以及南北二宗。

道本無隱,而心傳極秘。非秘也,非心授心受,不能授受也??趥鞴堂?,而領會難一,況筆示乎?是以太上大道,貴乎心傳。而授受于烏睹之中,豁然而開,師不得期授于弟,弟不得期受于師。真信純純,一旦機合神融,洞然豁然?;蛳嘁曇恍Γ蛱槠挟?。入道悟道,均有同然者。第或由悟而入者有諸,由入而悟者有諸,未有不由心一、心信而入而得者。不一則散,不信則浮。散則光不聚,浮則光不凝。不能自見其心,又何能合太上所傳之心?

故儒崇內省,道崇內觀。佛氏《四十二章經》亦云:置心一處,何事不辦?”蓋以無上大道,只完得一心全體焉耳。全體惟何?虛凈無雜焉耳。宗旨妙用,亦惟在置心一處也。內觀即是置心一處之訣,即是心傳秘旨。非徒可以心領,且可以口授。非徒可以口授,且可以筆示。

至于功造其極,心空漏盡之時,然后恍然洞徹玄妙之旨,非筆之所得而示,亦非口之所得而傳。真虛真寂,真凈真無,一顆玄珠,心心相印,極秘也。至得悟得入之后,而仍極顯矣。此無他,天心洞啟故耳。

今之求道者若涉大水,其無津涯,已到彼岸,則如筏喻者,法尚應舍,若不知所從者,可不示之以筏乎?吾今叨為度師,先當明示以筏。然天心一竅,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開,只可默存以俟。欲識其存,不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丹書所謂是那么,非那么,非那么,卻那么。才是如如,一開永開也。而功法在于存誠”兩字。

諸子存誠妙用,尚有訣中捷訣。乃于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伊字。(即日月天罡,在人身即是左目、右目與眉心,先天神人皆具三目,如斗母雷祖是也。人知修煉,眉心即開,所開之目,名曰天目是也。)以伊字中點存儲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寸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丹書所謂日月合壁之處)。人能用三目如梵伊字然,微以意運如磨鏡,三光立聚眉心,光耀如日現(xiàn)前,即以意引臨心后關前(關即雙關也)。此一處也,按即玄牝之門。以意引之,光立隨臨,而毋忘若如二字玄義,天心必自洞啟。以后玄用,再為細示。所切囑者,終始弗為元引耳。(元者,氣機之所變幻,皆非真實玄況。若為引動,便墮魔窟。

諸子遵循行去,別無求進之法,只在純想于此?!独銍澜洝吩疲?span>“純想即飛,必生天上。”天非蒼蒼之天,即生身于乾宮是也。久之,自然得有身外天。

蓋身猶國土,而一乃主君,光即主君心意。又如君主敕旨,故一回光,則周身之氣皆上朝。如圣主定都立極,執(zhí)玉帛者萬國。又如主佐同心,臣庶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諸子只去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諦?;刂染茫斯饽Y,即成自然法身。廓而充之,吾宗所謂鄞鄂,西教所謂法王城是也。主君得輔,精氣日生,而神愈旺。一旦身心融化,豈僅天外有天,身外有身已哉?

  然則金華即金丹,神明變化,各師于心。此中妙訣,雖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聰明,又須沉靜。非極聰明人行不得,非極沉靜人守不得。

第二章 元神、識神

  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其精氣則隨天地而敗壞矣。然有元神在,即無極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學人但能守護元神,則超生陰陽外,不在三界中。此見性方可,所謂本來面目也。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以佐之,大小腸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致聞驚則跳,聞怒則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何嘗微微有些兒動?(問方寸不能動乎 ?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動?到動時,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時方動,此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結為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秘也。

  下識心,如強藩悍將,欺天君孤立,便遙執(zhí)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今擬光照元宮,如英明主有伊周佐之,日日回光,如左右臣工盡心輔弼。內政既肅,自然一切奸邪,無不倒戈乞命矣。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為無上之寶。精水云何 ? 乃先天真一之氣,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宮天心也。以神火為用,意土為體,精水為基。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為身也。蓋身有魄焉,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魄陰也,識之體也。識不斷,則生生世世,魄之變形易舍無已也。惟有魂者,神之所藏也?;陼冊⒂谀?,夜舍于肝。寓目而視,舍肝而夢。夢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剎那歷遍,覺則冥冥焉。拘于形也,即拘于魄也。故回光即所以煉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斷識。古人出世法,煉盡陰滓,以返純乾,不過消魄全魂耳?;毓庹?,消陰制魄之訣也。無返乾之功,只有回光之訣。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足,神火發(fā)生,意土凝定,而圣胎可結矣。蜣螂轉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純功也。糞丸中尚可生胎離殼,而吾天心休息處,注神于此,安得不生身乎?

  一靈真性,既落乾宮,便分魂魄?;暝谔煨?,陽也,輕清之氣也,此自太虛得來,與元始同形。魄,陰也,沉濁之氣也,附于有形之凡體?;旰蒙峭?。一切好色動氣,皆魄之所為,即識神也。死后享血食,活則大苦,陰返陰也,以類聚也。學人煉盡陰魄,即為純陽。

第三章 回光守中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即關尹子)?;毓?,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所謂精思者此也,純氣者此也,純想者此也。初行之訣,是有中似無。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無中生有。百日專功,光才真,方為神火。百日后,光自然聚。一點真陽,忽生黍珠,如夫婦交合有胎,便當靜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陽光為主宰。有形者為日,在人為目。走漏神識,莫此甚順。故金華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華,直回造化之真氣。非止一時之妄想,直空千劫之輪回。故一息當一年,人間時刻也;一息當百年,九途長夜也。凡人自哬的一聲之后,逐境順生,至老未嘗逆視。陽氣衰滅,便是九幽之界。故《楞嚴經》云: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學人想少情多,沉淪下道。惟諦觀息靜,便成正覺,用逆法也?!蛾幏洝吩疲?#8220;機在目”,《黃帝素問》云:“人身精華,皆上注于空竅”,是也。得此一節(jié),長生者在茲,超升者亦在茲矣。此貫徹三教工夫也。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臨,無非此光,故不獨在身中。聰明智慧,一切運轉,亦無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華,布滿大千。一身之光華,亦自漫天蓋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華,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關鍵也。子輩思之:一日不靜坐,此光流轉,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靜坐,萬劫千生,從此了徹。萬法歸于靜,真不可思議!此妙諦也。然工夫下手,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總以不間斷為妙。工夫始終則一,但其間冷暖自知。要歸于天空海闊,萬法如如,方為得手。

  圣圣相傳,不離返照??自?span>“知止”,釋號“觀心”,老云“內觀”,皆此法也。但返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識二字之義耳。返者,自知覺之心,返乎形神末兆之初,即吾六尺之中,返求個天地末生之體。今人但一二時閑坐,反顧其私,便云返照,安得到頭?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謂著念于鼻端也,亦非謂眼觀鼻端,而念又注中黃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認指為月。畢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為眼之準耳。初不在鼻上,蓋以太開眼,則視遠,而不見鼻矣;太閉眼,則眼合,亦不見鼻矣。太開,失之外走,易于散亂;太閉,失之內馳,易于昏沉。惟垂簾得中,恰好望見鼻端,故取以為準。只是垂簾恰好去處,彼光自然透入,不勞爾注射與不注射也。

閔一得按:蓋以中黃,在人身地天之正中,即易之黃中,釋氏所謂緣中,吾宗名曰玄牝之門,乃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玄竅。修真成道之基,基于此者。

  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靜處,舉眼一視,定個準則,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線一般,彼只起手一掛,便依了做去,不只管把線看也。

  止觀是佛法,原不秘的。以兩目諦觀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緣中。道言中黃,佛言緣中,一也。不必言頭中,初學但于兩目中間,齊平處系念便了。光是活潑潑的東西,系念眼之齊平處,光自然透入,不必著一念于中黃也。此數(shù)語,已括盡要旨。其余入靜出靜前后,以《小止觀》書,印證可也。

  緣中二字妙極。中無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許。聊指造化之機,緣此入門耳。緣此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義,活甚妙甚。

  止觀二字,原離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時,不要仍舊兀坐,當究此念在何處,從何起,從何滅,反復推究,了不可得,即見此念起處也。不要又討過起處,所謂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此是正觀,反此者,名為邪觀。如是不可得已。即仍舊綿綿去,止而繼之以觀,觀而繼之以止,是定慧雙修法,此為回光?;卣撸挂?;光者,觀也。止而不觀,名為有回而無光;觀而不止,名為有光而無回。志之。

第四章 回光調息

宗旨只要純心行去,不求驗而驗自至。大約初機病痛,昏沉散亂,二種盡之。卻此機竅,無過寄心于息。息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心一動,而即有氣,氣本心之所化也。吾人動念至速,霎頃起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故內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應。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槁灰死矣。然則欲無念乎?不能無念也。欲無息乎?不能無息也。莫若即其病而為藥,則心息相依是已。

故回光必兼之調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坐時用目垂簾后,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又恐不能,即存心于聽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一有聲,即粗浮而不入細。當耐心,輕輕微微,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遽斷,此則真息現(xiàn)前,而心體可識矣。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則動氣也。息細則心細,氣一則動心也。定心必先之養(yǎng)氣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氣為之端倪,所謂純氣之守也。

  子輩不明動字,動者,以線索牽動言,即掣之別名也。既可以奔馳使之動,獨不可以純靜使之寧乎?此大圣人,視心氣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書云:雞能抱卵心常聽”,此要妙訣也。蓋雞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氣也。暖氣止能暖其殼,不能入其中,則以心引氣入。其聽也,一心注焉,心入則氣入,得暖氣而生矣。故母雞雖有時出外,而常作側耳勢,其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謂,乃專一不二之謂也。佛云:“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心易走,即以氣純之;氣易粗,即以心細之。如此而心焉有不定者乎?

  大約昏沉、散亂二病,只要靜功日日無間,自有大休歇處。若不靜坐時,雖有散亂,亦不自知。既知散亂,即是卻散亂之機也?;璩炼恢c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千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亂者,神馳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亂易治,而昏沉難醫(yī)。譬之病焉,有痛有癢者,藥之可也,昏沉則麻木不仁之癥也。散者可以收之,亂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則蠢蠢焉,冥冥焉。散亂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亂尚有魂在,至昏沉,則純陰為主矣。

靜坐時欲睡去,便是昏沉。卻昏沉,只在調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雖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凡坐須要靜心純氣,心何以靜?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聞。不聞則細,細則清;聞則粗,粗則濁。濁則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雖然,心用在息上,又要善會,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聽可耳。

此句有微義。何謂照 ? 即眼光自照,目惟內視而不外視。不外視而惺然者,即內視也,非實有內視。何謂聽 ? 即耳光自聽,耳惟內聽而不外聽。不外聽而惺然者,即內聽也,非實有內聽。聽者,聽其無聲;視者,視其無形。目不外視,耳不外聽,則閉而欲內馳。惟內視內聽,則既不外走,又不內馳,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者也。

目不外視而心有微覺,是為真正內視;心寄于息而不著意,是為真正內聽。昏沉之病,病在心不覺。以心照臨,則提綱挈領,昏沉可除。丹家功夫運用之妙,全在一個“中”字。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為妙。過午人事多擾,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柱香,只要諸緣放下,靜坐片時,久久便有入頭,不落昏睡矣。

第五章 回光差謬

諸子工夫,漸漸純熟。然枯木巖前錯落多,正要細細開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則可以言矣。吾宗與禪學不同,有一步一步證驗。請先言其差別處,然后再言證驗。宗旨將行之際,預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潑潑地,令氣和心適,然后入靜。

靜時正要得機得竅,不可坐在無事甲里(所謂無記空也)。萬緣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著意承當。凡太認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認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間,以有意無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墮于蘊界。

所謂蘊界者,乃五陰魔用事。如一般入定,而槁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陽春之意少。此則落于陰界,其氣冷,其息沉,且有許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墮木石。又不可隨于萬緣,如一入靜,而無端眾緒忽至,欲卻之不能,隨之反覺順適,此名主為奴役,久之落于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貍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風月花果,琪樹瑤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數(shù)千歲,然報盡還生諸趣中。

此數(shù)者,皆差路也。差路既知,然后可求證驗。

第六章 回光證驗

證驗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當,必思度盡眾生。不可以輕心慢心承當,必須清事斯語。

靜中綿綿無間,神情悅豫,如醉如浴。此為遍體陽和,金華乍吐也。既而萬類俱寂,皓月中天,覺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為心體開明,金華正放也。既而遍體充實,不畏風霜,人當之興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黃金起屋,白玉為臺;世間腐朽之物,我以真氣呵之立生;紅血為乳,七尺肉團,無非金寶。此則金華大凝也。

第一段,是應《觀無量壽經》云:日落大水,行樹法象。”日落者,從混沌立基,無極也。上善若水,清而無暇。此即太極主宰,出震之帝也。震為木,故以行樹象焉。七重行樹,七竅光明也。(西北乾方,移一位為坎,日落大水,乾坎之象也。坎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隱隱隆隆,至震而陽出地上矣,行樹之象也。余可類推矣。

第二段,即肇基于此:大地為冰;琉璃寶地,光明漸漸凝矣;所以有蓮臺,而繼之佛現(xiàn)也。金性即現(xiàn),非佛而何?佛者,大覺金仙也。此大段證驗耳。

  現(xiàn)在可考證者有三:一則坐去,神入谷中,聞人說話,如隔里許,一一明了;而聲入皆如谷中答響,未嘗不聞;我未嘗一聞。此為神在谷中,隨時可以自驗。

  一則靜中,目光騰騰,滿前皆白,如在云中;開眼覓身,無從覓視。此為虛室生白,內外通明,吉祥止止也。

  一則靜中,肉身氤氳,如綿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騰騰上浮。此為神歸頂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

  此三者,皆現(xiàn)在可驗者也。然亦說不盡的,隨人根器,各現(xiàn)殊勝。如《摩訶止觀》中所云:善根發(fā)相是也。”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須自己信得過方真。

  先天一氣,即在現(xiàn)前。證驗中自討,一氣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珠也。一粒復一粒,從微而至著。有時時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統(tǒng)體之先天,一粒乃至無量是也。一粒有一粒之力量,此要自家愿大,為第一義。

第七章 回光活法

  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廢棄正業(yè)。古人云:事來要應過,物來要識過。”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為物轉。當境即回,此時時無相之回光也。

日用間,能刻刻隨事返照,不著一毫人我相,便是隨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盡諸緣,靜坐一、二時,最妙。凡應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無一刻間斷。如此行之,三月、兩月,天上諸真,必來印證矣。

紫陽真人云: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