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疾病動物模型

 昵稱195751 2009-09-07

疾病動物模型

一、復制方法和應用

動物疾病模型的復制,是用人為的方法,使動物在一定的致病因素(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作用下,造成動物組織、器官或全身一定損害,出現(xiàn)某些類似人類疾病的功能、代謝、形態(tài)結構方面的變化或各種疾病,通過這種手段來研究人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為研究人類疾病的預防、治療(包括新藥物試用)提供理論依據(jù)。所以動物疾病模型的復制,在醫(yī)學科學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國生物醫(yī)學科學研究中,動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三個方面:即實驗生物學、實驗病理學和實驗治療學(新藥篩選亦屬于實驗治療學范疇)。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對于疾病模型的要求也有所區(qū)別。如實驗病理學,它著重于研究用某種特定方法復制出某些疾病。整個疾病復制過程,就是它的研究內(nèi)容,目的是通過疾病的復制去探討疾病的病因?qū)W和發(fā)病原。而實驗治療學則完全不同,疾病的復制僅是它研究的開始,因為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闡明在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某些治療措施或藥物的療效如何。

誘發(fā)性動物模型的復制方法不外是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和各種環(huán)境因子作用于動物而產(chǎn)生。

生物學因素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細胞、生物毒素、激素等各種致病原,通過接種而使正常動物發(fā)生疾病。如接種細菌、病毒于敏感動物使其產(chǎn)生各種傳染病。目前已知的150余種人畜共患病提供了極有意義的傳染病材料。從流行病學、病理學或并發(fā)癥等不同角度研究,首先要充分了解動物與人在疾病易感性和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的同異處。例如輪狀病毒可引起嬰兒急性壞死性腸類,犬感染輪狀病毒后的表現(xiàn)只是亞臨床的。然而嚴重威脅幼犬的腸道病毒是細小病毒,而人對細小病毒則并不易感。

物理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機械力作用下產(chǎn)生各種外傷性腦損傷、骨折等模型,氣壓變動復制高空病、潛水??;溫度改變產(chǎn)生各種燒傷和凍傷;放射線照射可復制各型放射病,引起免疫功能抑制或誘發(fā)Spragae-Dawley系大鼠乳腺癌;閃光刺激誘發(fā)癲癇模型;噪音刺激引起聽源性高血壓及改變行為記憶功能等。復制各種模型時必須嚴格考慮不同對象應采用的不同的刺激強度、頻率和作用時間,即按設計要求摸索有關實驗條件。例如用擴張的氣囊在顱內(nèi)加壓制作急性顱內(nèi)壓增高癥動物模型時,應該按不同壓力梯度通過幾小時逐步加壓,待腦的順應性發(fā)生改變后才出現(xiàn)臨床“腦缺血-腦水腫”的惡性循環(huán)。盲目加壓會急速發(fā)生腦疝死亡,不可能復制出腦水腫對機體代償和失代償?shù)牟±砩磉^程,這樣的模型會喪失或缺乏臨床研究的價值。

化學因素可直接或間接(通過代謝產(chǎn)物)對機體產(chǎn)生有害作用。如用各種化學致癌劑誘發(fā)各種腫瘤;用各種化學毒物或毒氣誘發(fā)各種中毒性疾??;用強堿、強酸可致皮膚燒傷等。

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動物也存在劑量、耐受性和副作用等差異。實驗者需要通過廣泛收集有關信息,在預實驗中摸索穩(wěn)定而有效的實驗條件。研究者可根據(jù)研究目的需要,選擇相應的實驗方法,在健康的動物身上復制出所需要的疾病模型。誘發(fā)性疾病模型已知有數(shù)千種,復制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這里僅對一些常用的、經(jīng)典的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復制方法加以簡介。
二、腫瘤模型的復制方法

復制動物腫瘤的方法很多,如將實驗動物用放射線照射或靜脈、局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各種化學致癌劑(烷化劑、多環(huán)芳香烴類、芳香胺類、氨基偶氮染料、亞硝胺類);使用植物毒素(如蘇鐵素、黃樟素等);使用金屬(如鉻、鎳、砷、鎘等);使用RNA和DNA腫瘤病毒;使用多種致癌性霉菌毒素(其中致癌作用最強者為黃曲霉素)等,均可誘發(fā)成各種腫瘤。

誘發(fā)性腫瘤模型其數(shù)量在誘發(fā)性動物模型中占首位。一般是利用致癌物質(zhì)通過口服、注入、埋藏和涂抹等方式使動物發(fā)生腫瘤。

能誘發(fā)動物腫瘤的病毒也有不少報導,例如小鼠白血病病毒(MLV)、雞白血病病毒(ALV)和貓白血病病毒(FLV)分別能引起大小鼠,雞和貓白血病。Rous雞肉瘤病毒可使田鼠、雞、鴨、鵪鶉、猴、蛇等多種動物發(fā)生肉瘤。貓肉瘤肉毒(FSV)可使大鼠、貓、犬和猴發(fā)生肉瘤。人類腺病毒能誘發(fā)小鼠、田鼠肉瘤和淋巴瘤。

(一)誘發(fā)性腫瘤動物模型

1.肝癌 二乙基亞硝胺(DEN)誘發(fā)大白鼠肝癌:取體重250g左右的封閉群大白鼠,雌雄不拘。按性別分籠飼養(yǎng)。除給普通食物外,飼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劑量為10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飲用。共約4個月可誘發(fā)成肝癌?;騿斡?.005%摻入飲水中口吸服8個月誘發(fā)肝癌。4-2甲基氨基氮苯(DBA)誘發(fā)大鼠肝癌:用含0.06%DBA的飼料喂養(yǎng)大鼠,飼料中維生素B2不應超過1.5~2mg/kg,4~6月就有大量的肝癌誘發(fā)成功。2-乙酰氨基酸(2AAF)誘發(fā)小鼠、狗、貓、雞、兔肝癌:給成年大鼠含0.03%2AAF標準飼料。每日每平均2~3mg2AAF(也可將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動物產(chǎn)生肝腫瘤。二乙基亞硝胺誘發(fā)大鼠肝癌:用劑量為每日0.3~14mg/kg體重,混于飼料或飲水中給予,6~9個月后255/300大鼠發(fā)生了肝癌。亞胺基偶氮甲苯(OAAT)誘發(fā)小鼠肝癌:用1%OAAF苯溶液(約0.1ml含1mg)涂在動物的兩肩胛間皮膚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實驗后7~8周即而出現(xiàn)第一個肝腫瘤,7個月以上可誘發(fā)小鼠肝腫瘤約55%。或用2.5mg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給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間隔10天,也可誘發(fā)成肝癌。黃曲霉素誘發(fā)大鼠肝癌:每日飼料中含0.001~0.015ppm,混入飼料中喂6個月后,肝癌誘發(fā)率達80%。

2.胃癌 甲基膽蒽誘發(fā)小鼠胃癌:取20g左右的小鼠,無菌手術下,在腺胃粘膜面穿掛含甲基膽蒽(MC)線結。含MC的線結是用普通細線,在一端打結后,將線結置于盛 有MC小玻璃試管內(nèi),在酒精燈上微微加溫,使MC液化滲入線結。MC濃度為0.05~0.1g20-甲基膽蒽內(nèi)浸入10~20根線。手術埋線后4~8個月可誘發(fā)成功胃癌。用不對稱亞硝胺,劑量為0.25ml/kg體重,3個月后全部動物發(fā)生前胃乳頭狀癌,7~8個月后有85~100%發(fā)生前胃癌。昆明種最敏感。A系次之,615系小鼠敏感性最差。此外還可用甲基亞硝基醋酸尿素給BD大鼠飲水中加2mg/kg體重,每周5次飲用,520天后全部大鼠均發(fā)生了腺胃癌。

3.食管癌 甲基芐基亞硝胺(MBNA)誘發(fā)大鼠食管癌:取體重100g以上的Wistar大鼠,任其食用含甲基芐基亞硝胺的飲水,并將MBNA摻入飼料中使每日攝入量達0.75~1.5mg/kg體重。80~100天可誘發(fā)成食管癌。也可用二烴黃樟素(Dihydrosafrole),它是一種制備啤酒的調(diào)味品,在大鼠飼料中加入百萬分之二千五百至一萬(2500~10000ppm)黃樟素,就能引起20~75%的食管癌。用0.2%或0.005%的甲基芐基亞硝胺水溶液,給動物經(jīng)口灌喂,每天一次,大鼠灌注劑量為1mg/kg體重,至第27天即發(fā)現(xiàn)一例食管乳頭狀瘤,154天發(fā)現(xiàn)第一例食管癌,11個月食管癌的發(fā)生率為53%。

4.肺癌 二乙基亞硝胺(DEN)誘發(fā)小鼠肺癌:小白鼠每周皮下注射1%DEN水溶液一次,每次劑量56mg/kg,DEN總劑量達到868mg,觀察時間為100天左右時,發(fā)癌率可達40%。而DEN總劑量達到1176mg,觀察時間為半年左右時;發(fā)癌率可達94%。烏拉坦誘發(fā)肺腺癌:小鼠(A系,1~11/2月齡)較大鼠敏感,每次每只腹腔注入10%烏拉坦生理鹽水液0.1~0.3ml,間隔3~5日再注,共注2~3個月,每只小鼠用量約為100mg,注后3個月肺腺癌發(fā)生率為100%,而且多數(shù)為多發(fā)性,這種誘發(fā)瘤為良性。此外還可用氣管內(nèi)注入苯并芘、硫酸銨氣溶膠、甲基膽蒽等誘發(fā)肺癌。如猴氣管內(nèi)注入3,4苯并芘(苯并花為3~15mg與等量之Fe2O3混合液),每周一次,共10次,6只猴中有2只誘發(fā)肺的鱗狀上皮癌。亦有人用硫酸胺氣溶劑給100只大鼠吸入,13個月后所有大鼠都發(fā)生了肺腺癌。用0.2%明膠作懸浮劑將甲基膽蒽混合后給金地鼠氣管內(nèi)注入,每次0.1ml(含甲基膽蒽5mg)每周一次,共6次,53周后有62.5%動物發(fā)生了肺癌。

5.鼻咽癌 二甲基膽蒽(MC)誘發(fā)大鼠鼻咽癌:取直徑2~3mm的硬質(zhì)塑米管,在酒精燈上小火拉成錐形,每段長約3.5cm,管內(nèi)填以結晶體MC。小管一端用火封閉,以防藥物外溢,尖端用針刺數(shù)孔,使MC能從小妃溢出。取體重120g左右的大白鼠,雌雄均可,乙醚麻醉后,由前鼻孔將上述含MC的塑料小管插入鼻腔,利用前鼻孔較小管粗端為小的特點,稍加用力,迫使小管全部進入鼻腔內(nèi),其尖部可達鼻咽腔。不需另加固定,即可使小管長期留于鼻腔內(nèi)。待到預定時間(半年以上),或動物自行死亡時,到其鼻咽部,10%福爾馬林固定,脫鈣后,石蠟包埋,進行連續(xù)切片。發(fā)癌率可達60%以上。二乙基亞硝胺滴鼻法誘發(fā)鼻咽癌:取120g左右大白鼠,雌雄均可,乙醚麻醉后,用磨平針尖的8號針頭,從前鼻孔輕輕插入,針尖可達鼻咽腔。經(jīng)注射器灌注用1%吐溫-80新配的33.3%DEN混懸液0.02ml(含DEN6.7mg)每周1次,共15~20次,可誘發(fā)成鼻咽癌。

6.宮頸癌 取雌性小白鼠,以附有0.1mgMC的棉紗線結在動物不麻醉的狀態(tài)下,借助于陰道擴張器及磨純的彎針,將線穿入宮頸。經(jīng)右宮角背部穿出,使線結固定于宮頸口。線的另一端則固定于背部肌肉,縫合皮膚,掛線以后,同日開始連續(xù)注射青霉素2~3天。以防術后感染。至一定時間(半年左右)處死動物,宮頸組織用10%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連續(xù)切片。

7.結腸癌 給四周齡的雄性大白鼠,皮下注射二甲基芐肼(Dimethlhydrazine,DMH)每周一次,連續(xù)21周,每次DMH21mg/kg。最后一次給藥后1~4周,處死動物。降結腸部位用Bouin液固定,脫水,石蠟包埋,切片。所用之DMH先配成每100ml含400mg的母液,并加EDTA37mg,用氫氧化納(0.1N)液將pH調(diào)至6.5備用。

(二)移植性腫瘤動物模型

目前臨床所用的抗腫瘤藥中,大多數(shù)是經(jīng)動物移植性腫瘤試驗篩選而發(fā)現(xiàn)的。應用動物移植性腫瘤篩選藥物的優(yōu)點是:使一群動物同時接種同樣量的瘤細胞,生長速率比較一致,個體差異較小,接種成活率近100%,對宿主的影響相類似,易于客觀判斷療效,可在同種或同品系動物中連續(xù)移植,長期保留供試驗用,試驗周期一般均較短,試驗條件易于控制等。因此目前抗腫瘤藥篩選大多數(shù)采用動物移植瘤作為篩選模型。目前世界上保存的動物移植腫瘤約有400株,但篩選試驗常用者僅20~30種。據(jù)1984年統(tǒng)計,我國在同系、同種動物中已建立各種動物和人的常見的瘤株64個。例如小鼠肺腺瘤(HP615)、小鼠子宮頸瘤27號(U27)、小鼠腦瘤22(B22)、小鼠淋巴細胞性血?。↙615)、裸鼠人肝瘤移植瘤和人腦惡性膠質(zhì)細胞瘤(NCS—1)等。

動物腫瘤可通過移植傳代而培養(yǎng)出所需要的腫瘤細胞株。瘤株是一種組織學類型和生長特性已趨穩(wěn)定,并能在同系或同種動物中連續(xù)傳代的腫瘤細胞模型。腫瘤移植于健康動物,相當于活體組織培養(yǎng),可長期保存瘤種,供實驗所用。

實驗中常用腹水瘤和實體瘤兩種方式進行移植。對于會產(chǎn)生腹水的腫瘤,可將其一定數(shù)量的細胞注入受體動物腹腔形成腹水瘤或產(chǎn)生腹水。實體瘤移植也是在無菌條件下,把實體瘤切成2~3mm小塊,植于受體動物皮下。

自體式同系動物腫瘤植不產(chǎn)生排導現(xiàn)象。同種動物移植時可結合注射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抗腫瘤藥物和適當量的放射等方法,降低宿主免疫排斥反應。異種動物腫瘤移植始于Leidy(1834年),難度較大。近50年來異體移植常用下列方法:①接種于皮下或粘膜下,優(yōu)點是易觀察,但排斥作用大,效果欠佳。②動物腫瘤移植于雞胚尿囊膜。特點是較易存活,但人類腫瘤無成功報導。③人類腫瘤接種于大鼠、豚鼠、兔的眼前房。缺點是細胞不能傳代。④移植于動物腦內(nèi)。腫瘤生長快,但難度大,不易觀察。1983年Bodgen等人用無胸腺大鼠腎包膜下移植人體腫瘤篩選新藥,全部實驗僅需11天,且命中率高,這項工作為臨床病人的藥物篩選帶來了福音。

60年代以來國外已建立可移植性人體腫瘤數(shù)百種,這些瘤株能防止由傳代伴隨的形成和功能的退化。1969年Rygaaid首次成功地將人類腫瘤移于無胸腺裸小鼠,這為異種動物腫瘤移植開辟了新局面。由于裸小鼠缺乏T淋巴細胞功能,所以是極為理想的腫瘤移植模型材料。
三、心血系系疾病的動物模型

(一)動脈粥樣硬代模型

常選用兔、豬、大鼠、雞、鴿、猴和犬等動物。常用的復制方法有下面幾種(包括高血脂模型):

1.高膽固醇、高脂肪飼料喂養(yǎng)法: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特點是死亡率低,可長期觀察,但費時久。一般在家兔、鴿、雞等,經(jīng)數(shù)周喂養(yǎng)就可產(chǎn)生明顯的高脂血癥,經(jīng)數(shù)月就能形成早期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大白鼠、小白鼠及犬則較難形成,如果飼料中增加蛋黃、膽酸和豬油等,可用促進作用。為了促進病變的形成,在高脂飼料中還可加入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苯丙胺、維生素D、煙堿或蔗糖等。

具體復制方法:兔誘發(fā)模型:體重2kg左右,每天喂服膽固醇0.3g,4個月后肉眼可見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若每天劑量增至0.5g,3個月后可出現(xiàn)斑塊;若增至每天1g,可縮為2個月。在飼料中加入15%蛋黃粉、0.5%膽固醇和5%豬油,經(jīng)3周后,將飼料中膽固醇減去,再喂3周,可使主動脈斑塊發(fā)生率達100%,血清膽固醇可長高至2000mg%。大白鼠誘發(fā)模型:喂服1~4%膽固醇、10%豬油、0.2%甲基硫氧嘧啶、86~89%基礎飼料,7~10天;或喂服10%蛋白黃粉、5%豬油、0.5%膽鹽、85%基礎飼料,7天后均可形成高膽固醇血癥。小白鼠誘發(fā)模型:雄性小白鼠飼以1%膽固醇及10%豬油的高脂飼料,7天后血清膽固醇即升為343±15mg;若在飼料中再加入0.3%的膽酸,連飼7天,血清膽固醇可高達530±36mg%。雞、鴿誘發(fā)模型:4~8周的萊克享雞,在飼料中加入1~2%膽固醇或15%的蛋黃粉,再加5~10%的豬油,經(jīng)過6~10周,血膽固醇升至1000~4000mg%,胸主動脈斑塊發(fā)生率達100%。鴿喂飼膽固醇3g/kg/天,加甲基硫氧嘧啶0.1g,可以產(chǎn)生較多動物斑塊。

2.免疫學方法:將大白鼠主動脈勻漿給兔注射,可引起血膽固醇、β-脂蛋白及甘油三脂升高。給兔注射馬血清10ml/kg/次,共4次,每次間隔17天,動脈內(nèi)膜損傷率為88%,冠狀動脈亦有粥樣硬化的病變;同時給予高膽固醇飼料,病變更加明顯。兔喂飼含1%膽固醇的飲料,靜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250mg/kg,可加速高膽固醇飼料引起的動脈內(nèi)膜病變形成。

3.注射兒茶酚胺類藥物法:給兔靜脈滴注去甲腎上腺素1mg/日,時間為30分鐘。一種方法是先點滴15分鐘,休息5分鐘后再滴15分鐘;另一方法是每次點滴5分鐘和休息5分鐘,反復6次。以上兩種方法持續(xù)兩周,均可引起主動脈病變,呈現(xiàn)血管壁中層彈性纖維拉長、劈裂或斷裂,病變中出現(xiàn)壞死及鈣化。

4.注入同型半胱氨酸法:給兔皮下注射同型半胱氨酸硫代內(nèi)脂(dl-homocysteine thiolactone)20~25mg/kg/日(以5%葡萄糖溶液配成1mg/ml的濃度),連續(xù)20~25天,成年兔及幼兔均可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的典型病變。冠狀動脈管腔變窄、動脈壁內(nèi)膜肌細胞增生、纖維組織增生、彈力纖維斷裂、管壁變厚、基質(zhì)中出現(xiàn)成堆的顆粒狀和纖維狀異染物質(zhì)。如在飼料中加入20%的膽固醇,再同時注射同型半胱氨酸硫代內(nèi)脂,則全部動物出現(xiàn)顯著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5.注射表面活化劑法:給大白鼠腹腔注射Triton WR1339 300mg/kg,9小時后使血清膽固醇升高3-4;20小時后雄性大白鼠血清膽固醇仍為正常的3~4倍,而雌性大白鼠卻為6倍左右;用藥后24小時左右升脂作用達最高點,48小時左右恢復正常。其中以甘油三脂升高最強,其次是磷脂、游離脂肪酸及游離膽固醇,對膽固醇脂沒有影響。

6.膽固醇一脂肪乳劑靜脈注射法:將膽固醇及豬油各3g在電磁加熱攪拌下完全溶解后加入吐溫-803g,攪勻,再緩緩加入丙二醇5ml和沸水的混合液,充分攪拌乳化,使成100ml,經(jīng)抽濾后顯微鏡下檢查,乳劑顆粒均勻,并小于7~8μm即可應用。給兔耳緣靜脈注射5ml/kg,可見血漿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立即升高。總膽固醇升高至正常的6倍,其中主要是游離膽固醇,游離膽固醇和總膽固醇的比值為90%。以后血漿總膽固醇逐漸降低,6小時時出現(xiàn)一低峰,后略有回升。3~4天后游離膽固醇和總膽固醇的比值接近正常(40%左右),直到7~14天血漿膽固醇恢復正常。

7.幼乳大白鼠法:一般乳幼大白鼠的血清膽固醇高于或成年大白的2~3倍,這是由于乳汁中脂肪含量很高,而甲狀腺功能尚不健全的緣故。若用一般飼料取代乳汁喂養(yǎng),則血清膽固醇很快就能降至正常成年大白鼠的水平。選用出生25天的乳幼大白鼠,雌雄兼用,體重30~50g,在不脫離母鼠乳汁喂養(yǎng)的條件下,進行實驗觀察藥物的降血膽固醇作用,與對照組比較效果。一般認為這種高膽固醇血癥對甲狀腺素及其衍生物類藥物非常敏感,而對某些膽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劑則不敏感。

8.其它方法:還有許多因素可誘發(fā)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癥。例如使動物腦部缺血、電刺激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高度應激狀態(tài)、鳥類應用大劑量雌激素和暴露于一氧化碳環(huán)境、氣囊異管損傷動脈壁內(nèi)皮細胞等。

各種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癥動物模型的特點:除田鼠和地鼠外,一般溫血動物只要用適當?shù)姆椒ǎ寄苄纬蓜用}粥樣硬化的斑塊病變。

⑴兔 是最早用以制造高脂血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癥模型的動物,至今仍然多被采用。它對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率高,可達75~95%,大白鼠僅為40%,對高血脂的清除能力低,靜脈注入膽固醇后脂血癥可持續(xù)3~4天,大鼠僅為12小時,狗介于兩者之間。只要給兔含膽固醇較高的飼料,不必附加其它因素,經(jīng)3~4月即可形成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癥,而且與人體發(fā)生的病變相似,取血檢查也較方便。但是也有些缺點,如必須使血清膽固醇達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形成斑塊,而這時內(nèi)臟易于發(fā)生脂質(zhì)沉著,動物壽命短,低抗力差,容易繼發(fā)感染而死亡。再者,兔為草食動物,其酯代謝與人體的酯代謝差異較大;實驗發(fā)現(xiàn)其冠狀動物病變主要呈現(xiàn)在心臟的小動脈,而人主要發(fā)生在冠狀動脈的大分支。

⑵大白鼠 應用大白鼠建立高血脂及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有飼養(yǎng)方便、抵抗力強、食性與人相近的優(yōu)點。所形成的病理改變與人早期者相似,不易形成似人體的后期病變,較易形成血栓。

正常大鼠的血清膽固醇平均值為92.67±1.87mg%。單純在飼料中增加膽固醇,不易引起血清膽固醇升高,更不易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癥,必須在飼料中同時加入膽酸以增加膽固醇的吸收,始能出現(xiàn)高膽固醇血癥,如再加抗甲狀腺藥物;可使血清膽固醇進一步升高。

⑶小白鼠 用小白鼠制造實驗模型也有較容易飼養(yǎng)和節(jié)省藥品的優(yōu)點,但是取血不便,難作動態(tài)觀察,所以較少采用。

⑷雞 雞為雜食動物,食物品種接近于人,僅在普通飼料中加入膽固醇,就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快。病變發(fā)生較快,在斑塊中有時伴有鈣化和形成潰瘍。

⑸鴿 與雞相似,飼料簡單,在飼料中加入膽固醇即易產(chǎn)生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可發(fā)生心肌梗死。由于鴿的品種不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zhì)可有很大差異,可能是個體之間脂肪酶的活性不同所致。

⑹猴 猴與人的情況很相近,無論其正常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性質(zhì)和部位、臨床癥狀以及各種藥品的療效關系等,都與人體的非常相似。但是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不同的種屬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敏感各種有所不同。一般認為獼猴更為理想,給予高脂飲食1~3個月后,血清膽固醇水平即可達300~600mg%,并同時發(fā)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且可產(chǎn)生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部位,不僅在主動脈,也呈現(xiàn)在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及股動脈等。

⑺豬 豬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研究較理想的動物模型,因為某些品種的老齡豬在飼喂以人的殘羮剩飯后能產(chǎn)生動脈、冠狀動脈和腦血清粥樣硬化病變,與人的病變非常相似。單用高膽固醇、高脂肪飼料喂養(yǎng),容易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nèi)(9~18個月)產(chǎn)生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此外,進行性的主動脈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以用探針刺傷加上高膽固醇、高脂肪飼料即能很快產(chǎn)生。豬模型的其它優(yōu)點包括解剖學和生理學與人類相似,動脈結構相似,有若干確認的品種可供利用,多胎多仔,雜食習性等,其體形大小亦足能供各種外科手術和臨床評價之用。豬也特別適合于研究應激因素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豬模型的缺點是飼養(yǎng)要花一定代價,人工產(chǎn)生動脈粥樣硬化需要類脂質(zhì)代謝有一定改變,或動脈受到損傷的基礎。

(二)高血壓模型

急性實驗性高血壓模型常選用狗、貓、大白鼠、家兔和猴。復制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刺激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通過神經(jīng)反射、外源性兒茶酚胺類或其它體液加壓物質(zhì)注射等。這類模型造成的高血壓時間短,不適于長時間的研究。應復制慢性實驗性高血壓模型。除遺傳性高血壓動物模型較能模擬人類高血壓病的自然過程外,其它各類慢性實驗性高血壓動物模型(如神經(jīng)原型、腎型、內(nèi)分泌型和飲食型等),大多要經(jīng)過一定的手術、藥物或其他附加因素處理,與人類高血壓病的臨床不完全一致,但是對于篩選有效降壓藥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實驗手段。實驗中常用的動物為大白鼠和狗,猴來源不易,家兔血壓升高不夠顯著,故后兩種動物較少應用。

1.聽源性高血壓 采用大白鼠與家鼠雜交生的大灰鼠(比純種大白鼠較易誘發(fā)成功),4月齡,放入隔音室內(nèi)籠養(yǎng),噪音刺激可由電鈴或揚聲器發(fā)出,發(fā)音器是一個音頻振蕩器,連接一個20W高音揚聲器。噪音刺激應經(jīng)常在700~1000周/秒中變換,噪音刺激每30秒一次,亦可每隔1分鐘刺激30秒??呻S時變換毋須恒定,但噪音干擾須日夜不止,連續(xù)數(shù)月。噪音刺激連續(xù)3個月后血壓普遍升高,大灰鼠正常平均收縮壓為113±8mmHg,此時可升高到130~140mmHg,有40%動物收縮壓可高達160mmHg。此種高血壓動物模型與人的高血壓病相類似,適用于降藥物的篩選。

2.實驗性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 將狗或家兔麻醉后,腹臥位,從脊柱旁1.5~2cm處開始,右側(cè)順肋骨緣,左側(cè)在離肋骨緣約兩指寬的地方作4cm長的皮膚切口,分離皮下組織和腰背筋膜,切開內(nèi)斜肌盤膜,推開背長肌,暴露腎并小心地鈍性分離出一段腎動脈,選用一定直徑的銀夾或銀環(huán)(6~8kg狗所用的環(huán)直徑為0.8~1.2mm,家兔用的環(huán)直徑為0.5~0.8mm)套在腎動脈上造成腎動脈狹窄。如一側(cè)腎動脈狹窄,則應將另一側(cè)腎摘除,后一手術在間隔10~12天后進行。手術后幾天,血壓開始升高,1~3月后血壓升達高峰,并可長期維持下去。例如家兔手術前血壓平均值為100mmHg,手術后2周升到125mmHg,1個月后升到135mmHg,2個月后可升達140~194mmHg。國內(nèi)有主張從腹中線作切口,一次手術使兩側(cè)腎動脈狹窄。血壓升高速度和程度取決于腎動脈狹窄的程度,當腎動脈過度狹窄時,會造成惡性高血壓,并使動脈迅速死亡。一般狹窄血管口經(jīng)的1/4~1/3為宜。此種腎型高血壓模型與臨床高血壓病的改變相同,對降壓藥效果也與臨床病人相等。

3.腎外包扎高血壓 腎外異物包扎,可致腎周圍炎,在腎外形成一層纖維素性鞘膜,壓迫腎實質(zhì),造成腎組織缺血,使腎素形成增加,血壓上升。選用120~150g大白鼠,麻醉后,皮膚消毒,從第10胸椎到第3腰椎處沿脊椎中線切開皮膚,在左側(cè)季助下1.5~2cm和距脊椎1cm處用小血管鉗分開肌肉,用兩脂從腹下部將腎臟自創(chuàng)口中擠出,小心地將腎臟與周圍組織剝離,將自制的雙層乳膠薄膜剪成“X”形,繞腎門將腎臟交叉包扎,然后在相對側(cè)切開,取出右腎,分離后切除,分別縫合肌肉和皮膚創(chuàng)口。皮下注射1~2萬單位青霉素G。術后可加飲1%氯化鈉溶液作為促進因素,約經(jīng)20天,有70%以上的大白鼠出現(xiàn)高血壓。收縮壓一般可升高50%以上。

(三)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模型

復制動物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模型的方法有結扎冠狀動脈法,有的結扎左旋冠脈,但多數(shù)是結扎左前降冠脈,鑒于結扎冠狀動脈主干死亡率高,故亦有使用多處結扎的方法,即同時結扎幾處的冠脈分支,以形成一個梗死區(qū)域。經(jīng)驗證明,結扎的冠狀動脈,因其分布的心肌范圍和該區(qū)內(nèi)是否有其他冠狀動脈,而決定著心肌梗塞的面積,結扎方法是建立很早而至今還普通使用的方法。此外,還有用油質(zhì)、石松子孢或汞等作彌散性冠狀動脈微栓塞或選擇性冠狀動脈梗塞的。前者大多是在早年使用的方法,近年來發(fā)明制造了塑料微粒手術,以其數(shù)量的多少和球體的大小,來決定不同范圍的梗塞區(qū)。后者則以某支冠狀動脈為目標,通過導管術輸入顆粒樣或小球類異物,這種方法要求技術熟練,條件嚴格。還有通電造成冠狀動脈內(nèi)栓塞等方法。但這些方法因受多種條件限制,使用得還不多。

近年來為建立一種逐漸發(fā)生發(fā)展的心肌梗塞模型,較為廣泛地使用了一種遇水膨脹的纖維素環(huán)(Ameriod),這種纖維素環(huán)套在預期閉塞的冠狀動脈上,環(huán)外邊以金屬圈(如不銹鋼)固定起來,手術后兩周或更長的時間內(nèi)可將冠狀動脈逐漸閉塞。這種模型制造較易,動物生存率高。但即是使用這樣的方法,仍然缺乏人類的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學基礎。近來有報告指出,家豬可以喂飼高脂飲食形成冠狀動脈的粥樣硬化,引起心肌缺血,又可以通過改變飲食或治療使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消退??磥?,這是值得注意探索的目標。

復制心肌梗塞模型所選用的動物,大多用哺乳動物,其中最常用的是犬。其他還有兔、小牛、豬、豚鼠、大鼠等。狗的體積大小適中,性情溫順易于訓練。但狗的冠狀血管結構和人相比,有較大差異,尤其是犬冠狀動脈變異多,側(cè)支吻合豐富,室間隔動脈特別發(fā)達等,常使研究人員苦惱。近年報導,豬冠狀循環(huán)系統(tǒng)結構酷似人類,故提倡用家豬或小豬作心肌梗塞的實驗研究,但國內(nèi)尚未見到報告。其他小動脈兔、鼠等,體積過小,取材受限,故除特定條件以外使用的不多.靈長類動物狒狒、猴子當然有其他動物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其材料難得,不易普通使用。國內(nèi)有關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模型的復制方法:

1.電刺激法 是近年建立的一種造成動物實驗性心肌缺血的較新方法。實驗一般用成年雄性家兔,麻醉后用定向儀插入兩支涂絕緣漆的不銹鋼針,以弱、強刺激(弱刺激為0.8~1.6mA,強刺激為4~8mA)交替刺激右側(cè)下丘腦背內(nèi)側(cè)核,每次刺激5分鐘,間隔1~3分鐘。

2.藥物法 亦為近年來采用的一種方法。最常使用的造型藥物為4%異丙基腎上腺素,給大鼠皮下注射50mg/kg體重;或?qū)⑺幬锛尤?00ml鹽水中從家兔耳靜脈勻速(4小時)滴入,每公斤體重可分別給藥10、20、30mg,或直接將藥物注入腹腔均可造型。也可用麻醉犬靜脈給予麥角新鹼0.2mg/kg 體重,造成冠狀動脈痙攣。

3.冠脈阻斷法 結扎冠狀動脈是制作心肌梗塞模型的最常用方法。一般選用成年健康犬或家兔,麻醉后開胸,多結扎其冠狀動脈前降支阻斷心肌供血,引起病變;也有人采用閉胸式選擇性冠狀動脈插管法,即在熒光屏下將心導管由麻醉犬的頸動脈切口處插入,沿主動脈壁直抵左竇底部,將其尖端送至左冠狀動脈內(nèi)約2cm深處,向?qū)Ч軆?nèi)注入120mg/kg體重的汞,形成急性心肌梗塞。亦有人用冠狀動脈周圍套線牽拉法使其不完全阻斷,以形成家兔急性缺血性瀕危心肌模型。為了更接近自然狀態(tài)下心肌缺血的變化,近來有的單位用清醒犬作急性缺血和梗塞模型。先將犬麻醉,然后分離冠狀動脈長約10毫米,套上冠狀動脈壓迫環(huán),用注水壓迫阻斷冠狀血流,觀察犬在清醒狀態(tài)下的心肌缺血反應與藥物效應。此外,還有人用離體大鼠心臟冠脈結扎復制出超微結構的心肌缺氧損傷模型。

(四)心律失常模型

根據(jù)不同的實驗目的,既可在整體動物身上復制心律失常,也可用離體心臟或心臟某部分組織塊體外灌流復制心律失常。常用的復制方法,有下列幾種:

1.心房撲動和顫動性心律失常 選用狗、貓等動物,麻醉后開胸,暴露心臟,在人工呼吸下進行實驗??捎酶哳l率電直接刺激心房壁,使每次刺激落心房肌復極時R或S波間隔;烏頭鹼溶液涂抹心房外面局部;擠壓動物上下腔靜脈間的部位,同時給予電刺激;竇房結動脈內(nèi)注入乙酰膽鹼或甲狀腺素制劑?;虿捎脛游镎w閉胸條件下,阻塞呼吸道或吸入低氧氣體。也可采用離體心房組織塊作實驗,將含有竇房結的哺乳動物的離體心房組織塊浸放于低鉀溶液內(nèi)。

2.心室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性心律失常 多選用狗、貓或兔、大鼠等整體心臟(開胸或閉胸

)進行實驗。常使用造型藥物為烏頭鹼、洋地黃及腎上腺素。一般使用烏頭鹼緩慢靜脈注射造型。劑量:家兔100~150μg/kg,大鼠30~50mμg,小鼠5mμg。也可使用中毒劑量的洋地黃類藥物造型。還可使用高濃度的腎上腺素(豚鼠40μg/kg,貓、犬100μg/kg)快速靜注,可造成動物多源性早搏、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等。這類模型可用于篩選抗心律失常藥物。其優(yōu)點為心律失常在幾分鐘自行消失,因此同一動物可反復多次進行心律失常實驗,便于觀察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的持續(xù)時間,并可進行自身對照。

3.房室傳導阻滯和房室交接區(qū)傳導常性心律失常 多選用狗、貓,在麻醉開胸暴露心臟的情況下,于距犬心尖部1.5~2cm處的左室心肌內(nèi)注入熱生理鹽水(80~90℃)或95%酒精、25%硫酸10~15ml (貓和兔注入4~7ml),引起心肌大片的局部壞死性心律失常。也可在狗的房室交接部(即在左心房下部、心房、下腔靜脈和前房室溝三者交匯點的前上方約0.5cm處),用注射針頭垂直刺入房間隔下部房室結區(qū),緩緩注入95%或無水酒精2~5ml,造成核處組織壞死。還可采用豚鼠,自左心耳向左房內(nèi)注射腺苷5 μg,,注后1秒鐘左右,即出現(xiàn)典型的Ⅱ度或Ⅱ度以上的傳導阻滯,較嚴重時,房室完全停搏,停搏時間與劑量呈平行關系,心率和心律僅在數(shù)秒或十幾秒即可恢復。此模型重復性好,但傳導阻滯持續(xù)時間短,不易用其進行藥物觀察,如果注射腺苷劑量大,則傳導阻滯不易復原。除豚鼠外,腺苷對其他動物一般不引起傳導阻滯。

4.竇房結心律失常 用雄性家兔,將細鋼絲變成直徑約0.8cm的半環(huán),纏繞少許棉花。以40%甲醛浸潤后,把此環(huán)放在上腔靜脈根部與右心房交界處1分鐘,動物迅速出現(xiàn)心電圖改變,心率減慢50%左右,約6~8分鐘減至最低水平;P波多在1~2分鐘內(nèi)消失,形成交界性心律;在3~10分鐘內(nèi)發(fā)生ST段偏移(抬高、下降或先升后降);在心電圖改變的同時,伴有動脈壓下降,在第8分鐘降至最低水平。此方法造成的病竇成功率高,持續(xù)時間長(可達5小時),重復性好,模型較穩(wěn)定,發(fā)病機制及心電圖表現(xiàn)與臨床相
四、呼吸系統(tǒng)疾病動物模型

(一)慢性支氣管肺炎模型

常選用大鼠、豚鼠或猴吸入刺激性氣體(如二氧化硫、氯、氨水、煙霧等)復制人類慢性氣管炎?,F(xiàn)發(fā)現(xiàn)豬粘膜下腺體與人類相似,且經(jīng)常發(fā)生氣管炎及肺炎,故認為是復制人類慢性氣管炎較合適的動物。用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引起與人類相似的氣管腺體肥大。

(二)肺氣腫模型

給兔等動物氣管內(nèi)或靜脈內(nèi)注射一定量木瓜蛋白酶、菠羅蛋白酶(Bromelin)、敗血酶(Alcalas)、胰蛋白酶(Trypsin)、致熱溶解酶(Thermolysin),以及由膿性痰和白細胞分離出來的蛋白溶解酶等,可復制成實驗性肺氣腫。以木瓜蛋白酶形成的實驗性肺氣腫病變明顯而且典型,或用瓜蛋白酶基礎上再加用氣管狹窄方法復制成肺氣腫和肺心病模型,其優(yōu)點是病因病變更接近于人。猴每天吸入一定深度的SO2和煙霧(煙草絲50g,持續(xù)2.5小時),一年后,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肺氣腫。這種模型比較符合人的臨床發(fā)病規(guī)律,有利于進行肺氣腫的病理生理及藥物治療研究。還可用1%三氯化鐵水溶液1~3ml,自兔耳靜脈注入,每周2~3次,可在短期內(nèi)造成肺心病模型。

(三)肺水模腫型

用氧化氮吸入可造成大鼠和小鼠中毒性肺水腫,或用氣管內(nèi)注入50%葡萄糖液(家兔及狗分別為1及10ml)引起滲透性肺氣腫。麻醉下用37~38℃生理鹽水注入兔頸外靜脈或股靜脈使血液總量增加0.6~1倍(血液總量相當體重1/12),可形成稀血性多血癥肺水腫。切斷豚鼠、家兔、大鼠頸部兩則迷走神經(jīng)可引起肺水腫。家兔(1.5~2kg)耳靜脈注入1∶1000腎上腺素0.54~0.6毫克,可使動物發(fā)生肺水腫并在5~15分鐘死亡,肺系數(shù)自4.1~5g/kg增至6.3~12.5g/kg;5mg腎上腺素肌注,8分鐘左右大鼠死亡,肺系數(shù)20g/kg,靜脈注入10%氯仿(兔0.1ml/kg,狗0.5ml/kg)也可引起急性肺水腫。腹腔注入6%氯化銨水溶液可引起大鼠(0.4ml/kg)、豚鼠(0.5~0.7ml/kg)肺水腫。

(四)支氣管痙攣、哮喘模型

常選用豚鼠復制急性過敏性支氣管痙攣。用生理鹽水配成1∶10雞蛋白溶液作致敏抗原,給每只(250g體重)豚鼠腹腔內(nèi)注射0.5ml,致敏注射后1周,動物對抗原的敏感性逐漸升高,至3~4周時最高。此時再用1∶3雞蛋白2ml加弗氏完全佐劑霧化(在霧化室內(nèi)),致敏動物在此霧室內(nèi)十幾秒鐘到數(shù)分鐘內(nèi),就出現(xiàn)不安,呼吸加緊加快,然后逐漸減慢變?nèi)?,甚至出現(xiàn)周期性呼吸,直到呼吸停止而死亡。如果動物致敏程度較輕或誘發(fā)時雞蛋白噴霧的濃度很快,則只發(fā)生一時性的支氣管痙攣,并不死亡。如改用組織胺噴霧,則不必予先致敏,就能引起豚鼠支氣管痙攣。組織胺用量依霧室大小而定,在83~103容量時,1∶1000組織胺的用量0.5~1ml。

狗每周兩次暴露于犬弓蛔蟲(Toxocaracanis)、豬蛔蟲(Ascaris suum)或混合草籽浸出物的氣溶膠中可引起實驗性哮喘。給用10-8稀釋豬蛔蟲浸出物皮試陽性狗以豬蛔蟲氣溶膠吸入,也可引起哮喘。

(五)實驗性矽肺模型

常選用大鼠、家兔或狗、猴來復制模型。取一定量含游離SiO299%以上的DQ-12型石英粉,經(jīng)酸化處理后,選取尖粒95%在5μm以下的那一段混懸液,烤干后準確稱取需用量加生理水制成混懸液(滅菌),大鼠用50mg/ml,每只氣管內(nèi)注入1ml;家兔用120mg/ml,用塵量按120mg/kg體重計算,在暴露氣管后注入,均可復制成典型的矽肺模型。



五、消化系統(tǒng)疾病動物模型

(一)病毒性肝炎模型

常用方法是注射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復制乙型肝炎模型。膽大部分實驗動物對甲型肝炎病毒不易感。我國已有報導紅面獼猴、恒河猴、人及野生樹鼩種毒后出現(xiàn)人甲型肝炎現(xiàn)象。近年來發(fā)現(xiàn)某些鴨肝炎病毒的特征與人肝炎病毒十分相似,故用鴨作為人肝炎模型也開始增多。

(二)免疫性肝炎模型

慢性或遷延性肝炎患者體內(nèi)存在著抗肝細胞成分抗體。1959年國外有人用肝組織懸液加弗氏佐劑免疫豚鼠,成功地誘發(fā)了肝細胞變性及壞死等病變。也有人報導肝膜蛋白(LSP)加佐劑分次注射產(chǎn)生動物免疫性肝炎模型。

(三)胃、腸道潰瘍模型

在動物身上復制胃、腸道潰瘍的方法較多,但所用的方法不同,引起的潰瘍病變也各有特點。常用的方法有:

1.應激法 以各種強烈的傷害性刺激(如強迫制動、饑餓、寒冷等),引起動物發(fā)生應激性潰瘍。如把動物浸入冷水中或放在應激箱中不斷地遭受電刺激,使之劇烈不安,一晝液即能引起胃粘膜出血及潰瘍。這種方法簡單,成功率達99%以上。

2.藥物法 給動物投服或注射一定量的組織胺、胃泌素、腎上腺類固醇、水楊酸鹽、血清素、利血平、保泰松等可造成動物胃腸潰瘍。如給豚鼠小劑量的組織胺,連續(xù)數(shù)天,可引起胃、十二指腸、食道等發(fā)生潰瘍。又如可用利血平、血清緊張素、阿斯匹林等誘發(fā)大白鼠或小白鼠的胃潰瘍。

3.燒灼法 用電極燒灼胃底部的胃壁,可造成象人的胃潰瘍病變;用濃醋酸給大鼠胃壁內(nèi)注射或涂抹于胃壁漿膜面上可造成慢性潰瘍。燒灼法復制胃、腸道潰瘍模型的優(yōu)點是方法簡便,潰瘍部位可由作者自己選擇。

4.結乳幽門法 選用大鼠、小鼠或豚鼠,麻醉后,無菌技術下在劍突下由腹正中切開腹壁皮膚及肌層,切口長約3cm,暴露胃,沿胃向右,辯清幽門和十二指腸的聯(lián)結處,避開血管,于其下穿線,將幽門完全結扎。術后絕對禁食禁水。幽門結扎后,可刺激胃液分泌并使高酸度胃液在胃中潴留,造成胃潰瘍。這類潰瘍復制方法簡單,發(fā)生快,成功率高,但病變較表淺,嚴格地說仍然屬于胃粘膜急性出血性糜爛,與人類胃潰瘍的典型病變差距較大,適于作探索抗?jié)儾∷幬镅芯亢臀笣儼l(fā)病學方面的研究。

其他還可用外科手術方法從腸道上部排除可中和胃酸的堿性膽汁、胰液或十二指腸液造成潰瘍。還可用刺激、損傷或毀損腦組織等方法造成潰瘍。

(四)胰腺炎模型

復制胰腺炎模型可采用使胰液外分泌發(fā)生潴留;使各種胰酶在胰管系統(tǒng)內(nèi)活化;感染或某些微生物毒素的作用,影響胰腺的營養(yǎng)、代謝等。實驗動物選用狗、兔和大鼠。將狗自身膽注按0.5ml/kg體重緩慢注入狗胰腺體尾交界處的胰腺實質(zhì)內(nèi),則可引起胰腺局部組織壞死及炎性浸潤,與人類急性胰腺炎和病變相似。用大腸桿菌懸液9億/ml,按1ml/kg體重,向兔胰管內(nèi)逆進注射可誘發(fā)急性胰腺炎。另外也可采用大鼠腹腔內(nèi)連續(xù)注射乙硫胺酸誘發(fā)成功胰腺炎模型。隨著乙硫胺酸注射時間的延長,胰腺組織可以出現(xiàn)廣泛進行性破壞和退化及胰酶水平的持續(xù)下降。

(五)糖尿病模型

糖尿病模型的復制方法采用注射致高血糖因子;手術切除胰腺的全部或大部;用四氧嘧啶(Alloxan)破壞胰島β細胞,造成胰性糖尿??;注射根皮苷使腎小管對糖的再吸收發(fā)生障礙并破壞酯酶致使葡萄糖磷酸化過程和脫磷酸過程障礙,引起根皮苷糖皮。

四氧嘧啶復制的糖尿病動物模型是目前研究人類糖尿病較好的方法,其實驗性糖尿病近似人類糖尿病,體內(nèi)代謝障礙時有可能產(chǎn)生此種衍生物,胰島外分泌部不受損傷,幾乎所有常用實驗動物都可用來進行實驗研究。模型胰島的β細胞不是功能消失,而是功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有利于研究胰島組織再生和功能恢復,動物不必注射胰島素即可存活很久。大鼠造型劑量為12mg/100g體重,家兔為150~200mg/kg體重,狗約為50~60mg/kg體重。家兔根皮苷皮糖尿病造型劑量為0.5%根皮苷按15m/kg體重,皮下注射。注意所用四氧嘧啶和根皮苷溶液必須現(xiàn)配現(xiàn)用。
六、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模型

(一)腦瘤模型

可用甲基膽蒽等化學致癌埋于皮層,或用腫瘤移植的方法復制腦腫瘤。

(二)腦卒中模型

常用顯微手術結扎大鼠、貓、狗的大腦中動脈和將自凝血塊注入頸內(nèi)動脈,引起梗塞。

(三)癲癇模型

家兔肌肉注射馬桑內(nèi)酯或噪音刺激大鼠等方法常用作復制癲癇模型。

(四)腦水腫模型

于頸內(nèi)動脈內(nèi)注入傷寒內(nèi)毒素制作急性模型或外力作用引起外傷性腦水腫。
八、中醫(yī)“證”的動物模型

中醫(yī)“證”的模型是在動物身上復制臨床不同的癥候,以不同的證型表現(xiàn)出來。

(一)陽虛模型

肌注醋酸氫化考的松,口服地巴唑,羥基脲或手術切除雙側(cè)腎上腺。

(二)陰虛模型

喂飼甲狀腺片、皮下注射L-甲狀腺素鈉鹽,人工高位小腸側(cè)瘺手術。

(三)脾虛模型

喂飼含大黃、玄明粉、番瀉葉的低蛋白飲食,或皮下注射利血平。

(四)寒證模型

三聯(lián)疫苗腹腔注射,口服寒涼瀉。

(五)熱證模型

口服或注射溫熱藥。

(六)里實證模型

強毒細菌注入狗闌尾肌層。

(七)血瘀模型

皮下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家兔劑量1.5g/kg;家兔靜脈注射10%葡聚糖生理鹽水,5ml/kg體重;大鼠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2ml/次,日2次,加水刺激5分鐘處置1~2日。

(八)血虛模型

于實驗第1、4、7天皮下注射2%乙?;诫律睇}水溶液,每100g體重第1次注1ml,第2、3次注0.5ml。小鼠隔日1次放血,共7次,放血量每次量為總血量的20%,以后各次均為0.5ml,限食。

(九)肝郁模型

選用大鼠,以艾葉注射液2ml (含生藥2.0g),腹腔注射,每日1次,半月后改為隔日1次。小鼠注射艾葉注射液0.6ml(含生藥0.3g)腹腔內(nèi)注入,每日1次。均約注后40天左右形成模型。
九、國內(nèi)近期動物疾病模型文獻

(一)中醫(yī)中藥研究用動物模型

1.熊啟達等:“衛(wèi)氣營血”模型,四川醫(yī)學,(2):65,1983。

2.梁月華等:“寒癥、熱癥”模型,中醫(yī)雜志,(11),1982。

3.毛騰敏:大鼠“血瘀”模型,北京醫(yī)學院學報,(4):306,1981。

4.金惠銘等:家兔“血瘀”模型,中醫(yī)雜志,(8):1982。

5.賁長恩等:大鼠“血虛”模型,中醫(yī)雜志(6):69,1981。

6.李傳英等:大鼠“脾虛”模型,浙江中醫(yī)雜志,(8)355,1982。

7.張啟元等:金黃地鼠、大鼠“脾虛”模型,中華醫(yī)學雜志,(2):83,1980。

8.黃柄山等:小鼠“脾虛” 模型,中西醫(yī)結合雜鼠,3(5):295,1983。

9.施玉華等:小鼠“陽虛”模型,中醫(yī)雜志,(2):31,1982。

10.宮 斌等:小鼠“陽虛”模型,上海中醫(yī)學院科研匯編,1980。

11.董篤一等:小鼠“陰癥”與“陽癥”模型,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3):1,1981。

12.左 箴等:脈微欲絕模型,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1):19,1982。

13.楊連卿等:大鼠“陰陽失調(diào)”模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6):353,1983。

14.孫愛真等:狗“里實”模型,上海中醫(yī)研究所科研資料匯編,1979。

15.施玉華等:某些助陽藥對陽虛動物模型的作用,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6,1980。

16.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消化生理科研組:中醫(yī)脾虛證動物模型的造型,中華醫(yī)學雜志60(2):83,1980。

17.陜西中醫(yī)學院生理教研室:“陰定”與“陽癥”動物模型的初步建立,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4(3):1,1981。

18.南京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結合研究組,脾虛泄瀉證動物模型的研究,浙江中醫(yī)雜志,(8):355,1982。

19.史蔭綿等:“血瘀”動物模型的初步研究,中醫(yī)雜志(8):64,1982。

20.胡素坤等:大黃所致大鼠“虛證”模型的形態(tài)學研究,免疫學快報3(4):14,1983。

21.關崇芬等:大黃所致大鼠“虛癥”模型的免疫功能觀察,免疫學快報3(3):12,1983。

22.彭國瑞等:不同醣皮質(zhì)激素所致“陽虛”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中醫(yī)雜志25(4):74,1984。

23.杜如竹:幾種“證”型的動物病理模型的研制及其主要生物學特性概述,中醫(yī)藥研究參考資料(3):1,1983。

24.夏宗勤等:四種虛證模型的建立及其與環(huán)核苷系統(tǒng)的關系,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虛證研究與防治老年病會議資料選編,166頁,1982。

25.杜如竹:中醫(yī)“證”的動物模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討,遼寧中醫(yī)雜志9(3):41,1985。

26.李鱗山:活血化瘀藥物研究中動物模型的概況,中西醫(yī)結合雜志5(4):255,1985。

27.王玉良:中醫(yī)“證”實驗動物模型的研究概況與設想,遼寧省中醫(yī)研究院院刊(1):42,1986。

28.謝仰洲:從“精氣奪則虛”談對于動物造模的認識,中醫(yī)藥信息,(6):12,1986。

29.雷夢楠等:腎陽虛、脾陽虛動物模型血清乳酸脫氫酶同工酶的觀察,云南中醫(yī)雜志,(1):32,1987。

(二)骨骼、皮膚、肌肉、神經(jīng)系統(tǒng)動物模型

1.張長江等:頸椎錯位模型,中醫(y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1981。

2.金學萬等:變態(tài)反應性關節(jié)類模型,遼寧中醫(yī)雜志,(3):45,1981。

3.謝楊高等:癲癇模型,四川醫(yī)學院學報(4):289,1981。

4.遵義醫(y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組:實驗性變態(tài)反應性腦脊髓炎,《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344~347,1982。

5.董承統(tǒng)等:大鼠失眠狀態(tài)的復制,同上資料,348-358,1982。

6.虞佩蘭等:腦水腫模型,湖南醫(yī)學院學報,(4):353,1983。

7.劉耕陶等:醛縮酶升高模型,藥學學報(3):142,1980。

8.周岱等:大白鼠實驗性腦動脈瘤——有關實驗方法及雌激素作用,中華外科雜志(11):663,1984。

9.徐 超等:蒙古沙土鼠腦缺血模型,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1(2):69,1985。

10.莫東旭:大骨節(jié)病實驗動物模型慢性磷酸鹽中毒,地方病譯叢(2):66,1986。

11.邵宴立等:黑質(zhì)損傷動物模型的建立,北京第二醫(yī)學院學報(2):107,1986。

12.黃 強等:NHG-1人腦質(zhì)瘤裸小鼠模型特征的觀察,蘇州醫(yī)學院學報(3):261,1986。

14.周佩芳等:旋磁場對腦水腫動物模型的療效,湖南醫(yī)學(4):205,1986。

15.匡培根:雙側(cè)頸總動脈結扎所致腦梗塞及丹參的保護作用,北京醫(yī)學情報(1):4,1986。

16.汪一定等:急性腦血栓形成動物模型的實驗觀察,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3):41,1986。

17.張桂琴等:再次復制大骨節(jié)病動物病理模型,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1):55,1987。

18.楊于嘉等:實驗性家兔急性腦水腫,湖南醫(yī)學院學報,8(2):171,1983。

19.楊新生等:腦梗塞的動物模型,湖南醫(yī)學院學報,9(4):361,1984。

20.錢戍春等: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癥動物實驗模型,中華皮膚雜志,(1):330,1986。

21.徐正谷等:百日咳菌液制作兔腦水腫模型,湖南醫(yī)學院學報,(1):47,1987。

22.陳生弟:實驗性帕金森病動物模型的研究,上海醫(yī)藥,(2):120,1987。

23.龔耀成:關節(jié)制動后骨關節(jié)炎的動物模型,國外醫(yī)學創(chuàng)傷與外科基本問題分冊,(4):193,1986

24.李安民:顱腦損傷的動物模型,解放軍醫(yī)學雜志,(6):469,1986。

(三)五官科疾病動物模型

1.于純智等:家兔角膜瘢痕型復制,《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936-403,1982。

2.周韞珍:白內(nèi)障模型復制,同上資料,403-404,1982。

3.劉大維等:齲病模型(大鼠),四川醫(yī)學院口腔醫(yī)學科研究所資料匯編,1981。

4.劉光第等:小鼠遺傳性眼裂早期形成與其繼發(fā)“角膜白斑”動物模型品系的建立,上海實驗動物科學4(2):71,1984。

5.李玉晶等:齲齒的動物模型及其應用,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實驗動物科學3(3):81,1986。

6.顧以?等:實驗性D-半乳糖誘發(fā)動物白內(nèi)障造模的探討,徐州醫(yī)學院學報,(1):12,1987

7.賈銳鋒等:建立動物近視眼模型的嘗試,眼科新進展,(1):16,1987

8.劉書翰等:建立口腔粘膜潰瘍動物模型的初步實驗結果,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4):198,1986。

(四)心血管疾病動物模型

1.張榮寶等:心肌缺血模型(家兔),生理學系,31(1)1,1979。

2.張陳福等: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中醫(yī)雜志,(4)18,1982。

3.李連達等:心肌梗塞模型(家犬),中醫(yī)雜志,(11)53,1978。

4.陳尚恭等:清醒狗心肌模型缺血模型,中華心血管雜志,8(4):303,1980。

5.張建安等:心肌損傷模型(家兔),山東醫(yī)藥,(2):20,1980。

6.俞秋棠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模型(家兔),肺心病病理科研資料匯編(一),湖北省衛(wèi)生局,36、40頁,1978/

7.車東媛等:肺血管炎性肺心病模型(家兔),資料同上,1978。

8.陳立峰等:心源性休克動物模型(家犬),全國第一屆心血管藥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80頁,1980。

9.王福云等:高血脂癥模型,藥學通報,(8)9,1981。

10.孫仁宇:肺動脈高壓模型,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第一輯),223頁,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

11.張彩英等:動脈粥樣硬化和食餌性高血脂模型,新醫(yī)藥學雜志,(11)47,1978。

12.劉士群:急性心肌梗塞模型(二),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159頁,人衛(wèi)出版社,1982。

13.丁鼎武等:急性缺血性瀕危心肌模型(家兔),北京第二醫(yī)學院學報,(4):288,1980。

14.陳尚恭等:清醒狗急性缺血和梗塞的實驗模型,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4(3):147。1982。

15.宋來風等:離體大鼠心臟冠狀動脈結扎缺氧模型的探討,中華心血管雜志,(3):215。1980。

16.時安云:家兔實驗性心肌梗塞,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164頁,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

17.丁祖則等:大白鼠膽固醇肉芽腫模型,心血管疾病,(4):296。1978。

18.孫繼文等:一種簡便可靠的房室傳導阻滯動物模型,北京第二醫(yī)學院學報,(4):297。1980。

19.彭啟明等:應用木瓜蛋白酶制作實驗性肺氣腫的動物模型,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40,1982

20.文尚武等:急性實驗性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模型(狗),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第一輯)19頁,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

21.金惠銘:急性微循環(huán)障礙模型,資料同上,19頁,1982。

22.于占久:急性心肌梗塞模型,資料同上,146~156,1982。

23.任文華等:大鼠心肌梗塞模型,資料同上,177~182,1982。

24.盧興:幾種常用心律失常動物模型的復制,資料同上,182~199,1982。

25.張寶恒:烏頭鹼誘發(fā)的心律失常,資料同上,200~203,1982。

26.張寶恒:氯仿-腎上腺素誘發(fā)家兔心律失常、氯仿誘發(fā)小鼠的心室纖顫,資料同上,205~209,1982。

27.孫繼文,心房內(nèi)注入腺苷復制豚鼠房室傳阻滯,資料同上,210~213,1982。

28.施新猷:休克模型的復制,《醫(yī)學動物實驗方法》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50~254,1980。

29.施新猷: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模型的復制,同上資料,254~257,1980。

30.施新猷:動脈粥樣硬化模型的復制,同上資料,233~235,1980。

31.施新猷:心肌梗塞模型的復制,同上資料,235~237,1980。

32.施新猷:房室傳導阻滯模型的復制,同上資料,237-238,1980。

33.施新猷:腎性高血壓模型的復制,同上資料,238~239,1980。

34.張榮寶等;神經(jīng)性缺血型心律失常模型,淅江醫(yī)學4(1):49,1982。

35.陳維洲:心律失常模型,中國藥理學報(3)173,1982。

36.黃恭康:兔耳淋巴水腫模型,顯微外科雜志(3-4):115,1982。

37.陳少如等:血液稀釋模型,河南醫(yī)學院學報(3):22,1982

38.穆鑒等:過敏性休克模型(JCR小鼠)上海針刺雜志,(3):21,1983

39.馬統(tǒng)勛等:過敏性休克模型(豚鼠),藥學通報(1),1981。

40.彭華民等:胰腺微循環(huán)障礙模型,中草藥(11):35,1982。

41.王巍等:鵪鶉動脈粥樣硬化模型的建立,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2(3):222,1984。

42.王國英等:大白鼠肢體淋巴水腫模型的實驗研究,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3):116,1985。

43.李德明等:用免疫學方法復制成功一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物模型,中華實驗外科雜志3(2):74,1986。

44.秦云峰等:狗門脈高壓癥食管曲張靜脈模型的制備,中華實驗外科雜志4(1)19,1987。

45.顧天華:實驗性高血壓大鼠腦區(qū)腦啡呔含量的變化,上海第二醫(yī)學院學報4(4):291,1984。

46.王振生等:家兔急性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模型的建立及實驗診斷指標的探討,中華醫(yī)學雜志65(2):114,1985。

47.顧德官等:實驗性高血壓大鼠的血壓觀察,上海第二醫(yī)學院學報5(2):102,1985。

48.施新猷等;大鼠小腸絨毛微循環(huán)活體觀察動物模型的復制,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一次學術交流會文匯編,65頁,1987。

49.鮑軍:家兔急性血瘀模型的研究,中西醫(yī)結合雜志(6):357,1986。

50.任傳耕:克山病病毒病因動物模型實驗研究報告,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3):215,1986。

51.王振生:家兔急性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模型的研究,淅江醫(yī)學(3):24,1986。

52.任世光:病毒所致DIC模型的建立,中國急救醫(yī)學(3):2,1986。

53.金則斗等:家兔腦及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模型的制作以及“銀杏”對其防治的研究,蘭后衛(wèi)生,(4):6,1986。

54.何楊等:主動脈血栓的動物模型制備,江蘇醫(yī)藥,(3):131,1987。

55.王建勛等:豚鼠壓力性心肌肥厚實驗方法,湖南醫(yī)學院學報(4):77,1987。

56.郭品維:家兔腸系膜上動脈閉塞性休克模型復制,中華實驗外科雜志,1(3):130,1984。

(五)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動物模型

1.徐英含:矽肺結核模型,中國醫(yī)學雜志,(8):536,1979。

2.蘇寶田等: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模型復制,《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18-221,1982。

3.孫仁宇:兔和狗的肺動脈高壓,同上資料,223~232,1982。

4.潘秀森:木瓜蛋白酶復制家兔肺氣腫和肺心病,同上資料,223~239,1982。

5.徐仁寶::慢性支氣管炎,同上資料,240~245,1982。

6.遵義醫(y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組:豚鼠變態(tài)反應性支氣管痙攣,同上資料,246-251,1982。

7.畢涉等:實驗性肺纖維化,同上資料,251-256,1982。

8.薛全福:實驗性矽肺,同上資料,257-262,1982。

9.周立東等:猴實驗性慢性氣管炎-肺氣腫模型,同上資料,262-264,1982。

10.四川醫(yī)學院:鉤端螺旋體病肺出血動脈模型,同上資料,264-270,1982。

11.施新猷:慢性支氣管炎動物模型,《醫(yī)學動物實驗方法》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23-225,1980。

12.施新猷:肺水腫模型的復制,同上資料,262頁,1980。

13.夏家明等:大鼠實驗性急性肺水腫模型,上海實驗動物科學5(4):240,1985。

14.吳若銖等:天花粉引起被動肺過敏的大鼠模型,中國藥理學報6(1):68,1985。

15.徐翎等:呼吸窘迫綜合征兔肺泡巨噬細胞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的變化,湖南醫(yī)學院學報,(1):11,1987。

(六)消化系統(tǒng)疾病動物模型

1.毛江森等:甲型肝類模型(獼猴),中國科學,(6):765,1981。

2.余昌安等:甲型肝炎模型(樹鼩)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3):148,1981。

3.嚴瑞琪等:乙型肝炎模型(樹鼩)廣西醫(yī)學院學報,(1):10,1984。

4.李高鈺等:病毒性肝炎模型(大鼠、小鼠),山西醫(yī)藥雜志,(5):6,1981。

5.中山醫(yī)學院傳染病教研室:犬肝昏迷模型,中山醫(yī)學院學報,(2):848,1982。

6.吳明明等:家兔肝損害模型,安徽醫(yī)學院學報,(1):27,1981。

7.鈕 振:大白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中華醫(yī)學雜志,(6):350,1981。

8.郁解非等:犬急性肝功衰竭模型,中華器官移植雜志,(4):173,1983。

9.裴德愷等:豚鼠同種免疫性肝炎模型,《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85頁,1982。

10.孫愛貞等: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實驗模型上海中醫(yī)研究所科研論文匯編,(1):89,1983。

11.吳榮慶等:大白鼠膽管炎模型制作方法的介紹,武漢醫(yī)學院學報,(4):364,1983。

12.徐長生等:膽色素結石的動物模型及藥物防治的實驗,中華消化雜志,2(1):34,1982。

13.遵義醫(y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組:實驗性胃潰瘍模型,《人類疾病的動物》,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71,274,1982。

14.潘秀森:亞硝基胍誘發(fā)家兔胃潰瘍模型,同上資料,275~277,1982。

15.范維珂:氨基半乳糖實驗性肝炎模型,同上資料,279~284,1982。

16.遵義醫(y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組:同種免疫性肝臟病損模型,同上資料,185~288,250,1982。

17.陶世英等:急性肝淤血模型,同上資料,289~295,1982。

18.沈謐等:實驗性新生羊羔膽道擴張癥,同上資料,295~301,1982。

19.遵義醫(y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組: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同上資料,302~305,1982。

20.遵義醫(y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組:實驗性胰腺炎,同上資料,305-307,1982。

21.童爾昌:大白鼠的實驗性巨結腸,同上資料,308~310,1982。

22.覃見效:猴急性細菌性痢疾模型,同上資料,311~312,1982。

23.余應年:實犬驗性腹水,同上資料,312~323,1982。

24.施新猷:肝硬變模型復制,《醫(yī)學動物實驗方法》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60頁,1980。

25.施新猷:急性中毒性肝炎、肝壞死模型的復制,同上資料,260~261,1980。

26.施新猷:阻塞性黃膽模型的復制,同上資料,261頁,1980。

27.侯景濂:家兔腸粘連模型,汕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資料匯編,(1):1,1980。

28.韓良等:大鼠腸粘連模型,實用外科雜志(3),1981。

29.張君儒等:胃腸炎模型,四川醫(yī)學院學報(3),1981。

30.周永德等:消化道畸形的動物實驗模型,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4):184,1985。

31.李寧等:低蛋白飲食誘發(fā)豚鼠形成膽色素結石的實驗研究,中華實驗外科雜志3(4):168,1986。

32.王平等:一種實驗性多器官衰竭動物模型的研究,中華實驗外科雜志4(2):70,1987。

33.張本根等:D-氨基半乳糖致Wistar大白鼠暴發(fā)性肝衰竭模型實驗研究,浙江醫(yī)學17(1):17,1985。

34.王光明等:達烏爾黃鼠作為病毒性肝炎動物模型的調(diào)查與評價,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一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66頁,1987。

35.張青珍:用高膽固醇食物造成敘利亞地鼠膽囊膽固醇結石的動物模型,中醫(yī)藥研究通訊(29):12,1986。

36.趙慧業(yè):胰實質(zhì)內(nèi)注射牛膽酸鈉引起實驗性大白鼠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模型及其早期損害的研究,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122,1986。

37.黃蔚農(nóng):四氫化碳致家犬暴發(fā)性肝衰竭模型的研究,中華物理醫(yī)學雜志(3):169,1986。

38.李寧等:低蛋白飲食誘發(fā)豚鼠形成膽色素結石的實驗研究,中華實驗外科雜志,(4):168,1986。

39.楊冠群等:犬的肝昏迷模型手術造型方法,暨南理醫(yī)學報,(4):71,1986。

(七)泌尿生殖系統(tǒng)動物模型

1.遵義醫(y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組;兔實驗性腎小球腎炎,《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327~330,1982。

2.曹濟遠:兔Masugi型腎炎模型,同上資料,331~333,1982。

3.周蘇廉等:二氧化汞誘發(fā)家兔急性腎衰竭模型,同上資料,333~337,1982。

4.劉家騮:腎性高血壓的復制,同上資料,337~343,1982。

5.施新猷:急性中毒性腎病模型的復制,《醫(yī)學動物實驗方法》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63頁,1980。

6.張慶怡等:家兔Masugi型腎炎模型,上海免疫學雜志,(2):21,1981。

7.顧方六等:草酸鈣腎結石模型,北京醫(yī)學院學報(12):167,1980。

8.盛佩蒂等:小鼠畸胎模型,南通醫(yī)學院科研論文,1982。

9.袁國樣等:大鼠實驗性苯酮尿癥模型的研究,上海實驗動物科學7(1):12,1987。

10.侯芳玉等:大鼠實驗性逆行性腎盂腎炎模型建立,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一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64頁,1987。

11.王潤等:人工誘導大鼠精索靜脈曲張的新方法:鐵道醫(yī)學(3),133,1986。

12.俞 瑾等:多囊卵巢小鼠模型的建立,中西醫(yī)結合研究學術論文匯編,17~23,1986。

13.王一鳴:陽離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誘發(fā)家兔腎炎模型的研制,中山醫(yī)科大學學報(1)25,1986。

14.陳文龍等:實驗性兔胎仔宮內(nèi)手術探討先天性膈疝模型,全國小兒外科學會議第3次大會資料,(5):2~6,1987。

15.章友康等:用嘌呤霉素制作氨基核苷腎病模型,中華腎臟疾病雜志,(5):226,1986。

(八)內(nèi)分泌疾病動物模型

1.孫仁寧:大鼠去垂體模型,《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359~363,1982。

2.馬 泰:小鼠地方性克汀病的模型復制,同上資料,373~377,1982。

3.錢玉珍:實驗性甲狀腺腫,同上資料,379~382,1982。

4.湯 特:大鼠去腎上腺模型,同上資料,382~383,1982。

5.湯 特:大鼠去卵巢和睪丸模型,同上資料,383~384,1982。

6.遵義醫(yī)學院病理生理教研組:實驗性無精子生成,同上資料,385~389,1982。

7.鄧腫瑞等:燒熱病動物模型的復制,同上資料,390~395,1982。

8.施新猷:糖尿病模型的復制,《醫(yī)學動物實驗方法》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57~258,1980。

9.胡遠峰等:大鼠糖尿病模型,中華內(nèi)科雜志,(9):535,1981。

10.謝明智等:實驗性肥胖及糖尿病大鼠模型,藥學學報20(11):801,1985。

11.李民勖等:鏈豚菌素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中華實驗外科雜志,3(2):65,1986。

12.王吉甫等:藥物性大白鼠糖尿病模型,中華實驗外科雜志3(3):127,1986。

13.李健群等:在克汀病重病區(qū)復制大鼠地方性克汀病的實驗研究,中國地方病學雜志3(3):137,1984。

14.朱長源等:中國地鼠遺傳性糖尿病的普查,山西醫(yī)學院學報(4):1,1984。

15.趙玉杰等:雛雞佝僂病模型的復制,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一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64頁,1987。

16.朱惠民:高碘與低碘實驗動物甲狀腺腫模型的對比研究,河北省水源高碘地方性甲狀腺腫論文選編47~52,1986

17.閻玉芹等:在地方性克汀病重病區(qū)復制克汀病大鼠的實驗研究,中國地主病學雜志,(1):13,1987。

(九)實驗性腫瘤動物模型

1.羅德元等:小鼠肺癌模型,中華腫瘤雜志,(1):50,1980。

2.猶學筠等:近交系C57BL小鼠肺腺癌模型,實驗生物學報,(2):139,1981。

3.張振東等:誘發(fā)瘤大鼠肺癌78-X1,天津醫(yī)藥腫瘤學附刊,(2):95,1980。

4.田鴻生等:遠交系大鼠肺癌BSCC1,中華腫瘤雜志,(2):94,1981。

5.王風榮等:小鼠肺癌79-X1,中華腫瘤雜志,(2):91,1981。

6.田鴻生等:大鼠肺鱗癌,腫瘤防治研究,(1、2):2、61,1982。

7.張志杰等:金黃地鼠肺癌,昆明醫(yī)學院學報,(1)1980~1982。

8.劉桂亭等:誘發(fā)性大鼠食管癌,《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68頁,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

9.楊 簡等:大鼠食管癌,《食管癌的實驗研究》,8頁,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

10.丁 瑞等:小鼠可移植性食管鱗癌SGA-73,食管癌的實驗研究,36頁,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

11.林炳水等:可移植性小鼠前胃鱗狀細胞癌GS742,中華腫瘤雜志,(2):101,1981。

12.羅德元等:小鼠前胃鱗癌751,中華腫瘤雜志,(1):50,1980。

13.羅德元等:大鼠食管癌722,中華腫瘤雜志,(1):50,1980。

14.劉桂亭等:大鼠前胃乳頭狀瘤,天津醫(yī)藥腫瘤學附刊,(4):245,1982。

15.劉桂亭等:大鼠食管及前胃鱗癌,中華腫瘤雜志,(2):29,1980。

16.胡素坤等:誘發(fā)性小鼠腺胃實驗性胃癌,《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74頁,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

17.張宗顯等:大鼠、小鼠胃癌,中華腫瘤雜志,(3):161,1982。

18.耿寶琴等:大腸癌(大鼠、小鼠),浙江醫(yī)科大學學報,(2):170,1980。

19.吳秉銓等:人腸粘液腺癌的裸鼠移植瘤,北京醫(yī)學院學報,14(13):205,1982。

20.張家模等:大鼠可移植性肝癌BERH-2,實驗生物學報,(1):88,1978。

21.錢振超等:615系小鼠可移植性肝細胞性肝癌H615,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85:1982。

22.湯釗猷等:異種移植,裸鼠人體肝癌移植模型,上海第一醫(yī)學院學報,(1):21,1982。

23.朱逢春等:腹水型小鼠腹水癌(H22)實驗性淋巴道轉(zhuǎn)移H-22-815,中華病理雜志,(3):190,1984。

24.從笑倩等:小鼠腹水型胚胎細胞癌BEC,腫瘤,(1):40,1982。

25.楊簡等:小鼠子宮頸癌14號U14,天津醫(yī)藥腫瘤學附刊,(4):279,1979。

26.陳炳桓等:小鼠膠質(zhì)母細胞瘤G422,北京醫(yī)學,(1):15,1981。

27.杜子威等:人腦惡性膠質(zhì)細胞瘤(裸小鼠)NCS-1,江蘇醫(yī)學,(3):2,1983。

28.夏輝明等:小鼠皮膚癌,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85頁,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

29.黃華章等:津白2系小鼠自發(fā)乳腺癌,天津醫(yī)藥,(6):345,1982。

30.孫文義等:可移植性小鼠乳腺癌(B型)MA737,中華腫瘤瘤雜志,(3):168,1980。

31.張鴻翔等:可移植性小鼠乳腺癌(B型)MC615,腫瘤防治研究,(1):21,1980。

32.唐新德等:615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B型)MA782(實體型),武漢醫(yī)學院學報(1)1,1979。

33.張 眾等:615小鼠可移植性自發(fā)性乳腺癌瘤株B6、B9(具肺轉(zhuǎn)移的亞株),遵義醫(yī)學院學報,(3),1983。

34.高進等:可移植性小鼠艾氏腹水癌淋巴道轉(zhuǎn)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3):53,1981。

35.錢振超:關于實驗腫瘤新瘤株研究的進展,大連醫(yī)學院學報,(2):72,1983。

36.李敏民整理:我國實驗動物腫瘤模型檢索表,中醫(yī)研究參考資料,(3):2,1984。

34.區(qū)寶祥:應用DMBA異種誘小鼠鼻咽癌的初步報告,中華病理學雜志,7(2):139,1963。

38.馬曾辰等:供臨床研究用的鼠肝癌模型,癌癥,2(4):236,1938。

39.王朝俊等:不同劑量甲基戊基亞硝胺誘發(fā)大鼠食管癌的觀察,中華腫瘤雜志,2(4):263,1980。

40.吳德全等:615近交系小鼠可移植肺腺癌(P615)的實驗研究,中華腫瘤雜志,6(1):1,1984。

41.黃 潤等:氣管內(nèi)滴注甲基膽蒽誘發(fā)金黃地鼠實性實驗性肺癌的初步研究,昆明醫(yī)學院學報(1):1,1980。

42.羅德元:甲基戊基亞硝胺誘發(fā)小鼠肺癌的觀察,中華病理學雜志,12(1):55,1983。

43.王能進等:啟東霉玉米誘發(fā)麻鴨肝癌實驗,天津醫(yī)藥腫瘤學附刊,10(3):180,1983。

44.許良中:小鼠腹水型子宮頸UI14染色體的研究,上海第一醫(yī)學院學報,7(5):354,1980。

45.宋長榮等:蘭石棉腹腔注入染塵誘發(fā)家兔間皮細胞瘤,天津醫(yī)藥腫瘤學附刊,8(2):144,1981。

46.從笑倩等:一株小鼠腹小型胚胎細胞癌的建株,腫瘤,2(1):40,1982。

47.趙乃坤等:輻射誘發(fā)的LACA小鼠粒細胞白血病瘤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學特征,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1(5):7,1981。

48.張惠銘等:L615小鼠腦膜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和發(fā)病機制的初步探討,中華血液學雜志,4(6):335,1983。

49.袁 昕等:腫瘤冷凍外科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方法學的探討,腫瘤,2(1):22,1982。

50.劉學澤等:大鼠惡性胸膜間皮瘤,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1):32,1983。

51.鄭升等:腹水型小鼠淋巴性白血病L7712,腫瘤,(1):294,1982。

52.褚建新等:小鼠淋巴細胞性白血病L7212,中華腫瘤雜志(4):287,1981。

53.錢振超等:小鼠T淋巴細胞性肉瘤白血病L759,中華血液學雜志,1:1,1981。

54.錢振超等:小鼠T淋巴細胞肉瘤白血病L7710,腫瘤防治研究,(4):219,1983。

55.程 立等:小鼠淋巴細胞性白血病L783,上海免疫學雜志,(3):18,1982。

56.褚建新等:小鼠腹水型白血病L7811,中華血液學雜志,(1):12,1982。

57.羅德元等:小鼠肺癌771,中華病理學雜志,(1)58,1983。

58.施新猷:實驗性腫瘤動物模型的復制,《醫(yī)學動物實驗方法》,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26~231,1980。

59.季文琴等:小鼠SRS淋巴細胞腹水瘤SRS,《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96~99,1982。

60.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所病理室:小鼠前胃癌FC,中華腫瘤雜志,(3),161,1980。

61.戴志強等:裸小鼠人肺燕麥細胞癌移植模型的形態(tài)觀察,腫瘤,4(6):243,1984。

62.孟志紅等:不同途徑投用偏二甲肼誘發(fā)小鼠肺腺瘤的研究,腫瘤,4(4):169,1984。

63.江紹基等:實驗性狗胃癌模型建立的研究,腫瘤,5(4):145,1985。

64.范正平:實驗性大腸癌研究概況,腫瘤,5(6):273,1985。

65.楊斌:裸小鼠與人類腫瘤移植,腫瘤防治研究,12(1):41,1985。

66.盧平等:人成骨肉瘤的裸鼠移植瘤,中華實驗外科雜志,3(1):15,1986。

67.漆畹生等:Sprague-Dawley系小鼠皮下的引發(fā)性肉瘤模型,上海實驗動物學,5(1):13,1985。

68.添畹生等:昆明種小鼠的脲酯引發(fā)性肺臟腫瘤,上海實驗動物科學,4(1):20,1984。

69.吳德全等:615近交系小鼠可移植性肺腺癌(P615)的實驗研究,中華腫瘤雜志,6(1):1,1984。

70.袁孝純等:實驗性高轉(zhuǎn)移纖維肉瘤模型的建立,中華腫瘤雜志,6(5):337,1984。

71.凌茂英等:可移植性小鼠腹水癌(H22)實驗性淋巴道轉(zhuǎn)移模型的建立,中華病理學雜志,13(3):190,1984。

72.劉德福等:小鼠肝癌體外培養(yǎng)80320細胞株建立,癌癥,3(3):186,1984。

73.徐元鼎等:裸鼠人體惡性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和病理觀察,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一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76頁,1987。

74.漆畸生等:二乙基亞硝胺引發(fā)的金魚肝臟腫瘤和癌前病變,同上資料67頁,1987。

75.馬曾辰等:長期傳代的裸小鼠和裸大鼠人肝癌模型,同上資料,68頁,1987。

76.劉康達等:裸鼠人肝癌模型在肝癌導向研究中的應用,同上資料,89頁,1987。

77.王 琤:裸小鼠與人體腫瘤體內(nèi)模型,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2):109,1986。

78.王濟民:DMBA致黃色地鼠頰囊動物型及其應用,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3):177,1986。

79.李雪梅:惡性腫瘤轉(zhuǎn)移的動物模型,中國病理生理雜志,(1):50,1986。

80.錢耕蓀等:鴨肝癌實驗模型研究-鴨乙型肝炎病毒對鴨胚的傳染,腫瘤(4)163,1986。

81.馬曾辰等:兩株裸大鼠人肝癌模型的建立和生物學特性的觀察,腫瘤,(4):161,1986。

82.馬曾辰:裸大鼠及人癌移植研究的進展,上海實驗動物科學,7(4):215,1987。

83.王尤寶等:人體胃腺癌裸小鼠模型的建立,脅瘤雜志,(2):52,1987。

84.蔣廷鑫等:實驗性胃癌模型,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統(tǒng)疾病分冊,(3):132、1986。

(十)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動物模型

1.馮高閎等:家兔痢疾模型,江西醫(yī)學院學報,(1):58,1983。

2.鐘永良等:人馬來絲蟲感染模型,中華醫(yī)學雜志,(3):154,1980。

3.黃惠芬等:周期性馬來絲蟲感染模型,動物學報,(1):44,1979。

4.許錦江等:周期性馬來絲蟲感染模型,動物學報,(1):61,1980。

5.四川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吸蟲室華支睪吸蟲病組:華支睪吸蟲感染模型,藥學學報,(1):56,1981。

6.黃文洲等:約氏瘧原蟲感染模型,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4(4):229,1982。

7.胡孝素等:猴瘧模型,動物學報,(2):200,1982。

8.黃文洲等:食蟹猴瘧原蟲感染模型,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119,1982。

9.陳懷錄等:食蟹猴瘧原蟲復發(fā)實驗模型,動物學報,(2):141,1982。

10.邵葆若等:抗咯萘啶伯氏原蟲小白鼠模型,藥學學報,(8):566,1982。

11.任海南等:美洲鉤蟲感染模型,寄生蟲病研究所年報,1980。

12.楊 超等:人美洲板口線蟲感染模型,動物學報,(1):28,1982。

13.夏昭華等:鉤蟲感染模型,淅江人民衛(wèi)生實驗院年報,(32):131,1981。

14.胡孝素等:諾氏瘧原蟲感染四川短尾猴的研究,動物學報,(2):28,1984。

15.張家塤等:食蟹猴瘧原蟲-斯氏按蚊系統(tǒng)猴模型的建立及應用于殺組織抗瘧藥的實驗研究,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4,1982。

16.遵義醫(yī)學院寄生蟲病學教研組:小鼠和純系小鼠腹腔移植馬來絲蟲的實驗觀察,遵義醫(yī)學學報(3):1,1979。

17.朱素貞等:周期型馬來絲蟲人工感染長爪沙鼠所致淋巴系病變的觀察,動物學報,27(2):199,1981。

18.鐘永良等:班氏吳策絲蟲實驗感染恒河猴的初步研究,四川動物2(1):1983。

19.陶增厚等:絲蟲幼蟲在長爪沙鼠體內(nèi)的形成描述,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雜志,1(1):26,1983。

20.馮高閎等:腸管結扎環(huán)痢疾模型,贛南醫(yī)藥,(1):11,1982。

21.倪大石等:流行性出血熱乳鼠模型,醫(yī)學情報,(1):11,1984。

22.張濤清等:犬菌痢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價值的探討,上海實驗動物科學6(3):138,1986。

23.莊昌貴:甲型肝炎動物模型-國產(chǎn)恒河猴對甲型肝炎病毒敏感性的研究,上海虹橋醫(yī)院,13頁,1987。

24.丁一凡:新隱球菌腦膜炎的一種新動物模型,國外醫(y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3):133,1986。

25.童舒平: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有用模型(土拔鼠),上海市醫(yī)學科學技術情報(2)25,1986。

26.盧思奇:用長沙爪建立藍氏賈弟鞭毛蟲動物模型,中華醫(yī)學雜志(3)157,1986。

27.郭昌燕:家兔肺炎雙球菌感染性發(fā)熱模型,北京友誼醫(yī)院友誼醫(yī)刊(2)5,1886。

28.張維亞:甲、乙型病毒性肝炎催化模型,預防醫(yī)學情報(3):147,1986。

29.姚楚錚:流行性出血熱動物模型的建立,中華流行病學雜志5:276,1986。

30.鐘永良:周期型馬來絲蟲長爪沙鼠模型的建立,四川省絲蟲病防治與研究(1):200,1986。

31.胡純達等:小鼠巨細胞病毒實驗性持續(xù)感染模型的建立,病毒學雜志,(1):28,1987。

32.袁吉云等:小鼠肺孢子蟲感染的實驗研究,中華醫(yī)學雜志,(2):102,1987。

33.袁 曼等:山莨若堿治療感染性休克的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上海醫(yī)科大學學報,(2):142,1987。

34.姚 平等:風疹病毒在BALB/C小鼠體內(nèi)的感染與分布,山東醫(yī)科大學學報,(4):17,1986。

35.葉于聰:包蟲病動物模型的研究現(xiàn)狀(綜述),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1):13,1987。

36.羅 涵等:1種內(nèi)毒素引起肺損傷的動物實驗模型,湖南醫(yī)學院學報,(1):43,1987。

37.徐啟豐:雞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實驗研究,廣后醫(yī)學(廣州軍區(qū)),(2):99,1986。

(十一)理化損傷的動物模型

1.施新猷:急性放射病動物模型,《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405~420,1982。

2.施新猷等:心血管型放射病動物模型的研究,學服10(副刊1):3~8,1989。

3.陳寶珍:沖擊傷動物模型,《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421~427,1982。

4.施新猷:實驗性燒傷動物模型,同上資料,428~446,1982。

5.陳寶珍:實驗性燒傷動物模型,同上資料,447~456,1982。

6.陳寶珍:復合傷動物模型,同上資料,457~465,1982。

7.王中洲:人工低溫模型復制,同上資料,466~468,1982。

8.王克為:造成家兔耳部凍傷方法,同上資料,468~409,1982。

9.施新猷:實驗性凍傷模型,同上資料,469~476,1982。

10.王中洲:加速病理模型的復制,同上資料,477~480,1982。

11.王克為:兔耳實驗性芥子氣皮膚損傷,同上資料,480~482,1982。

12.高驥援:用巴豆油復制大鼠肉芽囊炎癥,同上資料,482~486,1982。

13.刁有芳:骨骼肌創(chuàng)傷后肺部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的扣押實驗模型,戰(zhàn)傷參考資料(2)43,1986。

14.朱佩芬等:重度煙霧吸入性損傷(狗)模型的制作,創(chuàng)傷雜志,(1);7,1987。

(十二)其他疾病的動物模型

1.孫 靖等:免疫缺陷動物模型-裸鼠的研究,上海實驗動物科學5(1):1,1985。

2.徐宏彬等:皮膚病研究應用的實驗動物模型,上海實驗動物科學5(2):93,1985。

3.游九芬等:家兔維生素A缺乏癥的試驗研究,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實驗動物科學3(3):84,1986。

4.張 穎:實驗性溶血性貧血對大鼠脾臟影響的組織學和組織化學研究,四川解剖學雜志,4(2):1,1984。

5.李柏青等:新生期去胸腺小鼠模型的實驗研究,蚌埠醫(yī)學院學報10(1):6,1985。

6.郝 蕾等:異種局部建立移植物抗宿主反應模型的實驗研究,上海實驗動物科學7(2):645,1987。

7.趙玉坤:自身免疫疾病的動物模型,日本醫(yī)學介紹(3):103,1986。

8.趙 棣:多菌型麻風的動物模型,中國麻風雜志(1):23,1986。

9.殷蔚荑:大鼠免疫性肝纖維化模型的建立,友誼醫(yī)刊(2)57,1986。

10.丁祖剛等:膽固醇肉芽腫瘤,心血管疾病,(4):296,1978。

11.劉大維等:齲病模型(大鼠),變形鏈球菌血清學分型及大鼠致齲模型的初步建立資料匯編,1980。
實驗動物的腫瘤學特點

(一)不同種屬動物

1.靈長類動物:從種系發(fā)生上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最近,它們也會發(fā)生各種形態(tài)上和生物學性質(zhì)上與人的腫瘤相似的病變。已知,它們的腫瘤發(fā)病率與動物的種屬、性別、年齡及捕養(yǎng)的時間有關。在實驗室條件下,獼猴的自發(fā)性腫瘤發(fā)病率較高。在動物園內(nèi),獼猴的腫瘤發(fā)生率約為1%。在老年靈長類動物中,以上皮性腫瘤和惡性淋巴瘤為最常見,腦腫瘤則少見。常用中子或質(zhì)子射線照射加以引發(fā),可以獲得獼猴的顆粒細胞性白血病。據(jù)報導,貓猴和狨猴也會發(fā)生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原生靈長目動物腫瘤性疾患的敏感性。特別是對化學致癌物的敏感性,較之類人猿種屬為高。

2.大型實驗動物:這里包括家畜。這些動物腫瘤發(fā)病率隨種屬而異,例如雌犬常發(fā)生乳腺腫瘤,母牛則否。但雌犬所發(fā)生的此種乳腺腫瘤與人乳腺癌的表現(xiàn)不同。前者是混合型的,不僅包括上皮性成分,還包含有骨和軟骨等組織。豬常發(fā)生腎母細胞瘤,家犬、家貓、馬、羊、牛等則否。馬傾向于發(fā)生陰莖癌,羊和牛則會發(fā)生肝癌。家犬、馬和牛的黑色素瘤較之家貓、羊和豬為多見。Hereford種牛則會生眼結膜的上皮細胞癌。

3.小型實驗用哺乳動物:這里主要指嚙齒類實驗動物。首先強調(diào)在實驗腫瘤學研究中使用小鼠的Slye氏(1922)指出:小鼠的腫瘤,無論在組織發(fā)生上、臨床過程上以及組織形態(tài)學上都與人類腫瘤有相似之處。后來,由Little氏等培育出近交系小鼠后,在實驗腫瘤研究中廣泛應用各種高癌和低癌品系小鼠進行研究。

大鼠也廣泛地應用于腫瘤研究的許多領域之中。它的體形較大,供給的組織較多,便于進行手術、注射等實驗操作。但是,它們的自發(fā)性腫瘤的總的發(fā)病率過遠較小鼠為低。例如,大鼠通過肝癌頗為少見。然而,大鼠的肝臟對于致癌劑的作用卻是很敏感的,已通過大鼠肝癌的研究積累了大量有關肝癌病因?qū)W、發(fā)病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資料。再如,大鼠的白血病的發(fā)病率也低,而且白血病發(fā)病大鼠多數(shù)顆粒細胞型的,而小鼠的白血病以淋巴細胞型為多見。

金黃地鼠在下列各方面常被用于抗癌研究之中:如研究致癌的脫氧核糖酸病毒,利用其頰囊移植腫瘤等。

豚鼠曾被認為是很少發(fā)生腫瘤的實驗小動物。但是,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也會自發(fā)多種腫瘤,根據(jù)Dawe氏等(1973年)列舉的數(shù)字得知,已經(jīng)觀察到的豚鼠腫瘤也有29種之多。其中,以支氣管乳頭狀腺瘤和白血瘤為最多見。后一腫瘤還曾經(jīng)被連續(xù)移植傳代成功。投用脲酯后也曾引發(fā)豚鼠腫瘤。三年齡以下的豚鼠發(fā)生的腫瘤易于轉(zhuǎn)移,但幼年豚鼠其腫瘤的發(fā)病率不高。

4.鳥類:這一類實驗動物所發(fā)生的腫瘤以其病毒病因引人注目,特別是造血系統(tǒng)和間葉組織的腫瘤其病毒病因已較明確。雞群中所發(fā)生的由皰疹類病毒引致的Marek氏病引起的腫瘤學者的很大興趣。因為,它作為一個實驗模型,可與人類的Burkitt氏淋巴瘤、猴的淋巴瘤、蛙的Lucke氏腎癌等相類比。

雞和其它鳥類對腫瘤病毒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為此,日本目前大力開發(fā)雞的SPF化,除去已知的白血病病毒(必要時除去馬來克氏病毒,即把SPF雞在乙烯基隔離器連續(xù)2代飼養(yǎng),使雞確實達到SPF化);研究它們對白血病、肉瘤病毒等毒株的感受性,和抗清對馬來克氏病毒受性的遺傳;研究解決有關內(nèi)源性病毒的遺傳性控制;開展品系內(nèi)可移植實驗的近交品系和有關鵪鶉、鴨子、野雞等鳥類的SPF化。

5.兩棲類實驗動物:蛙所發(fā)生的Lucke氏腎腺癌是研究較多的腫瘤。它是由至少四種病毒所引起的。這一類實驗動物在細胞和體液免疫方面具有一些特征。因此,為了研究免疫抑制狀態(tài)在腫瘤(如淋巴網(wǎng)狀系統(tǒng)腫瘤)發(fā)生中的作用,使用兩棲類動物是有用的。另外,兩棲類動物的無毛而光滑的皮膚為皮膚腫瘤的姓和發(fā)展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另外,兩棲類動物的毛而光滑的皮膚為皮膚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與人的情況更為接近的實驗模型基礎。

6.魚類:除了軟骨魚類,其它種屬的魚自發(fā)性腫瘤并不少見。魚類腫瘤的病毒病因并不重要,但是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魚群腫瘤的發(fā)生具有區(qū)域性和流行,說明可能有某種傳染病因在起作用。魚類,作為一種實驗動物,對化學致癌物頗為敏感,例如黃曲霉素或二甲基亞硝胺可引發(fā)魚(尤以鱒魚)的肝臟腫瘤和腎母細胞瘤。因此,魚是測試環(huán)境致癌因素的敏感對象。北方狗魚的淋巴瘤也被視為研究人的相應腫瘤的用模型。通過魚種間雜交而形成的雜種就能自發(fā)地和大量地反應腫瘤,如將中美洲的兩種熱帶魚——劍尾魚(Xiphophorus Helleri)與闊尾魚(Platypoecillus Maculatus)進行雜交或進一步將其雜交第一代(F1-hybrid)與劍尾魚回交,就可以產(chǎn)生自發(fā)黑色素瘤的帶瘤雜種。

(二)不同類型的實驗動物

1.近交系實驗動物:應用這一類型實驗動物的腫瘤研究者,主要著眼于實驗動物腫瘤方面的遺傳性狀。不同近交品系動物的有著不同的遺傳性狀,其自發(fā)瘤發(fā)生率有明顯的不同,對同一致癌物質(zhì)的敏感性也往往不同。因此,為了不同的腫瘤研究需要,可以選用在腫瘤學上具有不同的遺傳性狀特點的近交系動物進行研究。

近交系動物的自發(fā)瘤的發(fā)生率高低不等,有一些高癌系小鼠,只要活到一定的年齡,無需任何外加的處理,幾乎可以100%地自然發(fā)生白血病、肺癌或乳腺癌等惡性腫瘤,從而證明了癌癥是可以遺傳的。同樣,也可以通過遺傳學的方法培育出對致癌因此敏感性高或低的動物品系來,說明誘發(fā)腫瘤的發(fā)生相當程度上也取決于動物的遺傳組成。這些高癌品系的動物是腫瘤學研究的有用工具。例如,C3H近交系小鼠是一種乳腺癌高發(fā)的品系,其體內(nèi)有一種乳腺癌病毒即乳汁因子,可以通過授乳而傳給子代,CH3雌鼠在乳汁因子和激素(多次妊娠)的作用下極易發(fā)生乳腺腫瘤;而C57黑色小鼠是極少患乳腺腫瘤的低癌系小鼠,乳汁因子在其體內(nèi)甚至不能生存繁殖,因此即使乳汁因子去感染它也不能致癌。如果用C57黑雄×C3H雌鼠雜交的方法,把C57黑的基因引擴C3H雌鼠的雜交后代中,也能使后者體內(nèi)原有的乳汁因子趨于死滅。用病毒、射線或激素都很容易使C3H小鼠發(fā)生乳腺腫瘤。近年來也發(fā)現(xiàn)Snell氏近交系小鼠易患肺腺癌,而C57黑小鼠易患肺心血管疫病,如使這些小鼠長期吸入紙煙的煙,則在前者肺腺癌發(fā)生率高且出現(xiàn)很早,而在后者僅小肺血管病變比對照組增多,但未能誘發(fā)出肺癌。這說明相同的外因作用于不同基因型小鼠時,產(chǎn)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由于不同近交品系動物的遺傳性狀各不相,研究者可以選擇其不同的品系特點進行各種腫瘤學研究,例如為了研究遺傳因素在某種腫瘤(如乳腺癌)發(fā)病中的作用,需要選用高(乳腺)癌系小鼠,并與低(乳腺)癌系小鼠進行對比。為了獲得某種病毒引發(fā)的腫瘤,就要選用對這一病毒具有敏感性的近交品系動物。為檢定某種可疑致癌物的作用,常要選用中等腫瘤發(fā)病率的近交系動物(如SWR系小鼠)。在某些快速檢定的情況下,也要選用高腫瘤發(fā)病率的近交品系動物(如A系小鼠,Sprague-Dawley系大鼠)。

在實驗腫瘤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中,只要以實驗動物為對象,絕大多數(shù)以使用近交系動物為宜。這樣做,便于實驗設計,使動物實驗結果準確、均一、經(jīng)濟、有可能重復再現(xiàn)等。實驗腫瘤學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是近交系小鼠和大鼠。選用任何一個品系動物時,應先熟悉該品動物在腫瘤以及其它方面的性狀特征,以利實驗設計、結果分析和總結。在有關腫瘤遺傳學、腫瘤移植術、腫瘤免疫學以及化學致癌研究的工作中,特別要注意各品系實驗動物的遺傳性狀方面的特征。

2.無菌動物和悉生動物:在實驗腫瘤學研究中應用的無菌動物(GF),是指它們的體內(nèi)和體表,使用現(xiàn)有實驗室診斷技術不能發(fā)現(xiàn)任何寄生蟲和微生物,包括一切致病的和共犧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等。但是,對于經(jīng)胎盤垂直傳播的病毒(如小鼠白血病毒)尚未除去。還可應用悉生動物(GN)。GF和GN動物與常規(guī)帶菌動物(CV)在結構和功能上有較大的差異,獨具一些特點,如心、肝和肺臟較小,基礎代謝率、心臟輸出量以及組織的血供量都較低,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良,腸蠕動和小腸上皮細胞的脫落緩慢,盲腸巨大,結腸內(nèi)容物和糞便稀軟等等。在利用GF、GN進行腫瘤實驗時,要根據(jù)這些特點安排實驗并估計到它們對實驗的影響。現(xiàn)在已經(jīng)培育成功的無菌動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家兔、家犬、家貓、雞、火雞、日本鵪鶉、猿猴、狒狒、豬、羊、山羊、小牛和小馬等。

1972年Pollard氏發(fā)現(xiàn),在GF、GN小鼠和大鼠中,某些類型的癌的發(fā)病率下降了。在CV大鼠極為罕見的前列腺癌,在GF大鼠卻很常見,為人類前列腺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個有用的疫病模型(Pollard,1973年)。GF大鼠和小鼠所發(fā)生的惡性腫瘤幾乎全部發(fā)生在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或受激素作用的組織。這可能是由于GF和CV在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上有差別的緣故(Nomura氏等1973年,Einarsson氏等1974年)。無菌動物幾乎不發(fā)生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和造血系統(tǒng)以外性惡性腫瘤。這充分說明,存在著環(huán)境致癌因子的作用,而采用系統(tǒng)的無菌技術可以除去這些因子,形成一個防護屏障,使有機個體不受這些因子的危害。

癌的病毒病因?qū)W說,可以應用無菌動物進行研究而予以檢驗。在化學引癌過程中,實驗動物體內(nèi)的菌群能影響致癌過程。此種影響包括:產(chǎn)生或破壞致癌物,干擾機體對致癌物的解毒功能,改變致癌物質(zhì)的分子結構從而影響它們被機體吸收的過程以及加快腸道的排空速度而影響致癌物的吸收等等。人的結腸癌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菌群與進入腸道的環(huán)境中物質(zhì)的關系值得研究。已知:口服蘇鐵素,對GF大鼠無致癌性,而CV大鼠對這一物質(zhì)的反應則相反。CV大鼠腸道中的菌群能將這一物質(zhì)轉(zhuǎn)移為致癌物,從而引起結腸的和其他類型的癌(Spatz氏等1965年)。

3.無胸腺裸體小鼠和大鼠:裸鼠已在腫瘤移植術、癌的病因?qū)W、癌的實驗治療學、癌的免疫學、癌病毒學以及化學致癌研究等實驗腫瘤學研究的許多領域得到了應用。

裸鼠是一種獨特的純系動物。例如裸小鼠,就其基因型而言,它們帶有等位基因的nu/nu,其表現(xiàn)型則為:全身無毛,先天性無胸腺,T淋巴細胞缺失,細胞免疫機能缺陷,對異體移植物幾乎無免疫排斥反應,可接受異系、異種腫瘤移植等。所以,它在實驗腫瘤研究中已被廣為應用。這也是實驗動物科學的開發(fā)研究成果為抗癌研究提供了一種極有價值的實驗材料,大大促進了腫瘤學研究的進展。

1968年Flanagan首先報導了裸體小鼠,1968年Pantelouris報告此種動物表現(xiàn)為先天性胸腺缺失,展示了免缺陷動物的研究和應用。Rygaard和Povlesev二氏在1969年將人類腫瘤異種移植于裸鼠時,首次獲得成功,其腫瘤組織在移植后不僅存活,而且繼續(xù)生長,并于2~3周后,形成很大的瘤塊。此前,人類腫瘤的異種移植基本上是不可能成活的;或者是要在某種特殊處理條件下(如實驗動物先受放射線照射,可地松處理,胸腺摘除,投與抗T細胞抗體等)偶然得以成活。此后,相繼已有許多學者移植成功,并證明此種小鼠是研究人體腫瘤的一種較理想的實驗動物,有人認為是活的試管。自1969年以來,國外已建立了可移植性人體腫瘤數(shù)百種,這些瘤株除了能防止由傳代而伴隨的腫瘤組織形成學退化外,還能保持原代細胞的各種功能,如胃癌細胞產(chǎn)生的粘液、惡性黑色素瘤細胞產(chǎn)生的黑色素、肝癌細胞產(chǎn)生的甲胎球蛋白等,同時在多種情況下還可顯示各種腫瘤所產(chǎn)生的激素,加上其對治療實驗、化療及放療的敏感性和臨床結果的一致性,使這些瘤株成為研究抗癌藥物一個較為理想的工具,1983年Bodgen等用無胸腺小鼠腎囊膜內(nèi)移植人體腫瘤法篩選新藥,全部實驗僅11天,且成功率較高。



動物腫瘤模型的選擇

如上已述,不同種屬、品系和類型的實驗動物其腫瘤學方面的性狀各不相同,腫瘤學研究工作應當熟悉實驗動物科學的開發(fā)研究成果,對有關的資料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才能為自己的課題選到合適的實驗動物腫瘤模型。

實驗動物的腫瘤模型可以概括地區(qū)分為下面四類:

(一)自發(fā)性腫瘤模型

實驗動物種群中不經(jīng)有意識的人工實驗處置而自然發(fā)生的一類腫瘤稱之為自發(fā)性腫瘤。自發(fā)性腫瘤發(fā)生的類型和發(fā)病率可隨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及類型的不同而各有差異。腫瘤實驗研究中,一般應當選用高發(fā)病率的實驗動物腫瘤模型作為研究對象,否則就無法進行研究。當然,低發(fā)病率的腫瘤模型也有一定用處,可以用它作為對照。

腫瘤實驗研究中選用自發(fā)性腫瘤型為對象進行研究有一定優(yōu)點:首先是自發(fā)性腫瘤通常比用實驗方法誘發(fā)的腫瘤與人類所患的腫瘤更為相似,有利于將動物實驗結果推用到人:其次是這一類腫瘤發(fā)生的條件比較自然,有可能通過細致觀察和統(tǒng)計分析而發(fā)現(xiàn)原來沒有發(fā)現(xiàn)的環(huán)境的或其它的致癌因素,可以著重觀察遺傳因素在腫瘤發(fā)生上的作用。但應用自發(fā)性腫瘤模型也存在一些缺點:腫瘤的發(fā)生情況可能參差不齊,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大量腫瘤學材料,觀察時間可能較長,實驗耗費較大。

某個近交品系動物在一定年齡內(nèi),可以發(fā)生一定比率的某種自發(fā)性腫瘤。目前已培育了許多種小鼠自發(fā)腫瘤,從腫瘤發(fā)生學上看,這些自發(fā)瘤與人體腫瘤相似,進行腫瘤發(fā)病學和藥物篩選等實驗應屬理想。但由于不易同時獲得大批病程相似的自發(fā)瘤動物,又因這種腫瘤生長較慢,實驗周期相對較長,所以一般很少用于篩藥。近年有人應用AKR自發(fā)白血病小鼠進行化研究,該小鼠出生后一年半內(nèi)有高于90%的發(fā)病率,曾作為研究人體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模型,它對藥物的治療反應類似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由于病程較長,已用于綜合化療研究藥物誘導緩解和維持緩解的最適治療方案。此腫瘤可用強的松和長春新堿誘導緩解,也可以環(huán)磷酰胺和甲基-CCNU誘導緩解,再用阿糖胞苷維持緩解,后者療效最好。自發(fā)腫瘤多數(shù)為病毒性,如C3H小鼠出生后有高的乳腺癌發(fā)生率,A系小鼠出生扣18個月內(nèi)有90%的肺癌發(fā)生率,AK和C57小鼠有高的白血病發(fā)生率等等,這些腫瘤多發(fā)生于體表部位或易為目前體檢新發(fā)現(xiàn)的部位。AKR白血病的生長規(guī)律研究提示,該鼠出生時即帶有致癌的RNA病毒,于鼠齡6~13月內(nèi),每月小鼠自發(fā)瘤的死亡率為15~20%,而伴有增殖能力的瘤細胞常于診斷前一個月在小鼠胸腺中出現(xiàn),診斷后中等生存期為16天,以上規(guī)律的闡明為化療提供了基礎知識。當前新藥研究中自發(fā)瘤模型應用最多的小鼠自發(fā)乳癌,常用高自發(fā)率的C3H小鼠或BALB/C雌鼠與DBA/2雄鼠雜交的第一代CD2F1小鼠(自發(fā)乳癌),它們于生后10個半月可摸到腫瘤,而后生存20~35天死亡,大量繁殖此類小鼠,自發(fā)瘤可高達70%。一般于摸到腫瘤塊后分組給藥,觀察其平均生存時間的延長率來評價藥物的療效。

(二)誘發(fā)性腫瘤模型

用化學致癌物、射線或病毒均可在各類動物中誘發(fā)不同類型的腫瘤。強化學致癌物二甲基苯蒽(DMBA)和甲基膽蒽可誘發(fā)乳癌,二苯芐芘誘發(fā)纖維肉瘤均已列為美國NCI第二篩瘤株?,F(xiàn)舉DMBA誘發(fā)大鼠乳腺癌試驗為例,取鼠齡2月的Sprague-Dawley雄鼠,單次灌喂麻油溶解DMBA20mg,腫瘤自60天開始生長,至120天癌發(fā)生率達63~100%。此時開始分組給藥,并每周測瘤大小及記錄死亡時間作為療效指標。還可用DMBA誘發(fā)乳頭狀瘤,實驗用丙酮溶解DMBA150ug/小鼠,隔14天二側(cè)背部皮膚各涂一處,第3周用巴豆油0.5mg,在同一部位每周涂2次共3~4月。當瘤>4mm開始治療,每天腹注或口服一次,共5次,每周一次共2~6周,用測量瘤大小辦法來觀察抑制率。用二乙基硝胺(DEN)0.005%摻入飲水中口服8個月誘發(fā)大鼠肝癌。此外15PPb黃曲霉素AFB,或0.06%奶油黃連續(xù)口服4個月均可誘發(fā)大鼠肝癌。于誘發(fā)期腫瘤形成之前觀察藥物的抗致癌作用。用于化療研究的還有α-萘腰等誘發(fā)田鼠和狗的胱膀癌,N-甲基-N-硝基-N-亞硝基胍(MNNG)誘發(fā)大鼠胃癌,此外用1%DEN皮下注射,每天50mg/Kg,連續(xù)3周再觀察半年內(nèi)小鼠肺癌發(fā)生率也可達94%。食管癌和鼻咽癌等也用致癌物誘發(fā)成功,部分也已用于藥物作用的研究。但致癌的誘癌過程需時較長,成功率多數(shù)達不到100%,腫瘤發(fā)生的潛伏期個體變異較大,不易同時獲得病程或癌塊大小較均一的動物供實驗治療之用,再加之腫瘤細胞的形態(tài)學特征常是多種多樣,且致癌多瘤病毒常誘發(fā)多部位腫瘤,故不常用于藥物篩選,但從病因?qū)W角度分析,它與人體腫瘤較為近似,故此模型常用于特定的深入研究。由于該類型腫瘤生長較慢,瘤細胞增殖比率低,倍增時間長,更類似于人腫瘤細胞動力學特征,常用于綜合化療或腫瘤預防方面的研究。

在使用化學致癌致癌時,要注意各類化學致癌劑對動物致癌的特點,如芳香胺及偶氮染料類致癌物的特點是①通常需要長期、大量給藥才能致癌;②腫瘤多發(fā)生于遠隔作用部位的器官如膀胱、肝等;③有明顯的種屬差異(見表10-9);④其本身不是直接致癌物,致癌是由于其某種代謝產(chǎn)物的作用;⑤其致癌作用往往受營養(yǎng)或激素的影響,例如,奶黃僅在以缺少蛋白質(zhì)和核黃素的飼料喂飼大鼠時才引起肝癌,而且雄性大鼠較敏感,鄰位氨基偶氮甲苯則易起雌性大鼠的肝癌。

表10-9 不同種類動物對口服芳香胺類致癌物的敏感性比較

動  物
2-萘胺
4-氨基聯(lián)苯
聯(lián) 苯 胺


膀  胱
膀  胱
膀  胱


膀  胱
膀  胱
膀  胱


膀  胱
-
-

地  鼠
膀  胱
-


小  鼠
膀  胱



大  鼠

乳腺、腸
外耳道、腸

家  兔

膀  胱
膀  胱


  亞硝胺類的致癌特點是:①致癌性強,小劑量一次給藥即可致癌;②對多種動物(包括猴、豚鼠等不易誘發(fā)腫瘤的動物)的許多器官(包括食管、腦、鼻竇等不易引起癌的器官)能致癌,甚至可以通過胎盤致癌,如給懷孕大鼠以二乙基亞硝胺(Diethy lnitrosamine,DEN)可比較快地引起仔鼠的神經(jīng)膠質(zhì)細胞瘤;③具有不同結構的亞硝胺有明顯的器官親和性,例如二甲基亞硝胺等對稱的衍生物常引起肝癌,不對稱的亞硝胺如甲基芐基亞硝胺常誘發(fā)食管癌;在大鼠,二丁基亞硝胺能引起膀胱癌,二戊基亞硝胺能誘發(fā)肺癌,而N-甲基-N-硝基-N1-亞硝基胍則能引起胃腸癌。

黃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強,很小劑量(1mg/kg體重)即可使狗、幼齡大鼠、火雞或小鴨致死;其致癌性也極強,最小致癌劑量比亞硝胺還要小數(shù)十倍,是已知化學致癌物中作用最強者。它能誘發(fā)多種動物(從魚到猴)的肝癌,也可引起腎、胃及結腸的腺癌,滴入氣管內(nèi)可引起肺鱗狀細胞癌;注入皮下可引起局部的肉瘤,還有報告認為,它可引起淚腺、乳腺、卵巢等其它部位的腫瘤。

在動物實驗中早已確定:乙硫氨酸可誘發(fā)大鼠肝癌;烏拉坦(氨基甲酸乙酯,C2H5O-CONH2)、氨乙胺可引起小鼠的肺癌;一些鹵代烴如四氯化碳、氯仿等可引起大鼠或小鼠的肝癌。

(三)移植性腫瘤模型

目前腫瘤化療所應用的大多數(shù)藥物,都經(jīng)動物移植性腫瘤試驗而被發(fā)現(xiàn),因此它是篩選抗腫瘤新藥中最常用的模型。其優(yōu)點是接種一定量瘤細胞或無細胞濾液(病毒性腫瘤)后,可以使一群動物帶有同樣的腫瘤,生長速率較一致,個體差異較小,接種存活率近100%。地宿主的影響也類似,易于客觀判斷療效,且可在同種或同品系動物中連續(xù)移植,長期保留供試驗之用,試驗周期一般均較短,因此當前抗癌藥篩選中絕大多數(shù)用移植瘤試驗,如各種體型實腫瘤,腹水瘤和白血病等均被廣泛使用。但是這類腫瘤生長速度快,增殖比率高,體積倍增時間短,這些都是與人體腫瘤的顯著不同點,特別是與人的實體瘤差別更大。許多國家篩選抗癌藥物中選用移植瘤株經(jīng)常改變,主要原因可能也與此有關?,F(xiàn)在世界上保有近500種的動物移植瘤,但常用于篩藥的不到40種,多數(shù)為小鼠腫瘤,其次是大鼠和倉鼠移植瘤,包括小鼠L1210淋巴白血病,艾氏腹水瘤,F(xiàn)riehd病毒白血病,肉瘤180,Lewis肺癌,腺癌755,白血病615,白血病P388,Walker-256,吉田肉瘤,肉瘤45,Liol淋巴瘤,Dunning 白血病,白血病L5170Y,P1534淋巴白血病,P1798淋巴肉瘤,LPC-1漿細胞瘤,淋巴瘤8,Gardner淋巴肉瘤,B16或Cloadman黑色素瘤,Ridaway骨肉瘤,肉瘤37,P315白血病,Wagner癌肉瘤,Mur hy-sturm淋巴肉瘤,Jensen肉瘤,Geurin氏癌,倉鼠十二指腸腺癌和人體肉瘤HSL第1代雜交鼠移植。它們對抗癌藥作用的敏感性大致可分為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和不敏感瘤株四類,敏感瘤株多數(shù)生長迅速,瘤細胞增殖比率高,倍增時間短,如L1210、P388、W256,吉田肉瘤,Wagner瘤和肉瘤45。中度敏感的有艾氏腹水瘤和實體瘤,肉瘤180,肉瘤37,格氏癌。低敏感瘤有大鼠肉瘤M1和AkR自發(fā)白血病。不敏感腫瘤多生長緩慢,瘤細胞增殖比率低,如小鼠皮膚癌,CH3自發(fā)乳腺癌和誘發(fā)癌。同樣敏感株對抗癌藥的療效水平也不相同。

(四)人體腫瘤的異種移植性腫瘤模型

將人體腫瘤移植于免疫缺陷動物,因能保持其生物學性,用于研究人體腫瘤對藥物的敏感性有較大的幫助,當前日益受到多方面的重視。早期工作是將人體腫瘤移植于動物缺乏免疫防御機能的特殊部位,如雞胚,動物的眼前房,地鼠頰囊內(nèi),雖有一定比例的存活率,但因腫瘤生長緩慢又受植入部位包膜的限制,往往腫塊生長較小,難以傳代,更不能適應需要較多瘤源的實驗治療工重,近些年來將人體腫瘤移植于免疫缺陷動物或無毛無胸腺小鼠(裸鼠),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故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于1977年已提出包括人體腫瘤移植于裸鼠的二篩實驗模型。人工制造免疫缺陷動物用于異種移植的研究,是先將動物胸腺切除,后給900拉德大劑量照射,照后2小時輸注骨髓或再給抗淋巴細胞血清,進行異種移植才能生長。由于異種移植需要附加因子,不同于它們生長在人體的自然條件下,對藥物的反應性可能也不同。但由于具有病情類似人體的優(yōu)點,近年來實驗報導日益增多。

1966年以來發(fā)現(xiàn)和培育了一種無毛裸小鼠突變株,可能直接作為人體腫瘤異種移植的接受體,不需進行附加因子的處理,可使人體腫瘤移植后生長良好。腫瘤細胞形態(tài)、染色體含量和同功酶水平與人體腫瘤一樣,說明未發(fā)生細胞選擇和細胞雜交現(xiàn)象,細胞動力學和生物化學特征也未變,故這種小鼠的異種移植人體腫瘤已成為免疫學和腫瘤學研究中較為理想的模型,用于實驗治療方面的研究報導也明顯增加。隨著對裸鼠生殖生理及生長特點知識積累,目前對如何提高供應量已制訂出一套飼養(yǎng)、繁殖和管理辦法。目前已成功把將結腸癌、乳癌、肺癌、卵巢癌、黑色素癌、胃癌、淋巴瘤和白血病、腎病、宮頸癌、軟組織肉瘤和骨肉瘤等移植于裸鼠,獲得一定百分比(37.5%)的良好生長腫瘤部分并可傳代。若用已建株的人體腫瘤組織培養(yǎng)細胞作移植材料,接種后成活率更高(41%)。這些成活的腫瘤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與臨床所見十分相近。黑色素瘤以DTIC和CCNU的抑瘤作用較強,而5-Fu則無效,與其臨床客觀療效三藥分別為20%,12%及2.5%的結果相似。人Burkitt淋巴瘤的祼鼠移植后對環(huán)磷酰胺有較高的敏感性,也與臨床結果相符,其他腫瘤如乳腺癌和結腸癌裸鼠移植,對前者阿霉素(5-mg/kg)、5-Fu(50~80mg/kg)和苯丙氨酸氮界(7mg/kg)均有一定的抑瘤效能,對后者甲基-CCNU和絲裂霉素也有明顯療效。有趣的是對P388無效的六甲密腰,而對人體肺癌異種移植有效,應用其耐受劑量60~90mg/kg都有消瘤作用,對人體乳癌MX-1和結腸CX-1也有效。此藥重新臨床試用,證明對人支氣管肺癌和淋巴瘤確有治療作用。最近對過去因毒性較大而中斷研究的偶氮氧代正亮氨酸,重新用人腫瘤裸鼠模型評價,證明對MX-1和肺癌XL-1有明顯療效,又重新進入臨床研究。近有人用胸腺嘧啶核苷444~888mg/kg給腫瘤裸鼠連續(xù)灌注90~140小時,發(fā)現(xiàn)它能明顯抑制人體黑色素瘤及畸胎瘤的生長,并導致腫瘤消退而對宿主無明顯毒性,這些新結果已引起臨床重視。

近來將人癌組織移植入裸鼠腎囊膜內(nèi),觀察腫瘤生長大小,在雙目顯微鏡下測量腫瘤直徑OMU,比較給藥組和對照組的差異,在11天左右可以得到藥物療效的結果。此方法比皮下接種快速,新近用正常小鼠代替裸鼠進行類似試驗,在6天或更短的時間內(nèi)也可獲得有價值的資料,因為6天內(nèi)免疫機能還不可能發(fā)揮作用。這樣可以節(jié)省繁育裸鼠的工作量,有較大的實際意義。
近交系小鼠和大鼠中自發(fā)性腫瘤的發(fā)病率

(一)近交系小鼠

1.自發(fā)性乳腺腫瘤

(1)A系小鼠:生育雌鼠高,未生育者低。繁殖雌鼠群發(fā)病率為80~84%,良成雌鼠中5~30%。A/He乳系小鼠(繁殖雌鼠)中40%;A/J中25%。

(2)C3H系小鼠:繁殖雌鼠幾乎為100%。C3H/B;85~90%;C3H/HeJ80~100%,C3H/HeN繁殖鼠和處雌鼠中接近100%。C3H/Bi生產(chǎn)雌鼠85~90%。

(3)DBA系小鼠:DBA/1經(jīng)產(chǎn)母鼠61.5~75%。DBA/2 50~60%。

(4)DD系小鼠:生產(chǎn)雌鼠63%,7.7月齡生產(chǎn)雌鼠84%。

(5)FM系小鼠:生產(chǎn)雌鼠90%以上。

(6)PBA系小鼠:35周齡生產(chǎn)雌鼠75%。

(7)RⅢ系小鼠:生產(chǎn)雌鼠88%。RⅢ/An育成雌鼠49%。

CC57BR、CC57W、TM、TSI、IF、C57BL等品系小鼠中基本沒有乳腺癌或不發(fā)生自發(fā)性乳腺腫瘤。BALB/C雌鼠3%,但投給乳癌因子后升高。C57BL/6J生產(chǎn)雌鼠1%。C57BL/CdJ、C57L、L、MAS/A、NZO、XLⅡ小鼠自發(fā)乳腺癌低。

2.自發(fā)性肺臟腫瘤

(1)A系:達18月齡小鼠發(fā)病率為90%。A/J發(fā)病率高,雄鼠40%,雌鼠30%。

(2)SWR系:達18月齡小鼠80%。

(3)PBA系:12月齡生產(chǎn)雌鼠77%。

(4)中等發(fā)病率品系:BALB/C雌鼠26%,雄鼠25%;CC57BR為25;CC57W24.5%;RF37%;XVⅡ♀為19.5%;BL約26%。

(5)低發(fā)病率的品系:DBA/13.8%;XLⅡ;(CBA×C3HK)F1雄鼠0%(C3H×C3HK)F1雄鼠5.6%。

3.自發(fā)性肝臟腫瘤

(1)C3H系:C3H/Hc達14月齡雄鼠為85%;C3Hf達14月齡雄鼠為72%;C3HcB/De達14月齡的雄鼠為78%,育種雄鼠為90%,未生育雌鼠為59%,生育雌鼠為30%,多產(chǎn)雌鼠為38%;C3HvB/Fe64%。

(2)CBA系:CBA/J雄鼠65%;(CBA×C3HK)K142.9%。

(3)中等發(fā)病率品系:CE發(fā)病率高:(C3H×C3HK)F1雄鼠25%;C57BR/cdJ雄鼠25%;VY12~14月齡雄鼠13~24%。

(4)低發(fā)病率品系:C3H/Bi雄鼠10%,雄鼠不發(fā)生;C3H/Fg雄鼠8%;YS12~16月齡雄鼠3~11%;(A×C57BL/10)F11.4~2.4%;(LP×C57BL/10)F12.1~7.2%;(BA×C57BL/10)F13.5~7.5%;(LP×129)F15.2~7.4%;(LP×DBA/2)F12.3~9.5%。

4.自發(fā)性淋巴性白血病

(1)AKR系:76~90%,雄鼠68%,雌鼠83,10月齡雌鼠91%;AKR/N6~8月齡鼠80~90%。

(2)C58系:12月齡內(nèi)95~97%,一般雌比雄鼠發(fā)病率高;C58/LWN鼠齡一年之內(nèi)白血病發(fā)病率高,白血病細胞廣泛浸潤髓外組織。

5.自發(fā)性淋巴瘤(淋巴肉瘤)

(1)PBA系:35周齡鼠100%,性別無差異。

(2)C3H/Fg亞系:育成雌鼠96%,雄鼠89%。

(3)中等發(fā)病率品系:(A×C57BL/10)F1雄鼠28.5,雌鼠41.7%;(LP×C57BL/10)F1雌鼠33.3%雄鼠19.1%。

(4)低發(fā)病率品系:BALB/C4.5%,NZO8.2%,(LP×129)F1♂5.6%,♀13.0%(129×DBA)F1♂10.6%,♀5.2%(CBA×C3HK)F1♂9.5%(C3H×C3HK)F1♂11.1%。

6.自發(fā)性網(wǎng)狀細胞肉瘤

(1)SJL系:育成雄鼠91%,生產(chǎn)雌鼠發(fā)生率高;SJL/J13.5月齡生產(chǎn)雌鼠88%,12.5月齡雄鼠91%;SJL/N一年以上的小鼠中有類何杰金氏病的多形細胞性網(wǎng)織細胞肉瘤,為Wanedo網(wǎng)織細胞肉瘤的宿主。

(2)RF系:發(fā)病率為56.2%。

(3)FB/Ki亞系:約50%。

(4)C57L系:達18月齡時,Hodgkin氏病樣病變,網(wǎng)織細胞瘤(B型),近25%。

(5)BALB/C系:發(fā)病率低,8%。

7.自發(fā)性卵巢瘤

(1)RⅢ系:17月齡生產(chǎn)雌鼠60%,育成雌鼠50%。

(2)C3H系:C3HeB/Fe19月齡生產(chǎn)雌鼠64%,育成雌鼠22%;H3HeB/De24.3月齡末生育雌鼠47%,21.5月齡生育雌鼠為37%,多產(chǎn)者為29%。

(3)CE系:雌鼠33%。

(4)RF系:發(fā)病率低,4.4%。

8.自發(fā)性胃腸道腫瘤

(1)Ⅰ系:胃腫瘤自發(fā)率達100%。

(2)BRS:有自發(fā)性胃腫瘤現(xiàn)象,或于注入甲基坦蒽后發(fā)生。

(3)發(fā)病率低的品系:(LP×129)F1雄鼠0%,雌鼠2.6%;(LP×DBA/2)F1雄鼠2.4%,雌鼠4.7%;(129×DBA/2)F1雄鼠4.3%,雌鼠1.7%;(LP×C57BL/10)F1雌鼠2.1%。

(4)NZO系:十二指腸腫瘤雌鼠20%,雄鼠15%。

9.自發(fā)性垂體瘤

⑴C57L系:老年生育雌鼠33%。

⑵C57BR/cd:老年生育雌鼠33%。

⑶C57BL系:求偶素作用后,幾乎達100%。

10.自發(fā)性腎上腺質(zhì)皮瘤

⑴CE系:自發(fā)率高,6月齡后雄鼠性腺切除100%,7月齡后雌鼠性腺切除79%。

⑵NH系:自發(fā)的腺瘤發(fā)病率高,去勢后癌發(fā)生率高。10%的老年小鼠有腎上腺節(jié)結性增生及腺瘤,6周齡時做性腺切除可提高腺瘤發(fā)生率。

11.自發(fā)性先天性睪丸畸形瘤

⑴TER/SV亞系:自發(fā)率達30%。

⑵129系:1%(先天性);129/RrJ5%。

12.自發(fā)性周身腫瘤

(LP×129)F1雄鼠259%,雌鼠31.2%(LP×DBA/2)F1雄鼠42.9%,雌鼠67.4%;(129×DBA)F1雄鼠44.7%,雌鼠37.9%;(CBA×C57BL/10)F1雄鼠15%,雌鼠44.5%;(A×C57BL/10)F1雄鼠45.2%,雌鼠61.2%;(CBA×C3HK)F1雄鼠52.4%;(C3H×C3HK)F1雄鼠38.9%;(LP×C57BL/10)F1雄鼠45.2%,雌鼠47.9%。

13.其他自發(fā)性腫瘤

血管內(nèi)皮瘤:HR系有19~33%的自發(fā)率,經(jīng)致癌劑處理后,發(fā)病率升高為54~76%。

皮膚乳頭狀瘤:HR/De22月齡無毛小鼠9%。

骨髓上皮瘤:A和BALB/C自發(fā)率4%。

(二)近交系大鼠

1.ACI系:雄鼠自發(fā)性腫瘤:睪丸46%,腎上腺16%,腦垂體5%,皮膚和耳道以及其它類型6%。雌鼠自發(fā)性腫瘤:腦垂體21%,子宮13%,乳腺11%,腎上腺和其它類型6%。

2.ACH系:自發(fā)性回腸腸系膜淋巴瘤發(fā)生率高。

3.A7322:自發(fā)性乳腺癌發(fā)性率高。

4.BN系:雌鼠上皮瘤28%,雄鼠2%,輸尿管腫瘤雌鼠20%,雄鼠6%。雄鼠大部分腫瘤是膀胱癌35%、胰腺腺癌15%、腦垂體腺瘤14%、淋巴網(wǎng)狀組織肉瘤14%、腎上腺皮質(zhì)腺瘤12%、髓質(zhì)性甲狀腺癌9%、腎上腺嗜鉻細胞瘤8%。雌鼠:腦垂體腺瘤26%、輸尿管瘤22%,腎上腺皮質(zhì)腺癌19%、子宮頸肉瘤15%、乳腺纖維性腺瘤11%、胰腺腺瘤11%子宮頸和陰道腫瘤已有較詳研究。

5.BUF系:老年動物中自發(fā)性腦垂體瘤30%、腎上腺皮質(zhì)瘤25%。兩年齡大鼠中有自發(fā)性甲狀腺癌。

6.COP系:能產(chǎn)生自發(fā)性胸腺腫瘤。

7.DONRYU系:yoshida腫瘤和腹水肝腫瘤有100%發(fā)生率。

8.F344系:雌鼠乳腺癌41%,腦垂體腺瘤36%,多發(fā)性子宮內(nèi)膜腫瘤21%,乳腺纖維腺瘤9%。雄鼠乳腺癌23%。腦垂體腺癌24%,睪丸間質(zhì)細胞瘤86%,單核細胞白血病24%。

9.LOU/C系:大于8月齡的雄鼠自發(fā)性漿細胞瘤的發(fā)生率大約為30%,而雌鼠為16%,可用作高發(fā)性漿細胞瘤的研究。其腫瘤發(fā)展迅速,常發(fā)生在回腸淋巴結。

10.M520系:小于18月齡動物的子宮、腦垂體前葉、腎上腺髓質(zhì)和皮質(zhì)以及間質(zhì)細胞瘤的發(fā)生率在0~10%范圍內(nèi),但大于18月齡的12~50%雌鼠有子宮瘤,35%育成雄鼠有間質(zhì)細胞瘤,60~85%動物表現(xiàn)出腎上腺髓質(zhì)瘤,20~45%為皮質(zhì)瘤,20~40%有腦垂體前葉瘤。

11.NIR/Gd系:在大于一年齡動物中,右心房或下腔靜脈(心房腔靜脈上皮間質(zhì)瘤)的發(fā)生率約為20%。

12.OM系:自發(fā)性甲狀腺癌為33%。大于18月齡動物的腎上腺皮質(zhì)瘤為94%,18月齡的腦垂體瘤為8~18%,乳腺癌為26~30%,大于10月齡動物的視網(wǎng)膜退化癥發(fā)生率高。

13.WAB系:大于二年齡的大鼠良性胸腺瘤的發(fā)生率為23%,睪丸摘除的雄鼠發(fā)生率為50%,切除卵巢的雌鼠發(fā)生率為75%。

14.WAG系:甲狀腺髓質(zhì)癌27%,嗜鉻細胞瘤2%,胰島細胞瘤15。老年雌鼠腺瘤的發(fā)生率為69%,其它常見腫瘤有甲狀遙髓質(zhì)癌40%,腎上腺皮質(zhì)腺瘤29%,乳腺纖維腺瘤21%,在290只動物中發(fā)現(xiàn)19種其它類型的腫瘤。

15.WF系:雄鼠結腸癌發(fā)生率38.1%,雌鼠結腸癌發(fā)生率27.6%,腦垂體腫瘤27%,乳腺癌21%,腎上腺腫瘤3%,惡性淋巴瘤7%,脂肪瘤3%。

16.WN系:自發(fā)性惡性和乳腺瘤發(fā)生率為30~50%。在任何年齡的動物體內(nèi)都未見子宮瘤和間質(zhì)細胞瘤。小于18月齡動物的腦垂體前葉腫瘤為0~35%,腎上腺皮質(zhì)和髓質(zhì)腫瘤0~10%,大于18月齡動物的腦垂體腫瘤為40~93%,腎上腺皮質(zhì)和髓質(zhì)腫瘤發(fā)生率為25~50%。發(fā)現(xiàn)有鱗狀細胞組織變性和甲狀腺增生。

    17.腫瘤研究中其它幾種常用大鼠品系及其所發(fā)生的腫瘤類型:Wistar系的分泌促乳激素的垂體腫瘤和白血??;Spragur-Dawlcy系的自發(fā)性乳腺腫瘤,X-線引發(fā)的乳腺腫瘤;Osborne-Mendel系的乳腺腫瘤,腎上腺皮質(zhì)腫瘤,卵巢腫瘤Mars-hall520系的腎上腺髓質(zhì)腫瘤。
eeflying兄貼完了
辛苦了!
第一個頂?。?!
謝謝,辛苦了。
我作過CCL4的大鼠肝纖維化模型,也幫別人作過四氧嘧啶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和小鼠的利血平致“脾虛”模型。現(xiàn)在正在做免疫抑制后的小鼠腎包膜移植瘤模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我是外行,不知大家是否覺得有必要做個sars小鼠model
研究一下sars病毒,不知這樣做的危險是不是太大了。
biomed wrote:
我是外行,不知大家是否覺得有必要做個sars小鼠model
研究一下sars病毒,不知這樣做的危險是不是太大了。


肯定有人在做了。
eeflying wrote:
biomed wrote:
我是外行,不知大家是否覺得有必要做個sars小鼠model
研究一下sars病毒,不知這樣做的危險是不是太大了。


肯定有人在做了。

老外都做了猴子模型了!
像這種烈性傳染病,要在P3實驗室做。
老外都做了猴子模型了!
像這種烈性傳染病,要在P3實驗室做。


哦。謝謝。
piscean wrote:
eeflying wrote:
biomed wrote:
我是外行,不知大家是否覺得有必要做個sars小鼠model
研究一下sars病毒,不知這樣做的危險是不是太大了。


肯定有人在做了。

老外都做了猴子模型了!
像這種烈性傳染病,要在P3實驗室做。
什么叫p3實驗室?
eeflying:謝謝你的帖子,雖然很長,看的我眼花燎亂,但很全面,謝謝??!
真是太佩服了,頂!頂!頂!頂!頂!

請教一個問題,如何建立大鼠脂肪肝模型?我是做肝移植方面的,用何種方法比較方便?
目前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用遺傳Zucker大鼠,
二是用酒精誘導,加或不加高脂飲食,
三是用CMDD飲食誘導,
第一種太貴,后兩種與肝移植供體的關系沒前者緊密,請各位大大給點建議
請教您:我想做干擾素抗黑色素瘤的動物模型,不知道怎么做,要測定什么數(shù)據(jù)。能否賜教啊,除了黑色素瘤模型,干擾素還能做什么模型啊
dshguodshguo wrote:
請教您:我想做干擾素抗黑色素瘤的動物模型,不知道怎么做,要測定什么數(shù)據(jù)。能否賜教啊,除了黑色素瘤模型,干擾素還能做什么模型啊


1。目前關于腫瘤生物治療的模型絕大多數(shù)都是惡黑,這點文獻應該不難找,
關鍵是細胞系的尋找。我們不作惡黑,所以我?guī)筒涣四恪?br>其實干擾素幾乎對所有腫瘤都有效,不必是惡黑。
2。關于干擾素抗腫瘤機制及相關基礎研究實在太古老了。
免疫機制就能有十幾種試驗,體液免疫的,細胞免疫的,促進巨噬細胞吞噬的,促進DC提呈抗原的。
直接機制也很多。它可以直接促進腫瘤細胞凋亡。

查查文獻,在1990s年代的文獻實在是太多了,你自己查查看。
謝謝大哥 其實應該謝謝老師才對,以后再麻煩您啊
研究疾病的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制備動物模型。sars作為一種新的人類疾病,目前還沒有動物模型。制備動物模型的策略很多,最好的方法是完全模擬疾病本身,就是讓動物也感染sars病毒,而且也會有與人類患者同樣的表現(xiàn)。但是這種方法有很大的困難,首先在沒有有效控制這個病毒的前提下,做這種研究需要非常高水平的實驗室條件,據(jù)說國內(nèi)還沒有這樣的條件。(也有說有這樣的實驗室)。即使有這樣的條件,建立這種模型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而且短期內(nèi)也不容易成功。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模擬同樣的病變,既然sars重型患者的肺病變是由于免疫放應所導致,只要我們能做成肺自身免疫模型就可以了。方法可以是用肺泡上皮細胞特意性蛋白來免疫動物,也可以直接用肺組織來免疫動物,這樣的動物體內(nèi)產(chǎn)生針對自身肺上皮細胞的免疫反應。這可能是研究sars 的一種有效方法。
盡管有人根據(jù)這種方案,制造了肺的免疫性疾病模型,但沒有用肺的特意性蛋白和細胞,而是用牛的血清白蛋白,我認為不是非常好。

不當之處,請多賜教。
sunxj
shanghai
如此精華長文,為何不做成 e-Book ?我可以做一做,樓主可以么?
如此精華長文,為何不做成 e-Book ?我可以做一做,樓主可以么?
eefllying老師:在文章中您提到,大鼠也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模型,不止你是否做過或者周圍的人做過?因為我正在做這方面的課題,發(fā)現(xiàn)很難形成模型。另外在您說的別的方法中,提到精神應激的方法來造模,是否有這方面的根據(jù)?請指點!謝謝!
我是用家蠶表達人干擾素α和β,然后要口服給老鼠,檢驗是不是口服有效,您能不能在動物模型方面給我一點好的意見,能具體點嗎,我很著急,可是我找不到確切的模型,好嗎 謝謝您啊。
huiguliang wrote:
在文章中您提到,大鼠也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模型,不止你是否做過或者周圍的人做過?因為我正在做這方面的課題,發(fā)現(xiàn)很難形成模型。另外在您說的別的方法中,提到精神應激的方法來造模,是否有這方面的根據(jù)?請指點!謝謝!


呵呵,我講的方法只是從書本中學來又介紹。
我是搞腫瘤的,沒做過AS模型。
問問心內(nèi)的同行。
dshguodshguo wrote:
我是用家蠶表達人干擾素α和β,然后要口服給老鼠,檢驗是不是口服有效,您能不能在動物模型方面給我一點好的意見,能具體點嗎,我很著急,可是我找不到確切的模型,好嗎 謝謝您啊。


你做的是藥理實驗吧。
至少得做藥代試驗,首先測口服后的吸收度吧。
然后是治療模型,你想做哪方面?干擾素大半是感染和腫瘤吧?

我想問下,口服蛋白質(zhì)怎么解決胃,腸,胰對藥物的消化?
蛋白類藥物的首過效應怎么樣?
我不是學藥理的,生理實驗做得少,
還請教藥理界的同仁給解決一下。
請教主任,對于小動物的下肢動脈慢性缺血癥模型,國內(nèi)外有無進展。
這方面的文獻確實很少,能否提供一二。謝謝!
請教主任,對于小動物的下肢動脈慢性缺血癥模型,國內(nèi)外有無進展。
這方面的文獻確實很少,能否提供一二。謝謝!
動脈粥樣硬化的模型一般用兔子做.
請教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動物模型怎么做.
發(fā)現(xiàn)AS模型文獻中大都用新西蘭白兔,也有用日本大耳兔。那么前二者與一般中國本土兔有什么不同呢?
還聽說有先天性脂質(zhì)代謝缺陷兔WHHL,可能國內(nèi)還沒有。
也有文獻中用鏈脲佐菌素注射造成胰島素代謝紊亂,用空氣干燥法損傷內(nèi)皮,喂飼vitD3,據(jù)說效果不錯周期短。我也剛開始做實驗,希望大家多指教。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