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對待孩子成長要有“耐心”     前面我談到要從“一只手”的教育改為“兩只手”的教育,強調(diào)的是教育要走出粗暴與簡單,教育應(yīng)該有助于人的精神的成長。 談到“一只眼”的教育其實就是“缺心眼”的教育、偏執(zhí)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很難培養(yǎng)一個正常人。 最后談到教育孩子不能“一根筋”,“一根筋”的教育會使人變得愚蠢而無趣,教育要著眼于人更長遠的發(fā)展。 說實在的,我經(jīng)常會想到一個問題,就是怎么看待我們這個時代,看待我們這個時代的兒童以及他們的未來。我的總體看法是不太樂觀的,我覺得今天教育的核心,大部分家庭都是落在“謀生” 和讓孩子在學??荚嚫鼉?yōu)秀這些點上,不太相信教育更大的責任是落在培養(yǎng)健康人格、公民素養(yǎng)、國際視野和具有持續(xù)學習能力上,甚至也不太相信教育能夠更快樂一點,這是一個時代最大的限制和最可悲之處。大家都認識到應(yīng)試教育的壞處,大家都無計可施,于是只想著自己的孩子不要成為落后者、失敗者和被淘汰的人,于是只關(guān)注孩子的學業(yè)和不斷給孩子在學業(yè)上加壓就成了一個普遍現(xiàn)象。 作為一個兒童,他能想到自己的未來嗎? 曾經(jīng)有個學者問過在上學路上的孩子:“小朋友,你這么辛苦讀書是為了什么?”“為了上好的中學。”“上好的中學是為了什么?”“為了上好的大學。”“上好的大學是為了什么?”“找好的工作。”“找好的工作是為了什么?”“娶個好老婆。”“娶個好老婆是為了什么?”“生個好孩子。”“生個好孩子是為了什么?” “為了讓他上學。” …… 這略帶夸張的故事描述的是一點都不好笑的沉重的現(xiàn)實。我的思考是一個時代真正要轉(zhuǎn)向常態(tài),思想自由、生活富足、教育公平而充滿活力與人性,大概需要一百年。這“一百年”的概念是我從歐洲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那里受到的啟迪,他認為走出文化的禁錮需要有這么長的時間才行。如果從20世紀中葉算起,也就是要到2050年,我們也許可以完成這樣時代的大變遷,從這個視角看,今天在校的孩子、剛出生的孩子,這一二十年內(nèi)出生的孩子,仍然要生活在一個歷史巨大的轉(zhuǎn)換中。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這樣的轉(zhuǎn)換。那么家庭教育應(yīng)該做什么呢? 人生是一場超長距離的馬拉松 我思考的中心是培養(yǎng)一個正常人,我已經(jīng)反復(fù)強調(diào)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今天的父母都需要或者說都應(yīng)該努力把精神放松一點,我們?yōu)楹⒆拥膶W業(yè)神經(jīng)繃得太緊了,我們太希望自己的孩子“勝人一籌”了,一個不健康的社會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競爭低齡化,競爭的目標極端單一化,現(xiàn)在不少學校都主動或被迫地在火上澆油,很多家庭也在火上澆油。臺灣學者驚呼他們的學生每天只能睡7.3個小時,比日本和韓國的7.6個小時要少,是“全世界”最少的,他們不知道大陸的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能睡多少小時,我在幾個省的中學做的抽樣調(diào)查,很少有中學生能睡7個小時的。我們必須正視這種競爭的殘酷性,人生不是百米短跑,人生是一場超長距離的馬拉松,最后起根本作用的是人的精神狀態(tài),身體狀態(tài)和人對自己有什么期待?,F(xiàn)在青少年死亡之中自殺已成為第一死因,中小學中精神和身體亞健康狀態(tài)的學生越來越多,家庭教育確實需要轉(zhuǎn)換視角,要更為關(guān)注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讓孩子精神狀況能平衡一點,能快樂一點,對自己的學業(yè)狀況稍微“鈍感”一些。父母們都應(yīng)該時時給自己提個醒,不要悲劇發(fā)生了再后悔??梢哉f,競爭太“冷血”,悲劇發(fā)生了太多,人心多少都會變得有點“硬”,容易對“災(zāi)難苗子”視而不見,避重就輕。 “叫爸爸”,他教了孩子三萬多次 前面我說到對孩子要“管教從嚴”,我說的“管教從嚴”,其實就是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持之以恒的“耐心”。人生很多的麻煩都是由于缺乏耐心引起的。缺乏耐心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普遍的“文化”。就像一位道路交通專家說的那樣,我們道路上的交通事故有很多是由于缺乏耐心造成的,該慢的時候不愿慢,該小心的時候不肯小心,明明前方有人行走,我們不是減速,而是按喇叭,然后加速超越。你怎么可能每次都那么僥幸呢?耐心也是一種謹慎,教育確實要從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見影的心態(tài)中掙脫出來,人的成長總是很慢的,你相信孩子“會長大”,你就不應(yīng)該那么著急,等著,期待著,有時還需要手把手教育著,大概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耐心中也包含著信任,信任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什么階段就會有相應(yīng)的什么問題。比如有時候我太太和孩子在某個問題發(fā)生矛盾,很生氣,孩子生完氣上學去了,晚上回來,看見媽媽還在生氣,就走到媽媽跟前,拍拍她的肩膀:別生氣了,你也知道,青春期??!青春期,她認為自己情緒不穩(wěn)定是正常的,生氣也是正常的,你生氣就不應(yīng)該了。對父母而言,情況也是這樣,你免不了在情緒、情感上受孩子這樣那樣的傷害,這是你的宿命,這不是你的錯,這是你的命。 我總是相信耐心是教育孩子“最不壞”的方式,為什么是“最不壞”?因為你有時并不知道什么是最好,能做到最不壞,已經(jīng)非常了不起了。耐心總是有效的,耐心也能創(chuàng)造奇跡。我有位朋友,小孩小的時候由于服藥不當,聽力嚴重受損,小孩小的時候看不出來,到了三歲還不會說話才去檢查,一查才知道孩子幾乎沒有聽力,這下才知道麻煩大了。孩子這么大了還不會叫爸爸,他就從教孩子“叫爸爸”教起,后來他統(tǒng)計一下,大概對孩子說了三萬多次“叫爸爸”,每天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是教“叫爸爸”,當時住的還是單位的宿舍,隔音效果很差,隔壁人家天天聽的也是“叫爸爸”,就跟單位提出,“要么他搬走,要么我搬走,要不然我肯定要瘋掉了。”但是,這個父親就是這么艱辛地堅持下來,共教了三萬多次,孩子終于會叫爸爸了,然后慢慢地開始會說更多的話。 這當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不過從這個極端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哪怕再困難的事情,只要有耐心也仍然有可能。人生有很多不能改變和難以改變的,也有很多只要用心終歸能夠有所改變的,我說教育孩子要放松一些,無非強調(diào)我們更應(yīng)該“隨順生命的自然”,堅持著一點一點地努力,總歸會有成效。 你讀書的聲音,要讓我聽得見 我身邊還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沒上過幾年學,是海邊的漁民,獨自一人帶著一個女兒,前兩年女兒考到一所很好的大學,縣里有關(guān)部門要請她介紹自己的育兒經(jīng)驗,她說自己沒文化也沒什么經(jīng)驗,對女兒只有一個辦法,自己早上六點多起來煮飯,女兒在樓上讀書,要求女兒讀書的聲音一定要讓她在樓下也聽得見。從一年級開始,就這樣堅持著到高三為止。 縣里有關(guān)部門的人員就去詢問她的女兒怎么看這件事。女孩子說,母親讓我這么做,我小的時候不太能理解,后來慢慢長大了我就能理解母親的心,我一定要讀得讓她聽得見,這樣她才能放心。再后來我覺得母親這樣帶我太不容易了,我一定要把書讀得好一點,才能撫慰母親的心,所以我的學業(yè)成績一直能夠不斷的提高。 也許教育孩子,這樣的耐心,確實要比你講很多空泛的道理都重要。把教育的責任收回到家庭、到父母身上,主要的就是要用正確的方式,耐心地去管孩子,你的耐心總有一天孩子能理解。當他不理解時,你推著他走,當他能理解時,他就順著你走。 父母身上的缺點是更容易被孩子“自然而然”繼承的,缺點總是更強勢、更凸顯,更有傳染性。優(yōu)點要繼承則難得多,父母耐心地堅持著,先不說能創(chuàng)造什么奇跡,而是,這種方式本來就是教育的正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