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雖然快60了,但對于大事情的處理還顯得很青澀。”2008年6月5日,除了無條件道歉,王石也以這樣一句話剖析自己為什么會在捐款問題上傷害網(wǎng)民的感情。 “放下與堅持”,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王石一直堅持這樣一種精神探索。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他頂峰的時候,而是從頂峰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彈力。”這是巴頓將軍的名言,也是王石最為欣賞的。王石說:“人都會有高峰,也有低谷,問題是很多人遇到低谷就一蹶不振,只有靠堅持,才能把低谷走成平地。”世事紛擾,對于王石似乎也應該有一份放下和堅持。
這個房間的燈光澄靜而黯淡,而這個光著頭、穿著黑色休閑西服和條紋襯衣的中年男人,此刻沒有了聚光燈下的興奮或雪山之巔的張揚。留在光線陰影處的那張臉,表情沉穩(wěn)內(nèi)斂,伴著豐富的手勢。這一刻,這里不是房價拐點之爭的論壇,也不是中國地產(chǎn)泡沫之辯的舞臺,“今天我不談房產(chǎn),我談談‘靈魂’,談談放下與堅持。”他身邊的手提紙袋里,放著一摞剛剛印刷出來的新書——《讓靈魂跟上腳步》,王石著。 從做公務員,到買賣玉米飼料;從創(chuàng)出中國市值最大的房地產(chǎn)企業(yè),到成功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在“勵志”精神風行、“財富”傳說閃耀的今天,王石在人們眼中似乎已經(jīng)無所不能。他還有下一個目標嗎?王石說有,人生中并非只有收獲,還必須“放下”,不能如風中飄萍,還必須“堅持”。王石憧憬萬科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憧憬自己的探險之路還能隨著生命的持續(xù)而延伸。這個夜晚,大談靈魂深處的王石,從另一個與財經(jīng)領域看似無關的“文化”角度,解讀了個人與企業(yè)這20年的成敗。 “放下”王石 “放下”萬科 在還在為房子和車子打拼的蕓蕓眾生眼里,已經(jīng)功成名就的王石談“放下”,自然可以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但王石說,自己并非是有了財富和名譽之后,才開始走向心靈的輕松和放下,這20年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拿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的兜兜轉(zhuǎn)轉(zhuǎn)。 “在普通人的身上,放下都市的繁華,放下無處不在的機遇和賺錢欲望,的確很難,到處都是高度的競爭、物質(zhì)的欲望、人情的冷暖,沒法讓我們放下來。但正因為‘放下’艱難,關鍵時刻能夠毅然決然‘放下’,才能成就一個不平凡的你。”王石說。正是20年間的三次“放下”,成就了現(xiàn)在的王石。 1983年,33歲的王石,辭去廣東省外經(jīng)委國家干部的身份開始創(chuàng)業(yè),這是王石的第一次“放下”。外經(jīng)委干部經(jīng)常進出高級賓館,和外商打交道,在80年代初無疑是一個“金不換”,但王石自稱彼時就是非常自我的人,在當時壓抑個性的大環(huán)境中感到非常抑郁,很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還是只身到了深圳創(chuàng)業(yè),從扛麻袋做起,我覺得到深圳可以有機會試驗一下,到底能做什么自己都不清楚,這是我人生軌跡的重大轉(zhuǎn)折點。”與此同時,很多人沒有舍得“放下”手頭已經(jīng)小有起色的生活,“來深圳兩年后,我寫信邀請以前的同學、戰(zhàn)友共同創(chuàng)業(yè),他們都為了評職稱、分房子而拒絕了,10年后,我事業(yè)有成了,他們想來了,不過我說‘晚了’,深圳已經(jīng)不能給你們機會了。” 第二次放下,則是和巨大的財富有關,1988年王石一手創(chuàng)立的公司股份制改造,按凈資產(chǎn)1,300萬元計,王石及其團隊可獲500萬股,“但股改文件一下來,我就表示我放棄了”,王石稱自己不想被財富所累。這500萬股,今天的價格已經(jīng)漲了800倍,值40個億,王石笑笑,“但我不后悔當初放棄的巨額收益。有人問我,你想到漲800倍么?沒想到。那你后悔么,我不后悔。1993年以來,國內(nèi)外大大小小的富豪榜,我從來沒有登上過,以后也不會。” 王石的放下并沒有停止,1993年,萬科開始放下具有“深圳金手指”之稱的龐大產(chǎn)業(yè)——萬科系,專注房地產(chǎn)。“這個放棄的過程非常痛苦,這一過程,用了8年時間,放棄、放棄、放棄。” 目前,萬科已經(jīng)以年銷售148,000套的業(yè)績,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住宅開發(fā)公司。 “堅持”:探險直至生命盡頭 不過,這個已57歲的創(chuàng)業(yè)者說,放下不是放得兩手空空,還要有所堅持,“三次放下是關鍵,堅持則更難。”這個曾經(jīng)以帶病之軀和相對高齡,征服了令人畏懼的珠峰的登山者,說做企業(yè)比登山難多了,“登珠峰,我熬了兩個月,做企業(yè),我熬了20年,現(xiàn)在還在堅持。如果拿登珠峰做比喻,我做企業(yè)現(xiàn)在充其量還在營地。” 如果說,可以灑脫地放下,是王石的魅力,而能執(zhí)著地堅持,其實就是王石之所以為王石的靈魂所在。王石自己也說,沒有堅持的精神,又哪里能放下點滴小利呢?對于他所熱衷的登山和探險活動,王石堅稱,“我寧肯在探險過程中遇難,也不愿意躺在病床上被人伺候,這不是英雄情結(jié),而是生命的意義,我不會在某個時刻停止探險,會一直繼續(xù)下去,直到死亡到來。”對于王石這一生最大的成就——萬科,他更是表示,萬科沒有終點,會始終專注于做住宅并一直堅持下去,“做到什么時候呢?做到中國城市不再需要住宅,做到這個國家最后一棟住宅是萬科建的,那時候再考慮改行。” 到深圳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一向不為自己樹立標桿和榜樣的王石,在辦公室墻上貼了兩句話,一句來自美國前總統(tǒng)肯尼迪——“不要問社會能為你提供什么,而要問你能對社會提供什么。”另一句,是王石最為欣賞的,它來自以百折不撓名聞世界的巴頓將軍——“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他頂峰的時候,而是從頂峰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彈力。”王石說,這就是對“堅持”二字的注解,“這句話我非常非常欣賞,人都會有高峰,但也有低谷,問題是很多人遇到低谷就一蹶不振,只有靠堅持,才能把低谷走成平地。“ Q&A王石 Q:2000年以來,你對企業(yè)之外的登山探險事業(yè)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將來會不會從戶外活動家這個“小我”,走到社會公益事業(yè)者這個“大我”? A:我是一定會走這一步的,一個成熟企業(yè)家的軌跡一定是三步曲:第一步創(chuàng)業(yè),第二步管理,第三步公益活動家。事實上我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在做了,我是將自己喜愛的野外事業(yè),與慈善事業(yè)“有創(chuàng)意”地聯(lián)系起來了。 Q:近年來,你出版了涉及文化方面的幾本書,還堅持不懈地寫博客,你是一個文學青年嗎? A:我不是,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回答,我不是。 Q:從寫萬科20年的《道路與夢想》,到今天的《讓靈魂跟上腳步》,你是為了展示什么? A:《道路與夢想》雖然是寫20年經(jīng)營企業(yè)的過程,但也是自己的一本自傳,是對自己的一個回顧和展示,這是毫無疑問的;《讓靈魂跟上腳步》原先并沒有出的打算,因為它本來只涉及探險這一項,單為探險而出一本書,我還沒有這個沖動,不過由于這個探險之旅中有了很多對宗教和人生的思考,后來就把它收集成書了。 Q:你在經(jīng)商和出書之間是如何平衡的? A: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成為作家,我主要的興趣和能力還是在經(jīng)商。但幸好我有記筆記的習慣,而且現(xiàn)在還在堅持做。2003年起我開了博客,現(xiàn)在基本上我一天寫一篇,而且親自回答網(wǎng)友問題,所有的文字都是我親力親為,這一點許多人不相信。 Q:你在一些危險程度較高的登山探險活動中,是抱著怎樣的心態(tài)? A:直面人生,直面死亡,有時進山往往一個月兩個月,進去了就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回來。
A:最難放下的還是比較隱私的事,最難割舍、最難放下的事往往說不清楚。在我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歷中,最難處理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尤其是“一山難容二虎”的人際關系,所以在萬科,我不贊成不包容的文化傳統(tǒng)。 Q:你有時一年有七八個月在外面探險登山,如何照顧企業(yè)?下一步,你會把萬科帶往何處? A:作為一個已經(jīng)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制度的企業(yè)的一把手,更多時候的責任就是一個決策,需要的是你的感悟和見識,工作是見識的積累,登山也是見識的積累。我把萬科帶到什么地方并不重要,它的目標已經(jīng)確定,它的文化已經(jīng)形成,在我看來,就是我今天離開,萬科的方向也已經(jīng)確定。當然,如果我不離開,我對萬科還有自己的價值。 暴風眼中的王石 由于對于此次汶川地震捐款的一些言論,王石突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和公眾指責,此前一直以公開、公益的形象和言論為自己以及萬科加分的他,此刻恐怕領略了“意見領袖”一詞仿佛如同雙刃劍,有時博得贊揚一片,有時又會惹謗言席卷。 王石在5月15日的博客《畢竟生命才是第一位》中,反駁一位網(wǎng)友認為萬科捐款200萬元過低時表示:我認為200萬是個適當?shù)臄?shù)額。中國是個災害頻發(fā)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tài),企業(yè)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xù),而不成為負擔。萬科對集團內(nèi)部慈善的募捐活動中,有條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其意就是不要讓慈善成為負擔。 在抗震救災成為壓倒一切的全民意志的時刻,或許,正是這個“10元”,正是這個“負擔”,正是房價高企氛圍下網(wǎng)民對于房地產(chǎn)企業(yè)財富聚斂的質(zhì)疑和不滿,導致此言一出,頓引軒然大波。在隨后的平面以及網(wǎng)絡言論中,批駁者有之,謾罵者有之,冷嘲者有之,憤懣者有之,力挺者有之,幸災樂禍者有之。 此后,王石在抗震救災現(xiàn)場以及股東大會上多次對此番言論道歉,尤以6月5日的道歉誠懇,“我雖然快60了,但對于大事情的處理還顯得很青澀。” 有媒體稱,王石還對股東承諾,如果因為其個人言論,導致萬科走勢弱于大勢,他將立刻辭職。 在全民一心的關鍵時刻,有時一些帶有獨立性的話語或許顯得異常刺耳,甚至對團結(jié)救災的大方向引起不利。我們固然不贊同動輒揮舞道德的刀劍來呵斥和抨擊別人,但也不認可在民族抗震的關鍵時刻做潑冷水或引發(fā)意見分裂的言行??傊?,從此次“王石言論風波”中,可以看出不同立場、不同階層的人士,對待同一件事的不同反應和視角,在國家利益和民族團結(jié)的大背景下,我們希望社會更多限度地包容多元化、包容異見和批評,這是新階層的精神,也是民族振興的應有之義。 王石事件眾人評議: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這次四川地震中,王石在綿陽的所作所為讓我非常敬佩。所以,我覺得在如此大的災難面前,說什么都不重要,最關鍵的是我們?nèi)绾稳プ?,如何分擔那些遇到困難的人們的憂愁。……王石身處在危險的災區(qū)四川綿陽,幫助那些突然遭遇災難的人們,但他還要通過網(wǎng)絡向那些用不堪入目的語言罵他、罵他父母、罵他祖宗的人道歉。我認為這太不應該了。在地震發(fā)生的這十天時間里,王石做到了一個人、一個企業(yè)家能做的一切。而在不清楚災情的情況下,王石當時的反應和語言也是可以理解的。 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馮侖:我想王石從來都是說不如做,就是做的永遠比說好的人。因為在他很早年的時候他說很多話,其實有時候說的也并不是很準確,但是他后來做的一定比說的要好很多。…… 另外,王石是一個真君子,不是一個虛偽的人。……在每一個重大的關節(jié),作為企業(yè)領導人面臨公眾期待的時候,我們要非常慎重地表達自己,并不一定你把公司所做的這些事情如實地講清楚,就有可能得到大家的諒解,而需要注意到大家在一個特定場合、特定時期對一件事情特定的期待。 某網(wǎng)友:王石,不管你征服了多少座高峰,但是,你的心靈卻高不過一座墳頭。 某教授:難道比爾·蓋茨跟巴菲特比我們的企業(yè)家更有道德良心嗎?我不相信。我們有著不同的歷史,所以我們的企業(yè)家像王石、馬云,他才會講出這種話,我也希望透過這次地震的事件,我們?nèi)w國民來反思一下,我們的文化到底怎么了。 某媒體人士:王石首先的失誤在于對汶川大地震慘烈程度的低估,其次在于過于理性和固執(zhí)。他說的這番話放到平時或者一般的災害之中,或者放在企業(yè)內(nèi)部來講未必無理。但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判斷下,這就只能是一句錯誤的話??慈藨摽撮L遠,看行動,所以我正在寬容他。 來源:新階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