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八景關中八景大都地處長安(西安)及其周圍,故也叫“長安八景”。西安碑林現(xiàn)存一幅刻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石碑,用詩和畫的形式描述了關中地區(qū)的錦繡河山,作者朱集義。碑面書、畫、詩為一體,分十六格,一景一畫,即“華岳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現(xiàn)在在關中地區(qū)流傳著一首八景佚名詩: “華岳仙掌首一景,太白積雪六月天。驪山晚照光明現(xiàn),雁塔晨鐘響城南。灞柳風絮撲滿面,草堂煙霧緊相連。曲江流飲團團轉,咸陽古渡幾千年”。
“華岳仙掌首一景。”西岳華山,海拔2200米,位于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遠而望之若花狀”,故有其名。又因其西臨少華山,故稱太華山。
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譽的華山,奇峰峭壁,險怪危石,鬼斧神工令人不勝驚駭,嘆為觀止。華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巖體構成,其歷史衍化可追溯至27
億年,《山海經(jīng)》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主峰有三: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60.5米。東峰“朝陽”,西峰
“蓮花”,三峰鼎峙,人稱“天外三峰”。云臺、玉女二峰相輔于側,36小峰羅列于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人謂之西京王氣之所系。
華山系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據(jù)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藉華山而得名。早在《尚書》里就有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載有黃帝、堯、舜都曾到華山巡游。
華山又是道教勝地,為“等四洞天”,山上現(xiàn)存七十二個半懸洞,道觀20余座。隋唐以來,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騷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游記不下1200余篇,
摩巖石刻多達千余。
“太白積雪六月天。”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位于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界處。主峰仙臺海拔3767
米。太白山得名已久?!端?jīng)注》載:“漢武帝時,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傳中人”,《錄異記》載:金星之精,墜于終南主峰之西,因號為太白
山。太白山崇高峻偉,草木繁盛,海拔3000米以上地帶發(fā)育有第四紀末冰川。由于山高云淡、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終年積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皚皚白雪,
仍然莽莽天際銀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壯觀美麗,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積雪”。
太白山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鳥獸繁多,景觀迷人,有綠色植物寶庫和天然動物園之稱,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園和動物園。其中屬國家保護的動物55種,如大熊貓、金絲猴、羚羊、大鯢、青羊、金雞等都是十分珍稀的動物。
“驪山晚照光明現(xiàn)。”驪山位于陜西臨潼縣城南,是秦嶺東端的一個支脈,海拔800米。 “驪”在古漢語里是黑色駿馬的意思。古時山上松柏滿坡,林濤滾滾,從遠處看去,郁郁蔥蔥,活象一匹奔騰青駿的驪馬立于渭河平原,美如錦繡,驪山因此而得名。山上有兩峰,稱東繡嶺和西繡嶺,均滿披青松翠柏,郁郁蒼蒼。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 斜陽的影子中,蒼山繡嶺涂上萬道紅霞,景色嫵媚動人,好像披上了艷麗的紅裝。“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令人誤以為當年烽火還在燃燒,這一美景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
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有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的兵諫亭,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也發(fā)生在這里,山北麓西繡嶺山麓就是著名溫泉療養(yǎng)圣地——華清池。
“雁塔晨鐘響城南。”雁塔指的是西安市城南薦福寺內的小雁塔。塔旁保存著一口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
年)鑄的2萬多斤重的大鐵鐘。過去,每天清晨都要按節(jié)律敲擊大鐵鐘,向人們報曉。清脆而宏亮的鐘聲,遠震古城內外。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薦福寺的佛
塔。薦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小雁塔建于唐景龍年間,15級,是密檐式磚構建筑,塔形秀麗,是我
國唐代精美的建筑藝術遺產。小雁塔內有一口今代鑄成的大鐵鐘,鐘聲清脆悅耳,10公里之外都聽得清楚,人稱“神鐘”。鐘高4.5米,重10噸,上面刻有
“皇帝萬歲,臣佐千秋,國太民安,法輪長轉”16字吉祥語。據(jù)說如果友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只要把親人的名字和去處寫在一張黃箋上,鐘聲就會把思念之情傳到
千里之外的親人耳中。因此“雁塔晨鐘"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灞柳風絮撲滿面。”霸橋位于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后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后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陜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guī)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
灞河是發(fā)源于秦嶺藍谷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筑堤植柳,陽春時節(jié),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
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lián)。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唐時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
別因此”的風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關中八景”之一。
“草堂煙霧緊相連。”草堂寺位于秦嶺主峰山北麓戶縣境內,相傳始建于晉代。寺內有建于唐代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一座,塔高2.33米,八面12層,全部使用西域玉石相拼而成。玉色燦爛瑩潤,每層玉色不同,故此塔又稱“八寶玉石塔”。塔前有二柏一井,人稱“二柏一眼井,爬柏龍雀樹”。傳說當年井中央有石一塊,每見 一蛇臥石上,輒有白霧沖天而上與草堂寺上空繚繞的香煙混為一體,因而被稱“煙霧井”,形成“草堂煙霧”的美景,為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 草堂寺被日本的日蓮宗視為祖庭,1982年為草堂寺奉送高級木質鳩摩羅什雕像,以永久紀念。每年該宗都組團來此參拜,與中國佛教界進行交流。
- 作者: zhizhisidi 2005年08月3日, 星期三 11:33 回復(0) | 引用(0) 加入博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