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16日,騰訊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上市籌集到8.18億元港幣,在騰訊的招股文件里稱,要把募集的資金投向騰訊新的戰(zhàn)略方向.
三年后的今天,我們回顧騰訊的上市,回顧騰訊和互聯網三年來的變化,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次上市加快了騰訊這個小企鵝的腳步,也改變整個中國互聯網的發(fā)展格局,一下的數據足以讓小企鵝傲視中國互聯網的群雄:
2006年騰訊的年報顯示,在2006年,騰訊總共創(chuàng)造了28億元(人民幣)的營收,位居中國互聯網業(yè)之首,年比增長96.3%,而盈利高達10.638億元(人民幣),比上年猛增119.2%.
2007年第一季度騰訊收入達1億美元,收入規(guī)模依然穩(wěn)居互聯網公司第一位置.較上一季度增長9.5%.
2007年2月17日,是中國傳統(tǒng)的舊歷除夕,人們發(fā)現騰訊的市值已經如此龐大,方興東在博客里總結了這個公式:騰訊》新浪+網易+搜狐+中華網,騰訊市值已經超過了老四大門戶的總和.“騰訊崛起,霸主地位逐漸呈現.加上這兩年分眾和百度的崛起,他們徹底顛峰了新浪、搜狐、網易等傳統(tǒng)三大門戶主導的格局.活生生將三大門戶打入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二陣營”
騰訊的“專注”
小企鵝如何變成了“全民公敵”?
所有數據都讓足以讓任何一個互聯網公司艷羨,小企鵝也該為這三年的成績而感到自豪和快樂.百度CEO李彥宏說過,百度的成功在于專注,即使后來百度開通的新的業(yè)務,如“知道”“貼吧”,無一不是建立在搜索基礎之上;對比百度,騰訊業(yè)務就太過龐大,04年上市之前,騰訊已經開始部分新業(yè)務的布局,如休閑游戲和門戶戰(zhàn)略;而在上市后,騰訊便開始了基于IM的全業(yè)務布局,這些業(yè)務幾乎涉及了中國互聯網所有成熟模式:即時通訊、網絡媒體、無線和固網增值、互動娛樂、互聯網增值、電子商務.
如果說騰訊上市之前遭遇到門戶網站的圍剿(新浪UC,網易泡泡),那么上市之后,騰訊開始了一系列“反圍剿”,從其產品線不難看出騰訊涉獵業(yè)務之廣.更加可怕的是,這些產品憑借著強大的騰訊用戶群體,有的遠遠超越了對手(門戶,qqlive,QQ休閑游戲),有的已經讓用戶感覺到巨大的壓力.騰訊就象是天龍八部里的“慕容博”使出了“以彼之道,還之彼身”,讓競爭對手難以招架.如此龐大和豐富的產品系列,難怪有人稱,騰訊已經成了“全民公敵”!
強大的整合力
打造多個產品并非難事,搜狐曾經通過大量收購打造了張朝陽“引以為豪”的搜狐矩陣,三年前搜狐收購了包括中國人,go2map,17173在內的數個專業(yè)網站,事實上這些收購的確提升整個搜狐的競爭力,也為搜狐創(chuàng)造新的收入.但在業(yè)務整合方面卻差強人意,至今,用戶在登錄矩陣網站時,數據庫和通行證問題還未得到完美地整合;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新浪和UC的整合上,UC的數字ID和新浪的字母ID的整合令新浪技術部門頗為頭疼.
但騰訊的用戶整合做得卻非常完美.騰訊旗下數十個產品線,大多產品只需用戶登錄一次,所有的產品使用統(tǒng)一的數據庫,用戶只需注冊一次就可以享有所有的服務.減少用戶的麻煩從某種角度就是在增強用戶體驗,也就贏得了更多的用戶;對騰訊而言,使用同一套數據庫,可以讓新產品如QQLIVE,qq休閑游戲,有了一個快速推廣平臺,這也是大多新產品都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騰訊能夠做到這一點,產品的自主研發(fā)至關重要:自騰訊上市以來,除了收購一款網絡游戲和FOXMAIL意外,騰訊所有拓展的新業(yè)務都是基于自主研發(fā).如果這些業(yè)務全部通過收購獲得,就要整合數十個公司的用戶數據,而且收購價格高昂,耗資巨大.
馬化騰作為一個技術科班出身的領導者,他領導下的騰訊在產品和技術方面的整合度是中國互聯網最優(yōu)秀,在國內能與之匹敵的就只有網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彥宏了.
當然騰訊上市后的成功與早期發(fā)展不無關系.
上市前小企鵝-馬化騰與他的團隊
有人把騰訊的成功歸結為馬化騰的個人因素,更多人認為早期是馬化騰推動了騰訊的發(fā)展;而后期則是騰訊成就了馬化騰.
馬化騰在高中和大學的時候成績就非常優(yōu)秀,學生時代的他甚至和別人比賽過背誦圓周率.馬化騰大學的專業(yè)計算機,是國內早期互聯網很少見科班出身的創(chuàng)業(yè)者. 馬化騰的創(chuàng)業(yè)資金是大部分是從股票市場上掙來的,是個頗有眼光的投資者.
互聯網的創(chuàng)業(yè)者中,陳天橋依靠家族的力量成就了后來的事業(yè),張朝陽更多依靠他在美國的老師.馬化騰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是他中學和大學的同學,稱得上是同學創(chuàng)業(yè)模式.由于選擇的四個同學作為創(chuàng)業(yè)伙伴,相互之間都知根知底,能力和性格上也都各有所長.團隊穩(wěn)定和團結為網站初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有了初期的資金,馬化騰的技術還有穩(wěn)定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讓上市前的小企鵝一路順利地走過來.
馬化騰總結騰訊公司創(chuàng)業(yè),總結出“快樂活力的大學”的企業(yè)文化:希望員工在騰訊里一起學習中成長,組成一個快樂團結的團隊,這個企業(yè)文化一直延續(xù)到2006年,后來,被“最受尊敬的企業(yè)”所代替.但我們看到,無論是從創(chuàng)業(yè)到上市,還是從上市到現在,馬化騰和他的團隊都是在一種快樂的創(chuàng)業(yè)氣氛中走過來的,正向QQ的LOGO一樣,騰訊是一直快樂的小企鵝,一直讓所有用戶都快樂的小企鵝.
騰訊之痛
騰訊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當之無愧的老大.憑借產品研發(fā)優(yōu)勢,騰訊在各個領域攻城略地,讓國內互聯網企業(yè)對其既恨又怕.其實,騰訊也有自己的短板,也有自己痛處.
品牌之痛
大多數人眼里只看到騰訊的強勢.2006年,騰訊QQ的注冊賬戶數達到5.8 億),其中活躍賬戶2.326億,同時在線用戶高達2400萬.依托龐大的用戶群,騰訊門戶網站的瀏覽量已經超越新浪成為第一,但騰訊門戶的廣告卻遠遠不及新浪,門戶中騰訊收入還在三甲之外,卻始終徘徊在四五位.因為相比于新浪的老牌門戶,騰訊網上被瀏覽最多的是娛樂、新聞和女性頻道,而廣告客戶最看重的卻是代表著影響力和權威的新聞、體育和財經頻道.在客戶眼里,騰訊是一個長不大的品牌,其價值也大打折扣.
上面圖示為四個門戶網站的廣告收入,下面是最近六個月ALEXA流量圖.從流量圖中,我們看到,騰訊網站的流量最高,超出排在第二的新浪至少25%,但騰訊的廣告收入僅為新浪廣告收入的1/3不到.
品牌的危機同樣發(fā)生在IM市場中:據統(tǒng)計,騰訊QQ仍然是最常用的IM工具,擁有絕對優(yōu)勢的市場份額,但是有大約一半的用戶使用多種 IM,處于忠誠度較低的搖擺期.很多騰訊的用戶在工作后就成了MSN的鐵桿用戶.調查顯示:MSN的新增用戶中有95%來自騰訊QQ流失的用戶.年齡的增長,讓用戶對騰訊這個長不大的品牌失去了興趣,這成了騰訊無法逃避的問題.騰訊是低齡用戶中的強勢品牌,但同時也是高端用戶中的弱勢品牌.
技術之痛
馬化騰是計算機科班出身,令騰訊網早期沒有大方向的失誤,同時在網絡產品上的優(yōu)勢,最終成就了IM的絕對領先地位,也讓騰訊的一些2.0產品,諸如qzone成為國內2.0產品中,最成功的產品.
但是,馬化騰不是神仙,并不是所有技術都了解,都精通.事實上,騰訊在國內互聯網高深技術產品上仍處于劣勢,最明顯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搜索引擎,另外一個是網絡游戲.
在搜索引擎方面,李彥宏號稱已經網絡了國內70%的優(yōu)秀搜索引擎的技術精英;而谷歌旗下同樣聚集了一大批搜索技術人才.騰訊雖然已經推出了自己的搜索產品搜搜,在國內也已經也占有一席之地,但距離前三個搜索引擎還有很大一塊距離.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至今,搜搜的網頁搜索使用的是google 提供的搜索技術.
在網絡游戲方面,騰訊雖然已經成為第一休閑游戲門戶,但更多的大型網絡角色游戲,騰訊仍沒有非常成功的產品,馬化騰對此非常無奈:“游戲開發(fā)人家占的是金礦(大型網絡游戲),我 們是銅礦(休閑類游戲)”
人才之痛
互聯網上可以與馬化騰一個級別的已經不多了.如果說丁磊和李彥宏是馬化騰在技術上的對手;那么,馬云這個“小馬哥”的本家,則是一個運營、營銷和管理高手.
和馬化騰的務實、低調的作風不同,馬云的狂傲,高調讓人感覺到另外一種互聯網高官的風格.小馬哥暗熟產品技術,而馬云居然對計算機一竅不通.
但馬云在電子商務上的運營能力,令馬化騰自嘆不如.馬云考免費的淘寶打退了EBAY的進攻,馬化騰的拍拍在淘寶剛剛打算收費時,宣布免費,給了馬云一個下馬威.但C2C的市場卻被馬云牢牢地控制住,正向他的B2B平臺,阿里巴巴一樣.
騰訊拍拍論技術和產品,甚至潛在用戶都不必淘寶差,但拍拍并沒有象騰訊的其他產品線那樣迅速占領市場,反而被馬云控制了主動.小馬哥實在缺營銷人才,來填補他的短板.
馬化騰同樣缺編輯人才.騰訊門戶網站被廣告商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騰訊門戶網站的新聞、財經和體育頻道是主流高端群體比較關注的頻道,但騰訊在這三個頻道上的編輯人員,明顯不足,難以與三大門戶抗衡.
總結:
從98年騰訊公司成立到現在,馬化騰和他的騰訊已經走過了9年,三年創(chuàng)業(yè),三年發(fā)展,04年上市,到現在又是三年,小企鵝經歷著成長的快樂和煩惱,“快樂并痛著”,當然,最關鍵的是下一個三年,馬化騰認為:““中國網民能夠大幅度增長就靠未來三年,再過三年用戶就基本圈完.未來三年用戶數增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做到怎么吸引用戶不是說用一板斧,一個應用就圈得住的,競爭很激烈,所以需要做各種周端的黏合式整合應用才能吸引住新增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