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信人: BAOYUE (化蝶), 信區(qū): Linguistics 標 題: 語言文字的魅力與蠱惑 發(fā)信站: BBS 水木清華站 (Thu Apr 19 00:09:08 2007), 站內
我不是語言專業(yè)的學生,我學熱動的,有些東西可能寫的不對,如有錯誤,請高人指教.... 前言:這篇文章的想法, 一方面是我對于歷史人物、山川地理等文化方面的興趣所在,另外就是我覺得吧,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是最困難的,很多事情的發(fā)生,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開誠布公的交流與溝通,固然有個人方面的原因,然而語言文字在這方面我認為也存在著缺陷,很多東西都無法表達,心中似有萬千言卻無法言說,那種感覺很是壓抑。 語言文字的魅力與蠱惑 語言和文字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語言的功用在于說,文字的功用在于寫,二者也有著不同的起源。語言的產(chǎn)生已不可考,有著多種的猜測,像早期的神授說,啟蒙時代的契約說與感嘆說,以及現(xiàn)代流行的進化學說等,馬克思主義者則更傾向于語言產(chǎn)生于勞動的說法,恩格斯曾在《自然辨證法》里寫道“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chǎn)生出來的,這是唯一正確的解釋,拿動物來比較,就可以證明。動物之間,彼此要傳達的東西也很少,不用分音節(jié)的語言就可以互相傳達出來?!保坪躐R克思主義者們研究文明進化的核心詞就是勞動,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依附到其身上,這種學說其實跟進化學說的內容是相近的。而文字的起源則更晚一些,大概那時人類社會已有了相當程度的文明,我們現(xiàn)在論述時也有了考古學上的成果來進行佐證,原始的文字大概是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圖畫與符號,就像我們現(xiàn)在在工程學上用一種專門的符號表示一種概念與意義一樣,這時的文字與語言大抵上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tǒng)。然而隨著文明的不斷發(fā)展,新事物的逐漸增多,這種以符號為特征的文字越來愈復雜,不方便進行記憶與推廣,并且文字和語言也不能關聯(lián)起來,這具有很大的不便性,印歐語系拼音文字開始取代原始的蘇美爾楔形文字,東方漢藏語系則走向了另一條道路,他們并沒有像前者那樣完全轉型,而是在原有象形會意字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了形聲字,保留了其符號文字的特色,由此管中窺豹也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的特點與不同,西方文化不斷一遍遍的推倒從來,從早期的希臘羅馬文化到后來的日耳曼民族入侵帶來的蠻族文化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對中世紀的批判而對古典文化的弘揚,正是在這種激烈的動蕩與混亂之中,最終理性精神得以延續(xù)下來,并帶來了西方文化如今的強勢;東方文化則更強調一種連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王朝的連續(xù),農(nóng)業(yè)文明的延續(xù),帝國統(tǒng)治的穩(wěn)定,使得專制主義成為東方文化的代名詞。 人類不同于動物的一個主要區(qū)別是人學會了思考,有了對事物的客觀認識,而語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能夠把這種認識表達出來為人所知,在這里,語言文字起到的作用在于溝通與傳播,正是這種作用,使得人類開始由單獨的個體的狩獵生活進入了一種部落式的、以血緣為基礎的群體農(nóng)獵生活當中。我們如果說群體生活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只有在群體生活中,才會有制度、國家、階級等文明社會獨有的觀念,那么,語言文字尤其是語言,就是文明社會的象征與紐帶,一個文明社會可以沒有文字,但一定有語言,它和共同的經(jīng)濟生活一樣共同維系著文明社會的存在而更甚于后者,伴隨文明社會出現(xiàn)的是生產(chǎn)力的進步與物質水平的提高,但同時個人也開始受著諸多的限制,有生產(chǎn)關系的,也有精神的,文明開始后,再也沒有人能夠漂漂兮天下,遺世而獨立了。我們現(xiàn)在知道的是文明的產(chǎn)生是歷史發(fā)展中的必然,那么語言文字的誕生究竟是這種必然的始作俑者,還是僅僅是這種必然過程的一個工具呢,這個問題如通過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一樣,永遠不可能有答案,實際情況是語言文字的誕生既使得人類得以進步,但同時又對文明本身產(chǎn)生了諸多的限制,他開始把人們的思維限制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之內,它是一把雙刃劍。再遠一點說,文明本身未嘗不是一把雙刃劍呢?一個好的社會應當有一個好的架構和與之相符的制度和信仰,它應當予以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個體一種積極向上的奮進的精神,并且在這種制度下,社會能夠與時俱進,在堅持傳統(tǒng)的基礎上高效率地發(fā)展自己;反之,腐朽的社會里,總是充滿了恐怖、窒息、沉悶與低級的趣味,個人看不到前途,沉迷于享樂,國家看不到自我,迷失了方向。而一個社會的跨掉,也總是從其內部開始的,正是因為其內部的不和諧以及不能適應外部的變化,所以注定要被淘汰,像俾格米人的滅絕,印第安的毀滅,有時候我們也會迷惑,不知道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如果是必然的話,那么真的是歷史太殘酷了,難道真的是適者生存嗎!扯得遠了,本文的主題是論述語言文字(主要是文字)本身的魅力與蠱惑以及在歷史中的作用,其要點如下: 1.語言文字的魅力 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在于美,一種有組織有秩序地美,通過把一個個音節(jié)與字母按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組合起來,本身就是一項讓人迷醉的活動,并且這種組合能夠代表一個人的思想,能夠表達自己的心中所想,也具有了現(xiàn)實的意義。這種美是從他們誕生的開始就就存在的,語言的產(chǎn)生開創(chuàng)了人類社會的歷史,而文字在傳說中則是根不應在人世間的存在,漢代緯書《春秋元命苞》上說“倉頡生而能書, 及受河圖錄字,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語,山川指 掌,而創(chuàng)文字?!?nbsp;這就是把天地間至美的東西帶到人世間來了,不過這段文字雖美,卻并沒什么根據(jù),上古的傳說中總愛把一些事物的發(fā)明歸結于某個英雄身上,這就無異與馬克思主義者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藝術的說法不相合了,因此,這只能說是上古一種英雄崇拜的情節(jié),這種情節(jié)延續(xù)下來,就有了后來的傳奇與各式的小說與傳記了,我本身也受著小時候看的電影刀、關中刀客等里面的大俠的影響,向往一種刀光血影、黃沙飛舞的生活,我不能說這不好,也許由于古代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缺失而使得人民渴望英雄的出現(xiàn),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不需要英雄的存在的,我們需要的一種更健全合理的制度來保障國家公民的大體上的公平與正義的存在,保障他們的權利,限制權力的僭越,英雄只是我們個人在群體化社會中的一個情結而已罷了。又扯遠了,我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試圖通過各種途徑發(fā)表自己一些關于歷史與社會的想法,很是離題,所幸這不是在寫高考作文。我們接著說語言文字的美,歷史上,創(chuàng)造出了各種文字美的典范,《詩經(jīng)》中秋水伊人、靜女其姝、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樸實清新的描述;先秦散文的孔子的理性人倫的精神,莊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義無反顧的熱情與氣勢,公孫龍白馬非馬的詭辯,韓非子為文的犀利;楚詞漢賦一脈相傳的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的辭藻華麗的詞句;魏晉人物志怪中的優(yōu)美風度;唐詩宋詞元曲更傳下了獨特的中國文字的典范;而在明清,歸有光、李贄等人雅致的小品文,還有性靈派們的文學理論等。所有的這些都給中國式的文字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如今,既有傳統(tǒng)士大夫的文字典范,戲劇里昆曲的唯美,京劇的雅俗共賞,也有小說、歌曲、電影里各色各樣的語言文字的存在,所有的一切,都使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一個優(yōu)美語言的世界里。 2.語言文字的蠱惑 我們說語言文字是一種規(guī)則的存在,在這種存在的基礎上我們構建起我們的文明社會,但是我們質疑的是這種基礎是否是真實的,穩(wěn)固地,以及在此之上的文明是否是合理的,值得質疑的。每當我們創(chuàng)立一規(guī)則時,往往就意味著一種對自己的約束,甚至是對創(chuàng)立人的約束,如果能做到后者時,那是難能可貴的,像商鞅就被他自己所創(chuàng)立的車裂之法除死,這不能說這不是一種諷刺,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創(chuàng)立者們所注重的正是如何對自己個人權利的約束,丘吉爾被他的選民在勝利后遺棄,這些都說明,規(guī)則本身的產(chǎn)生是面對全體的,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具體到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所創(chuàng)立的規(guī)則適用于所有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規(guī)則是否能夠全面合理的反映人們的意志呢,有沒有被人利用的嫌疑,是不是能給人于錯誤的引導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存在的。我們在表達時,是不是經(jīng)常有這種感覺呢,就是語言或文字本身不足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是能夠表到出來但以是另外的意義了,另外,語言文字因為與不同民族、種族的關聯(lián)或是不同階級的差別,是不是成為了掌權手中者的工具,滿清時期,曾經(jīng)大搞文字獄,文革時期,那些動人的宣傳口號,即使是現(xiàn)在,那些掌握了媒體資源的喉舌,不都在引導著我們的輿論,來自師長的教導,普天而來的灌輸,真?zhèn)坞y辨的虛假與空虛,這種生活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嗎!一切,是誰的罪過,我們不能歸咎于語言文字本身,這就是生活的本相吧!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太平年代里,我們用語言文字描述我們看到、觸到、嗅到的一切的東西,沉迷在一個由語言文字組成的自己的世界里自說自話,而以為自己看到了世界的全部,接近了真理的邊緣,而忽略了我們身邊最原始最本真的東西,語言文字使我們癲狂與崇拜,近似吸鴉片,看到了一種另一個世界的美麗。 3.結語 寫到最后,我逐漸發(fā)覺,我討論的不像是語言文字問題,而更接近于文明與社會問題,將錯就錯吧!現(xiàn)在我想說的是: 3.1做真實的自己。 首先,對自己要真實,引用你的話:“當我融不進那世俗的時候,我還可以選擇孤獨??!”,當然這里所說的孤獨,不是說去做與世隔絕的隱者,或是把頭埋進沙子里的鴕鳥,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獨立,一種以自己的心靈去體察這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從。我覺得應當有自己的信念,堅持原則,并能用一種圓融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事,并且這種信念應當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我現(xiàn)在覺得很多人,很多事都是無意義的,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從更更廣闊的角度來觀察歷史與現(xiàn)實,從中得到對自己有用的啟示。需要說明的是,我并不是提倡精英而對其他人的蔑視,有知識固然好,但有知識并不意味著一定具有好的修養(yǎng),事實上,很多樸素的真理存在于我們生活的人中,他們并不都具有多高深的知識。其次,對別人要真實,我總是對自己提倡一種真誠的做人態(tài)度,對別人要坦誠相待,其實這些東西,在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儒家的經(jīng)典里都有提及,只不過很難做到罷了,很難,真的很難,能夠做到,便是圣人了! 3.2語言上的真實。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撒謊時不好的,然而我們卻總是在撒著各種各樣的謊言,自覺的,不自覺的,因為語言本身的缺陷,存在著虛假的特性。這種虛假有時候被放大,成為了藝術,我在看后現(xiàn)代小說時,總有這樣一個感覺,即語言文字本身的炫技技巧代替了小說本身的主題而其存在,技巧代替了一種厚實的,人性的審思,還有現(xiàn)在流行的肥皂劇、愛情劇,我覺得有時候完全時語言文字與影像的無意義的堆積,對于這種耽迷于感官刺激的低級審美趣味,我不發(fā)表言論,又能如何呢,我一定是對的嗎?我有什么權利要求別人呢?還是做好我自己罷,不過我還是覺得應當提倡的不是這些東西,商業(yè)社會嗎?錢是重要的,然而不應當成為物質的奴隸而忽視了精神世界的構建。當然,我并不說技巧是不重要的,像卡夫卡的變形記、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卡洛斯?魯依斯?薩豐的風之影等,在這些小說中,有著各種各樣的技巧的運用,這極大地刺激著我們的感官,但他們傳達的卻不是技巧本身而是對人類自身的思考,是對人類原始的情感與愛戀的描述。文字總要傳達一些積極的東西的,它不是快餐。現(xiàn)在,我很少寫心情之類的東西了,我怕自己會迷醉在一種文字的華麗中而喪失了生活本來的真實,即使是寫,也努力去用一種客觀的角度去描述與檢討而不是一種對自我感情的文字上的發(fā)泄與無限放大,努力追求一種內在邏輯上的嚴格。我很佩服那些沉默的人,他們從來不刻意地表達自己,而是做一個行動家,用自己的思考去指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語言與文字,從來不夸夸其談。 3.3 證明自己的存在 。 既然生活有著各種各樣的不真實,那么如何證明自己是存在的,是真實的,這就需要我們來做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總得去追求點什么。這里我想說一下我叔叔的故事(虛構的),我的叔叔王山山,他仿佛精力無限似的,對各種事物充滿了興趣,很小的時候,他就脫了褲子研究鄰居家的姐姐和自己的身體有何不同,為此被我那老土的爺爺用鞭子狠狠地抽了一頓;上小學的時候,他改裝了一臺老式了收音機,居然能收到從蘇聯(lián)那邊來的信號,然而卻沒人能聽得懂;到了上大學的時候,他考得很好,別人都以為他會選電子信息等方面的專業(yè),然而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考古學這門專業(yè),那時學文科的人一般被認為是低人一等的,而考古則根本沒人選擇,基本都是落榜調劑進去的。我覺得他干什么都不安分,他研究過音樂、歷史、地理、人種、民族、民俗等東西,考古干了三年后又倒賣起文物來了,后來還經(jīng)過商,當過大學教授等等,天生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對生活充滿了熱情”,這句話后來變成了我的“我對美麗的異性充滿了熱情”而受盡了他的嘲笑,然而無論是對什么熱情,總歸是好的?,F(xiàn)在他生活的很好,有房有錢有車,還有一個美麗的老婆與兒子,夫妻攜子頻繁旅行于山川大河之間,這讓我很羨慕,也很不爽,小的時候,帶著他兒子玩得時候,在沒人的時候,總是偷偷地揍他一頓,說笑了,哈哈!我現(xiàn)在就是,常常在忙碌的空閑突然之間就感到一陣莫名的空虛,讀了大量的歷史,越來越有這么一種觀念,人從虛無的天地中誕生出來,被教化與主動去學習這世界的一切知識,經(jīng)歷世事,模擬各種各樣的活動,進而構建出自己的人生與價值,在這之中,常常迷失自己,進而退回到那種虛無的狀態(tài),因為人的本質是虛無,但人的價值卻在于超越這虛無去發(fā)現(xiàn)自我的所在,在這其中發(fā)掘人的優(yōu)秀品質:堅強、執(zhí)著、忍受寂寞,放飛夢想! 所以最終的結語就是,我們千萬不要相信語言文字這兩種東西,世界上最假的東西就是他了,什么承諾阿、誓言阿,都是不可信的,看小說與電影中的一些女人們,居然因為某個男人的一句話就等了他十年甚至幾十年,我覺得那些編劇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寫的東西而把他僅僅視為一種商品,我們看的淚流滿面,可憐,真是可憐,這就像孔老夫子相信到道德教化能代替法律統(tǒng)治一樣可笑,更可笑的是,我們的先人居然心照不宣地用道德統(tǒng)治了兩千年,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還是需要那些比較傻的小朋友來挑破,就像我,就比較幼稚了。我們要從人性本惡的角度去看待這個社會與人,即使他是一個好人甚至是圣人,誰也不能保證它永遠都不犯錯,總能找到原因的,我們不就是總能用春秋筆法替圣人們辯解嗎! 3.4 最終結語。 在這種對人對己的深深質疑與懷疑中,我們小心謹慎地走著自己的道路,苛刻地尋找著那些能讓生命感動的東西,從而不使自己的精神之河干涸。
“二戰(zhàn)時期,有個德國的新教牧師說:起初,他們抓共產(chǎn)黨員, 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后來,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 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后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們來抓我,已經(jīng)沒人能為我說話了?!?nbsp; 孟德斯鳩曾說過:“對一個人的不公就是對所有人的威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