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頸椎上連頭顱,下接軀體,支配著頸部、軀干及四肢的許多活動,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近年來頸椎病的發(fā)病率成上升趨勢,發(fā)病情況與人們的職業(yè)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且表現(xiàn)出低齡化趨勢。提示年齡的增長已不再是頸椎病發(fā)病的首要因素,而職業(yè)因素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這種職業(yè)因素的顯現(xiàn)可能與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們每日活動時間縮短,工作或學習時間延長有關,加之保健意識的薄弱,使頸部長期處于不良姿勢,導致頸椎周圍組織極易形成慢性勞損而發(fā)生纖維組織炎或逐步構成退變有關。 頸椎有病,輕者轉動不靈活,重者會導致其他系統(tǒng)一些疾病,如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甚則可能出現(xiàn)癱瘓,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工作與身心健康。所以,保護好你的頸椎可以提高生活質量,預防很多疾病。故對頸椎的保健是不容忽視的。 頸椎病重在預防,下面介紹幾種頸椎預防保健方法: 一、端正坐姿 經常伏案工作的人頸椎病發(fā)病率較高。這提示姿勢不良是頸椎病的重要誘因之一。因此端正坐姿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措施。 由于多數(shù)工作在辦公室的同志工作時間長而忽略了自己的坐姿,致使頸椎由于長時間處于變曲狀或用力狀,造成頸椎本身及其周邊軟組織結構發(fā)生受損而增生為頸椎部位疾病。正確的坐姿為:保持自然舒服的端坐位,上身挺直,收腹,下頜微收,兩下肢并攏,頭部略微前傾,頭、頸、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為準。同時,還要注意桌與椅的比例適中。 此外要糾正一些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如:看電視時最好不要倚著沙發(fā),或半躺半臥靠在床頭;打麻將時間不可過長,還要經常變換身體姿勢等。 二、科學的功能鍛煉 對長時間伏案工作者,每工作0.5-1小時,就要進行適當活動。頸部脊柱解剖結構決定了頸部脊柱的運動功能有前屈和后伸、左側屈和右側屈、左側旋轉和右側旋轉、左側環(huán)轉和右側環(huán)轉。我們可根據(jù)頸椎運動功能特點進行頸部鍛煉,也可進行聳肩、轉掌、雙臂劃圈等局部運動。在此過程中,一定還要注意其輕柔、緩慢、重復的連慣性,但要達到最大運動范圍為佳。隨著運動的適應可逐漸增加運動幅度和次數(shù)。這樣既有利于消除疲勞感,防止勞損,又能起到預防頸椎疾病的作用。 三、補充鈣質 當血液中的鈣含量達不到生理需要時,鈣會從骨質中解離到血液中以滿足身體的生理需要,久而久之會造成頸椎骨的退行性改變。及時補充鈣質,可延緩頸椎退變、骨質疏松的進程。飲食中可多吃含鈣量高的食品,如牛奶、瘦肉、魚、蝦等。 四、遠離香煙 吸煙時,煙中的有害物質尼古丁可使毛細血管阻斷狹窄,影響血液循環(huán),頸部血液供應減少;一氧化碳使頸椎間盤本來就不足的營養(yǎng)更加缺乏,促進頸椎退變過程加快。故吸煙損害頸椎間盤和頸部肌肉、韌帶、筋膜等。遠離香煙也是預防頸椎病方法之一。 五、防治咽部炎癥 注意防治咽喉部急、慢性感染,以免引起局部肌張力降低,韌帶松弛,從而影響頸椎動力平衡,進而誘發(fā)頸椎病。 六、選擇枕頭 頸椎病的早期表現(xiàn)為頸部脊柱生理彎曲的異常改變,如變小、變直或后凸。因此,預防頸部脊柱生理彎曲的異常改變是預防該病的關鍵。我們可以用頸枕來進行預防,枕頭應選擇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質地柔軟,透氣性好者為佳。枕芯可選擇蕎麥皮、高絲綿等。形狀最好為圓柱形,直徑大約20cm。臥床休息時,枕頭應放在頭頸下,這樣可使頸后部的肌肉松弛,頸椎保持正常生理曲度;枕頭形成中間低兩端高的形狀,可以對頭部起到相對固定作用,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顒?;可以對頸部起到保暖作用。 七、防止外傷 頭頸部跌打傷,碰擊傷,急剎車的“揮鞭損傷”,均易發(fā)生頸椎及其周圍組織損傷,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故應積極預防。一旦發(fā)生應及時檢查和徹底治療,消除頸部慢性勞損的誘因。 頭部擺動幅度過大或負重,手提重物上下樓等過度用力也是造成頸椎錯位、椎間盤突出、韌帶肌肉損傷等頸椎病的發(fā)病原因。因此平時生活、工作中應加以注意避免。 八、注意保暖 在頸椎病的形成過程中,寒冷也是誘發(fā)因素之一。頸部是經常暴露的部位,容易遭受寒冷的襲擊。頸肩部受寒,人會本能地縮頸、聳肩、彎腰,以便肌肉收縮,減少熱量的散發(fā),但這種不良姿勢易致頸椎病的發(fā)生,而且頸部受寒會引起局部組織血管收縮、缺血和痙攣等,使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這也是頸椎病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注意頸部保暖,夏日避免空調冷風直吹頸部,冬日外出系好圍巾,睡覺時蓋好被子,對預防頸椎病是很重要的。 九、推拿按摩 可行自我按摩,選腕骨、外關、肩中、風池等穴位進行按摩,同時緩緩轉動頸部,每次10-15分鐘,每日二次。 拿頸項:將手掌握在后頸部,以四指和掌根用力捏起后頸數(shù)次。 十、刮痧療法 刮痧部位是以督脈和頸項疼痛部位所過經脈為主,配合足太陽經、足少陽經及手三陽經。治療區(qū)域一般從頭頸部至胸3、4椎平面,包括肩胛部及上肢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