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心”斷想
單是“愛”或“愛心”這樣的詞兒,也是現(xiàn)代式的,流行起來距今不過三十年。再早,特別是以“斗爭”為主調的年代,“愛”和許多與“愛”頗為近緣的詞語如“溫情”、“調和”、“同情”等等,甚而兩性之間的“愛情”,都是犯忌的,有“資產(chǎn)階級”情調之嫌。在那年代,“斗”是普遍性的行為,“恨”是流行性的心理。
時過境遷,形勢大變之后,人們開始呼喚愛,社會也流行起了愛的口號,這無疑是精神的大解放,素質的大提高,功德無量!接下來的問題便是:無論是社會還是社會成員,從斗得太頻、恨得太久一下子轉而去愛,是否習慣?是否適應?是否能愛得很真很自然?我的擔憂,恰恰是在這一點上。 不必諱言,一開始流行起來的“愛”首先指的是性愛。有太多太多的小說、歌曲、口號,其中涉及的愛大多是男女之愛。一時間,還使愛祖國、愛人民(也包括愛父母、愛老師、愛朋友等等)大大降了溫。而那些以性愛為主打的“愛”雖然像火一樣熊熊燃燒起來,但那種火的質量和品位如何,并未引起應有的關注。致使后來連性愛本身,也朝著由高到低的取向慣性運動下去。不少的男女,不少的詩文,由愛情滑向色情,由粉色滑向黃色。與此相關的是:在種種人際關系中,各式各樣的“愛心”都與“私心”越來越近。 其實,我們曾是對愛理解最深、注釋最精的民族。只以思想家孔子為例,他將五德(仁、義、禮、智、信)中的“仁”定為德之首,而他將“仁”的首要標志定為愛他人,愛世人,即“仁者愛人”。也就是說,在一切的“愛”之中,最重要也品位最高的愛是仁愛。不仁,一切愛都可能淪為淺薄或虛假,包括性愛。 長幼之愛,尊卑之愛,官民之愛,師生之愛,朋友之愛,以及親疏之愛,貧富之愛,貴賤之愛等等,若是都基于仁愛,就會被寫成種種感人的贊歌。反之,一切“愛”都是這樣那樣的利益交換,相互占有,彼此借用,或僅僅出于團伙意識、幫派意識、自私之情而結成一體共害他人,這樣的“愛”就等于兩味偽劣之藥配在一起,只能毒害他人和毒害自己。 對愛的呼喚或強調,贊美或撫摸,歌頌和詠嘆,都值得肯定。若是將那些對愛的一切呼喚升格為對仁愛的呼喚,就更有可能實現(xiàn)“讓世界充滿愛”,并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