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ll 供應鏈案例分析 (由百度貼吧轉載)
一、公司簡介
戴爾計算機公司于1984 年由現任總裁暨執(zhí)行長Michael Dell 創(chuàng)立,他同時也是目前在計算機界任期最久的總執(zhí)行長。他的簡單經營理念創(chuàng)造出戴爾企業(yè)獨樹一格的利基:依照不同需求,為客戶量身定做計算機。與客戶直接的溝通使戴爾更有效及明確地了解客戶的需求,并迅速與客戶的需求互動。
這種革命性的業(yè)務模式,使戴爾成為目前全球領先的計算機系統(tǒng)直銷商,同時也是電子商務基礎建設的主要領導廠商。截至2000 年10 月27 日為止,戴爾過去四季的營收高達300 億美元,不但名列全球第二,其獲利與成長更成為世界主要計算機系統(tǒng)廠商中的佼佼者。目前,戴爾全球共有39000 名員工,在美國,戴爾更是企業(yè)用戶、政府部門、教育機構和消費者巿場排名第一的個人計算機供貨商。 戴爾在筆記型計算機以至工作站的個人計算機系統(tǒng)研發(fā),從設計、開發(fā)、生產、銷售、維修和支持等環(huán)節(jié)上,皆提供專業(yè)的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套系統(tǒng)都是根據客戶的個別要求而量身訂制。 戴爾透過首創(chuàng)的「直銷模式」,直接與大型跨國企業(yè)、政府部門、教育機構、中小型企業(yè)以及個人消費者建立合作關系。同時,戴爾也是第一家提供客戶免費直撥電話技術支持,并可在隔天到門服務的計算機供貨商。這些服務形式現在已成為業(yè)界爭相模仿的模板。 累積每日與無數客戶的直接接觸經驗,戴爾在第一時間精準掌握了客戶所需。戴爾提供客戶各項安裝支持和系統(tǒng)管理,并且指導客戶在技術轉換方面的相關問題。透過DellWare 計劃,設計多項產品及服務,搭配多元化的計算機周邊硬體和計算機軟件等系列產品,提供客戶量身定做的解決方案。 戴爾利用網際網絡擴大其直銷模式,進一步領導業(yè)界的發(fā)展。戴爾于1994年推出 www. 網站,并于1996 年加入電子商務功能,成為企業(yè)利用 網際網絡進行商業(yè)活動的典范。戴爾的網站是以微軟公司的Microsoft Windows 作業(yè)系統(tǒng)為基礎平臺,目前為全球最高用量的商業(yè)網站。 的網站基礎建構完全是用戴爾 PowerEdge 服務器運作,共有78個國家的分站,每季共有超過4000萬人次瀏覽。用戶能夠在網站上實時取得戴爾計算機的配備與價格資料,享受不論數量多寡的線上訂購,并可于網絡上24 小時取得相關技術支持咨詢。戴爾在網站上的收益約占全公司的50%,由1999 年第三季到2000 年第三季為止,戴爾網站營業(yè)額已至160 億美元。 戴爾在全球34個國家設有銷售辦事處,所提供產品和服務遍及世界各地。戴爾的總部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 Round Rock。戴爾并在以下地方設立區(qū)域總部:英國布萊克內爾(Bracknell)負責歐洲、中東和非洲的業(yè)務;香港負責亞太區(qū)業(yè)務;日本川崎(Kawasaki)負責日本巿場。戴爾在以下六處地點設有全生產線計算機系統(tǒng)的設施:得克薩斯州的奧斯?。?/SPAN>Austin)、田納西州的納許維爾(Nashville)、巴西的 Eldordo do Sul (中南美洲)、愛爾蘭的利姆里克 (Limerick)(歐洲、中東和非洲)、馬來西亞檳城(亞太地區(qū)及日本)和中國廈門(中國)。 1988 年6 月戴爾正式于美國 Nasdaq 上市,普通股代號為 DELL。自戴爾首次公開發(fā)行后,其股票價值上漲將近300倍。 二、戴爾信息化供應鏈兩大配方 軟件合作商 WebMethods (專注于EAI和B2B領域)和I2 Technology(專注于供應鏈管理)提供的軟件產品產品充當「翻譯」接口,幫助兩套不同系統(tǒng)-戴爾的訂購處理系統(tǒng)和客戶的采購處理系統(tǒng),進行實時的信息交換運轉戴爾和供應鏈公司的工廠,讓雙方一眼看穿彼此生產流程每一環(huán)節(jié);也告訴供貨商該生產哪些產品,何時運給戴爾,并排除供應鏈上任何障礙, 幫助企業(yè)型客戶更容易透過Internet 向戴爾采購,也替戴爾省下每年500萬美金的「錯誤采購」處理成本流程處理成本省下數百萬美元,也是戴爾庫存天數僅及對手1/10 的關鍵因素。 三、戴爾管理供應鏈 第一步,是減少供貨商并將他們集中 戴爾在全球有6 座工廠,包含馬來西亞的檳城(1996 年1 月成立)和中國的廈門(1998 年8 月成立)。它將原本下給200 多家供貨商的訂單集中,交給其中50家,但條件是他們在戴爾工廠旁邊蓋倉庫,就近供貨,不愿配合的就從供應鏈剔除。戴爾本身的零件庫存不到2 小時,接到訂單后,再通知供貨商送零件來,從進料到組裝完出貨只要4 小時。 這個觀念類似豐田汽車當年的「零庫存」(just in time)生產方式,在PC 業(yè)則屬創(chuàng)舉,顛覆過去PC業(yè)先做市場預估、再依據預估備料生產的模式,后來陸續(xù)被同業(yè)采用。 為了降低庫存并提高零件的流通性,供貨商也發(fā)展出對應方法,就是把零件盡量模塊化,減少庫存多種不同零件的成本,增加不同零件間的兼容性?!笍脑O計的時候就考慮進來,盡量用標準零件,」臺灣康柏董事長何薇玲分析。 像鴻海所做的準系統(tǒng),就是把機殼加上電源供應器出貨,而廣達出筆記型計算機的半成品到戴爾工廠,戴爾再裝上微處理器和DRAM 等跌價快速的零件,避免獲利在運送過程被吃掉。 生產電源供應器的臺達,是戴爾供應鏈成員之一,從1997 年開始和戴爾做生意。臺達也在學習戴爾精神,并打算向下推動,減少目前100 多家提供零件給臺達的供貨商數目,和使用的零件數目,以更利于管理。 戴爾對供貨商有一套考核制度,項目包含品質、物流和服務等項目,不斷檢視每一家供貨商的表現,做為保留或淘汰的依據。戴爾的評估是做得最仔細的,對供貨商非常了解,這套系統(tǒng)也有助于我們做內部管理。 第二步,是強化供應鏈上的信息流通速度和透明度 和戴爾做生意的供貨商,等于是幫它管理庫存,必須很清楚戴爾未來的出貨計劃,以免庫存過多自己賠本、庫存不夠被戴爾撤換。對戴爾來說,也必須隨時掌握整條供應鏈上的庫存情形,確保上頭每一家公司的運作都正常。這牽涉雙向的信息流通和信任。 它必須確保這一整條神經活得好好的,一小段出問題,整條神經就會癱瘓,在供應鏈的運作上,換供貨商的成本很高,因為學習曲線是效率的損失。 戴爾高度運用信息科技,架構連結客戶、管理生產線和聯絡供貨商的基本骨干,并要求供貨商配合。 由于戴爾是接單后生產,不走經銷通路,沒有存貨放在店面的貨架上,所以一旦貨從戴爾的工廠送出,就等于已經賣掉。戴爾會把每天各種機型PC 的銷售數字,公布內部網站讓供貨商查詢,了解接下來有那些零件需求多那些少。至于戴爾即將或剛接到的訂單,也會公布在上頭,幫助供貨商做零件預估。戴爾會在交貨前13 周前做預估,并隨著天數減少修正,一直到2 周前凍結預估數字,供貨商就根據這個數字在預定時間交貨?!复鳡柾ǔ9赖煤軠剩瑪底謨鼋Y后再變動不大,」廣達信息部協(xié)理方天戟指出。 戴爾盯得很緊,和它做生意很辛苦,但是愉快,因為戴爾的預估很準,一旦下單都會做到。臺達往來的另一家計算機公司,曾因預估錯誤,以為存貨不足,要求臺達緊急出貨,第二天空運到美國,但是等飛機起飛后又通知臺達不要出貨。PC 業(yè)的凈利率才5%,這一批貨萬一退回來沒賣掉,得出20批貨賺的錢,才能補這一次損失。 第三步,是降低研發(fā)和設計比重,放大伙伴價值。 戴爾的核心能力,在于管理好整條供應鏈,讓新產品在最短時間交到客戶手上。和這件事無關的,都會交出來給供應鏈上的伙伴?!溉澜缬腥俗龅帽任液茫揖唾I他的,戴爾自己要做的,就是沒人比得上我的,」麥可.戴爾(Michel Dell)強調。 戴爾的研發(fā)費用只占整體營收的2%不到,在前十名計算機公司中是最低的一家,但成長動能卻最強。關鍵在于:戴爾把筆記型計算機的研發(fā)和設計工作,交給臺灣的代工伙伴廣達承攬,戴爾則專心去爭取訂單。不管戴爾下多少量來,廣達絕不說NO,對供貨商來說,這可是個happy problem。
廣達在戴爾發(fā)動價格戰(zhàn)爭時,正扮演極具效率后勤支持角色。市場環(huán)境變化迅速,即使做代工也必須因應市場變化轉型,否則就被淘汰。廣達原本就有設計能力,而從1996 年到2000 年,廣達開始強調DMS(Design Manufacturing Supply-Chain,設計制造供應鏈),將自己變成筆記型計算機設計制造生產的百貨公司,只要客戶想賣筆記型計算機,廣達可以為客戶從上下游零組件采購一直做到設計制造。 而從今年開始,廣達要將業(yè)務型態(tài)再轉入新模式,未來客戶可以在網絡上下訂單,自己決定計算機的微處理器種類、內存容量甚至機殼顏色等規(guī)格,告訴計算機品牌廠商自己的需求,然后把訂單傳給廣達,該工廠可以在2 天內完成組裝,直接送交快遞公司在3 天內送達。 如此一來,終端的消費者從訂貨到收貨的時間最多只要5 到6 天,好處是可做到各項關鍵零組件完全零庫存,而因為產品價格在下單時就已敲定,因此也不會有產品跌價的疑慮。實際上,這種出貨模式的困難仍多,如何把不同客戶的不同系統(tǒng)與自己公司連上線是個大問題,其次上游的零組件供應鏈如何控制也是學問,加上生產僅有2天時間,而且不能出錯,難度可想而知。 整條供應鏈的合作關系更緊密,彼此的存在都幫對方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而不僅是訂貨和交貨的買賣關系而已。而遇到困難時,彼此也較能體諒。如戴爾拚命沖出貨量,使得應付帳款升高,就要求供貨商把付款時間延長15 到30 天。 四、戴爾供應鏈的威力 ◎ 顧客下單到出貨存貨周轉天數4 天 ◎ 每人每小時的生產效率,提升160% ◎ 訂單處理效率提高50% ◎ 訂單錯誤率降低50% ◎ 每座工廠零件存貨空間100 平方英呎 ◎ 每座工廠成品存貨空間0 五、戴爾供應鏈成功之道 ◆ 戴爾所開創(chuàng)的直銷模式,沖擊所有的制造業(yè),進而改變產業(yè)型態(tài)。 ◆ 網絡的出現,讓戴爾的接單后生產模式,交貨時間提升到只要8 小時。 ◆ 使用i2 公司供應鏈管理軟件徹底e 化供應鏈,整合上下游廠商。 ◆ 戴爾組裝一臺計算機只要4 小時,存貨周轉天數只有5 天,約為同業(yè)的1/10。 ◆ 戴爾位于德州6 萬坪的大OptiPlex 工廠,組裝零組件的庫存時間只要2 小時,零件的庫存間只有3 坪大成本。 ◆ 零庫存減少庫存造成的現金積壓和跌價損失。 ◆ 用信息取代庫存「管理供應鏈的精神,就在于用信息取代庫存」 戴爾計算機每2 小時排一次生產流程,好處是庫存可以降低,如果客戶取消訂單,戴爾計算機可以把這筆訂單轉到其它客戶,或在網絡上拍賣,減低損失。 ◆ 把顧客和供貨商的營運活動一起整合進來 戴爾用「供貨商關系管理」(SRM)系統(tǒng)來管理全球各地不同供貨商,包含做預估、訂貨、出貨、品質、物流和服務等,便于評鑒供貨商,作為選擇成為長期伙伴或汰換的依據。供貨商關系管理等于是供應鏈管理的延伸,從物料管理進入更深層的信息流通,讓合作關系更密切。 ◆ 顧客關系管理 在顧客方面,整合了「顧客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的軟件,讓顧客那一頭的下單狀況透明,使得工廠和后續(xù)供貨商那邊可以配合更好,預估做得更準確。 ◆ 貼近市場需求的殺戮型組織 「傳統(tǒng)制造業(yè)做生意,根本就是一場代價高昂的猜謎游戲(guesswork),」戴爾指出:公司先做出產品,然后打廣告吸引消費者來買;又怕猜不準,于是同一種機型又必須做上好幾種,不僅資源重復浪費,更糟的是會造成信息誤判,讓企業(yè)萬劫不復。「好比你想買部紅色二門車,到了經銷商一看只有藍色四門車,你不想買,可是sales 三寸不爛之舌鼓動你買,你不爽地買了,結果sales 跑去跟工廠說:藍色四門車大熱賣,趕快生產多一點,這公司一定完蛋,」戴爾說。戴爾計算機的模式,則是透過電話,為終端的消費者真實需求制作計算機,一毛錢都不多花,消費者也一定拿到他真心想要的計算機。
接單生產的模式,讓戴爾脫穎美國市場而出,成為新興品牌;但真正讓戴爾具備殺戮能力的利器,則是1991 年誕生的商用Internet。先是透過網頁取代電話,讓戴爾跟客戶交換更多、更快的信息;再來則是便宜高效的網絡取代高價專線,讓供應鏈上的實時生產效率更霹靂;今年,戴爾則是把「店頭前端」(采用WebMethod 軟件)跟「供應鏈后端」(采用戴爾自己的Valuechain. 網站與i2 的Factory Planner 軟件)的信息無縫隙地連在一起,真實掌握客戶需求的數據,一筆勾銷由訂購、制造到配送的高摩擦成本,終于使它可以發(fā)動價格大戰(zhàn),把對手逼上死角。 ◆ 產品永遠新鮮 正因跟市場一樣快的接單生產,戴爾從不擔心庫存跌價帶來的龐大損失,因為戴爾產品的平均庫存天數只有5 天,遠遠領先對手惠普與捷威的50 到90 天,產品永遠新鮮。 ◆ 戴爾的獲利因而不是毛利的增加,而是營業(yè)額—即極度忠誠客戶數的增加。 通過信息分析,戴爾不僅能賣最便宜、最新的計算機,它還能獲得客戶「購買行為型態(tài)」、「產品偏好」、「替換新機周期」、「策略轉折」的一手情報(甚至客戶下單時的「口頭禪」),加上與策略大伙伴英特爾、微軟的互通有無,戴爾每次總能掌握市場世代交替或客戶公司轉型的關鍵采購時刻,「一切,都是讓客戶一進來,便不再三心二意跑去競爭者那里!」 ◆ 零式戰(zhàn)斗機的高壓引擎 公元2000 年,戴爾一共做到了319 億美元的生意(獲利23 億美金),其中有160 億美金是由網絡銷售得來。有了Internet,戴爾的零式戰(zhàn)斗機仿佛發(fā)現了高壓引擎,麥可戴爾強力要求供應鏈上的成員上網e 化,否則就將被逐出戴爾家門。 ◆ 因應「接單生產」(BTO, Built-to-Order,顧客下訂單后,工廠才生產)的管理系統(tǒng)、工廠、供應鏈,以及既快又輕又薄的組織成員 ◆戴爾直銷模式 致勝關鍵 就在全球計算機業(yè)坐困愁城之際,戴爾計算機公司卻以訂單生產模式趁著零件降價的大好機會發(fā)動削價戰(zhàn),而逆勢成長。 戴爾計算機對穩(wěn)坐個人計算機制造業(yè)龍頭也深具信心,戴爾表示:「基本上,我們的競爭者都開始賠錢,但戴爾計算機仍有合理的獲利,當然獲利力和景氣高峰不能相提并論,但我們獲利還算不錯?!?/SPAN> 戴爾計算機致勝關鍵在于直銷模式,讓公司可迅速對市場變化采取因應之道,如零件降價可馬上反映到計算機售價上。此外,戴爾計算機集中火力于獲利較高的企業(yè)市場。 戴爾計算機便趁近來零件價格滑落的千載難逢機會發(fā)動削價戰(zhàn),以擴大市場占有率。零件降價給戴爾計算機帶來極大的競爭優(yōu)勢。戴爾計算機因采直銷方式,庫存量低于同業(yè),可將成本下降迅速回饋給消費者。 總裁范德史萊斯表示,戴爾計算機可在三天內將零件降價反映在計算機售價上,比競爭對手的60 天快許多。 ◆讓同業(yè)失去生存價值 戴爾計算機在個人計算機的世界里,就像是個魔鬼終結者之類的角色,許多個人計算機業(yè)者發(fā)現,因為戴爾計算機存在,他們喪失了生存的價值,例如AST。當每個人都感受到景氣低迷時,戴爾硬是能適應得比別人好。許多觀察家都指出,要了解戴爾的優(yōu)勢,不能從戴爾是一家科技公司來理解。這話聽起來很矛盾,難道一家企業(yè)銷售計算機系統(tǒng)年營業(yè)額達到三百二十億美元、每天通過線上做成三千萬美元生意,在那斯達克證交所交易,還稱不上科技公司?但是,要搞清楚,以德州首府奧斯?。?/SPAN>Austin)為總部的這家直銷計算機公司并不是不搞創(chuàng)新,而是不以產品本身的創(chuàng)新為職志,這是基本認知的問題。 ◆徹底落實節(jié)約成本 根據美國一家市場研究公司科技商業(yè)研究(TBR)分析師葛雷指出:「戴爾的創(chuàng)新在于它改良生產流程的能力?!勾鳡枌τ诠?jié)約成本的拿捏,可以落實到只有十美分的事情上,還有怎樣減少螺絲的使用量這樣細微的事情。一言以蔽之,戴爾計算機把整個個人產業(yè)變得不怎么像硅谷,反倒是比較像底特律(美國的汽車工業(yè)城)。
PC 業(yè)界一致同意,戴爾計算機只是個做計算機的公司,他們的計算機品質很好,但就是如此而已,不過就是非常正統(tǒng)的微軟操作系統(tǒng),再加上英特爾微處理器的個人計算機,不會有什么驚喜。即便是在毛利率遠比PC 高的筆記型計算機和服務器市場,戴爾計算機的產品一樣是規(guī)規(guī)矩矩,一貫的標準配備。 ◆直接和消費者打交道 戴爾最顯著的優(yōu)勢就是他們越過經銷商、直接和消費者打交道。戴爾根本就不必擔心產品在賣場滯銷,眼見零件成本直落,也不干他們的事,因為他們是采取先接單、后生產的流程,所以,能夠以最「新鮮」的原料組裝計算機供應顧客。 《紅鯡》(Red Herring)指出,戴爾計算機「恐怖」之處在于只要它把這樣的制造專業(yè)應用到某個科技市場,就表示說這塊領域其它的玩家持續(xù)的獲利宣告終止,只剩下戴爾能夠獲利。 戴爾的專業(yè)知識在于確認出即將邁入商品化的市場,然后趕在這個點達到之前不久進入,以顯著加快的生產程序殺得對手措手不及。 戴爾計算機以十七年的時間由麥可.戴爾(Michael Dell)的大學宿舍發(fā)跡,許多專家看好戴爾計算機在景氣不佳狀況下的表現,例如美國銀行旗下Piper Jaffray 的名分析師庫瑪(Ashok Kumar)就表示,當消費者想要撿便宜的時候,每一家業(yè)者都得想盡辦法削價競爭,這時候,就能看出戴爾計算機的優(yōu)勢。不過,他也強調,相反的情勢底下,戴爾計算機不見得能夠繼續(xù)創(chuàng)造奇跡。 《紅鯡》剖析,戴爾進入每個市場的模式大致上是這樣的∶如果戴爾的競爭對手靠著大量投資研發(fā)某項產品,終于創(chuàng)造了相當的市場規(guī)模,戴爾看到了這個市場有他們的利基存在,于是進入。假設原先的市場玩家有60%的毛利率,如果戴爾把毛利率拉到只剩30%,這些人就無利可圖。戴爾先是用這個方法瞄準個人計算機市場。同樣的招數,戴爾也用在服務器市場?,F在,戴爾的目光擺在儲存和網絡設備,戴爾的營運長兼總裁羅林斯(Kevin Rollins)向這個市場的同業(yè)們喊話說:「你們最好趕快找到你們下一個容易賺錢的門路,因為你們的聚寶盆已經快要消失了?!?/SPAN>
六、未來改善及建議 Dell 目前供應鏈的運轉狀況可說是業(yè)界最成功,不管是與上下游的廠商的整合或與客戶之間行銷方式都可算獨創(chuàng)的先例,從研發(fā)、設計、生產到行銷串完美的串連起來,將整個過程徹底e 化,換句話說整個流程必需靠計算機去完成每個環(huán)結,所以一但計算機出了問題,即無法運作下去。 同時在行銷管道也可能碰到電子商務后同樣之問題,對于計算機化程度不高的地區(qū)相對的無法享用到電子商務帶來之便利,舉例來說,目前在中國會上網,根據自己需求訂購計算機的人遠比其它美洲國家少很多,甚至說在亞洲國家這樣的消費市場版圖就相對的縮小,原因在于線上采購機制付款方式還不夠完善、PC 的普及率程度及對計算機之專業(yè)知識。 若想攻占亞太地區(qū)市場,除沿用原先的長處直銷方式直接與客戶打交道外,應在尋求其它銷售管道,更可增加其由不同管道或購買習慣之消費者。例如與知名軟件或計算機公司配合,使消費者可有多重管道買到戴爾計算機,真正達到與消費者雙贏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