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心靈地圖名家語集

 衣錦夜行茍富貴 2005-11-06

轉載自 求道網

康哲行 摘錄、整理(7/4/2003)

以下選自《心靈地圖》,派克(Scott Peck)著

在成長的路上,有人日夜咀嚼痛苦,不肯走出怨尤;有人卻相信淚后的人生更加光燦,努力尋找雨后的彩虹。本書作者派克告訴我們,對現(xiàn)實的了解愈清楚,心靈中的那份地圖愈清晰,就生活得愈自在。  在派克的筆下,愛與紀律跳脫傳統(tǒng)的定義,成為生活的依憑與指針,他鼓勵我們做個懂得自律與愛人的人,厘清個人的信仰與世界觀,對不可預期之事采開放的態(tài)度,如此心靈成長的果實將更形豐碩,也才能擁有活潑光采的人生。

人生的難題

  • 「人生困難重重?!惯@是個偉大的真理。一旦我們真正想通了這層道理,我們就能超越。一旦真正了解而且接受了人生困難重重的事實,我們就不會那么耿耿于懷,人生也就顯得不那么多災多難了。
  • 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人生本來就遍布艱難的事實,他們不斷怨天尤人,要不就自艾自憐,彷佛人生本來應該是既舒服又順利似的。
  • 他們堅持自己的難處與眾不同,奇特的困難偏偏降臨在他們身上,而別人都得以幸免,置身事外。
  • 生活的真正難處在于: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是一段非常痛苦的過程,但生命的真諦就在于這段過程。面對問題能啟發(fā)我們的智能,激勵我們的勇氣。我們的心靈在尋求解決問題的當中摸索出成長的道路,問題的解決與否遂成為成功與失敗的分野。
  • 美國開國先哲富蘭克林說:「只有痛苦會留下教訓?!孤斆魅藢W會在問題來臨時不畏懼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坦然迎向隨著問題而來的痛苦。
  • 很多人都缺少面對問題的智能,而且?guī)缀跛械娜?,都多多少少有點為了怕痛苦而規(guī)避問題的傾向。有的人因循茍且,希望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裝著視而不見,希望它因此不存在;還有人利用麻醉物和毒品來麻痹自己的感官,想把引起痛苦的問題排除在記憶之外。
  • 規(guī)避問題與痛苦的動機是一切心理疾病之源,但逃避卻會帶來更大的痛苦。在逃避問題的同時,我們也錯失了解決問題帶來的成長機會。

生活的紀律

  • 促使心靈健全發(fā)展唯一的方法就是體認受苦的價值,面對問題,勇于承擔相隨而來的痛苦。而解決人生難題最主要的工具是「紀律」。它幫助我們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堅定不移,得到成長與學習的益處。紀律也是幫助我們受苦的工具,它使痛苦淡化,使我們更能忍受。
  • 某方面的紀律只能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唯有完整的紀律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而我所謂完整的紀律是一套面對痛苦的積極原則,分為四項要點:延遲享受、承擔責任、忠于真理、及保持平衡。
  • 這些都是十歲小孩就能夠實踐的簡單原則,但有時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也會因忘記這些紀律原則而自取滅亡。
  • 問題不在這些原則好不好,而在于你要不要用。它們都是用來面對痛苦的工具,所以一心想逃避痛苦的人,也就用不著這套工具了。

延遲享受

  • 這套紀律的首條就是「延遲享受」。也就是不逞一時之快,重新安排生活中快樂與痛苦的順序。先面對痛苦,把問題解決再談享受,事后享受到的快樂會更大,這也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
  • 「延遲享受」是自律的起點。孩子從五歲起,就可以開始學習「延遲享受」的生活安排方式。例如先做完功課再看電視,或吃蛋糕時不要先把糖霜吃完。到十五、六歲以后,這樣的表現(xiàn)應該已經是常態(tài)。
  • 父母本身能夠自律,就是孩子遵守紀律的榜樣。當父母有嚴格的自律、自制、自尊,把生活過得井然有序,孩子就打內心深處相信這是生活的最高準則;父母天天生活漫無目標,做事咨情任性,孩子看在眼中,一樣會視之為生活的不二法則。
  • 不過,在一個家庭中,「愛心」比角色模范更為重要。例如像醫(yī)生、律師等業(yè)有專精的父母,盡管有嚴謹生活的外表,若實質上缺少愛心,它們教養(yǎng)出來的孩子仍不會把紀律放在眼里。
  • 「愛心」是最重要的元素。我們愛一件東西,就會肯定它的價值,樂于花時間在它上面。愛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我們會花難以計數(shù)的時間照顧、陪伴他們。孩子在長期的愛心熏陶之下,會更能體會和接受父母的身教。
  • 逃避痛苦,無視痛苦的態(tài)度,經常肇因于不肯「延遲享受」。我們已經知道,面對問題必然是一場痛苦的經驗。所以,趁早面對問題,就代表愿意放棄目前的安逸,或至少愿以程度較低的痛苦換取較大的痛苦。這么做的報酬是將來能享受真正的愉快與滿足。

承擔責任

  • 如果我們不著手解決人生的難題,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我們必須先扛起解決問題的擔子才能解決問題;光是期待別人替我們解決問題,問題不會消失。唯一的辦法是挺身站出來說:「這是我的問題,我自己來解決?!?
  • 當人們把責任推出去時,可能覺得非常痛快,但生活的難題不能解決,心智停止成長,使他們成為社會的負擔。正如六零年代傳下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不是解決方案的一部份(part of the project),你就是問題的一部份。」
  • 每當我們逃避為自己負責時,都會千方百計地把責任交到別人手中。這么一來,我們也就把權力交給了所謂「命運」。大師弗洛姆稱其為「逃避自由」,可說是相當恰當?shù)拿枋?。為了逃避責任帶來的痛苦,不記其?shù)的人天天都在逃避自由。
  • 世上的確存在著迫害的力量,可是我們握有如何面對這些力量的選擇權。例如你選擇住在一個排斥男人留長發(fā)的保守鄉(xiāng)下,又堅持要留長發(fā),就是不智之舉。你大可以搬到態(tài)度比較開放的城市,或干脆剪掉長發(fā)。當你一味抱怨那些壓迫的力量而不設法行動,就是放棄本身的自由權。

忠于真理

  • 我們把世界的真相看得愈清楚,處理各種問題就愈能得心應手。我們對現(xiàn)實的種種看法,交織成一張「心靈地圖」,有助于我們在人生路上行進。我們對現(xiàn)實的認識愈清楚,地圖愈正確。
  • 繪制這樣一份地圖最大的困難在于它需要不斷地修訂。世界不斷在變,冰河來了又去,文化盛極而衰,我們用以觀察這世界的立場更是變化得快。每天出現(xiàn)的新信息,累積成重大的修訂工程;修訂的工作往往都很痛苦,可是不做就可能成為心理的病源。
  • 逃避現(xiàn)實而引起痛苦是人的本能,我們唯有靠「自律」克服這樣的痛苦。我們必須忠于真理,把它看得比舒適更重要,甚至在尋求真理時,欣然迎向所有的橫逆。「心理健康」就是一種永不終止、不計一切代價、為真理奉獻的過程。
  • 什么是為真理奉獻?首先,它要求我們挑戰(zhàn)自我本性,不斷地嚴格自省。我們透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為了能真正了解這世界,我們不但要觀察世界,也要檢討自我。
  • 睿智的人生是思考與行動的綜合(知行合一)。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我們的腦前葉使我們具有思考與反省的能力。一個人為真理奉獻的過程中,痛苦會顯得微不足道。
  • 現(xiàn)代人與原始人有許多不同之處,我們會學習很多不合「本性」的事,使它們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其實所有的自律行為都可視為第二天性的訓練。超越本性、改變本性、學習去做并非出于本性的事,正是「人性」的另一個重要特征,也是人性中偉大的地方。

全然誠實的生活

  • 由于個人的心靈地圖,是反應現(xiàn)實和真相繪制的地圖,它需要不斷地修正,而且要能夠隨時接受外界的考驗。所以,心靈地圖涵蓋全然奉獻給「真理」的生活,也就是「全然誠實」的生活。我們必須確定我們日常所做的溝通,包括用字和說話的方式,都要盡可能地誠實,反映我們認識的真正現(xiàn)實。
  • 保持誠實自律所花費的精力,比一直躲藏在秘密的陰影里要少得多。敢于面對真理的人,有勇氣生活在海闊天空的世界,因此擺脫了遭受恐懼的威脅。他們無須掩飾真相,沒有圓謊的煩惱,生活過得自由自在。
  • 但對一般人來說,全然的誠實多少帶著點痛苦,調整自己的良知與現(xiàn)實觀念是一種挑戰(zhàn)。而一般人必須「說謊」的理由,就是為著逃避挑戰(zhàn)的痛苦與其它后果。自欺欺人的謊言多不勝數(shù),其中最常見的例如:「我們好愛孩子」、「我們好愛父母」,而說這些話的人經常都是言不由衷。這些似乎都是理所當然,也可能是事實,但即使不是,多數(shù)人也不肯承認。
  • 社會通?;凇覆幌雮烁星椤沟牧龆J可白色謊言(善意謊言)。我們的社會關系往往膚淺得令人惋惜,「白色謊言」被視為愛的表現(xiàn)。于是父母寧愿灌輸白色謊言給兒女,也不愿以誠實、開放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
  • 通常這些為保留真相而作的「白色謊言」,被視為保護孩子、避免紛爭的措施。但有些父母卻是用「保護」做煙幕,避免孩子向他們提出挑戰(zhàn),以維護家庭和諧的表象及對子女的控制力。
  • 當追求誠實和尋求保護的需求發(fā)生矛盾時,沖突在所難免。于是,不急于發(fā)表真相,或做選擇性保留部分真相的作法,不失為全然誠實的替代方案。但是,每個保留部分真相的決定,都可能是重大的道德抉擇。這個決定不能出于個人的欲望,必須是為了對方的需要而作的選擇,而且要檢討是否低估了對方的心理準備及坦然接受真相的能力。

保持平衡

  • 「自律」實在是一件復雜的工作,除了勇氣,還需要「彈性與判斷力」。在追求全然誠實的同時,也要能在適當時機保留真相;而在對自己負責的同時,也要能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換言之,紀律本身也需要「約束」,我們稱這種約束為「平衡」。
  • 「平衡」是一種彈性的紀律(中庸之道)。以生氣為例:它是一種求生存的反擊方式。但要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成功,我們不但要有生氣的能力,也要有生氣而不表達出來的能力,而且還要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生氣的情緒,那就是「平衡」的工夫。
  • 為了建立成熟、健康的心理素養(yǎng),每個人都需要建立一套復雜而有彈性的心理系統(tǒng),以便在各種互相沖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 平衡的最高原則是「放棄」,而放棄某些東西一定會帶來痛苦。但是,在緊要關頭如果我們拒絕放棄,就會失去平衡,其結果可能比某種程度的放棄更痛苦。所以,「放棄」是一種哲學,需要極高的智能來做決定。
  • 人生歷程中,每個人通過人生的急轉彎時,都必須「放棄」自己的一部份,才能保持平衡,不能冀想每次都能夠全身而退。而唯一逃避「放棄」的方法就是永遠留在原地,哪兒都不要去。
  • 說來令人詫異,但大部分人卻真的選擇了「留在原地」。如果你認為他們的行為奇怪,那是你還不了解,對他們來說「放棄」的痛苦有多深。
  • 不逞一時之快、少發(fā)一頓脾氣,都不過是次要的放棄形式,若換成放棄的是「人格的特征」、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一種「信仰」或「意識型態(tài)」,就無法令人等閑視之了。但是,一個人如果要在人生旅途上不斷地前進,遲早都會面臨這些重大關頭的「放棄」抉擇。

「涵容」的人生境界

  • 放棄自我是一種漸進的學習過程,它會帶給我們痛苦與折磨。在這個過程中,一種稱之為「涵容(bracketing)」的技巧」,是忍受痛苦和促進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工具?!负荨沟囊饬x除了涵蓋、包容,基本上就是肯定自我、保持穩(wěn)定與放棄自我(暫時忘懷自我),以換取更大的空間,和更新后的自我認知取得平衡。
  • 「涵容」說明了放棄與遵守紀律所導致的結果:你獲得的永遠比你放棄的更多。放棄的痛苦猶如死亡的痛苦,但舊的死去,新的才會誕生。生與死原是一體之兩面。建立更新、更好的觀念與理論,就代表舊的觀念與理論必須死去。
  • 雖然「輪回」仍是一個不可解的迷團,但人生的確是一連串生死相循的過程。顯然,人活得愈久,經歷死亡和重生的次數(shù)就愈多。換言之,也經歷了更多的歡樂與痛苦。
  • 一旦我們完全接受了痛苦,它就不再存在;當個人的心靈成熟度有了長足的增進,就像小孩子視為天大的難題,落到大人手上就迎刃而解,痛苦也是如此。另外,心靈的成熟會使人充滿愛心;愛得愈多,痛苦就愈能忍受,快樂也隨之愈多。
  • 一個人「偉大」與否端視他忍受痛苦的能力,而且,「偉大」的本身即是一種快樂。這話乍看矛盾,其實不然。佛陀歷劫之苦與他在菩提樹下涅盤之樂,不過是一體之兩面罷了。
  • 「平衡」與「放棄」的本質是:你必須先擁有某些東西才能放棄它。還沒有得到的東西不可能被放棄,獲勝之前也談不上放棄勝利,唯有先確立自我才能放棄自我。
  • 或許有人會問:冥想、瑜珈是否也算是紀律的一部份?我認為它們都只有輔佐的作用,真正的紀律訓練還是我所介紹的四大重點:延遲享受、承擔責任、忠于真理、及保持平衡。只要不斷用心去實踐,任何人都能從而提升心靈的層次,擁有活潑光采的人生。
    ---------------------------------
    下面是摘自《心靈地圖》的精彩言論,希望能對大家的心靈成長有所幫助。

01. 一旦真正了解而且接受了人生困難重重的事實, 我們就不會那么耿耿于懷, 人生也就顯得不那么多災多難了.

02. 生命的真諦就在面對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03. 促使心靈全發(fā)展唯一的方法就是體認受苦的價值.

04. 紀律是解決人生難題最主要的工具, 它也是受苦的工具.

05. 紀律是一套面對痛苦的績極原則, 分為四要點: 不逞一時之快、 承擔責任、 忠于真相、保持平衡.

06. 先面對痛苦, 把問題解決, 事后享受到的快樂會更大. 這也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

07. 良好的紀律需要時間培養(yǎng).

08. "如果父母愿意陪我受苦, 受苦一定不是壞事, 我也該承擔起自己的痛苦才對." 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09. 自覺有人珍惜的孩子, 自然就會珍惜自己, 這種認知可貴甚于黃金.

10. 當一個人肯定自我價值時, 就會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 而照顧自己也就是自律的真正意義.

11. 神經官能癥者強加給自己過多的責任; 人格失調患者卻凡事不肯負責.

12. 變化多專的人生當中, 評估自己該為什么事負責, 是個永遠存在的難題.

13. 神經官能癥患者會把自己整得很慘, 而被人格失調患癥者修理的倒楣人士當中, 首當其沖的就是他們的子女.

14. 一個人經過長時間的努力, 才完成了一幅具世界觀的地圖, 而且似乎是很有用的地圖.

15. 心理健康就是一種永不中止、不計一切代價、為真理奉獻的過程.

16. 睿智的人生是思考與行動的綜合.

17. 唯一確定自己的心靈地圖是否符合真相的辦法, 就是接受其他制圖者的批評與挑戰(zhàn).

18. 心理問題的病根千篇一律, 都在于自欺與欺人的謊話交織成一片綿密的網.

19. 態(tài)度開放的人不斷修訂他們的心靈地圖, 因此會不斷的成長.

20. 平衡的最高原則是: 放棄 .

21. 一個人如果要在人生旅途上不斷前進, 早晚都會面臨這些重大的關頭: 要抉擇放棄.

22. 我們必須放棄過去倚重的處事與看事的方式, 才能成功的邁入下一個階段.

23. 心靈成熟的人都有豐富的愛心, 愛得愈多, 快樂也愈多.

24. 愛是為了滋長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 一種發(fā)乎真誠意愿的行動; 不但需要努力, 也要有勇氣作后盾. 除了持續(xù)投入奉獻外, 更需運用智慧.

25. 愛的定義是: 為滋養(yǎng)自己和他人心靈成長, 而愿意擴充自我 .

26. 愛是行動, 是一種基于意愿的行動.

27. 墜入情網常涉及與性有關的愛.

28. 墜入情網的經驗千篇一律不會持久.

29. 墜入情網是一種退化.

30. 墜入情網不能擴大一個人的疆界; 只會造成自我疆界的一部分暫時崩潰. 一旦墜入情網的美好時光結束, 自我疆界又恢復原狀, 當事人只會覺得幻滅, 但并不因而成長.

31. 墜入情網唯一的目的就是消除寂寞.

32. 墜入情網是人類因應內在性需求或外在性刺激的典型反應, 作用在于增加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生存.

33. 愛是一種自由的抉擇. 相愛的人不是一定要生活在一起, 他們只是選擇生活在一起罷了.

34. 把被愛當作目標是不可能成功的.

35. 如果把自由作為安全感的代價, 婚姻關系反而破壞了各個成員的成長機會.

36. 唯有兩個堅強而獨立的個人, 才能建立美滿的婚姻.

37. 愛與自律必須并存.

38. 愛的唯一真正目標, 是心靈的成長.

39. 愛不光是給予; 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 是合理的贊美和合理的批評; 它是合理的爭執(zhí)、對立、鼓勵、敦促、安慰.

40. 被虐待狂把忍受虐待視為愛的表現(xiàn), 但其實這只是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必要條件, 它的基本動機是恨, 不是愛.

41. 愛是一種自我的擴充, 而非犧牲.

42. 真愛永遠追求心靈的成長, 除此之外, 都不是真愛.

43. 愛是行動, 不是感覺.

44. 我為愛下的定義是: 為了滋養(yǎng)個人和別人的心靈成長 擴充自我的意愿.

45. 把真愛與愛的感覺混為一談, 造成各式各樣的自欺.  愛只能靠行動證明.

46. 愛也可以說是努力或勇氣的一種形式.

47. 愛最主要的努力就是關懷.

48. 表現(xiàn)關懷最常見也是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

49. 如果一個人決心不冒痛苦的危險, 就必須從生活中剔除許多東西----所有使人生多采多姿而有意義的東西.

50. 生命的本質就是改變` 不斷的成長與衰退.

51. 成長可說是猛力一躍向前, 而不僅是舉足跨一步而已.

52. 人生唯一真正的安全感, 來自充分享受人生中的不安全感.

53. 最高形式的愛必定是全然自由的抉擇, 而不僅是服膺成規(guī)而已.

54. 不分層次高低深淺, 投入都是真愛的基石.

55. 婚禮后的投入是夫妻得以把墜入情網的迷惑轉化為真愛的原動力.

56. 性不是一項投入的承諾, 而是自我的表現(xiàn)` 游戲` 探索` 學習與快樂的放縱.

57. 好家長的角色與好心理醫(yī)師的角色極為類似.

58. 父母向子女學習, 就不愁與時代脫節(jié).

59. 愛人者經常處于一種兩難的困境當中, 一方面要尊重所愛的人生活獨立, 一方面又要適時提供愛的引導.

60. 謙遜乃是真正的自知之明, 凡是認清自己` 了解自己的人, 表現(xiàn)于外一定十分謙遜.

61. 真正以愛為出發(fā)點的人, 會致力尋求必備的智慧.

62. 任何真心付出愛的人言行舉止都會自律, 甚至所有真誠的愛的關系, 都是有紀律的關系.

63. 漫無節(jié)制的感情絕不會比有紀律的感情更深刻.

64. 愛一個無法因你的愛而得以心靈成長的人, 就像在旱地上撒種, 是一種精力的浪費.

65. 真愛最重要的一項義務就是對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負責.

66. 真愛會不斷自我更新, 愈是滋養(yǎng)對方的心靈成長, 自己的心靈也愈能得到滋養(yǎng)與成長.

67. 真愛的一大特征就是人我之間的區(qū)分并不因而泯滅. 付出真愛的人永遠會把所愛的人視為完全獨立的人體, 他會尊重和增大對方的獨立.

68. 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成長雖如此密切的交織在一起, 但成長邊緣上的孤寂感卻是不可避免的.

69. 好的心理醫(yī)生基本上扮演的是好父母的角色, 父母的職責是使自己對孩子有用, 而不是利用孩子滿足個人的私欲.

70. 缺乏愛是導致心理疾病的主因, 而愛則是心理治療的要素.

71. 當我心愛的人第一次赤裸裸的站在我面前, 任我瀏覽時, 我心中充滿一種感覺----敬畏.

72. 文化最基本的要素, 其實還是家庭.

73. 父母的行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世界, 我們的世界觀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74. 心靈成長是一段從小宇宙進入不斷擴張大宇宙的旅程.

75. 人類如果不信神, 說不定可以活得更好; 神不是來世的許諾, 而是今世的毒藥.

76. 對別人教我們的事物, 和文化中約定俗成的一切, 采取科學的懷疑態(tài)度, 乃是追求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

77. 任何事物都逃不過我們視界, 只要我們決心研究一樣東西, 就一定找得到方法.

78. 佛佗在不再尋求企盼時頓然開悟, 因為他讓"悟"來到自己心中. 我們雖然不能憑意志達到神恩, 但我們可以準備自我, 成為一片沃土, 一片歡迎它扎根的地方.

79. 所有的病癥都應歸入身心癥的范圍----心理先出問題, 身體的自衛(wèi)系統(tǒng)才會失效.

80. 人類有性欲和恨意并不購成問題. 意識心靈不愿面對這些感覺并承受處理它們所帶來的痛苦, 寧可自欺欺人的作法, 才是真正的問題之源.

81. 人性成長軌跡幾乎都由一股超乎我們意識所能控制的力量推動.

82. 心靈成長是個人的進化.

83. 心靈成長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努力而非常艱苦的過程.

84. 人性的愛就是一股無視于熵的自然律的神奇力量.

85. 阻撓心靈成長的障礙, 只有一個, 那就是懶惰. 我們只要能克服懶惰, 所有其障礙都會迎刃而解.

86. 懶惰呈現(xiàn)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恐懼.

87. 我們大多數(shù)的恐懼都是為了怕改變現(xiàn)狀, 怕一時冒險向前, 就會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

88. 心靈成長愈趨成熟的人, 對懶惰愈有自覺.

89. 懶惰就是原罪.

90. 如果你渴求崇高的智慧, 你應當反顧自己的內心.

91. 覺悟到自己與上帝之間密切的關系后, 所有空虛寂寞都會一掃而空. 這就是所謂"靈交"

92. 所有在心靈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最遠的人, 都會嘗到孤獨滋味.

93. 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里, 為了生活得好, 我們必須盡可能了解世界的真相.

94. 一般人愛的能力和成長意愿不僅靠童年世代父母親情的滋養(yǎng), 也靠他們畢生體會的神恩.

95. 兼具愛心與勤勉, 則可從心所欲不俞矩.

96. 很多人就是因為缺乏承受孤獨的能力, 寧可放棄掌舵的機會.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