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氏起源于占卜業(yè) 中國的姓氏起源有個衍化的過程。“姓”與“氏”本來是分開的,先有姓而后又有氏,最后又統(tǒng)稱為姓?!靶铡痹从谀赶瞪鐣r期,那時處在群婚狀態(tài)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最早的姓多帶“女”字旁,也表示為女生之意,代表著某個氏族的區(qū)別;“氏”源于父系社會時期,表示著明貴賤的作用,代表著大部族之下的各個支族;姓與氏的統(tǒng)稱為姓,是從東周列國時期開始,到秦末漢初形成,許多地位低下的士人崛起,不再講以前明貴賤的氏了,所以姓氏合一均為姓。 中國的姓氏來源復雜多樣。其中,有以國為姓氏的,以祖先的字、號為姓氏的,以祖先封邑、食邑、居住地為姓氏的,以職官爵位為姓氏的,以祖上的謚號、封號為姓氏的,賜姓和貶姓為姓氏的,避諱避難改姓氏的,以職業(yè)技藝為姓氏的,以圖騰族號為姓氏的,以次序方位為姓氏的,以紀念重大事件為姓氏的,以天干地支為姓氏的等?!讹L俗通》載“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卜姓是以占卜技藝形成的氏群。《氏族典·五О八》也明確記載:“《尚友録》:‘《周禮》:卜人氏,以官為氏?!逼渌T如《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等姓氏書也都有類似記載。 占卜技藝傳說在黃帝、顓頊、唐堯、虞舜年間已有,逐漸在民間形成了占卜技藝的職業(yè)。在夏代太康年間,王室姒姓中有卜者,據(jù)說太康的一個弟弟會占卜。到了商代祖乙年間,巫咸被任用為卜官,作為神與人之間的使者。周代時期文王之子滕叔繡為卜官,各諸侯國都設有卜官,凡出獵、祭祀、征戰(zhàn)、建造等,都要先經過占筮。但是,此時的卜筮官和占卜者,還是一種技藝的職業(yè)和官職,他們均有自己的姓和名。 卜姓產生在春秋末年 據(jù)《湖南瀏陽卜氏族譜》載:“吾族自康公為太卜以來,后以官為氏,傳十三世普重公仍襲其職,到偃公為晉掌卜大夫,因晉懷公殺狐突,遂稱疾不出,后居魏生棠公。棠公生必顯必耀二公,耀公生莊公,莊公生敬公,敬公生商公?!贝俗V說明卜氏是以官為氏的,經夏商周時代到了春秋時期,傳了十三世到普重公至偃公,偃公是晉國的掌卜大夫卜偃,卜偃的“卜”是官稱,“偃”是他的名,“卜偃”是人們對他的尊呼。 卜偃因對晉懷公誅殺狐突不滿,稱疾不出,他的家人藏匿到了魏地,后來,他的四世孫敬公,在流亡中遷徙到了溫地,倫落為貧苦的農民,在生下兒子時為了不忘祖先,期望兒子像祖先一樣將來為官,讓兒子以祖先的官職為姓“卜”,這第一個姓卜就是卜了夏。史記中卜姓第一人是卜商(字子夏),卜子夏出生在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卜姓誕生也應該在此時間,這個時間正是春秋末年,所以,卜姓誕生在春秋末年,距今已經有2500余年。 卜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今河南溫縣卜楊門村人(前507~前400),他求學于東魯孔子,作為于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造出西河輝煌,是歷史上第二代宗師、古代十哲之一、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詩序》《易傳》《禮儀·喪服》《論語》等,是孔子儒學的主要傳人。 卜子夏少年時期 據(jù)《河南溫縣卜氏家譜》和有關史料記載,可以知道卜子夏的生平。卜子夏之父初到溫地時,根本無地可以耕種,便靠給人扛活打工為生。卜子夏的家非常貧寒,家里只有兩間茅草房,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像鵪鶉毛一樣絲絲縷縷,所以,《荀子·大略》說:“子夏家貧,衣若懸衣?!辈纷酉牡哪赣H因生活沒有著落,遇到災荒年時,常常出門逃飯,兒子就是出生在逃飯途中古廟村的。 卜子夏的家后人稱卜里村,他的父親后人稱卜周啟,他的母親后人稱田氏。卜里村到了宋代以后又稱卜楊門,因楊家將在此扎門安寨抗擊遼兵,因此村名加了“楊門”二字。 卜商從小在艱難中立志勤學,從小知道勤奮成才的道理。卜商八九歲那年,由于災荒家中無糧,他開始隨母親出門討飯,發(fā)現(xiàn)誰家有讀書聲,就悄悄伏在人家窗前跟著學習。有一次,人家的狗跑出來咬了他,母親心痛的哭了,他卻說又學到了新的知識,高興的了不得,表示還要繼續(xù)學習。后來,母親在李子村找到了一位好心的先生,卜商便隨那位先生開始讀書。 轉眼卜商到了十三、四歲的年齡,李子村的先生見他進步很快,已無力再教授他了,讓他到東方去向大學問家孔丘求學。卜商為了適應外出學習,具有獨立的生活能力,隨鄰居西上王屋山,到晉國的降邑做生意,又在深山中學練武藝,做到了能文能武。當他得知孔丘在衛(wèi)國帝丘(今河南濮陽)收授門徒時,就毅然離開家鄉(xiāng),徒步向東方奔去。卜商到了帝丘后,闖進了孔府,孔子見他學志弘毅,功底扎實,又思路敏捷,遇事謹慎,破例收他為弟子。 卜子夏青年時期 卜子夏從青年時期開始追隨孔子周游列國。在衛(wèi)地時,他為師在教學途中解了頑童項橐的刁難;在宋國時,他協(xié)師逃出司馬恒魃的追殺;在鄭國時,他與子路和顏回找回了失散的恩師;在陳國時,他勸師赴楚,并于幽谷中設法解圍;在楚國時,他協(xié)師會訪了賢者葉公;在又回到衛(wèi)國后,他幫助子路打虎于西山??鬃訋熗皆诨氐紧攪院?,卜子夏在杏林輔師助教,與同窗曾參提出了“自勝故肥”“仕而優(yōu)學”等觀點,答詢了魏國公子魏斯的問樂??鬃油砟辏纷酉膮f(xié)助孔子整理詩稿,提出疑問,梳明了“禮與仁”的關系,幫助孔子編定《詩》《書》《禮》《易》《樂》《春秋》。 孔子在編訂《詩》時,讓弟子們搜集到3000余首各國詩歌,分別讓幾個主要弟子幫助篩選。卜子夏為了使篩選工作進展的又快又好,提出了四條原則:一、刪汰合并重復的內容,挑選精萃的部分入選;二、對零落不全但有重要價值的,參照其它內容補充完善起來;三、按照樂典要求的音調調整,使雅頌毫不紊亂和各得其所;四、進行音樂上的加工整理,不合《韶》《武》的重新修訂??鬃咏邮芰怂慕ㄗh,使《詩》的編訂進展較快。 孔子在編訂《春秋》時,正統(tǒng)思想十分嚴重,而且還要把自己的思想主張寫進去,不允許弟子們隨便改動一字。例如,對周天子被諸侯迫使到了晉國的河陽之地,為了不損天子的尊嚴,卻寫成“天子狩于河陽”。卜子夏是河陽(今溫縣一帶)人,對此事件十分清楚,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應該尊重史實,但孔子沒有聽從他。后來,卜子夏在講授《春秋》時,糾正了許多不準確的地方,如《呂氏春秋》中記載,卜子夏將《三豕涉河》糾正為《己亥涉河》等。 卜子夏博學多識,很快成為高才弟子??鬃臃Q贊他“文學唯子游子夏”,“禮生成于仁之后,可與商言詩了”;眾人贊譽他“唯《春秋》不能贊一辭”(只有他才能講釋《春秋》)。卜子夏終于以其才華,被舉薦為莒父邑宰。他在莒地任職期間,從根本上治理政事,很快取得成績,受到魯哀公欣賞,并向他請教理國之道。他教導哀公勤學,學習帝堯請賢于四岳、學習商王請賢于伊尹等。他還在冬閑中回鄉(xiāng)探視父母,為村民解房檐灌風之苦,釘上擋風的封板,還教導弟弟與眾人,要以孝為本,成為民間的楷模。 卜子夏中年時期 孔子逝世以后,卜子夏為師守墓三年。三年中他時時想起恩師的教誨,覺得恩師所定《五經》生澀難懂,影響弘揚光大,決定為“五經”注疏(解譯)。于是,他作《詩序》、撰《易傳》、著《禮儀.喪服》,使人們更加精確地學習“五經”。其后,他感到恩師還有許多思想應該播揚,又與冉雍等64位弟子搜集師生言錄,編撰出《論語》一書,成就了一部認識社會哲理、處世做人的偉大著作。此后,他繼承孔子遺志,畢生以授教為業(yè)。 據(jù)《館陶縣志》載,卜子夏授教初期,在魯國的西部地區(qū),開始設館辦學教授弟子,“館陶”一名由此而來。根據(jù)對孔子弟子們的研究,在孔子逝世后,弟子們各奔東西,各施自己的才華。卜子夏精通文學,決心繼承孔子遺志,開始專心從事教授事業(yè)。據(jù)《河南教育史》載,卜子夏后來回到了故里溫地辦學,在教學中創(chuàng)發(fā)了章句之學,把所教內容分成章節(jié)段句,分別教授弟子,使弟子們隨時都可以學習,解決了過去非大財力長時間才能學習結束的困難,為漢代興起的儒學之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漢徐肪 說:“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fā)明章句始于子夏?!边@一時期他的著名弟子有田子方、段干木、高行子等。 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魏文侯開始執(zhí)政。魏文侯聽說卜子夏在東方授教聞名,想起當年做公子時,去請教孔子樂的知識,是卜子夏答詢了他,倍感對卜子夏的敬仰。于是,他親自躬身去聘請卜子夏為師。車輛還未到卜子夏的學堂前,文侯就下車伏首低頭走向卜子夏處,卜子夏正在樹旁與眾弟子學習,見國君如此大禮前來,心中十分感動。魏文侯要請卜子夏入朝為官,卜子夏堅持仍要以教授為業(yè),文侯只好依允,并讓他咨詢國政。卜子夏答應了文侯的聘請,隨文侯到了魏國國都安邑。 卜子夏晚年時期 魏文侯到東方聘請卜子夏為師后不久,秦國大軍侵犯魏國的邊境河津地區(qū),文侯急忙召集眾臣商議如何迎敵,眾臣認為既然國君請來了老師,就讓文侯的老師卜子夏說怎么辦?卜子夏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秦國主要是見魏國剛剛發(fā)生過自然災害,國內無糧,人心不安,所以侵犯魏國邊境。卜子夏讓魏軍強兵守住龍門津口,又讓沿黃河岸邊的糧儲倉地堆起糧屯,把屯里屯滿土,在上面灑些谷米,引來成群鴉雀盤舞。秦國以為魏國糧草充足,軍民斗志高漲,不敢輕易進攻魏國。其實,魏國都是以土充倉,用假象使秦不敢進兵,然后贏得時間借調糧草,最終取得了對秦的勝利。 卜子夏教導文侯招賢納士,要大膽使用各種人才,文侯招納了瞿璜、樂羊、西門豹等人。在派樂羊去攻伐中山時,許多人說樂羊的兒子在中山,不能讓他去統(tǒng)帥魏軍。卜子夏告訴文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堅決讓樂羊去。后來樂羊攻下了中山,證明卜子夏是正確的;在選用西門豹任鄴郡令時,有人說西門豹性情剛烈,容易自以為事把事辦糟。卜子夏勸導文侯,對混亂之地治理,必須以剛治亂,才能解決問題。后來西門豹懲治了河伯巫婆,又在鄴地大修水利,使鄴地富裕起來,證明西門豹確實是個人才。 卜子夏還在自己的弟子中推薦人才。他的弟子李克(李悝)很有才華,卜子夏向文侯推薦他到上郡做了郡守,李克把上郡治理的有條有理,魏文侯晉升他為魏國的相國,李克任相國后,又實施“重農”“平粟”“制法”等政策,使魏國重視農業(yè)生產,糧食物價平穩(wěn),無盜賊匪事,到處是繁榮富強的景象;卜子夏還讓文侯不要對吳起有偏見,大膽啟用他為西河郡守,吳起也不辜負老師的期望,善于用兵,扼制秦齊,還打過黃河占了五、六座秦國的城池;卜子夏弟子公羊高、谷梁赤專心史學和教育,分別作出《春秋公羊傳》《春秋欲梁傳》,成為東漢時期三大經書中的兩部。魏國在卜子夏和其弟子眾人的輔佐下,首先稱雄于戰(zhàn)國七雄,開創(chuàng)了戰(zhàn)國盛世的先河。 卜子夏在西河時期,他的長子先他而卒,哭得眼睛都瞎了。卜子夏的師弟曾參去看望他,勸他胸懷寬廣些,讓他走出西河之地,把精力放在整個儒學傳播上。他聽取了師弟的勸導,離開了西河(河津),回到了祖地溫邑。不久,他到齊國曲阜去祭奠恩師孔子,在途經曹國舊地(今山東荷澤北)時,因年邁謝世于卜固都處。后來,他的子孫把他移葬回家鄉(xiāng),掩埋在卜里東南三里處的風水寶地。 卜子夏受到后世敬仰 卜商的歷史貢獻受到了后世的敕封。西漢武帝年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及其弟子受到敬仰;東漢年間,章帝和安帝先后赴魯祠,祭拜孔子和七十二賢位,靈帝命畫孔子和卜子等圣賢像;唐代太宗下詔左丘明、卜子夏等22人,世用其書,重于國胄,事于太學,配享宣父廟堂;唐玄宗定卜子夏為十哲,配祀孔子廟堂,贈卜子夏為魏侯;唐明宗又定七十二賢祠,供祭酒食果脯等。宋代太祖詔增葺祠,塑繪先圣先賢像,命群臣撰釋永安之樂;宋太宗封卜子夏為河東公,制《孔子贊》《卜子贊》等;宋仁宗詔國子監(jiān),重修七十二賢堂;宋神宗定學校釋奠十哲從祀制度;南宋高宗下詣太學,謁孔子先圣及七十二賢贊制,親自書寫對聯(lián)揭于大成殿兩楹;南宋度宗封卜子夏為魏國公。 明清時期不但卜子夏受到了敬仰,而且對其子孫宗族實行優(yōu)免。明代代宗時期,下詔免其族除皇糧外的雜役,如從軍、捐資等皆不在列;明代世宗時期,又定十哲以下皆稱先賢某子;明代神宗時期,定春秋上丁祭典先師,配位十哲為翰林官;清代康熙年間,賜溫縣卜楊門卜子夏后裔為奉祀生、賞三件寶(翰林頂、登云靴、下馬牌)和土地若干頃,使卜家不再貧困和受人歧視;清代乾隆年間,準孔、孟、顏、曾、卜等族,世代使用與孔氏相同的輩序字派;光緒年間,又準山東巨野卜尊賢,為世襲翰林五經博士,配給土地開辦義學。 卜姓的其他來源 在卜氏源流中,還有幾支少數(shù)民族,改姓和簡化從漢姓為卜氏。北魏孝文帝時期,融入中原的北方部族,須卜氏改漢姓為卜氏;明代至清代滿州八旗布爾察、布民、布爾民等氏,改漢人姓卜;土家、回族、蒙古、朝鮮等民族中,也有改漢姓為卜氏的在海外朝鮮、韓國人中,多有加“人”和“木”字偏旁的“仆”、“樸”姓氏,他們都是卜姓族人遷居到那里后,融入到當?shù)刈迦褐?,形成了不忘“卜”姓祖先的氏群??傊沸帐莻€多元化的姓氏,但主流是卜子夏的后裔,祖根之地在今河南省溫縣卜楊門村。 祖地:溫縣 卜氏祖地河南省溫縣,人杰地靈,文化燦爛,被稱為“古都”“古國”“帝鄉(xiāng)”“拳鄉(xiāng)”“藥地”,閃耀著“河(黃河)濟(濟河)文明之光”“焦作人文之魂”。溫縣(今北平皋)是商王祖乙之都,上苑是夏代溫國、周代蘇國之都;溫縣是夏代的溫國、周代的蘇國所在地;溫縣招賢鄉(xiāng)是晉代司馬氏的家鄉(xiāng);溫縣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fā)源地;溫縣還是四大懷藥(山藥、地黃、牛膝、菊花)的原產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