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   蘇軾評價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確實,讀王維的詩,有一種身在畫中的感覺,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獨坐幽篁里,弱琴復長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在王維之外,還有許多詩人也寫下許多“詩中有畫”的佳作。今天推薦李白的7首詩,首首絕美,詩情畫意不遜于王維,一起來讀一讀吧!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 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前四句寫詩人下山歸途所見,中間四句寫詩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見,末六句寫兩人飲酒交歡及詩人的感慨,流露了詩人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的感情。 全詩都用賦體寫成,情景交融,色彩鮮明,神情飛揚,語言淳厚質樸,風格真率自然。   夜下征虜亭 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小舟朝廣陵駛去,明月照著征虜亭。遠望山花如美麗的繡頰,江上漁火像點點的流螢。 這首小詩寫景簡潔明快,近乎速寫。 李白以極簡練的線條,迅速地勾勒出一幅逼真的圖畫,雖寥寥數(shù)筆,而逼真?zhèn)魃瘛?/strong>如詩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為背景,突出諸多景物在月光籠罩下所特有的朦朧美,喚起人的美感。 白田馬上聞鶯 黃鸝啄紫椹,五月鳴桑枝。 我行不記日,誤作陽春時。 蠶老客未歸,白田已繅絲。 驅馬又前去,捫心空自悲。 這首詩寫的是初夏風景,文字通俗易懂,而構思上卻獨具匠心。 詩人選取了黃鶯、桑樹、蠶三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意象,構成一幅通俗、淺顯的鄉(xiāng)土風情畫,寄托了他浪跡江湖、一事無成的悲哀。 全詩先揚后抑,借景抒情,將情與景交融在一起,體現(xiàn)了一位浪漫主義詩人的博大情懷。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凈。詩人憑高俯瞰,“江城”猶如在圖畫中一樣。 秋水如明鏡般清澈澄明,雙橋像彩虹般倒影在水中;傍晚秋色,山野炊煙,橘柚深碧,梧桐微黃。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如畫一般,宋代詩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價:五、六入畫品中,極平淡,極絢爛。豈必王摩詰?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yōu)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來到道院前見道士不在,只看到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 全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唐宋詩醇》:自然深秀,似王維集中高作,視孟浩然《尋梅道士》詩,華實俱勝。   尋雍尊師隱居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云尋古道,倚石聽流泉。 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這是一首詩、畫、音完美結合的五言律詩。上句寫景,下句寫人,寫景也為寫人,人景渾然一體,顯得崇高、挺拔、永恒。 頸聯(lián)“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以五彩交輝的濃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地描繪了雍尊師居所優(yōu)美、靜謐、仙境般的環(huán)境。用青牛、白鶴來點綴隱居處,又用花和松做烘托,“臥”與“眠”清幽、安謐、靜美的境界活脫而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