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長思考:有希望才有力量 最近這段時間,我常去六(2)班上晨誦課??粗⒆觽儚囊婚_始的小聲跟讀,到后來主動舉手分享感悟,眼神里的光一點點亮起來,那種“看著生命成長”的喜悅,讓人打心底里覺得溫暖。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的一段經(jīng)歷:曾經(jīng)教過一個“上課沒人舉手、沒人發(fā)言”的班級。那時每天走進教室,都覺得空氣是沉的——提問時全班低頭,討論時一片寂靜,課后我總是帶著滿心頹喪走出教室,甚至偷偷想“要是能換個班就好了”。不止我,周邊不少老師也默認“這個班的學生就是不愛學”。可如今再回頭看,我才明白:孩子們不舉手、不發(fā)言,從不是“學生的問題”,根源往往在我們老師身上,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意識到自己才是那個“關鍵變量”。 說到底,人只有在“覺得安全、看見希望”的環(huán)境里,才會愿意主動邁出一步。就像種子要在松軟、有陽光的土里才會發(fā)芽,孩子也要在“不怕錯、有盼頭”的教室里,才會敢舉手、敢表達。那么,如何讓一間教室變成這樣的“沃土”?這陣子的晨誦課經(jīng)歷,讓我有了更真切的思考。 第一,要把“相信”放進每一個眼神里 “相信學生”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太難。我們總習慣找借口:“我們生源太差了”“這孩子基礎不行——這些話像一層無形的墻,既擋住了學生的勇氣,也困住了我們自己。可現(xiàn)實是,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生源的余地,能調(diào)整的只有自己的心態(tài):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潛力,相信自己的每一次引導,哪怕只能讓孩子往前挪一厘米,也是有意義的。 人都有“慣性懷疑”的本能,總覺得“我不行”“學生也不行”,但教育要的就是突破這種本能?,F(xiàn)在的腦科學研究早就證明,人的認知能力、思維水平,都能通過后天的訓練和引導提升。 第二,要把“鼓勵”藏進每一個細節(jié)里 只有先相信學生,才會愿意蹲下來發(fā)現(xiàn)他們的進步。很多時候,孩子的成長不是“大跨步”,而是“小碎步”,甚至是“看不見的進步”——可能是想舉手又悄悄縮回去的手,可能是聽到同學發(fā)言時眼里閃過的光,可能是作業(yè)本上比上次工整一點的字。這些“隱形的進步”,比“答對一道題”更珍貴,因為那是孩子“想變好”的信號。 在晨誦課上,我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抓細節(jié)”:看到有孩子手舉到一半又放下,我會笑著說“我看到有人想舉手啦,但我知道他還在糾結,還需要突破自己!”經(jīng)常關注這些隱形進步,慢慢地,愿意嘗試的孩子越來越多,教室的氛圍也越來越活。 第三,要把“榜樣”放在每個孩子看得見的地方 最能點燃孩子的,從來不是遠方的“大明星”,而是身邊的“小伙伴”。當一個孩子看到“和我差不多的同學能做到”,心里就會悄悄冒出“我是不是也可以”的念頭——這就是同伴榜樣的力量,比老師的示范更有沖擊力,因為老師和學生之間總有“距離感”,而同伴的進步,是“看得見、夠得著”的希望。 在六(2)班,我常做的就是“放大同伴的閃光點”:只要讀得有進步的,我一定讓他展示給大家看,有表情的同學還會被邀請到臺上朗讀。 其實教育里的“希望”,從來不是什么宏大的東西,就是老師的一個相信的眼神,一句及時的鼓勵,一次用心的同伴展示。這些小事像一顆顆小火星,攢著攢著,就能照亮一間教室,也能讓孩子心里的“力量”慢慢長起來。如今,班級里的孩子都表示越來越喜歡晨誦課了。 聽到孩子們的反饋,我的內(nèi)心是愉悅的。這讓我更加堅定:有希望才有力量! |
|
|
來自: 新用戶9913Bpb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