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源根據(jù)被采訪人的敘述整理而成,為保護隱私,文中當事人均采用化名。本文內(nèi)容僅代表被采訪人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也不構(gòu)成對大眾觀點的概括或解讀。 早上五點多,天剛蒙蒙亮,我像往常一樣到小區(qū)附近的公園散步。剛走到街角的垃圾桶旁,就看見老李正彎著腰,在垃圾桶里翻找著什么。她的頭發(fā)已經(jīng)白了,手里還拎著一個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里面裝著不少塑料瓶和紙箱。看到我,老李有些不好意思地直起腰,笑著說:“早起出來活動活動,順便撿點廢品,也能換點零花錢?!?/span>這樣的場景,如今在城里越來越常見了。無論是小區(qū)里的垃圾桶旁、街邊的角落,還是商場附近的廢棄物堆放處,總能看到一些老年身影在翻找著什么。據(jù)我觀察,我家小區(qū)周邊撿廢品的老人,三年間從兩三人增加到十余人。我不禁心生疑惑,為什么城里撿垃圾的老人越來越多了呢?作為一個已經(jīng)退休多年的老人,我常常在想,為什么城里撿垃圾的老人會越來越多呢?后來跟小區(qū)里幾個常一起聊天的老伙計念叨起這事,才慢慢摸清了些門道。最直接且現(xiàn)實的原因,可能還是對金錢的緊迫感。很多人以為如今老人都有退休金兜底,生活應該無憂無慮,可實際上,這其中的差別猶如天壤之別。就拿那些從農(nóng)村進城幫子女帶娃的老人來說,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了一輩子,卻從未繳過社保。每個月僅能拿到二百元左右的養(yǎng)老金,在物價飛漲、房價居高不下的城市里,這點錢連買幾個小菜都捉襟見肘。而他們的子女,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房貸和車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老人們心疼子女,又怎好意思開口向他們要錢呢?于是,拾荒成了他們無奈之下選擇的謀生方式,畢竟這是門檻最低、幾乎人人都能做的營生。就說我們小區(qū)從鄉(xiāng)下來的老張,每天送完孫子去幼兒園,她就騎著自行車在各個小區(qū)的垃圾桶之間穿梭,一天下來能掙十多塊錢。她說,這點錢雖然不多,但夠給孫子買些小零食,不用伸手跟兒子要,也不耽誤接孩子做飯,心里能踏實點。不光是農(nóng)村來的老人,就算是城里有退休金的老人,日子也未必輕松。 絕大多數(shù)老人一個月的退休金也就兩千塊左右,除去每個月的水電費、物業(yè)費,再買點日常用品,手里就沒剩多少了。如果身體再有點毛病,需要購買降壓藥、降糖藥等藥品,那手里就幾乎沒什么余錢了。再加上一些人情來往,紅白喜事,這點退休金更是捉襟見肘了。 我認識的老孫,妻子前年中風,雖然搶救及時,但后續(xù)的康復費用像無底洞。他們兩口子的退休金加起來雖然有6000多,但在醫(yī)院就像紙片一樣不經(jīng)花?!皳旒埾滟u不了幾個錢,”他曾對我說,“但每天攢個十塊八塊,一個月下來,至少能給她多買兩盒藥?!?/span>這些老人里,有太多像老張這樣的。表面上看,他們衣著整潔,住在兒女裝修過的房子里,可內(nèi)里的經(jīng)濟壓力只有自己知道。孩子有自己的小家,孫子的補課費也不少錢,老人也不好意思再跟子女要錢,撿垃圾就成了他們的不二之選。還有我認識的周哥,今年快 70 歲了,老伴前幾年得了重病,常年需要吃藥治療,每個月的醫(yī)藥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他自己的退休金一個月才三千多塊,除去老伴的藥費、家里的水電費和日常開銷,根本剩不下多少。為了能多攢點錢應對突發(fā)情況,他每天都會騎著一輛舊三輪車,在城里的各個角落撿垃圾。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他的衣服常常被汗水濕透;冬天寒風刺骨,他的手凍得通紅,卻還是堅持每天出門。有一次我碰到他,勸他別這么辛苦,他嘆了口氣說:“沒辦法啊,手里沒錢心里不踏實,多撿點廢品換點錢,萬一老伴身體又不舒服,也能應急?!?在我們身邊,像周哥這樣的老人還有不少,他們不是不想安享晚年,只是生活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為了金錢奔波。當然,也有一種情況,確實有些老人閑不住。一輩子忙碌慣了,突然閑下來就覺得渾身不自在。他們沒有其他的愛好,于是便去撿點紙片、瓶子之類的廢品,賣點錢,給自己找點事情做,也算是找點樂子。我的老鄰居王姐就是這樣的人,她和老伴都有退休金,兒子女兒也都很孝順,經(jīng)常給他們寄錢,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很不錯。但王阿姨就是閑不下來,退休后在家里待了沒幾天,就覺得渾身不自在。后來她看到小區(qū)里有人撿垃圾,就也跟著撿了起來。她說:“在家里待著太無聊了,出來撿垃圾既能活動活動身體,又能認識一些一起撿垃圾的老伙伴,聊聊天,日子過得也充實?!?nbsp;每天早上,她都會準時出門,拿著一個袋子,在小區(qū)里的垃圾桶旁轉(zhuǎn)悠。撿到廢品后,她會分類整理好,等到攢夠一定數(shù)量,就賣給廢品回收站。雖然賺的錢不多,但她卻樂在其中。她說:“賺錢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能讓自己的生活不那么單調(diào),感覺自己還有用,不是一個只會吃飯睡覺的閑人?!?nbsp;像她這樣的老人,他們撿垃圾更多的是為了尋找生活的樂趣,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實。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老人天生節(jié)儉,即便生活條件還不錯,也舍不得浪費任何東西,看到能回收利用的廢品,就忍不住撿起來。我表姐曾經(jīng)就是這樣的人,以前在農(nóng)村的時候,家里條件不好,她總是把能利用的東西都留著,哪怕是一個破碗、一塊碎布,她也覺得有利用價值。后來搬到城里,節(jié)儉習慣也沒有改變。家里的廢紙殼、塑料瓶,她都會小心翼翼地攢起來,從不舍得扔掉,后來看到別人撿垃圾賣錢,自己也跟著撿了起來,為此姐夫還跟她吵了好幾次架。表姐說:“節(jié)儉是一種美德,不管家里條件好不好,都不能浪費?!?在城里,像表姐這樣天生節(jié)儉的老人還有很多,他們撿垃圾,不僅僅是為了換錢,更是為了踐行自己節(jié)儉的生活理念。不過,這類老人相對較少。畢竟,在垃圾桶里翻找東西,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多少都有點難以接受。尤其是夏天,食物容易腐爛,垃圾桶旁蒼蠅滿天飛,那氣味和場景著實讓人不適。看著身邊越來越多的老人加入到撿垃圾的隊伍中,我的心里五味雜陳。他們有的是為了緩解經(jīng)濟壓力,有的是為了充實晚年生活,有的則是出于天生的節(jié)儉。每一位撿垃圾的老人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作為同齡人,我能深深體會到他們的無奈、艱辛和堅持。面對這些拾荒老人,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其實,一個小小的舉動或許就能給他們帶來溫暖。比如,盡量把垃圾分類。這樣,老人在翻找可回收物時就會更加方便,也能減少他們在垃圾桶里翻找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這也能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對環(huán)境也有好處。我們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老了之后不會面臨類似的困境。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像他們一樣,在生活的重壓下尋找一絲生存的希望。 為什么城里撿垃圾的老人越來越多?大家對此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說說你們的想法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