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獻之:爸爸,三國最后的贏家是誰? 王羲之:當然是我們瑯琊王氏了。 王獻之:為什么?難道不是司馬家嗎? 王羲之:司馬家算什么。各大家族都不愿意接手那個燙手山芋,只有他家,傻乎乎的去當皇帝。槍打出頭鳥,古往今來,哪個當過皇帝的家族有好下場了。而且他費這么大力,現(xiàn)在不也就弄了個“王與馬,共天下”么,還是要看我們王家的臉色。 王獻之:我好像有點懂了。他那就叫務虛名而處實禍,對嗎? 王羲之:對的?,F(xiàn)在天下內(nèi)憂外患,早晚會崩,一旦崩,司馬家整個家族就是替罪羊,落不了一點好。而我們王家,不管怎么改朝換代,照樣還是旺族。這就叫鐵打的王家流水的皇帝。 王獻之:我們家族為什么會如此? 王羲之:從我們的先祖王子城父那里就看明白了,到了秦國名將王翦那里就更加清晰。什么國君、皇帝,不過是被推到前臺的代言人而已。風光時看起來光芒萬丈,但一旦出問題,他們就會被用來擋所有的子彈。 皇帝們就相當于一個個CEO,而我們王家就是股東之一,平時也就是哄著CEO們高興高興,讓他們出點力擔點責,一旦企業(yè)出了問題,CEO該換就換。但不管怎么換,我們王家永遠是受益人。 王獻之:孩兒明白了。 王羲之:只要我們一直保持家族的學習力,即使到了科舉取士的明清時代,我們家族一樣可以保持旺盛。那種代代讀書的學習力傳承,一般人是不會有這個思維和遠見的。所以,到時候,我們家的進士會不定期的大批量出現(xiàn)。 王獻之:那,該如何保持呢? 王羲之:這可就得花心思了。首先,家里的書樓得像模像樣,經(jīng)史子集、兵法謀略,甚至農(nóng)桑醫(yī)算,都得備齊了。晚輩們從牙牙學語開始,就得泡在書堆里,不是逼著讀,是讓他們看父兄都在翻書,自己就覺得這是該做的事。 王獻之:光是有書就行? 王羲之:哪能啊。得有家學先生,挑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哪怕窮點也沒關系,只要能把道理講透。先生不光教認字讀書,還得帶他們議論時事——你看那朝堂上的新政,到底合不合民心?那邊境的戰(zhàn)事,換作是你該怎么應對?逼著他們動腦子,才不算死讀書。 王獻之:要是有人不愛讀書呢? 王羲之:不愛啃書本的,也不能閑著。比如你擅長書法,這也是本事。家里會請最好的師傅,從執(zhí)筆到運腕,一點點打磨。不管是寫字、作畫,還是經(jīng)商、治家,總得有一樣能拿得出手的能耐。關鍵是讓他們知道,沒點真本事,在家族里站不住腳,更別說出去立足了。 王獻之:那晚輩之間會不會互相攀比,反倒生了嫌隙? 王羲之:這就得靠族規(guī)了。每年族里要考校學問技藝,拔尖的有獎,落后的也不打罵,而是讓族里的長輩帶著學。晚輩們湊在一起討論問題,哪怕爭得面紅耳赤都沒關系,怕的是各掃門前雪。你看你叔父他們,當年一起在東山讀書,有不懂的就聚在一塊兒琢磨,后來一個個都成了棟梁,這就是抱團的好處。 王獻之:這么說來,保持學習力,不只是一個人使勁,是整個家族擰成一股繩? 王羲之:正是這個理。一代傳一代,不是說把書念完就完了,是讓他們打心底里覺得,學習是這輩子的事。哪怕將來時局變了,規(guī)矩改了,只要手里有學問、心里有見識,到哪兒都能立住腳跟。這才是咱們王家能傳下去的根本。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