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約12000字 閱讀需要30分鐘 本文轉(zhuǎn)載自友鄰“敲開地獄之門gwwn” 最近,由易中天老師擔任編劇的國慶檔動畫電影《三國的星空》,算是讓袁曹官渡之戰(zhàn)火出圈了,電影中的大反派袁紹狂妄自大,不聽手下謀士忠言,甚至自信到把董承密謀除曹告訴曹操,以致葬送大好局面,飲恨黃河,喪失了統(tǒng)一北方的機會。 ![]() 《三國的星空》電影宣傳畫,居左者為袁紹 那么,歷史上的袁紹真實能力如何?他真的像各類影視作品描述的那樣好謀無斷、狂妄自大嗎?他又是如何輸?shù)袅斯俣芍畱?zhàn)?本文將梳理袁紹在此戰(zhàn)中的各種操作,以分析他對謀士建議的真實采納情況,探討他戰(zhàn)敗的原因。 壹·袁紹“拒絕”了謀士哪些建議? 先看田豐,他的主要諫言如下: 1 趁曹操東征徐州劉備,發(fā)兵攻打曹操后方,袁劉合擊,一舉滅曹:
2 不要急于發(fā)兵攻曹,對內(nèi)修養(yǎng)生息,對外則多發(fā)奇兵騷擾曹操后方,憑借體量優(yōu)勢以持久戰(zhàn)取勝: “....將軍據(jù)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jié)英雄,內(nèi)脩農(nóng)戰(zhàn),然后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yè);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三國志》 ![]() 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田豐 再看沮授,他同田豐一樣反對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這個時間點攻曹,主張只派奇兵破襲曹操后方,以持久戰(zhàn)取勝:
在戰(zhàn)役開打后,他勸袁紹采用持久戰(zhàn)戰(zhàn)法消耗曹操: “北兵數(shù)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zhàn),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三國志》 ![]() 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沮授獻計片段 許攸則在戰(zhàn)役末期建議袁紹直接分兵攻許都: ![]() 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許攸獻計片段 除了這幾位謀士,袁紹大將張郃曾建議袁紹派遣騎兵,攻擊曹軍糧道。 ![]() 《三國的星空》中的張郃 在各種史料中,袁紹對這些建言獻策的反應(yīng)都是“不從”,但細究之下,真實情況遠沒有這么簡單,具體我會在下文一一詳述。 貳·袁紹有沒有因兒子生病不救劉備? 對于救援劉備,我們熟知的版本自然是袁紹因兒子生病拒不發(fā)兵:“田豐說紹襲太祖后,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三國志》 ![]() ![]() 銀河長興《三國演義》動畫片片段,袁紹告知劉備,自己是因子疾未去相救 范曄在撰寫《后漢書》時也采用了這一說法,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時也采信此說,再加上《三國演義》和各種三國類影視作品的改編,這個說法幾乎成了人們談起袁紹的缺點時必不可少的論據(jù)。 但在于禁的傳記中,卻記載他在曹操東征劉備時留守,擊退了袁軍對黃河渡口的進攻: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 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劉備奪徐州片段 陳壽在袁紹本傳中雖稱他因子疾不發(fā)兵,但也記載袁紹在劉備奪徐州之初便派騎兵相助:先是,太祖遣劉備詣徐州拒袁術(shù)。術(shù)死,備殺刺史車胄,引軍屯沛。紹遣騎佐之。 考慮到古代的信息傳播速度,曹操出兵東征的消息傳到袁紹處也需要時間,袁紹整頓兵馬也需時間,可以說袁劉的配合算是比較默契了,但劉備崩的實在太快,還沒撐到二月就把徐州丟了:五年春正月.....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武帝紀 劉備的軍隊這次很可能沒打幾仗就崩了,畢竟他這次帶的軍隊大多是曹操舊部,家屬都在曹操手中,而袁紹千算萬算,卻沒算到劉備那邊不到一個月崩盤,再加上于禁防守得力,本來很默契的一個配合,硬生生變成了千古罵名..... 這件事主要責任人明顯是劉備而非袁紹,曹操之前已經(jīng)遣將打過你一次了,就算你覺得曹操不會親自前來,也應(yīng)該有足夠的防備,崩得這么快,你讓別人怎么幫你? 另外,此說還有一個問題,在《三國志》和《后漢書》關(guān)于袁紹諸子的記載中,都沒有提到他們中有誰曾在曹操東征時生病,前者沒有說袁紹有幾子,但稱袁尚為“少子”,后者則直接記載袁紹只有三子:紹有三子:譚字顯思、熙字顯雍、尚字顯甫。
韋昭《吳書》記載袁尚還有一弟名袁買:“尚有弟名買,與尚俱走遼東” 那袁紹是否只有三子?也未必,曹魏史學(xué)家魚豢所著的《典略》,關(guān)于袁煕之字的記載與范曄不同:“熙,字顯奕”(范曄記顯雍)。
叁·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中的打法 在戰(zhàn)役初期,袁紹統(tǒng)軍隊主力屯于黎陽,然后遣顏良領(lǐng)兵攻白馬,結(jié)果被打得大敗,顏良被關(guān)羽擊殺: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余里,良大驚,來逆戰(zhàn)。使張遼、關(guān)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三國志》武帝紀 ![]() 紀錄片《官渡之戰(zhàn)》中的延津、白馬地圖 各位看出問題了嗎?袁紹的進軍之法幾乎與沮授、田豐建議的“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完全一致,顏良、文丑都是袁軍名將,文丑那里更明確說了帶的有騎兵,后面袁紹還曾派兵攻擊曹軍大后方。 ![]() 銀河長興《三國演義》動畫中的顏良 ![]() 銀河長興《三國演義》動畫中的文丑 有人可能會說:人家主張先別打曹操,你為什么不聽?這點我們先按下不表。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事實證明袁軍分兵很難打贏曹軍,袁紹也吸取教訓(xùn),親統(tǒng)大軍主力攻曹,終于將曹操主力擊敗,并對退守軍營的曹操以箭塔、地道攻之,打的曹操很狼狽: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為屯,東西數(shù)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zhàn)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fù)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內(nèi)作之,以相應(yīng)。紹射營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眾大懼。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三國志》武帝紀 ![]() 《三國的星空》袁紹起箭塔壓制曹營片段 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zhàn),太祖軍不利,復(fù)壁。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太祖乃為發(fā)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紹為地道,欲襲太祖營。太祖輒於內(nèi)為長塹以拒之,又遣奇兵襲擊紹運車,大破之,盡焚其谷。--《三國志》董二袁劉傳 這不正是標準的持久戰(zhàn)打法嗎?陳壽在武帝紀后文中也使用了相持、相拒兩詞來形容戰(zhàn)況:...孫策聞公與紹相持,乃謀襲許,未發(fā),為刺客所殺。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zhàn)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武帝紀。陳壽在袁紹的傳記中同樣也使用了“相持”:“太祖與紹相持日久。” 這段文字不多,信息量卻很大,按這段所述,豫州各郡除了陽安郡都叛變了,那別的郡的叛變究竟是什么情況,是地方軍政官員倒戈?還是有人組織地方武裝襲殺官員響應(yīng)袁紹?由于資料太少,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豫州的情況十分危險。 趙儼為保住曹操在陽安郡的民心,不得不將征收的大量綿緝還給百姓:乃書與荀彧曰:“今陽安郡當送綿絹,道路艱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窮,鄰城并叛,易用傾蕩,乃一方安危之機也。且此郡人執(zhí)守忠節(jié),在險不貳。微善必賞,則為義者勸。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以為國家宜垂慰撫,所斂綿絹,皆俾還之?!睆獔笤唬骸拜m白曹公,公文下郡,綿絹悉以還民?!鄙舷職g喜,郡內(nèi)遂安。 李通的傳記可與趙儼傳記互相佐證,其中記載袁紹以“征南將軍”之位招降李通,李通部下以“孤危獨守”形容他們的處境,勸李通降袁:紹遣使拜通征南將軍,劉表亦陰招之,通皆拒焉。通親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獨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從紹?!?/span> 袁紹也曾派偏師攻擊曹操后方,劉備就曾領(lǐng)袁軍兵馬聯(lián)合汝南黃巾軍余部劉辟抄略許都附近,但最終被曹仁擊?。?/span>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yīng)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guān)羽亡歸先主。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先主還紹軍....--《三國志》先主傳 ![]() 銀河長興《三國演義》動畫中的劉辟(左) 曹仁的傳記記載,在劉備領(lǐng)兵深入曹操后方初期,曾有不少人響應(yīng),讓曹操非常擔憂: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隱強諸縣,多舉眾應(yīng)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 ![]() 《官渡之戰(zhàn)》紀錄片中曹仁主動請纓征討劉備片段 后面劉備雖然借口聯(lián)合劉表脫離袁紹,在事實上算是背叛了袁紹(不過他本來也是客將),但他在離開袁營后,仍然繼續(xù)在曹操后方搞破壞,還擊殺了曹操部將蔡陽,不過蔡陽之死應(yīng)該發(fā)生在官渡之戰(zhàn)后。 這段雖是在記載任峻護糧之功,但其中提到“賊數(shù)寇抄絕糧道”,可見曹軍軍糧確實在運輸中有所損失。這里的“賊”,有可能是袁紹招攬的地方雜牌武裝,也有可能是叛變的曹營地方軍,甚至可能也有劉備的軍隊。 有趣的是,綜合《三國志》記載來看,袁軍在劫糧、護糧戰(zhàn)斗中一直在失敗(徐晃、史渙曾一戰(zhàn)燒毀數(shù)千輛袁軍糧車),曹軍在護糧、劫糧戰(zhàn)斗中一直在勝利,后方險情也沒有危及根本,但在火燒烏巢事件前,曹軍糧草供給卻已幾乎陷入絕境:百姓疲乏,多叛應(yīng)紹,軍食乏。--董二袁劉傳。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武帝紀。
曹丕在稱帝次年下詔免除潁川郡一年的賦稅,以褒獎該郡軍民在官渡之戰(zhàn)中的功勞,其中以“四方瓦解”形容當時的情形: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 袁紹也曾拉攏荊州劉表擊曹:太祖與袁紹方相持于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
由于本文主角是袁紹,對于劉表的心態(tài),我就不過多分析了。
肆·袁紹是否是好謀無斷之人? 曹操的謀士們談起袁紹的能力,基本都是把他貶得一無是處,其中以郭嘉最具代表性,他曾當面向郭圖等人批評袁紹在決策上好謀無斷: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yè),難矣!'於是遂去之。--《三國志》郭嘉傳 他在著名的“十勝十敗”論中再次重復(fù)了這一觀點:“紹多謀少決,失在后事;公策得輒行,應(yīng)變無窮”。 ![]() 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郭嘉提出十勝十敗論片段 但我們前文已有詳細分析,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中的決策其實是相當不錯的,曹操最后被逼入絕境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不妨看看戰(zhàn)前支持袁紹南下攻曹一派謀士們的觀點:郭圖、審配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zhàn)。今以明公之神武,連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操,其勢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后難圖也?!?/span>--《后漢書》
說的全對和說的全錯的計策永遠都只是少數(shù),對錯皆有才是獻計常態(tài)。顯然,郭嘉之言言過其實,他一直那么說,應(yīng)當就是抹黑袁紹幫曹操打氣,為自己主公樹立信心,不應(yīng)視作對袁紹的客觀評價。 實際上,郭嘉離開袁紹的原因,恐怕也不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理直氣壯,我們可以結(jié)合荀彧的傳記分析: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蚨冉B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
![]() 電視劇《軍師聯(lián)盟》中的荀彧 但袁紹在界橋之戰(zhàn)中以弱勝強,最終在八年后將公孫瓚消滅,如果他的決策能力和軍事水平真像荀彧郭嘉說的那樣糟糕,很難想象他是如何以弱勝強一步步反殺公孫瓚的,公孫瓚可是漢末一流的騎兵戰(zhàn)術(shù)大師,還有黑山軍、袁術(shù)、陶謙等盟友。 伍·袁紹該不該發(fā)動官渡之戰(zhàn)? 我們在探討袁紹這類歷史名人失敗的原因時,總會關(guān)注那些他們拒絕的諫言,認為他們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拒絕了某些看起來很合理的建議;這種心態(tài)當然有些道理,但并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適用的,很多人因為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就認為袁紹應(yīng)該聽田豐等人諫言,不應(yīng)在公元200年這個時間點攻曹,但袁紹最后其實已經(jīng)把曹操逼入絕境了,就憑這點,我們就不應(yīng)站在上帝視角,隨便說袁紹不該打這一仗。 畢竟,許攸降曹確實屬于小概率事件,曹操自己很可能都沒奢望會發(fā)生這種事;即使你覺得用曹操陷入絕境當論據(jù),是倒果為因,那我們站在袁紹角度看曹操勢力發(fā)展速度,也很難不覺得擔憂;在五年前,曹操才剛剛擊敗呂布重新奪取兗州,五年后,曹操已經(jīng)將袁術(shù)、呂布、張邈等諸侯消滅,收降張繡、劉勛等人,又與關(guān)中諸將結(jié)盟;東漢十三州中,曹操全據(jù)豫州、兗州、徐州,部分控制司隸、青州、荊州、揚州,其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抵潼關(guān),北阻黃河,南臨兩淮,是僅次于袁紹的第二大諸侯;田豐等人希望袁紹以休養(yǎng)生息為主,對外只派小股部隊破襲曹操后方,認為只有袁紹能在這幾年的時間中獲得發(fā)展,曹操在這幾年中只能坐以待斃,實力越來越弱,我認為有一個詞十分適合形容這種心態(tài) -- 刻舟求劍。
![]() 央視紀錄片《官渡之戰(zhàn)》中的戰(zhàn)前群雄勢力范圍圖 在袁紹死后,馬騰還真派過馬超帶兵助曹,擊殺袁尚大將郭援。 袁紹的壽命問題也不能忽視,雖然記載袁紹和曹操是發(fā)小的《世說新語》屬于野史,但二人都曾位列西園八校尉,二人的父親都是京城高官,袁紹又是少時已有聲名,說二人年齡相仿應(yīng)當問題不大;如果袁紹和曹操一樣生于公元155年(一般認為袁紹可能還比曹操年長些),那他在官渡之戰(zhàn)時已有45歲,45歲在現(xiàn)在是正當壯年、春秋鼎盛,在醫(yī)療條件落后的古代,基本可以算晚年了,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結(jié)束后兩年就去世了,即使有官渡之敗影響情緒造成身體狀況惡化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身體先前存在的基礎(chǔ)病。
陸·袁紹失敗的原因 既然袁紹并不是如刻板印象那樣不納良言,那他為何會敗于曹操?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各位發(fā)現(xiàn)了嗎,除非袁紹親自上陣,袁軍很難打過曹軍,顯然袁軍將領(lǐng)水平和官兵素質(zhì)與曹軍存在很大差距,分兵野戰(zhàn)對袁軍來講約等于自討敗仗,各位應(yīng)該也明白許攸建議袁紹分兵襲取許都是否可行了.....袁紹沒罵他出昏招坑人就不錯了;如果袁紹在之前分兵襲曹屢吃敗仗、損兵折將的情況下還敢分兵偷襲曹操后方,那他才是真的沒水平,明明袁軍在消耗戰(zhàn)中已經(jīng)勝利在望,為何要做這種冒險決策?留守許都的是荀彧,荀彧也曾在袁紹手下待過,袁紹對荀彧之才肯定是有所了解的,他也從顏良、文丑之死中認識到了兩軍的戰(zhàn)力差距,之前劉備等人在許都附近抄襲,曹操肯定也有所防備了,拒絕許攸的建議才是明智之舉。
火燒烏巢也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淳于瓊曾與袁紹、曹操、鮑信等人同為西園八校尉,是袁軍內(nèi)排得上號的老資格將領(lǐng),《獻帝起居注》載有曹操戰(zhàn)后報捷奏表,曹操在提斬將戰(zhàn)果時,只提了淳于瓊的名字,顏良、文丑都沒提:“得斬紹大將淳于瓊等八人首”,可見其地位之高;袁紹給淳于瓊一萬軍隊防守烏巢,沮授曾建議再派蔣奇領(lǐng)部分兵馬在附近巡視,袁紹沒有采納,站在袁紹當時的角度看,派老牌將領(lǐng)領(lǐng)一萬人保護烏巢確實也很難稱得上空虛,況且烏巢距離大營不遠(40里),派騎兵救援數(shù)個時辰左右足以趕到,當烏巢遇襲的消息傳來時,他也正是這么做的。 ![]() 從武帝紀的記載來看,袁軍救兵當時已經(jīng)很近了,奈何淳于瓊沒撐住,雖然袁紹此前已在野戰(zhàn)中見識了兩軍的戰(zhàn)力差距,但我估計,他怎么也想不到淳于瓊以優(yōu)勢兵力守工事都守不住,這種狀況下,即使他全軍來救也沒用,因為曹操在袁軍騎兵到達前就把烏巢給燒了,如果出大軍主力步騎兵混合,急行軍速度只會比歷史上更慢。 在鞠義死后,袁紹實際上就是袁氏集團最能打的人,袁紹集團面臨和項羽集團類似的問題,集團一把手是本集團最能打的人,集團內(nèi)其他人的軍事水平又和敵方將領(lǐng)差距過大,其他人一旦離開一把手,就屢屢在軍事上爆雷,當然這個困境有部分是袁紹自己造成的,鞠義為何被袁紹殺死史書也是記載不詳,我就不過多贅述了。 沮授在顏良、文丑敗死后再未提過分兵出擊,恐怕也是意識到自己之前低估了曹軍戰(zhàn)斗力,而許攸在袁軍分兵屢戰(zhàn)屢敗的情況下還想分兵,如果他真像《曹瞞傳》所言知道曹軍即將糧盡,那他出這坑人主意就令人無語了--明明再穩(wěn)幾天就贏了,你出這種送人頭的主意干什么?田豐、沮授建議袁紹分兵時,兩邊還沒有打過仗,許攸卻在戰(zhàn)役末期提出這種策略,我認為足以說明他的才能被嚴重高估了。 二 未能制止派系斗爭 在官渡之戰(zhàn)中,導(dǎo)致袁紹大敗的有兩個關(guān)鍵事件 -- 許攸叛變、張郃高覽降曹,前者讓袁紹失去唾手可得的勝利,后者使袁紹從河北帶來的軍隊主力損失殆盡。
在這段記載中,張郃關(guān)于救烏巢的計策未被袁紹采納,還遭到了郭圖誣陷;但我們分析下來,會發(fā)現(xiàn)這段記載其實大有問題,首先,張郃建議的是“宜急引兵救之”(現(xiàn)在很多人誤以為他當時的建議是全軍救烏巢),即迅速派兵相救,而袁紹派的正是速度較快的騎兵,顯然也只有騎兵能達到張郃說的這個效果,前文我已引用過武帝紀的內(nèi)容,袁軍救兵在淳于瓊被殺時,已經(jīng)距烏巢很近了,因此這段對郭圖誣陷張郃動機的解釋就不成立 -- 袁紹用的正是張郃的建議,救援失敗和你也沒關(guān)系,你慚愧什么?張郃又是怎么知道郭圖誣陷他的?
在此三人的傳記中,均記張郃投降在前導(dǎo)致袁軍崩潰,只有張郃本傳說他是在袁軍崩潰后才投降,因此張郃本傳應(yīng)是為美化傳主導(dǎo)致記載不實。
這一點并不是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戰(zhàn)敗的原因,但卻是袁氏集團敗亡的重要原因,袁紹曹操年齡相仿,但曹操卻比袁紹多活了十八年,袁紹雖然在官渡之戰(zhàn)折損了大量軍隊,但地盤猶在,其地盤對曹操地盤的體量優(yōu)勢猶在,劉表也仍是袁紹的朋友,如果袁紹沒在僅僅兩年后病死,完全有可能逐步恢復(fù)軍隊實力卷土重來,即便沒法滅曹,但守住河北仍是綽綽有余。
從曹操本傳的記載中也能看出問題,在本傳中,曹操四月份還在乘勝進逼鄴城,五月份就突然回許都了: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戰(zhàn),擊,大破之,譚、尚夜遁。夏四月,進軍鄴。五月還許,留賈信屯黎陽。 結(jié)語 綜合史料來看,我們對袁紹的刻板印象與事實相去甚遠,真實的袁紹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決策能力,否則官渡之戰(zhàn)也不會成為曹操這位大軍事家一生中最為兇險的時刻;即使在官渡戰(zhàn)敗后,袁紹仍有機會卷土重來,但他最終卻輸給了壽命,死后不僅基業(yè)煙消云散,身后之名也因史官不察和文藝作品改編爛得一塌糊涂,被人們視為創(chuàng)業(yè)、軍事、管理等方面的典型反面教材,只能說時也命也,期待在未來的三國類影視作品中,能看到一個走出刻板印象的袁紹。 ★歷史大咖正在進駐循跡曉講ing,我們將幫助您成為百萬UP主,講自己的漫聊,闡述您對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