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725-785)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他是書法史上領(lǐng)一代風(fēng)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zhuǎn)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人物簡介懷素,中國唐代書法家。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主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立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或”釋長沙”。懷素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zhuǎn)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后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梢哉f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shù),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yuǎn)。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dāng)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于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xù)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p>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xué),10歲時“忽發(fā)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敘帖》里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jīng)禪文暇,頗喜筆翰。”他勤學(xué)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 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fēng)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xù)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在長安懷素聲譽青云直上,歌頌他草書的詩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書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圣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經(jīng)》、《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筆》等等。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jǐn)嚴(yán)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于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fēng)韻蕩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岳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jìn)退,莫不中節(jié)。”唐代詩人多有贊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1] 生平經(jīng)歷懷素十歲時“忽發(fā)出家之意”,父母無法阻止。進(jìn)入佛門后,改字藏真,史稱“零陵僧”或“釋長沙”。家貧,買不起紙張,只好在寺院的墻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葉上,練習(xí)書法;為了練字,還制作了一塊漆盤。 懷素年輕時,書法在于“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于正統(tǒng)書法的門外。 乾元二年(759),懷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處求詩。兩個人性情相近,李白愛其才,還為他寫下《草書歌行》。 唐寶應(yīng)元年(762年),懷素他由零陵出發(fā),作萬里之行,求師訪友,經(jīng)衡陽、客潭州。 唐寶應(yīng)元年(763年),懷素又開始北上岳州(今湖南岳陽)。 唐大歷元年(766年),懷素寫《秋興八首》。懷素此帖的書風(fēng),到這時還未發(fā)育成熟,而他的內(nèi)心也處于彷徨階段。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yuǎn)還沒有邁進(jìn)晉人的門檻。 唐大歷二年(767年),懷素南下到廣州向徐浩學(xué)筆法。時徐浩去廣州任刺史,此行目的并沒有達(dá)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張謂奉詔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懷素隨同張謂一同進(jìn)京。有幸見到王羲之、王獻(xiàn)之作品,也鑒賞到《曹娥碑》。 在長安,懷素前后大約滯留了5年的時間。 唐大歷三年(768年)春,懷素“遂擔(dān)笈杖錫,西游上 國,謁見當(dāng)代名公”,在衡陽與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游山水。當(dāng)時,恰逢貶來潭州(長沙)任刺史的張謂回朝復(fù)職,懷素便與之同伴入秦。入京后拜會張旭的弟子鄔彤,并引以為師。鄔彤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以及王獻(xiàn)之的書法,都一一講解給了懷素;離別之時,鄔彤又將作字之法,一個“悟”字教給懷素。 唐大歷六年,懷素母病甚重,遂于臘月初回鄉(xiāng)探視,以待湯藥。懷素覲親以后,即重返京師。 唐大歷七年(772年),九月左右,懷素返回故鄉(xiāng),繞道東都洛陽南下,拜會顏真卿。顏真卿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了懷素,并告訴懷素,他二十多歲時,曾游長安,師事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wěn)。顏真卿并為懷素作《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唐大歷十一年(777年)八月六日,創(chuàng)作《自敘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跡,在《自敘帖》中,懷素對給予自己藝術(shù)有所教益的幾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唐貞元三年(787年),懷素與陸羽相識并相交。陸羽寫下了《僧懷素傳》,是研究懷素的第一手資料。 唐貞元十五(779年),懷素又回到了零陵,寫《小草千字文》。 晚年在四川成都寶園寺度過,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患風(fēng)痹病,圓寂。[2] 代表作品他的草書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圣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經(jīng)》《千字文》《藏真帖》《律公貼》《七帖》《北亭草筆》等。 折疊 《自敘帖》《自敘帖》,紙本,縱28.3厘米,橫75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敘”四字。原跡如今在臺灣故宮博物院?!蹲詳⑻肥菓阉夭輹拇碜鳌W畛醯牧?,據(jù)說是由此帖收藏者蘇舜欽(宋)所補寫,與第七行以下的相比,確有天壤之別,這在打開全卷俯瞰時,更加讓人一目了然。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縱橫斜直無往不收;上下呼應(yīng),一氣貫之。 《小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貞元十五(公元799年)書。懷素千字文有多種,而以“小字貞元本”為最佳,又稱《千金帖》絹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此本為懷素晚年所書,懷素晚年草書又從驟雨旋風(fēng)轉(zhuǎn)到古雅平淡,字與字不相連屬,筆道更加蒼勁渾樸。當(dāng)為絢爛之極而復(fù)歸平淡之作,故歷來為書林所重。 折疊 《苦筍帖》《苦筍帖》,唐“草圣”懷素所書,縱25.1厘米,橫12厘米2行14字,即“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清吳其貞評:“書法秀健,結(jié)構(gòu)舒暢,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薄犊喙S帖》是可考的最早與茶有關(guān)的佛門書法。藏于上海博物館。 《論書帖》《論書帖》,草書墨跡,紙本,縱38.5厘米,橫40.5厘米,9行,共85字。一般說是繼承和發(fā)展了張旭的草書,所以有“以狂繼顛”的說法。董追《廣川書跋》云:“懷素于書法,自言得筆法三昧。觀唐人評書,謂不減張旭,素雖馳騁繩墨外,而回旋進(jìn)退莫不中節(jié)”,“今其書自謂真出鐘(鐘繇),草出張(張芝)?!钡珶o論如何,懷素的草書以奔放縱逸為基本面。而《論書帖》則與常見的懷素的草書大有不同,寫得“勻穩(wěn)熟”,“出入規(guī)矩,絕狂怪之形”,是草書中有章草遺意的佳作。[2] 作品特色懷素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zhuǎn)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后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yuǎn)。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dāng)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于張芝、張旭。 《金壺記》說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懷素的草書以篆書入筆,藏鋒內(nèi)轉(zhuǎn),瘦硬圓通,用筆迅疾,氣勢宏大,雖然狂放,但并沒有為追求新奇而無視法度。相反,他的草書嚴(yán)謹(jǐn),結(jié)字簡練,體現(xiàn)獨特的草書藝術(shù)風(fēng)格。 懷素善以中鋒筆純?nèi)螝鈩葑鞔蟛荩纭绑E雨旋風(fēng),聲勢滿堂”,到“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境界。雖然如是疾速,但懷素卻能於通篇飛草之中,極少失誤。與眾多書家草法混亂缺漏相比,如圣母、食魚、苦筍、藏真、諸帖,保留晉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顏真卿作風(fēng)。如小草千字文、圣母帖,與其狂肆作風(fēng),大異其趣,完全換過一番面目,也可說是他過人之處。 從筆跡學(xué)的角度看,懷素一生的書法線條,質(zhì)地上都傾向于瘦細(xì),和禪修苦寒的美學(xué)有很大關(guān)系。懷素年輕時代,書法在于“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于正統(tǒng)書法的門外。懷素二十九歲時,曾經(jīng)寫下了《秋興八首》?!肚锱d八首》是杜甫的詩句,創(chuàng)作于大歷元年(766年),也就是“安史之亂”三年以后。懷素此帖的書風(fēng),到這時還未發(fā)育成熟,而他的內(nèi)心也處于彷徨階段。對于一個“野狐禪”,或者一個“賤家雞”,懷素草書根本得不到認(rèn)同。《秋興八首》的書法線條,臃腫中包含著怯懦,為追求“一筆書”的效果,牽絲縈帶顯得很牽強,給人以拖沓的感覺。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yuǎn)還沒有邁進(jìn)晉人的門檻。 懷素本是一個叛逆者,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時代,唐朝書法氛圍崇尚法度;王羲之書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時人更是趨之若鶩,懷素并不在意當(dāng)代的藝術(shù)潮流。他更多地在“一筆書”的領(lǐng)域探索,繼承了張芝、崔爰、杜度以及王獻(xiàn)之的書法傳統(tǒng)。如果說,懷素青少年時期的書法,憑借的是藝術(shù)直覺。那他三十歲以后的藝術(shù)探索,則是在藝術(shù)傳統(tǒng)中求索。而中國書法的歷史傳統(tǒng),就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筆法傳承,筆法則是魏晉書法的“核心機密”。[2] 軼事典故折疊 懷素練蕉懷素勤學(xué)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fēng)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xù)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 懷素與張旭,性格都很疏放率真,不拘小節(jié),尤喜杯中物。據(jù)說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fù)得也。世呼張顛”。懷素也曾一日九醉,時人常呼之為醉僧。他曾在寺內(nèi)粉壁長廊數(shù)十間,每因酒后小豁胸中之氣,便提筆急書于粉墻之上,其勢若驚蛇走虺,驟雨狂風(fēng);滿壁縱橫,又恰似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為此,時人又稱懷素為“狂”。說懷素之與張旭,是“以狂繼顛”。 折疊 看公孫大娘劍舞唐代公孫大娘是開元時有名的女舞劍家,她的弟子也擅長舞劍。懷素看了公孫劍器舞后,大受啟發(fā)。由此他的狂草在畫形分布、筆勢往覆中增強了高昂回翔之態(tài);在結(jié)體上也加強輕重曲折、順逆頓挫的節(jié)奏感。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醉僧懷素雖然是個僧人,但又不拘于寺院的清規(guī)。他十分喜歡飲酒,酒醉興發(fā),就在墻壁上、衣服上、器具上書寫。他說:“飲酒以養(yǎng)性,草書以暢志?!币虼?,人們稱他為“醉僧”。 折疊 筆冢懷素對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xiàn)之及同朝張旭的行書、草書專心摹寫,從不間斷,專攻日久,自成一體。因長期精研苦練,禿筆成堆,埋于山下,人稱“筆?!?。 墨池懷素,其冢傍有小池,常洗硯水變黑,名為“墨池”。[3] 后人紀(jì)念為紀(jì)念懷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區(qū)瀟水中路建有“懷素公園”。公園里有古跡綠天奄,是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據(jù)零陵縣志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后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彼瑧阉貙懚d了的筆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3] 家庭成員曾祖父:錢岳,唐高宗時做過緯州曲沃縣令 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 父親:錢強,做過左衛(wèi)長史 母親:劉氏 叔父: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人,大歷十才子之一 伯祖父:釋惠融,僧人,書法家 表兄:鄔彤,錢塘人,唐代書法家[3] |
|
|
來自: 葉老師YP > 《中國漢字2甲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