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聽人說,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積累了多少財富,交到了多少朋友,而是在晚年的時候,仍然能保持身體的健康。 因為身體健康這件事,看似容易,實則艱難。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以為身體是取之不盡的資本,于是肆意揮霍。 直到健康亮起紅燈,才驚覺,年輕時對身體的每一次忽視,都悄悄在身體中留下了印記。 而對于普通人來說,善待身體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好好吃飯。 那些長壽之人,早就在一日日的歲月中,沉淀出了自己的飲食方式。 飲食對壽命的影響,遠比你想象中還要大。 壽命長的人,吃飯多有這幾個特征,看完你就知道了。
吃得慢:細嚼慢咽是對身體的溫柔 前幾天,看到一位讀者在后臺分享了經(jīng)歷,他說自己因為工作的原因,常年吃飯速度都很快。 中午在食堂,差不多五分鐘就能扒拉完一頓飯,有時候趕飛機或是差旅比較忙,邊走路邊吃飯也是家常便飯。 年輕的時候不覺得什么,但這幾年精神壓力大,再加上年歲漸長,他總是感到腸胃不舒服,頂?shù)没?,平時吃飯也沒什么胃口。 今年體檢的時候,醫(yī)生發(fā)現(xiàn)他患有嚴重的胃部疾病,告訴他以后吃飯盡量得細嚼慢咽,將食物嚼爛了再咽下去,這樣能大大減輕腸胃的負擔。 他也照做了,雖然時間不長,但明顯感覺胃部有了一些緩解。 他的經(jīng)歷讓我想起一句老話: 真正長壽的人,吃飯都慢。 哈佛大學曾有一項持續(xù)十年的研究,追蹤了5000名志愿者的飲食習慣。 結果發(fā)現(xiàn),吃飯速度慢的人,肥胖幾率比吃飯快的人低42%。 更令人驚訝的是,美國心臟協(xié)會進一步發(fā)現(xiàn),吃飯快的人冠心病風險比慢食者高29%,中風風險高17%。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齊白石,《齊白石傳》中就曾記錄了老先生的飲食習慣。 他用餐很講究,吃飯時也很緩慢,一碗面條在他這里,往往會吃上半個小時。 他常說: 食物要細嚼,才能體會其真味。 而作為著名的書畫大師,他活了整整93歲,在那個醫(yī)療條件有限的年代,不得不說,跟他的飲食作息習慣緊密相關。 所以,有時候看似你在吃飯上節(jié)省的時間,實際上讓身體長期處于“應激狀態(tài)”。 長此以往,你的胃液可能分泌紊亂,膽汁釋放延遲,代謝功能也會因此出現(xiàn)問題。 你會開始變得肥胖、消化不良、情緒不穩(wěn)定。 畢竟,胃是情緒的器官,你如何對待食物,身體就如何回報你。 要知道,我們這一生還很漫長,真正的養(yǎng)生從來不是到了一定年歲,給身體狂塞補品,而是將生活習慣貫穿于一餐一飯之間。 那些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都知道,最佳的吃飯時間,是20~30分鐘,是讓食物在口腔充分咀嚼,再經(jīng)由胃腸充分吸收。 畢竟,長壽從來不是一種奢求,而是藏在每天的餐飯之間。 當我們學會在餐桌上放慢腳步,身體便會用綿長的歲月,回報這份溫柔。
吃得雜:雜食是對身體智慧的供養(yǎng) 前些天在網(wǎng)上看過一個百歲老人的故事。 她今年已經(jīng)108歲了,但依然精神矍鑠,說起話來條理很清晰,有人問她長壽秘訣,她指了指自己的餐桌說: “什么都吃上一點,別挑剔?!?/strong> 就是這一點那一點的積累,貫穿了她的大半輩子。 記者拍下她的一餐搭配,一小碗米飯配著三四樣時令蔬菜,還有豆腐、雞蛋,再加上兩塊紅燒肉。 看起來這一頓飯沒吃多少,但就連屏幕前的營養(yǎng)專家看到了都感嘆: 老太太這一餐,包含了多種食材,堪稱天然的營養(yǎng)教科書。 而她的飲食習慣也向我們傳遞著一個信號: 真正長壽的人,吃飯都雜。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就曾提到: 每人每天應攝入至少12種食物,每周達到25種以上。 之所以會這樣建議,因為人體的需要是復雜而全面的。 蛋白質(zhì)構建組織,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調(diào)節(jié)代謝,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從生下來就是雜食動物。 《黃帝內(nèi)經(jīng)》也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 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更加印證了“雜食養(yǎng)生”的重要性。 那么,作為普通人,又該如何做好自己的三餐搭配呢? 我搜集了權威媒體的一些建議,放在這里供大家參考: 蛋白質(zhì):1234法則 在蛋白質(zhì)的方面,武漢科技大學附屬老年病醫(yī)院沈主任就建議成年人這樣吃: 每天1個雞蛋、2杯牛奶、3兩瘦肉(或魚)、4兩豆制品,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比例1:1。 蔬果:每日不少于三種顏色 當然蔬菜也不能少,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大家每天保證有深綠、紅紫、黃白三類果蔬,全面補充維生素的同時,也能抗氧化。 主食:三三制 主食這里就要著重來說了,我們讀者中很多人每日攝入主食的分量較多,在這里建議大家: 三分之一精米白面,三分之一全谷物(燕麥、糙米),三分之一雜豆薯類(紅豆、山藥),既能有飽腹感,也能將血糖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零食:盡量少吃 最后,各類零食一定要少吃,添加劑多不說,還有很多糖原混合物,對我們的心腦血管非常不好,建議可以將零食換成混合堅果,補充身體多重營養(yǎng)。 它們的比例也有講究,哈爾濱醫(yī)科大學2025年研究追蹤2.6萬人發(fā)現(xiàn): 較低蛋白質(zhì)(12.5%~25%)+中高碳水(42.5%~46%)的飲食模式,能降低27%死亡風險。 畢竟,“雜”從來不是無節(jié)制地亂吃,而是在營養(yǎng)均衡基礎上的多樣化。 就像營養(yǎng)學家范志紅所說: 雜食的核心是尊重食物之間的互補關系,讓它們在體內(nèi)發(fā)揮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科學配比,按時吃飯,讓身體在不同營養(yǎng)的滋養(yǎng)下保持活力。
吃得淡:清淡是對健康最好的守護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另一種飲食方式: 清淡飲食。 這些年,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不少人都愛上了重口味的東西,好像只有重油重鹽的食物才能暫時消解我們內(nèi)心的疲憊。 但時間一久就會發(fā)現(xiàn),長期重口食物吃多了,身體不是脂肪堆積,就是臉部長痘,甚至有些人還有脫發(fā)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可年紀輕輕就疾病叢生,很難想象這群人到了年老時分該如何是好。 《臨床腎臟病雜志》上收錄了一個案例,在浙江舟山的漁村,有位78歲的陳大爺曾因高血壓引發(fā)腎衰竭,緊急就醫(yī)后,醫(yī)生發(fā)現(xiàn)他的飲食高油高鹽,便建議他嚴格控鹽。 從那以后,陳大爺在飲食上格外注意,醬油能少放就少放,鹽能不放就不放,雖然餐飯沒了味道,但他的腎功能卻在這樣的清淡飲食中一日日得到恢復。 研究發(fā)現(xiàn),當鈉攝入減少,陳大爺腎臟排泄負擔減輕,腎小球濾過率提升22%,腎小管吸收功能也顯著改善。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腎內(nèi)科李主任解釋說: 我們的腎臟,每天只能處理5克鹽,多出來的鈉會像海綿吸水一樣鎖住水分,導致血容量增加、血壓升高。 長期高鹽就像天天給腎臟加班,長此以往,再強壯的器官也會累垮。 這樣的觀點也有很多案例上的支持,《中國百歲老人飲食圖譜》中,曾對多位百歲老人的飲食做過調(diào)研。 研究人員深入各種“長壽之鄉(xiāng)”后發(fā)現(xiàn),這里年歲過百的老人,卻有著與現(xiàn)代年輕人截然相反的飲食習慣。 有的老人在燉湯時,只會放幾片姜去腥,撒一把蔥花提味,完全不放其它的調(diào)料。 有老人在做飯時,灶臺上完全不見鹽和醬油,純粹用香菇粉、陳皮碎調(diào)味。 有101歲的老先生在訪談中說: 我這輩子沒吃過保健品,就守著“三淡”過日子——菜淡、飯淡、心淡。 而正是這個“淡”字,道出了長壽的真諦: 當飲食回歸清淡,身體便少了負擔;當欲望回歸簡單,生命便多了從容。 畢竟,那些長壽者都知道,相比于大魚大肉、高油高鹽的刺激,能品味出米飯的甘甜、青菜的青澀,才是真正健康的象征。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獲取多少,而在于懂得適可而止。
這些天,時常聽朋友說,外賣吃久了,感覺自己的味蕾沒以前那么靈敏了。 于是,趁著有空的時候,她總會自己給自己做頓飯吃,從每餐合理搭配,好好吃飯開始,從細微之處愛自己。 畢竟,食物是一個人潛意識的投射,你怎么對待食物,就會怎么對待自己。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愿我們都能: 慢下來,感受食物的美好; 停下來,傾聽身體的聲音; 靜下來,體會清淡的滋味。 一粥一飯,皆修行。 好好吃飯,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疼愛。 當你開始善待身體,生命自然會回饋給你健康與長壽。 ,愿你我都能有慢慢吃飯的時間,有吃得雜一些的條件,也能在歲月中培養(yǎng)清淡的口味,讓飲食回歸本真,讓你我的身體,健康到老。
作者:周美好,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