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住,在人際關系里的“未來預期”比過往更重要。 有人掏心掏肺對朋友好,可對方后來卻漸漸疏遠; 職場上有些老員工覺得自己資歷深、沒功勞也有苦勞,可提拔的機會偏偏給了剛來沒幾年的新人; 甚至有些夫妻,年輕時同甘共苦,老了卻因為彼此對未來的用處不一樣,關系慢慢淡了。 所以,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是否愿意支持你,真不是看你過去有多好、有多靠譜,關鍵看你未來能給對方帶來什么。 你以前的好,只能證明你以前有用,但能不能一直被重視,得看你往后還能有多少用。 就像老話說的人走茶涼,不是茶涼得快,是人走了之后,沒了未來的交集和價值,茶自然就沒人續(xù)了。 故事背景:一場關于“降將忠誠”的告狀風波 這事發(fā)生在公元231年,也就是曹魏的魏明帝太和五年,那會兒三國鼎立,孫權在江東當吳王,正忙著穩(wěn)定地盤。 當時南方的五溪蠻(少數(shù)民族部落)老鬧事,孫權就給了太常潘浚一個“符節(jié)”(代表朝廷權威的信物),讓他和大將呂岱一起,帶五萬人去平叛。 這個潘浚,可不是一般人。 早年間,關羽守荊州的時候,軍事歸關羽管,民政上的大事全是潘浚說了算。 不過他和關羽脾氣不對付,兩人關系差得很。 后來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荊州落到了孫權手里。 孫權早就聽說潘浚有本事,親自上門招降,又是安撫又是給官做,把潘浚拉到了自己麾下,之后一直重用他,畢竟潘浚懂荊州的民政,還能平定地方叛亂,是個實打?qū)嵉哪苡弥恕?/span> 可人紅是非多,潘浚有個表兄弟叫蔣琬,當時在蜀漢當諸葛亮的長史(相當于秘書長),后來還接了諸葛亮的班,成了蜀漢的掌權人。 江東有個叫衛(wèi)旌的武陵太守,看潘浚這么受寵,又和蜀漢的掌權人沾親,就琢磨著搞點事。 他給孫權寫了封密奏,說潘浚偷偷派了密使去和蔣琬聯(lián)系,想借著表兄弟的關系,歸附蜀漢,言下之意,潘浚這降將不靠譜,可能要叛變。 衛(wèi)旌自己呢,也算是孫權的“老班底”,跟著孫權有些年頭了,忠誠度按理說沒問題,他告潘浚也不是完全空穴來風:畢竟蔣琬在蜀漢掌權,潘浚在江東是個降將,沒什么家族勢力,要是回蜀漢,有表兄弟罩著,日子肯定比在江東孤身一人舒服。 換誰看,這都有點“可疑”。 但孫權的反應特別干脆:先說了一句 “潘浚不會干這種事”,然后把衛(wèi)旌的密奏原封不動封好,給潘??戳耍馑际恰拔倚拍?,有人告你,我讓你知道”,最后直接把衛(wèi)旌召回朝廷,免了他的官。 就這么一件告狀案,孫權沒查潘浚到底有沒有聯(lián)絡蔣琬,反而把告狀的人給辦了。 這背后,全是他的算盤。 故事解讀:孫權的選擇,從來不是“信不信”,而是“值不值” 孫權心里跟明鏡似的,衛(wèi)旌說的潘浚聯(lián)絡蔣琬,說不定真有這事,表兄弟之間寫封信、問個好,太正常了。 三國那會兒,家族子弟分散在魏、蜀、吳做官的有的是,總不能因為親戚在敵國當官,就斷定人家要叛變吧? 但孫權壓根不在乎真相,他在乎的是:潘浚和衛(wèi)旌,誰對自己更有用? 第一,比使用價值:衛(wèi)旌是老臣,但沒用處;潘浚是降將,但能辦事。 衛(wèi)旌跟著孫權這么多年,你說他有啥拿得出手的功勞? 史書上幾乎沒記載他打了什么勝仗、辦了什么大事,說白了就是個背景板 式的人物,有他沒他,對江東的大局沒多大影響。 可潘浚不一樣:他管過荊州民政,熟悉南方的風土人情,之前好幾次平定五溪蠻的叛亂,這次孫權派他去平叛,也是因為知道他能搞定。 江東的南方邊境能不能安穩(wěn),潘浚的作用至關重要。 一個是沒功勞的老臣,一個是能平叛的能臣,誰的使用價值高,一目了然。 第二,比統(tǒng)戰(zhàn)價值:衛(wèi)旌是外來人,沒根基;潘浚是本地人,能穩(wěn)住士族。 衛(wèi)旌的老家在徐州廣陵郡,那會兒徐州歸曹操管,他在江東算是外來戶,沒什么家族勢力,也沒什么地方影響力。 孫權要是幫衛(wèi)旌,最多就是落下個善待老臣的名聲,得不到實際好處。 可潘浚不一樣,他是荊州武陵郡人,荊州是孫權從關羽手里搶來的,當?shù)氐氖孔澹ù蠹易澹┬睦锲鋵嵅惶?,總需要有人來安撫?/span> 潘浚是荊州本地的士族代表,孫權信任他、重用他,不光能讓潘浚自己死心塌地,還能給荊州其他士族傳遞一個信號:“跟著我孫權,有本事就有官做,我不會虧待你們”。 穩(wěn)住了荊州士族,江東的南方半壁江山就穩(wěn)了,這統(tǒng)戰(zhàn)價值,衛(wèi)旌十條命都比不了。 第三,比關系價值:衛(wèi)旌沒硬關系,潘浚能搭吳蜀線。 衛(wèi)旌在江東,也就和重臣步騭關系好點,可步騭再厲害,也只是江東內(nèi)部的大臣,幫不上孫權對外的忙。 潘浚呢?他表兄弟蔣琬是蜀漢的掌權人。 那會兒吳蜀雖然是盟友,但關系時好時壞,總需要有人牽線搭橋。 要是孫權懷疑潘浚,把他逼急了,潘浚真跑去蜀漢投奔蔣琬,那江東不光少了個能平叛的將才,還把一個了解江東底細的人推給了對手,得不償失。 反過來,孫權信任潘浚,潘浚念著這份恩,就算和蔣琬有聯(lián)系,也會幫著緩和吳蜀關系,這就是關系價值,也是衛(wèi)旌這種沒背景的老臣永遠給不了的。 所以孫權的選擇,根本不是信不信潘浚,而是潘浚的價值比衛(wèi)旌大太多,犧牲衛(wèi)旌,換潘浚的死心塌地,太值了。 衛(wèi)旌以為自己是忠臣告奸,卻沒搞明白:在政治里,老臣的身份不值錢,未來的用處才值錢。 你以前跟著老板再久,要是以后給不了老板好處,老板該棄你還是會棄你 —— 這就是現(xiàn)實。 今日話題 孫權和潘浚、衛(wèi)旌的故事,看著是三國的政治斗爭,其實和咱們今天的生活、職場,沒什么兩樣。 人不能總活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關系好不好,位置穩(wěn)不穩(wěn),別人看重不看重你,看的不是你以前幫了多大忙,而是你以后還能不能一起往前走。 人都愿意和能讓自己看到光、帶著自己進步的人在一起。 如果你總是停在老地方,跟不上趟了,就別怪別人慢慢走到了你前頭。 這不是功利,是人性的現(xiàn)實。 就像老話說的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個“硬”,不是過去的硬,是未來的硬。 你得讓自己“有用”,而且是未來持續(xù)有用,別人才會愿意靠近你、支持你、重視你。 所以,別老是糾結(jié)“我以前對他那么好…”或者“我為公司付出那么多…” 多想想自己以后能創(chuàng)造點啥價值。 當你自己不斷變得更好,變得更“有用”時,你想要的重視和關系,自然就會在身邊。 說到底,人都懂得“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讓自己成為那個更值得的利益,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認清這一點,不是為了計較得失,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清醒,更有底氣。 《資治通鑒》第七十二卷 魏紀四 曹魏·魏明帝太和五年(辛亥,公元231年) 春,二月,吳主假太常潘濬節(jié),使與呂岱督諸軍五萬人討五谿蠻。濬姨兄蔣琬為諸葛亮長史,武陵太守衛(wèi)旍奏濬遣密使與琬相聞,欲有自托之計。吳主曰:“承明不為此也?!奔捶鈹毂硪允緸F,而召旍還,免官。 春季二月,吳主孫權授予太常潘濬符節(jié),命其與呂岱共同統(tǒng)領五萬大軍征討五溪地區(qū)的蠻族。潘濬的姨表兄蔣琬時任蜀漢丞相長史,武陵太守衛(wèi)旍密奏潘濬曾派遣密使與蔣琬聯(lián)絡,似有投靠蜀漢的意圖。孫權斷言:'潘承明(潘濬字)絕不會行此不軌之事。'當即密封衛(wèi)旍的奏章轉(zhuǎn)交潘濬過目,同時召回衛(wèi)旍并罷免其官職。
|
|
|
來自: mynotebook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