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曠世難逢天下才” --- 清朝 八十九(同治十一年、十二年) 
 北京  醇親王府南府(外觀) 
 政變有新功 兩帝一出 
 
 
 【景點介紹】: 醇王府南府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為榮親王府。1872年醇親王奕譞成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醇王府歷經(jīng)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醇親王南府坐北朝南,分為中路、東路、西路及花園。中路現(xiàn)存府門3間,兩側(cè)有八字影壁,內(nèi)有東、西二門分別至東院和西院。中路新建禮堂一座,尚存兩進四合院。東路院落保存較為完好,西路的古建筑大都已被拆除。 現(xiàn)為中央音樂學(xué)院占用。 
 
 
 【歷史背景】: 榮親王永琪為清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年)獲封榮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宣宗第七子奕譞獲封為醇郡王。咸豐九年(1864年)分府出宮,居住在太平湖的今南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醇親王,府第稱“醇親王府”,俗稱“七爺府”。奕譞的次子載湉就出生在該府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載淳逝世,奕譞的次子載湉嗣位,年號為光緒。由于載湉入繼大統(tǒng),醇親王府成為“潛龍邸”,因此醇親王奕譞按照規(guī)矩應(yīng)當(dāng)遷出。光緒十四年(1889年),醇親王遷府至后海北岸,即今醇親王府北府,老醇親王府被稱作南府。奕譞逝世后,醇親王府南府的前半部改建為醇親王祠,后半部仍作為“潛龍邸”。 
 【歷史的感悟與啟示】: “七爺”雖然后半輩子位高權(quán)重,可一直躲不開“夾板氣”??!先是在六哥與四嫂兼大姨子之間做“二選一”,然后是在“君臣大義”與“父子親情”之間糾結(jié),這日子過的...... 
 【旅游趣事】: 從地圖上查,知道這是在中央音樂學(xué)院里面的。也沒打算能進去,看見個外觀就行。走到門口,還真不錯,能看見點兒,可那門房有點礙事,就和保安商量,讓我往里走幾步,拍完照片就走。這哥們兒也沒說什么,正拍著呢,旁邊又過來一位,滿嘴“碴子味兒”地沖我就喊“快出去!快出去!”那架勢,仿佛別人踩了他家祖墳的墳頭。這一下,我可急了,指著他鼻子就罵“你把北京話學(xué)利落了再張嘴!“他回嘴”你北京人就這素質(zhì)啊!“我接著說:”對!別的素質(zhì)不敢說,至少說中國話舌頭比你捋得直!“這下他不言語了??蓡栴}是,我還是進不去?。∠肫鹉线呥€有一座門,就走了過去,也很順利地混了進去。里面能看清王府大殿的”綠邊黃頂“,可要是到跟前,里面還有一道門。這道門倒是簡單 --- 刷卡進入,這連找人吵架都找不著?。]辦法,只能拍了兩張遠(yuǎn)景照片,轉(zhuǎn)身而去。 
 
 安徽銅陵  大通鎮(zhèn)天主教堂鐘樓 
 中西人都來 上帝也來 神隨商走 
 
 
 【景點介紹】: 現(xiàn)在的這座大鐘樓就是天主公教會的遺留建筑。經(jīng)歷了歲月的變遷,原建筑物已所剩無幾,只剩下這座高大的鐘樓,成了外國教會在大通的唯一遺跡,它也與大士閣遙相呼應(yīng),見證著東西方文化的變匯融合,成為一大特色人文景觀。 
 
 
 【歷史背景】: 天主公教會創(chuàng)建于1872年,1936年全部建成竣工,由蕪湖洋碼頭總堂創(chuàng)辦。當(dāng)時的規(guī)模有圣堂一幢,旁側(cè)建有大鐘樓,是全部建筑的制高點,用料考究,堅固雄偉,屹立于長龍山西端,面對長江,登臨其頂,一覽無余。 
 【歷史的感悟與啟示】: 地處“水旱碼頭”,經(jīng)商的人就愿意往這種地方湊。商人來得多了,“神仙”們也就來了。佛教在當(dāng)?shù)鼐褪沁@么興起來的,這回天主教也走的是這條路。 
 【旅游趣事】: 沿著主街從頭走到尾,再從尾幾乎又走回到頭,也沒見到教堂,可剛才進鎮(zhèn)的時候,分明看到指示牌上的“教堂”二字了??!看主街旁邊有個岔口,就走上一條小路,走出不遠(yuǎn),就開始爬坡。爬到坡頂,一座“殘骸”就映入了眼簾,從殘骸上能看出是座西式建筑,想必這就是指示牌上所寫的“教堂”了。拍了幾張照片,從坡的另一端下去,剛好就是前面見到指示牌的地方了。離車站已經(jīng)不遠(yuǎn)了,得了!咱也甭“乘船渡江”了,回去吧! 
 
 北京 延慶永寧天主教堂 (2017. 05. 26) 
 佛道得享豆腐宴 上帝亦聞火勺香 神喜佳肴 
              
 【景點介紹】: 永寧天主教堂又稱耶穌圣心堂,位于延慶縣城東約十七公里處:永寧鎮(zhèn)阜民街黃甲巷7號。占地約416平方米,為哥特式風(fēng)格青色建筑。因形似西什庫教堂(北堂),又有小北堂之稱。 
                              
 【歷史背景】: 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光緒二十六年(1900)永寧義和團于關(guān)帝廟起事,與延慶義和團于六月二十二日將教堂燒毀。二十八年用地方賠款重建。1976年教堂被改做糧庫使用,部分建筑被拆毀。1985年教堂和部分附屬房屋被騰出。 
 【歷史的感悟與啟示】: 教堂都建到了這樣一個山溝里的小鎮(zhèn)上,可見當(dāng)時西洋文化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影響已經(jīng)深入到社會的“邊邊角角”。 
 【旅游趣事】: 來永寧古鎮(zhèn)玩兒,一是為來看看幾個古跡,二就是來嘗嘗當(dāng)?shù)氐奶赜忻朗?。從北街一路往南走來,穿過玉皇閣的小廣場繼續(xù)向南,再走一段就到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的院墻是中式的,穿過門洞才看見西式的教堂。教堂正在維修,里面沒法待太長時間。看著頂上的畫覺得有些意思 --- 一般教堂的頂上的畫都是圣經(jīng)故事,這兒的畫面上卻出現(xiàn)了中國人的形象,還是穿著清代服裝的中國人??纯慈思叶济χ苫睿烙嫶蚵犚矝]人愿意搭理我。咱還是去嘗嘗“火勺”吧! 
 
 貴州黔東南 鎮(zhèn)遠(yuǎn)天后宮 (2017. 04. 23) 
 遠(yuǎn)赴黔中求財富 時念媽祖愿平安 閩商寄托 
              
 【景點介紹】: 鎮(zhèn)遠(yuǎn)天后宮又稱福建會館,始建于清代,是為紀(jì)念海神媽祖和作為福建同鄉(xiāng)會館而建。天后宮位于鎮(zhèn)遠(yuǎn)縣?陽鎮(zhèn)新中街,坐北朝南,背依石屏山,前臨?陽河,由山門、正殿、戲樓、東西兩廂、西院、東院(膳房)、梳妝樓等建筑組成,各單體建筑均為小青瓦頂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2372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 
                              
 【歷史背景】: 正殿重檐翹角和屋脊上,都是鳳在上而龍在下,可見該建筑年代在慈禧當(dāng)政時期。現(xiàn)存建筑正殿及抱廈分別為清同治十二年與光緒三年由福建籍人捐資重建。 
 【歷史的感悟與啟示】: 從天后宮的分布和建筑時間,就可以大致勾勒出明、清等幾代福建籍商人的經(jīng)商軌跡。 
 【旅游趣事】: 走到天后宮門前,看看高高地臺階,有點含糊 --- 本來就在高原上,這幾天凈爬山了,現(xiàn)在腿都快抬不起來了。咬咬牙,還是抬腿往上走去??邕^門檻的時候,歪頭看見售票室里的工作人員趴在桌子上正睡著,就沒言語,直接往里走去。正殿、側(cè)殿轉(zhuǎn)了一圈,大概十五分鐘吧,等出來的時候,看看那位,似乎根本沒抬過頭。出了大門,心里不由一陣“竊喜” --- 小鎮(zhèn)不大,居然“蹭”了倆景點,省了90元??! 
 
 云南大理 觀音塘 (2015. 09. 15) 
 殿宇古今難辨 山門中外合一 佛隨時進 
              
 【景點介紹】: 觀音塘位于下關(guān)和古城之間,在大理市五里橋鄉(xiāng)觀音塘村,距離下關(guān)9公里,距離大理古城約5公里,在滇藏公路的西側(cè),是大理有名的佛教古剎之一。觀音塘整個建筑嚴(yán)謹(jǐn)有致,殿宇巍峨;院內(nèi)樹木繁茂,花草斗艷;閣內(nèi)香煙繚繞,木魚聲聲。這里不僅是香客云集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游歷之地。 
                              
 【歷史背景】: 建于明代,始建時以觀音閣為主體;到了清代重修,在修繕觀音閣的同時,始建殿宇。據(jù)寺內(nèi)楊玉科立《重修觀音塘記》碑所述,清初已有殿宇,清同治十二年,岑毓英出面修繕。清光緒二年又建成七開間、三面封閉、正面開門的大雄寶殿。隨后逐步形成了戲臺、門樓、殿宇、亭閣集于一體的建筑群,同時融入了祭祀、歌舞表演、集市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但又逐年衰敗。 1965年又將觀音塘修繕一新,但是次年又毀。歷經(jīng)十多年,又于1988年重修。觀音塘分前閣、中殿和后殿。 
 【歷史的感悟與啟示】: 剛剛消滅了杜文秀的起義政權(quán)就開始修廟,難道要表達朝廷方面的和平之意?其實,朝廷要真想表達這個意思,把修廟的錢花在改善民生方面不更有效果么! 
 【旅游趣事】: 從古城坐車出來往市區(qū)方向,剛好路過觀音塘。山門就在路邊,用“氣勢恢宏”形容也不算過分。無論從廟門看,還是廟內(nèi)的殿宇看,雖然很氣派,但怎么也看不出古廟的痕跡。從后門出去,過一條小街有一座小的多的山門,上面也寫著“觀音塘”,這里面才真正有古廟的氣象。 
 
 甘肅平?jīng)?/span> 柳湖書院 (2018. 09. 13) 
 收復(fù)疆土 本為千載計 培養(yǎng)人才 更是萬年功 文武皆需 
          
 【景點介紹】: 柳湖書院,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辛稀?/span> 
                              
 【歷史背景】: 明嘉靖年間,韓藩昭王占為苑囿,并做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由明武宗敕賜“崇文書院”。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改名“百泉書院”,后改為“高山書院”。同治初年,柳湖毀于戰(zhàn)火。同治十二年,陜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jīng)觯俅涡迯?fù),更名為“柳湖書院”,并題親書“柳湖”匾額。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為甘肅省第七師范學(xué)校。 
 【歷史的感悟與啟示】: 作為文人出身的統(tǒng)兵將領(lǐng),左宗棠可能很難忘卻自己早年心中的那份理想。在其陜甘任上,各處還真建了不少書院。 
 【旅游趣事】: 頭天晚上“忘食”地逛了柳湖公園,原本主要就是奔著柳湖書院來的,可轉(zhuǎn)悠一大圈,也沒找到地方。這天從崆峒山回來,看時間還早,體力也還跟得上,就想著再用點時間把市內(nèi)幾個地方再轉(zhuǎn)一轉(zhuǎn)。過馬路穿過人民廣場,再穿過一條胡同,往左走百十來米,才來到柳湖書院門前。這兒還真熱鬧 ---一座殿里在辦畫展,另一座殿里是跳廣場舞的??纯匆矝]什么感興趣的,就逐個給建筑拍了照,轉(zhuǎn)身往回走。 瀏覽更多景點照片,請到本館《相冊》目錄下的相應(yīng)位置尋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