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我們一生的歸宿,家人是我們一輩子的依靠。
此生此世,我們只有一個家,一定要好好經(jīng)營它。
想讓一個家興旺發(fā)達(dá),這三點無比重要!
干凈是標(biāo)配
《夷堅志》曾曰:“高堂素壁,無舒卷之勞;
明窗凈幾,有坐臥之安。”
作家老舍不滿兩歲時,父親便去世了。
一家人的生活重?fù)?dān),全落在了母親的肩上。
她靠給人家洗衣和做縫補活兒來維持生計,雙手終年泡得通紅。
盡管生活異常艱辛,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休息,但她從未敷衍過家務(wù)。
家里只有幾把破舊的桌椅,卻總被她擦得干干凈凈;
即使柜門上的銅活早已殘缺不全,也被擦拭得閃著光。
就連院子里的幾盆石榴和夾竹桃,也都悉心澆灌。
年年夏天都能開出許多花,為清貧的家增添生機與色彩。
在母親看來,即使家貧,也不能失了體面和秩序。
保持家中干凈,就是保持了面對困苦生活的尊嚴(yán)。
母親要澆花時,老舍就跑去取水;母親掃完地,他也主動去幫忙撮土。
正是在這日復(fù)一日的親身參與中,老舍逐漸從母親那里繼承了愛清潔、愛整齊、守秩序的良好習(xí)慣。
很多時候,打掃房間,就是在掃除內(nèi)心的塵埃。
當(dāng)你看到雜亂的環(huán)境被一點點清理干凈,煩躁的思緒也會歸于寧靜。
家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能量場,住在一個干凈的家里,足以讓你諸事順心。

煙火是高配
常聽人說: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一個家日子過得好不好,看看廚房就知道。
廚房里冷鍋冷灶,再好的日子也留不住人心;
廚房里煙火彌漫,哪怕日子過得再平凡,也有熱氣騰騰的指望。
相聲演員馮鞏,雖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回到家也會系上圍裙,為家人下廚做飯。
炒菜時,他總是能顧及到全家人的口味和需求:
大哥牙口不好,他就把茄子燉到軟爛;二姐不吃蒜,出鍋前就要把蒜挑揀干凈……
馮鞏一邊熟練地炒菜,一邊感慨:“當(dāng)年一個大小孩兒,給一個小小孩兒做飯,如今,是一個小老頭兒,給一個大老頭炒菜?!?nbsp;
這簡單的話語,道盡了歲月流轉(zhuǎn)中兄弟間相互照顧的深情。
2025年中秋節(jié),馮鞏回到天津與家人一起吃團圓飯。
飯桌上擺的是黃瓜拌木耳、清炒豆皮、紅燒魚等家常菜。
除了中秋這樣的重要節(jié)日,馮鞏家似乎也有固定的家庭聚餐傳統(tǒng)。
每周三家庭聚會前,都會通過微信群“馮家菜譜”共同商量菜單。
一次,馮鞏把徒弟們也叫到家里,一起包餃子。
誰知徒弟們被他調(diào)的美味餡料吸引,等不及蘸料做好就幾乎把餃子“搶光”了。
人這一輩子,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與廚房有關(guān)。
親人圍坐一桌,桌上是熱氣騰騰的美食。
一日三餐,相伴四季,就是最大的福氣。

書香是頂配
《增廣賢文》中講:“積錢積谷不如積德,買田買地不如買書?!?/span>
一個家,若以財富傳家,富不過三代;以詩書傳家,則可惠及十代子孫。
學(xué)者康震的爺爺,是一位目不識丁的普通農(nóng)民。
幼年因家境貧寒,只能給大戶人家放羊。
他渴望讀書,曾偷偷站在學(xué)堂窗戶外,用手指戳破窗戶紙聽課。
這段經(jīng)歷讓他刻骨銘心地認(rèn)識到:“一個人沒有文化是很難成器的?!?/span>
為湊齊學(xué)費,讓自己的五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全部讀書。
他農(nóng)閑時推著小車去拉炭、運糧,汗水浸透棉衣凍成冰殼也毫無怨言。
在康爺爺?shù)倪h(yuǎn)見下,他的七個子女最終都通過讀書成才,成為了教授、人民教師、部隊干部等,徹底改變了家族的命運。
孫輩康震更是登上《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節(jié)目的舞臺,將閱讀的樂趣和古典詩詞的魅力傳播給更廣泛的公眾。
古往今來,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不喜歡讀書的。
讀書,不僅是一個人進(jìn)步的階梯,更是一個家族走向興盛的不竭動力。